图书介绍
论实践社会主义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论实践社会主义](https://www.shukui.net/cover/31/34702825.jpg)
- 刘本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750045263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34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论实践社会主义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前言1
第一章 理论与实践——从理想社会主义到实践社会主义1
一 渊源的辨析: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
二 理想主义的本色:飞跃——反差——局限8
三 实践的转化:辉煌——失败——主体性特征14
1.理想向实践飞跃的试验性16
2.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的“先天”不足性19
3.政治思想文化的封建主义传统因袭性22
4.社会体制同社会主义先进本性的不相匹配性23
5.历史命运的主体选择性25
第二章 批判与自我批判——实践社会主义的主体精神境界27
1.立足“世界历史”时代的博大胸怀28
一 马克思的境界:博大胸怀——兼容态度——自我批判精神——人文品格——实践立场28
2.吸纳各派精华的兼容态度31
3.勇于“清算”自己的自我批判精神32
4.关怀全人类历史命运的人文品格35
5.坚持主体改造世界与改造自身的实践立场36
二 自我批判的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列宁39
三 自我批判的消失:官僚主义——个人集权——个人迷信47
第三章 衰亡与兴盛——实践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二重性49
一 不同的评价: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53
1.戈尔巴乔夫的反思与辩解53
2.叶利钦的评判56
3.普京的评价与剖析57
二 原因的追索:左翼——右翼——中派59
1.左翼的分析59
2.右翼的观点67
3.中派的看法68
三 沉重的反思:探索创造——改革变形——走向死亡70
1.苏共执政初期的探索阶段73
2.传统执政党模式的确立和巩固阶段85
3.“改革”、“停滞”与“根本革新”直至毁灭阶段91
第四章 计划与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践的困惑与突破97
一 曲折的开拓:原则设想——初期探索——计划模式97
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化原则设想98
2.列宁在实践中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101
3.斯大林集中计划经济理论及其模式的形成104
4.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认识上的大起大落105
二 巨大的转变:历史反思——理论突破——体制创新106
1.对中国计划经济形成到消亡历程的回顾与反思107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认识的理论突破110
3.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与改革发展过程114
三 新的征程:新发展观——新要求——新任务119
1.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新发展观12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123
3.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新任务125
四 宏观调控:市场缺陷——制度依附——系统工程127
1.市场经济的缺陷及其负面效应128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依附131
3.制度、市场、计划的有机整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133
第五章 民主与法治——实践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137
一 从失衡到蜕变:集中制——集权模式——传统138
“土壤”138
1.列宁的探索与集中制的过度强化138
2.斯大林时期集权模式的特点142
3.集权模式流毒蔓延的“土壤”145
二 民主新开端:重要性——新型性——长期性147
1.把民主作为坚定不移的重要目标147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是新型的民主政治150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151
三 改革政治体制:必要性——目标任务——评价标准155
1.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56
2.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158
3.政治体制改革的评价标准160
四 法治新开端:法制思想——基本方略——贯彻实施162
1.邓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内容165
2.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72
3.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179
1.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辩证关系184
五 内在统一:辩证关系——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监督机制——系统工程184
2.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188
3.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民主监督机制189
4.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191
第六章 人权与人本——社会主义的人权实践与人权观的反思196
一 曲折的人权建设:禁区——正名——入宪196
1.极“左”思潮使“人权”成为禁区198
2.为人权正名,确立社会主义人权观200
3.实现人权入宪,人权的法律保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
二 人权的价值观反思:形式与内容——保障功能——克服障碍204
1.人权是形式,人的价值是内容204
2.人权对人的价值实现的保障功能209
3.人权障碍的现实表现与克服213
三 人权的“人本”根基:思想演进——科学内涵——五种对立观念216
1.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以人为本”思想的演进216
2.马克思主义使“以人为本”具有了科学的内涵218
3.“以人为本”的五种对立观念及其消极作用220
第七章 矛盾与改革——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探索224
一 矛盾特殊性:形成原因——系统结构——功能取向224
1.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形成的原因225
2.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内在结构特点240
3.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的实践功能取向251
二 基本矛盾:认识过程——具体表现——初级阶段特征257
1.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过程257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261
3.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268
三 改革比较:扭曲的改革——稳定的改革——模式的转换270
1.扭曲的改革:前苏联改革的主要教训271
2.稳定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274
3.实践社会主义改革的异向模式及其转换279
第八章 环境与自强——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趋向中的社会主义发展285
一 脱轨与接轨:时代性挑战——封闭脱轨——开放接轨285
1.新科技革命对实践社会主义的严峻挑战286
2.封闭脱轨的教训291
3.中国开放接轨的实践294
二 环境效应:复杂性——目标指向——运行机制298
1.社会系统的环境效应及其复杂性298
2.优化社会主义环境效应的价值目标指向302
3.社会主义运行机制对环境的主动作用308
三 自强发展:科学发展观——稳定与震荡回归——宏观控制312
1.坚持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发展观312
2.坚持稳定发展,实现震荡回归318
3.自强发展的宏观调控329
后记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