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主创新 21世纪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主创新 21世纪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
  • 吴金明,彭礼红,刘炽隽,王义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01787906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7页
  • 文件大小:143MB
  • 文件页数:542页
  • 主题词:企业管理-技术革新-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自主创新 21世纪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全球产业升级与价值链分工2

第一节 按全球价值链规律实行技术创新2

一、全球价值链的形成规律2

二、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现状6

(一)产业价值链的主要特征8

(二)价值链上的产业升级11

(三)在产业链上的竞争与合作12

(四)为什么产业升级如此重要13

(五)价值链高级化的主要内容14

三、产业价值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17

(一)国际分工下的产业链——价值链的奥秘19

(二)我们需要避免恶性竞争20

四、“微笑曲线”理论与产业高级化识别22

五、全球化——“微笑曲线”的产生背景和形成25

六、案例分析——世界数控技术和机床装备产业发展趋势28

(一)数控技术及装备的发展趋势28

(二)世界数控机床产业市场及消费需求30

(三)机床贸易31

(四)中国数控机床产业正在崛起31

第二节 代工之路32

一、“微笑曲线”概念下技术创新的方法32

(一)企业的生产基础32

(二)产业结构中的上下游产业的解释33

二、按“微笑曲线”模型进行的全球价值链分工35

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微笑曲线”现状37

四、提升中国制造业分工地位的路径选择40

五、中国“代工”的风险、利益与无奈41

六、案例分析——“微笑曲线”与制造和制造业的关系44

第二章产业链上的技术创新50

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产业分工50

一、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国际经验50

二、产业价值链的集群效应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50

(一)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51

(二)技术创新集群催生创新企业成长51

(三)有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53

(四)有利于区位品牌53

(五)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54

三、产业价值链的链式效应54

四、“龙头企业”控制着价值链变动权57

五、案例分析——索尼公司的创新无孔不入58

六、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一体化60

第二节 装备工业的技术创新62

一、我国装备工业领域的高端技术创新的迫切性62

(一)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跟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62

(二)装备产业的自主创新64

二、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与产业技术特征64

(一)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现状64

(二)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集群特征65

三、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67

四、全球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化趋势69

(一)产业与技术聚集趋势69

(二)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应用70

(三)工程化服务72

五、案例分析——中国汽车工业会重蹈冰箱彩电产业覆辙吗73

第三节 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力来源75

一、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源泉75

二、在不同驱动力下的技术创新模型78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驱动形态80

四、技术创新与客户价值观念83

(一)率先创新和模仿创新的市场结果84

(二)客户价值分析的定量方法87

五、产业链上产业高端领域的技术创新88

第三章 中国产品的附加值损失92

第一节 高新技术的附加值92

一、高附加价值的起因与控制权92

二、产品附加值的基本定义96

三、附加价值受到各国普遍重视的原因96

(一)企业微利化时代与附加价值效应97

(二)技术创新无法取代价值创新99

(三)高新技术产业与产品关系100

四、价值创新案例分析——康柏计算机公司的三次价值创新102

五、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的迫切性103

(一)技术换市场带来的技术改善104

第二节 产业结构高级化108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增强技术创新108

二、技术差距模型与新产品诞生110

(一)波斯纳技术差距模型110

(二)技术转移为什么艰难112

三、国际贸易带来技术创新动机113

四、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114

五、技术能力与产业结构因素118

(一)根据生命周期形成的技术创新三阶段118

(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119

六、日本产业高级化的战略选择120

七、产业结构与产业空洞化现象121

(一)产业结构形成因素122

(二)空洞化讨论的由来122

第三节 产业调整与升级的迫切性125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关键125

二、FDI引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128

三、我国技术进步中FDI效应风险131

四、雁形模式理论及东亚经济增长模式135

五、雁形模式理论的基本概况136

六、雁形模式理论的发展历程136

七、雁形模式理论和提出的背景137

八、雁形模式理论与发展应用138

九、我国外汇缺口与储蓄缺口模型的产生140

(一)中国国情证实“两缺口”效应的存在141

(二)被迫的产业升级和“广场协议”142

第四章 技术创新的模式选择146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146

一、政府科技公共平台的积极效应146

二、原始创新缺乏导致高端技术突破不多149

(一)我们对创新的认识误区150

(二)公共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了载体151

三、我们应该掌握三种创新实践的特点154

(一)对于三种技术创新的认识和区别155

(二)三种创新方法的条件、结果与特征155

(三)创新的过程与三种创新的关系156

(四)三种创新之间的关系157

第二节 关键环节上的技术创新160

一、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突破160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定位161

