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皮肤、眼与骨毒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皮肤、眼与骨毒理学
  • 茆文革,张恒东,张增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ISBN:978781116876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520页
  • 文件大小:213MB
  • 文件页数:544页
  • 主题词: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骨-毒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皮肤、眼与骨毒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皮肤毒理学5

第一部分 总论5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和功能5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结构5

一、表皮5

二、真皮6

三、皮下组织7

四、甲、毛发、皮脂腺和汗腺7

五、皮肤的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肌肉8

六、皮肤的颜色9

第二节 皮肤的生理功能9

一、保护作用10

二、感觉作用11

三、调节体温作用11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11

五、吸收作用12

六、代谢作用12

第二章 致皮肤损伤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15

第一节 致皮肤损伤的外源化学物15

一、化学因素15

二、生物因素17

三、药物因素17

第二节 致皮肤损伤的毒性表现19

一、自觉症状19

二、皮肤损害19

第三节 皮肤损伤的临床表现22

一、职业性皮炎23

二、职业性皮肤色素变化26

三、职业性痤疮27

四、职业性皮肤溃疡28

五、职业性疣28

六、职业性皮肤角化、皲裂29

七、职业性痒疹29

八、职业性毛发、指甲改变30

九、职业性化学性皮肤灼伤30

十、皮肤癌31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致皮肤损伤的机制32

第一节 外源化学物对皮肤的影响32

一、自觉症状32

二、皮肤损害32

第二节 致皮肤损伤机制33

一、原发性刺激作用33

二、致敏作用34

三、光敏作用35

第三节 毒性评价35

第四章 皮肤损伤毒理学研究方法37

第一节 常用动物毒性实验方法37

一、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37

二、斑贴试验40

三、皮肤变态反应和皮肤光毒性试验42

四、皮肤接触性荨麻疹试验44

五、皮肤致癌试验44

第二节 减少和优化动物实验的方法45

一、部分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46

二、完全替代动物实验的方法47

第三节 皮肤刺激性体外替代试验51

一、人重组皮肤模型EPISKINTM51

二、人重组皮肤模型EpiDermTM51

三、小鼠皮肤功能完整性试验51

四、非灌流猪耳试验52

五、皮肤刺激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52

第四节 皮肤腐蚀性体外替代试验52

一、人重组皮肤模型EPISKINTM52

二、人重组皮肤模型EpiDermTM52

三、大鼠经皮电阻测定分析(TER)53

四、CORROSITEXTM皮肤腐蚀性试验53

第五节 皮肤光毒性体外替代试验54

一、3T3成纤维细胞中性红摄取光毒试验54

二、重组人三维皮肤模型54

三、人角质形成细胞试验55

四、肝细胞试验55

五、光-红细胞联合试验55

六、厌氧酵母增殖率试验56

七、组氨酸光氧化试验56

第六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56

第二部分 致皮肤损伤的常见外源化学物61

第五章 金属及类金属61

第一节 铬及其化合物61

一、理化特性6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6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62

四、毒性概述63

五、毒性表现67

六、毒性机制67

第二节 镍及其化合物68

一、理化特性6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6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69

四、毒性概述70

五、毒性表现73

六、毒性机制73

第三节 铍及其化合物74

一、理化特性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75

四、毒性概述75

五、毒性表现78

六、毒性机制79

第四节 钴及其化合物80

一、理化特性8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8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81

四、毒性概述82

五、毒性表现84

六、毒性机制85

第五节 汞及其无机化合物85

一、理化特性8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8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86

四、毒性概述87

五、毒性表现91

六、毒性机制91

第六节 砷及其化合物91

一、理化特性9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9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92

四、毒性概述93

五、毒性表现98

六、毒性机制99

第七节 磷100

一、理化特性10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0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01

四、毒性概述101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04

第六章 氯代烷及氯代烯烃109

第一节 三氯甲烷109

一、理化特性10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0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10

四、毒性概述110

五、毒性表现114

六、毒性机制114

第二节 三氯乙烯115

一、理化特性11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1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16

四、毒性概述116

五、毒性表现122

六、毒性机制123

第三节 二噁英124

一、理化特性12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2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25

四、毒性概述125

五、毒性表现128

六、毒性机制129

第七章 无机酸133

第一节 硫酸133

一、理化特性13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3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33

四、毒性概述134

五、毒性表现135

六、毒性机制136

第二节 盐酸136

一、理化特性13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3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37

四、毒性概述137

五、毒性表现138

六、毒性机制139

第三节 氢氟酸139

一、理化特性13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3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40

四、毒性概述140

五、毒性表现143

六、毒性机制143

第四节 硝酸144

一、理化特性14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4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44

四、毒性概述145

五、毒性表现146

六、毒性机制147

第八章 有机酸149

第一节 甲酸149

一、理化特性14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4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49

四、毒性概述150

五、毒性表现151

六、毒性机制151

第二节 三氯乙酸152

一、理化特性15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5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52

