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
  • 秦尊文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523741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170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179页
  • 主题词:地区经济-经济发展-研究-武汉市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武汉城市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趋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1

1.1 武汉城市圈的提出1

1.1.1 最初提议1

1.1.2 “武汉城市圈”的定名2

1.1.3 “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战略3

1.2 武汉城市圈建设背景4

1.2.1 加快推进城市化4

1.2.2 解决中部凹陷问题5

1.2.3 落实科学发展观6

1.3 武汉城市圈建设意义7

1.3.1 探索中部崛起路径,增强党的执政能力7

1.3.2 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8

1.3.3 探索两型社会建设,培育生态文明9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10

1.4.1 城市群10

1.4.2 大城市群10

1.4.3 城市圈11

1.4.4 城镇带11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12

2.1 国外城市群问题的相关研究12

2.1.1 相关研究概述12

2.1.2 城市群概念的研究13

2.1.3 城市群的统计标准研究14

2.1.4 城市群发展趋势研究15

2.2 国内城市群问题的相关研究15

2.2.1 相关研究概述15

2.2.2 城市群概念的研究18

2.2.3 城市群的划分标准研究19

2.2.4 城市群的阶段划分研究21

2.2.5 城市群的分布与分类研究23

2.3 武汉城市圈问题的相关研究26

2.3.1 战略定位研究26

2.3.2 发展战略研究27

2.3.3 产业发展研究27

2.3.4 空间结构研究28

2.3.5 “两型社会”试验区研究29

第3章 武汉城市圈形成的理论基础31

3.1 对城市群形成的一般理论解释31

3.1.1 基于工业区位理论的解释31

3.1.2 基于非均衡增长论的解释32

3.1.3 基于空间一体化理论的解释34

3.1.4 基于人口“推-拉”理论的解释35

3.2 聚集经济:用于城市群形成的解释36

3.2.1 新经济地理学的聚集经济理论36

3.2.2 聚集经济的分类及层次37

3.2.3 空间聚集经济的提出及其意义40

3.3 城市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结构41

3.3.1 空间聚集经济的驱动41

3.3.2 空间扩散效应的驱动43

3.3.3 城镇体系发育的驱动44

3.3.4 全球化与信息化的驱动44

3.3.5 政府调控行为的驱动49

3.4 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系统50

3.4.1 城市群各种形成机制之间的关系50

3.4.2 城市群形成机制在各个发展阶段中的作用和表现51

第4章 武汉城市圈的形成要素53

4.1 地理要素53

4.1.1 地理要素的内涵要求53

4.1.2 武汉城市圈地理要素概况54

4.2 城镇体系要素55

4.2.1 城镇体系要素的内涵要求55

4.2.2 武汉城市圈城镇体系要素概况56

4.3 基质要素59

4.3.1 基质要素的内涵要求59

4.3.2 武汉城市圈基质要素概况60

4.4 通达性要素62

4.4.1 通达性要素的内涵要求62

4.4.2 武汉城市圈通达性要素概况63

4.5 经济社会联系要素65

4.5.1 经济社会要素的内涵要求65

4.5.2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联系要素概况66

第5章 武汉城市圈空间聚集形态探源68

5.1 农村居民点与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68

5.1.1 农村居民点是空间聚集的原始形态68

5.1.2 农村居民点呈集聚趋势的动因69

5.1.3 武汉市“家园建设行动”71

5.2 小城镇与武汉城市圈重点镇建设72

5.2.1 小城镇是空间聚集经济的低级形态72

5.2.2 小城镇发展的新趋势74

5.2.3 武汉城市圈重点镇建设75

5.3 城市与武汉大都市的形成77

5.3.1 城市是空间聚集经济的典型形态77

5.3.2 大都市以及大都市区79

5.3.3 武汉大都市具有中国最早城市群雏形83

5.4 空间聚集经济演化趋势84

第6章 武汉城市圈核心层的形成85

6.1 武汉城市圈圈层结构及其首位城市85

6.1.1 城市圈的圈层结构85

6.1.2 城市圈的首位城市及其测评86

6.2 城市圈内部经济联系测度及核心层的选择90

6.2.1 各城市的中心职能及经济联系测度90

6.2.2 核心层的选择92

6.3 城市圈核心层的空间构成93

6.3.1 城市圈核心层小城镇的发展93

6.3.2 城市圈核心层城市建成区的融合96

第7章 武汉城市圈紧密层的形成100

7.1 基础设施一体化100

7.1.1 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进展100

7.1.2 基于公路客运流量的研究102

7.2 产业发展一体化104

7.2.1 总部经济是城市圈产业聚集的高级形态104

7.2.2 分厂经济是城市圈产业扩散中的空间聚集105

7.2.3 “双迁模式”是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有益探索107

7.3 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110

7.3.1 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110

7.3.2 教育卫生事业一体化111

7.3.3 文化事业发展一体化113

7.3.4 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一体化116

7.4 市场一体化117

7.4.1 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117

7.4.2 股权和资本市场一体化118

7.4.3 金融市场一体化119

7.4.4 商品市场一体化120

7.5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121

7.5.1 生态环境现状需要一体化建设121

7.5.2 生态景观与生态示范区一体化122

7.5.3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一体化建设重点124

第8章 武汉城市圈圈层的扩展126

8.1 中心城市功能的提升126

8.1.1 区位优势的重塑126

8.1.2 基础设施的改善128

8.1.3 Technopolis的形成129

8.2 核心层的扩展131

8.2.1 相关规划对孝感城区地位的提升131

8.2.2 武汉孝感临空经济区的设立131

8.2.3 经济社会联系的不断增强133

8.3 紧密层的扩展135

8.3.1 城市群的“扩容”是一种必然趋势135

8.3.2 洪湖市的“破冰”136

8.3.3 京山县的对接139

8.3.4 广水市的“融城”141

8.4 辐射层的扩展143

8.4.1 武汉经济协作区的扩容143

8.4.2 武汉新港带来的腹地扩张143

8.4.3 中国弓与两型社会试验区144

第9章 武汉城市圈发展趋势146

9.1 城市群的动态发展理论146

9.1.1 城市群的裂变146

9.1.2 城市群的聚变147

9.1.3 齐普夫法则148

9.2 长江中游各城市群的扩展149

9.2.1 武汉城市圈的扩展149

9.2.2 长株潭城市群的扩展150

9.2.3 环鄱阳湖城市群的形成151

9.2.4 齐普夫法则在长江中游的验证152

9.3 长江中游大城市群的建立与发展153

9.3.1 将三个“一小时圈”整合为一个“三小时圈”153

9.3.2 以汉长昌高速环路为契机构建长江中游大城市群154

9.3.3 齐普夫法则对长江中游大城市群的检验156

9.3.4 长江中游大城市群的中心—外围结构157

9.4 世界最大城市群的憧憬158

9.4.1 国家经济地理横轴158

9.4.2 长江中下游超级城市群159

参考文献163

后记1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