三、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的基本方式164

第三节 经济学模型与技术创新169

一、技术创新与巴斯扩散模型认识169

二、创新扩散理论的创建170

(一)创新扩散理论的价值170

(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说明什么173

(三)创新模式从封闭式模式向开放式模式转变的新趋势175

三、罗杰斯创新曲线给企业家的启示176

四、技术创新——跨越鸿沟的方法179

五、创新扩散模式的营销实战应用180

(一)影响创新扩散的4种因素180

(二)创新扩散模式——产品生命周期规律182

六、创新型国家与模仿型国家产生的技术差距模型185

(一)技术差距模型与日本技术创新模式185

(二)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差距模型的应用187

七、存在技术差距理论的前提条件190

八、现阶段创新型国家的技术垄断地位难以改变191

第五章 现代企业的技术创新196

第一节 自主创新风险196

一、创新理路与思想的升华196

二、为什么技术创新大多数以失败而告终197

三、创新方法论——创新过程从线性到非线性199

(一)线性创新模式的局限性199

四、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悖论202

第二节 集成创新的性质204

一、集成创新——产学研的基本模型204

二、集成创新的理论研究205

三、集成创新构成要素形成原理207

四、我国集成创新没有多少特色207

五、企业家要认识集成创新的特点208

(一)企业用户至上的思想208

(二)创新内容的多元化和模式208

(三)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及其能动性209

六、日本的集成创新给我们启示和经验209

(一)日本集成创新发展历程209

第三节 弥补技术缺口的方法210

一、我国选择技术转移的主要途径211

二、技术缺口造成的中国自主创新难题212

(一)中国企业如何突破技术扩散规律213

(二)技术差距决定经济增长素质214

三、FDI投资模型对自主创新的影响214

四、FDI的实证检验我国贸易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219

(一)FDI的技术溢出效应220

五、我们必须谨防技术创新的陷阱222

(一)创新并不等于领先222

(二)自主创新不是企业成长的唯一途径223

(三)中国的企业自主创新做好准备了吗224

第四节 模仿再创新225

一、中小企业的技术来源主要是模仿再创新227

(一)把握时机——模仿创新的关键229

二、中小企业进行模仿创新应具备的条件230

三、制度模仿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组织保证230

四、FDI技术溢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231

五、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中保持优势地位232

第六章 技术创新的激励、企业制度238

第一节 只有市场经济才需要企业238

一、科斯定性的企业性质238

二、制度对企业组织的安排241

三、企业家是商业创新者242

(一)善于学习的组织和企业家245

(二)金融扮演何种创新角色245

四、企业激励不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247

五、增强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248

六、建立健全企业内在激励机制249

(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249

(二)选择适宜的激励手段250

(三)为科技人员创造培训机会252

七、案例分析——北京市技术引进的实证研究253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与学习组织性质255