四、毒性概述152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53

第三节 过氯酸153

一、理化特性15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5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54

四、毒性概述154

五、毒性表现155

六、毒性机制156

第四节 丙烯酸156

一、理化特性15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5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56

四、毒性概述157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58

第五节 水杨酸类158

一、理化特性15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5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59

四、毒性概述160

五、毒性表现161

六、毒性机制162

第九章 无机碱165

第一节 氨165

一、理化特性16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6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65

四、毒性概述166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67

第二节 氢氧化钠167

一、理化特性16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67

三、毒性概述168

四、毒性表现168

五、毒性机制169

第三节 氢氧化钾169

一、理化特性16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69

三、毒性概述169

四、毒性表现与机制170

第四节 氧化钙和氢氧化钙170

一、理化特性17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70

三、毒性概述171

四、毒性表现与机制171

第十章 有机碱174

第一节 甲胺174

一、理化特性17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7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74

四、毒性概述175

五、毒性表现176

六、毒性机制177

第二节 乙二胺177

一、理化特性1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7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出178

四、毒性概述178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79

第十一章 原发性刺激物181

第一节 煤焦油181

一、理化特性18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8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81

四、毒性概述182

五、毒性表现与机制183

第二节 环氧树脂183

一、理化特性18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8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84

四、毒性概述184

五、毒性表现186

六、毒性机制186

第三节 煤焦油沥青187

一、理化特性18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8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88

四、毒性概述188

五、毒性表现191

六、毒性机制192

第四节 大漆193

一、理化特性19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94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194

四、毒性概述194

五、毒性表现194

六、毒性机制195

第十二章 军用毒剂芥子气199

一、理化性质19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19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00

四、毒性概述200

五、毒性表现208

六、毒性机制209

第二篇 眼毒理学219

第一部分 总论219

第一章 眼的结构和功能219

第一节 眼球的结构和功能219

一、眼球壁219

二、眼球内容物220

第二节 眼附属器221

一、眼睑221

二、结膜222

三、泪器222

四、眼肌223

五、眼眶223

第二章 致眼损伤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224

第一节 致眼损伤的部分外源化学物224

一、角膜与结膜224

二、虹膜、房水和睫状体224

三、晶状体224

四、视网膜225

五、视野与视神经225

六、眼内压225

七、青光眼225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眼毒性表现225

一、急性毒性226

二、眶周湿疹与过敏反应227

三、沉着变色227

四、致白内障227

五、视网膜毒性227

六、其他中毒性眼病228

第三章 外源化学物致眼损伤的毒性机制229

第四章 眼损伤毒理学研究方法232

一、在体兔眼刺激试验(Draize试验)232

二、眼刺激试验离体替代方法233

第二部分 各论239

第五章 金属及类金属239

第一节 铅及其化合物239

一、理化性质23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3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40

四、毒性概述241

五、毒性表现247

六、毒性机制248

第二节 锰及其化合物249

一、理化特性24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4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50

四、毒性概述250

五、毒性表现255

六、毒性机制256

第三节 砷及其化合物256

一、理化特性25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5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57

四、毒性概述258

五、毒性表现263

六、毒性机制264

第六章 芳香族烃类及硝基化合物268

第一节 萘268

一、理化特性268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6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68

四、毒性概述269

五、毒性表现270

六、毒性机制271

第二节 2,4,6-三硝基甲苯271

一、理化特性271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71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72

四、毒性概述272

五、毒性表现276

六、毒性机制277

第三节 二硝基酚277

一、理化性质27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78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78

四、毒性概述278

五、毒性表现279

六、毒性机制279

第七章 甲醇282

一、理化性质28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8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82

四、毒性概述283

五、毒性表现286

六、毒性机制287

第八章 硫及其化合物290

第一节 硫酸290

一、理化特性29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9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90

四、毒性概述291

五、毒性表现292

六、毒性机制293

第二节 二硫化碳293

一、理化特性29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29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294

四、毒性概述294

五、毒性表现299

六、毒性机制300

第三节 二氧化硫302

一、理化特性30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0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02

四、毒性概述303

五、毒性表现306

六、毒性机制307

第九章 无机酸310

第一节 盐酸310

一、理化特性310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10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11

四、毒性概述311

五、毒性表现312

六、毒性机制313

第二节 氢氟酸313

一、理化特性313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13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14

四、毒性概述314

五、毒性表现316

六、毒性机制317

第三节 硝酸317

一、理化特性31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1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18

四、毒性概述318

五、毒性表现320

六、毒性机制320

第十章 氯及碱性物质322

第一节 氯322

一、理化特性322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22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22

四、毒性概述323

五、毒性表现324

六、毒性机制324

第二节 氨324

一、理化特性324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32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325