一、经济学中“创新人”假设的产生255

二、经验曲线与“学习创新型”的管理256

(一)技术创新与经验曲线256

(二)学习型理论的效用257

(三)“创新人”的管理原则和措施258

三、知识经济是人所具有的知识经济259

(一)企业家的知识与学习素质259

(二)学习型组织的设计者——企业家260

四、技术创新——对企业家的4种描述261

(一)技术结构阶层的崛起261

(二)熊彼特提出的创新功能说262

(三)卡森的企业家判断说263

(四)现代工业的厂长经理制263

五、企业家有别于职业经理人263

(一)企业家素质的4个方面263

(二)企业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264

(三)企业家建立创新团队的价值266

第三节 企业、企业激励267

一、企业技术创新机构难以满足自主创新的需要267

(一)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67

(二)企业核心技术仍受控于人268

二、强化企业创新驱动力若干方法269

(一)技术创新的外部驱动因素269

(二)技术创新的内部驱动因素270

三、美、日两国技术创新机制及对我国的启示271

(一)美、日两国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271

(二)美、日两国政府对技术创新的积极推动作用272

(三)美、日两国的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274

(四)美、日两国不断探索技术创新的具体途径275

(五)美、日两国技术创新对我国的启示276

四、中国的研发人数多但效率低下278

(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中国之忧278

(二)我国研发风险回避能力差距279

五、我国企业还缺乏真正战略意义上的技术创新战略280

六、发达国家企业研发历程对我国企业的启示282

(一)我国技术研发战略在哪里282

(二)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战略283

七、日、美两国创新研究开发的比较285

第四节 企业家对技术创新的认识286

一、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形成286

(一)企业家应该学习经济学286

(二)搞清楚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基本含义287

二、技术创新管理政策的若干原则288

(一)政府组织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289

(二)动态结构的流动性原则290

(三)自动调节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原则291

(四)同整个社会活动相协调的原则292

第七章 我国技术创新缓慢的制度弊端296

第一节 技术依赖的评价296

一、公正评价我国技术依存度的依据296

二、发展中国家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吗297

三、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299

四、经济增长来源于知识的推动300

五、经济增长的类型需要解决的问题301

六、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模型分析302

七、美国科技进步带来的GDP“轻型化”现象303

八、经济学家所谈及的GDP变轻需要突破三大瓶颈306

第二节 社会劳动生产率308

一、经济学中的劳动率计算方法308

二、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需要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309

(一)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310

(二)劳动生产率的计算范围和决定条件311

三、需要提高国民教育程度来改善劳动生产率312

(一)利用技术创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312

(二)农业领域存在广泛的技术创新314

四、我国主要产业领域需要提高劳动生产率315

(一)制造业领域是技术创新的最主要领域316

五、中国穷和美国富的经济学原因317

第三节 创新经济学319

一、创新经济学的理论内容319

二、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过程320

三、创新经济学的演变特点322

四、创新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反思324

五、创新经济学的发展趋势325

第四节 技术引进326

一、改善技术依赖我们至少需要一代人的努力326

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长期缺乏足够重视328

(一)只注意引进不注重消化吸收的恶果328

三、我国对外贸易和技术依存度并存330

第五节 从我国产业结构看技术创新331

一、技术创新对贸易出口的影响331

二、美、日两国技术创新的产业分布331

三、日本产业结构与技术创新领域333

四、美、日两国产业技术研发投资累积额的比较334

五、集团企业的研发体系与国家研发体系建立335

六、计划经济机制不利于微观企业的技术创新337

(一)别把科技概念混为一谈337

(二)行政主管技术创新资源分配的弊端338

七、研发成本与开发速度的关系340

(一)技术创新中的均衡模式及选择340

(二)德国公司与日本公司研发速度对比342

第八章 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344

第一节 创新因素的构成344

一、机制设计理论的诞生344

二、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定位346

(一)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形态347

(二)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内涵347

(三)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348

三、尽快实现以企业自主创新的转型349

四、消除技术创新转型的瓶颈制约351

五、从产品定型到改型——索尼启示351

六、案例分析——渐进式与突破式技术创新的区别354

第二节 创新的决定因素355

一、企业选择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355

(一)企业创新机制的建立355

(二)建立创新运营机制的必要性356

(三)组织管理机制357

二、技术创新全球区域各有擅长358

三、未来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改革任务360

第三节 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的管理体制362

一、庞大和分散的科技机构如何阻碍成果交易成功362

二、交易成本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障碍363

三、有形市场聚集对科技成果交易所起的作用365

四、我们需要改变技术创新的极端观点的认识367

(一)不能把技术创新看做纯粹的技术行为367

(二)技术创新是纯粹的经济活动368

五、经济学家对技术创新不感兴趣的原因369

(一)经济学家主要关心资源配置问题369

(二)关于技术创新“黑箱子模式”的启示371

第九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376

第一节 技术进步376

一、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的中国困惑376

二、中国的技术来源比较不足380

三、全球金融危机迎来中国自主创新战略机遇382

四、提高研发效率的基本要素386

第二节 有序演进迈入创新型国家389

一、新经济浪潮导致新型工业全球分工389

二、尽快实现以企业自主创新的转型390

三、消除市场技术创新的转型瓶颈制约391

第十章创新方法论394

第一节 技术进步效应394

一、破坏性创新的基本解释394

二、破坏性创新的技术演进396

三、突破性技术创新的特征398

四、颠覆性创新理论——破坏性创新的特征401

第二节 市场检验商业模式的成效404

一、颠覆性创新——商业模式与市场目标404

二、关于技术创新的扩散理论讨论407

(一)创新成果的分类407

(二)创新与技术生命周期的基本概念410

三、扩散中的技术替代与扩散空间411

(一)计算机产业的空间扩散说明的问题411

(二)日本学者阐述产业的空间扩散412

(三)消费者行为改变技术创新模式413

(四)21世纪科技发展的核心理念415

四、技术创新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投入416

(一)新产品的六种形式417

(二)新产品采用与扩散规律418

五、技术扩散理论的研究方法419

(一)预测创新的扩散420

(二)技术创新区域与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规律420

六、半导体产业的区域创新422

第三节 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425

一、渐进式技术创新的经济规律425

(一)企业渐进式技术创新的优势425

(二)迈克尔·波特架构的弱点426

二、技术创新失败不可避免的原因428

(一)企业技术创新中止和失败的原因428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及其重要程度429

三、防范技术创新风险的途径431

第十一章 企业竞争力来自技术创新436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特点436

一、技术创新的5个基本特征436

二、国家的创新环境及机制437

(一)跨国公司自主研发437

(二)技术创新是特有的公司竞争力438

(三)研发活动之全球化与局部化438

三、影响技术移转的关键因素440

四、成功案例分析——惠普技术移转新加坡工厂441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443

一、创新逻辑与价值创新443

二、创新成本与旧技术更替445

(一)旧技术的成本负担445

(二)企业边界决策的适应性调整446

三、创新与创业——高科技企业的创新特点447

(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特性447

(二)其他中小企业创新的特质449

(三)风险投资的出路与规律450

四、在开发中经济体之创新451

(一)技术经济因素452

(二)价值库式的经济体创新453

(三)价值链的设计454

(四)技术进步与创新——双螺旋效应457

第三节 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459

一、价值链设计成为最终的企业核心能力459

二、技术创新的动态性——企业寻找最佳利润区461

三、产业创新过程三阶段——东亚发展模型464

(一)“制造型”的工业模式464

第十二章 科技成果产业化468

第一节 企业的利润来源468

一、技术创新不会增加企业成本468

二、现在是减轻经济增长负荷的时候了471

(一)应该压缩初级产业部门的生产471

(二)思考如何对GDP实行“总负荷”的减持472

第二节 寻找科技成果市场的规律473

一、技术创新形成的产业规模474

二、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决定产品成败475

三、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曲线原理创新475

四、科技进步与规模产业的成型关系477

五、实现企业创新主体的周期变化480

六、科技型公司的“满意决策”选择481

(一)新旧技术选择481

(二)技术优势与产业结构482

七、制度保障才能争夺科技攻关的至高点484

第三节 我们迎来赶超时代486

一、技术创新成果为下一轮经济腾飞储备能量486

二、新能源产业将成为下一轮经济主导产业488

三、金融危机爆发——技术突破的前夜490

四、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新能源政策493

五、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梅溪湖创新园494

(一)我国技术创新的紧迫性与我国技术创新的理论误差495

第四节 创建集体创新模式499

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技术引进与消化再创新499

二、梅溪湖“创新集群”引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500

三、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502

四、梅溪湖——要创造潜在的技术领先者504

五、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技术创新507

(一)把握高端应用技术507

六、长株潭“两型社会”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资源510

七、按“两型社会”要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511

参考资料和文献513

作者寄语51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