四、毒性概述325

五、毒性表现326

六、毒性机制327

第十一章 常见药物对眼的影响329

第一节 致角膜、结膜的不良反应329

一、肾上腺素329

二、去氧肾上腺素329

三、胺碘酮329

四、庆大霉素330

五、碘苷滴眼剂330

六、维生素D331

七、丁卡因331

八、皮质类固醇331

九、氯喹333

十、氯丙嗪333

第二节 致晶状体混浊335

一、吩噻嗪类药物335

二、平阳霉素(博来霉素A5)335

三、毛果芸香碱335

四、毒扁豆碱336

第三节 致眼内压升高336

一、硝酸甘油336

二、妥拉唑林337

三、山莨菪碱337

四、后马托品337

五、溴丙胺太林、西托溴铵338

六、苯海索338

七、喷托维林338

八、赛庚啶339

九、克仑特罗339

十、精神安定药339

十一、麻醉剂340

十二、糜蛋白酶341

第四节 致球后视神经炎341

一、乙胺丁醇341

二、洋地黄342

三、氯霉素342

四、链霉素342

五、青霉胺342

六、呋喃唑酮343

七、顺铂344

八、狂犬疫苗344

第五节 致视神经萎缩344

一、金鸡纳生物碱类药物(奎尼丁、奎宁)344

二、异烟肼345

三、可乐定345

四、萘啶酸346

五、氯碘羟喹346

六、维生素A346

七、维生素D347

第六节 致视网膜病变347

一、吲哚美辛347

二、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347

三、氯噻酮348

四、硫唑嘌令348

五、麦角胺348

六、氯米芬348

七、吡喹酮349

八、伤寒新疫苗349

第七节 致眼部其他不良反应350

一、苯妥英钠350

二、普萘洛尔350

三、烟酸350

四、甲氧氯普胺351

五、他莫昔芬351

第三篇 骨357

第一部分 总论357

第一章 概述357

第二章 骨的结构与功能358

第一节 骨的组织结构358

一、骨基质358

二、骨的细胞359

第二节 长骨的结构360

一、骨松质360

二、骨密质361

三、骨膜362

第三节 骨的发生362

一、膜内成骨362

二、软骨内成骨363

第四节 影响骨生长的因素366

第五节 软骨367

一、透明软骨367

二、纤维软骨368

三、弹性软骨369

第六节 关节369

一、关节软骨369

二、关节囊369

三、滑液370

第三章 致骨损伤的外源化学物及毒性表现371

第一节 致骨损伤的外源化学物371

第二节 外源化学物致骨损伤的毒性表现371

一、骨发育异常372

二、骨质疏松372

三、佝偻病与骨软化372

四、骨关节损害373

五、骨坏死374

六、骨肿瘤374

七、骨生物力学参数的改变375

八、骨代谢参数的改变375

第四章 外源化学物致骨毒性机制378

一、对骨的直接影响378

二、对骨的间接影响379

第五章 骨毒理学研究方法382

第一节 X线诊断学382

一、普通检查383

二、特殊检查383

三、造影检查383

第二节 骨形态计量学383

一、骨形态计量学在骨代谢研究中的静态指标385

二、骨形态计量学在骨代谢研究中的动态指标386

第三节 骨转换的生化指标387

一、骨形成指标387

二、骨吸收指标388

三、血、尿骨矿物质成分的检测388

第四节 骨生物力学388

一、骨样本的制备及保存389

二、力学测试方法389

第五节 Micro-CT扫描391

一、在测量骨矿物质含量方面的应用392

二、在测量骨质量方面的应用393

第六节 体外实验方法393

一、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培养393

二、成骨细胞培养398

三、破骨细胞体外培养400

第二部分 致骨损伤的外源化学物407

第六章 金属407

第一节 镉及其化合物407

一、理化性质407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40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408

四、毒性概述409

五、毒性表现415

六、毒性机制416

第二节 铅及其化合物419

一、理化性质419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419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423

四、毒性概述425

五、毒性表现432

六、毒性机制433

第三节 铝及其化合物436

一、理化性质43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437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437

四、毒性概述438

五、毒性表现445

六、毒性机制446

第七章 氟及其化合物455

一、理化性质455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455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455

四、毒性概述456

五、毒性表现466

六、毒性机制467

第八章 氯乙烯476

一、理化性质476

二、来源、存在与接触机会476

三、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477

四、毒性概述478

五、毒性表现483

六、毒性机制483

第九章 药物486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486

一、毒性表现486

二、毒性机制489

第二节 喹诺酮类药物493

一、毒性表现493

二、毒性机制494

第三节 抗癫痫药物495

一、毒性表现495

二、毒性机制497

第四节 双膦酸盐类药物498

一、毒性表现499

二、毒性机制500

第五节 甲状腺激素501

第十章 放射性核素508

一、毒性表现508

二、毒性机制510

第十一章 其他物质512

第一节 乙醇512

一、毒性表现512

二、毒性机制513

第二节 烟草515

一、毒性表现515

二、毒性机制5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