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刑法学讲演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刑法学讲演录
  • 刘宪权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096001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955页
  • 文件大小:51MB
  • 文件页数:978页
  • 主题词:刑法-法的理论-中国-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刑法学讲演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总论第一讲 刑法学概述3

一、刑法学的历史和最新发展4

(一)清末刑法学的转轨5

(二)民国时期刑法学的发展5

(三)新中国前三十年刑法学的主要成就6

(四)改革开放后刑法学的发展8

二、刑法学的基本内容11

三、学习刑法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

(一)学习刑法学的理论意义14

(二)学习刑法学的实践意义16

第二讲 刑法概述25

一、刑法的概念、性质和任务25

(一)刑法的概念25

(二)刑法的性质和任务27

二、我国刑法的产生和发展30

(一)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刑法30

(二)新中国成立后刑事法律的初步发展31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制定和颁布的过程32

(四)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的问题34

三、刑法的体系和解释44

(一)刑法的体系44

(二)刑法的解释46

第三讲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一)53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概述53

(一)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内容53

(二)确立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55

二、罪刑法定原则57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沿革57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61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63

(四)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精神68

第四讲 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二)74

(五)如何贯彻罪刑法定原则74

三、平等适用原则91

四、罪刑相当原则93

(一)罪刑相当原则的基本含义和理论基础93

(二)罪刑相当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确立和体现94

第五讲 刑法的效力范围100

一、刑法效力范围概述100

二、刑法的空间效力100

(一)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100

(二)我国刑法的空间效力103

三、刑法的时间效力111

(一)刑法的生效和终止111

(二)刑法溯及力的问题112

(三)刑法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问题126

第六讲 犯罪概述136

一、犯罪概念136

(一)犯罪概念的立法类型136

(二)犯罪本质的理论分析138

(三)我国刑法的犯罪概念和特征139

二、犯罪的分类151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151

(二)犯罪的立法分类155

第七讲 犯罪构成158

一、犯罪构成概述158

(一)犯罪构成理论沿革158

(二)犯罪构成的概念与特征160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162

二、犯罪构成要件163

(一)犯罪构成的要件164

(二)犯罪构成的层次结构164

(三)犯罪构成的类型划分165

三、犯罪构成与定罪168

第八讲 犯罪客体要件171

一、犯罪客体要件概述171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171

(二)研究犯罪客体的意173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174

(一)犯罪客体在理论上的分类174

(二)犯罪客体在立法上的分类179

(三)犯罪客体的立法形式180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181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181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联系和区别182

(三)研究犯罪对象的意义184

第九讲 犯罪客观要件186

一、犯罪客观要件概述186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概念186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特征187

(三)研究犯罪客观要件的意义188

二、危害行为189

(一)危害行为的概念189

(二)危害行为的特征192

(三)危害行为的形式195

(四)危害行为与时间、地点和方法200

三、危害结果201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与特征202

(二)危害结果的种类203

(三)危害结果的地位与作用206

四、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207

(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概念207

(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性208

第十讲 犯罪主体要件216

一、犯罪主体要件概述216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216

(二)犯罪主体的基本特征217

(三)犯罪主体要件的意义218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219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220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222

(三)决定和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224

(四)自然人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234

(五)研究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意义239

三、单位犯罪主体240

(一)单位犯罪的由来240

(二)单位犯罪的概念和特征242

(三)单位犯罪的处罚及其法定刑的完善243

第十一讲 犯罪主观要件 2锣一、犯罪主观要件概述249

二、犯罪故意249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250

(二)犯罪故意的种类251

三、犯罪过失255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和特征255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256

(三)犯罪过失的认定261

四、犯罪动机与目的271

(一)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概念272

(二)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关系273

(三)研究犯罪动机与犯罪目的的意义274

五、刑法中的认识错误275

(一)法律上的认识错误276

(二)事实上的认识错误278

第十二讲 排除犯罪性行为287

一、排除犯罪性行为概述287

(一)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概念287

(二)排除犯罪性行为的种类形式288

二、正当防卫290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290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291

(三)正当防卫中的特殊防卫297

(四)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298

三、紧急避险298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300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302

(三)紧急避险的过当及其刑事责任307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308

第十三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一)310

一、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概述310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范围310

(二)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本质特征313

二、犯罪既遂319

(一)犯罪既遂的概念319

(二)犯罪既遂的类型322

三、犯罪预备324

(一)犯罪预备的概念和特征324

(二)犯罪预备的构成325

(三)犯罪预备的认定327

(四)犯罪预备的刑事责任328

四、犯罪未遂328

(一)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328

(二)犯罪未遂的分类333

(三)犯罪未遂的存在范围335

(四)犯罪未遂的刑事责任336

五、犯罪中止337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337

(二)中止犯的刑事责任341

第十四讲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二)343

六、故意犯罪停止形态认定中疑难问题分析343

(一)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是否成立犯罪中止343

(二)危险状态下停止犯罪的形态345

(三)以“低位犯罪”代替“高位犯罪”的犯罪形态352

第十五讲 共同犯罪362

一、共同犯罪概述362

二、共同犯罪的认定365

(一)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365

(二)片面合意的认定366

(三)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的共同犯罪认定370

(四)共同犯罪成员的刑事责任认定376

三、共同犯罪的形式381

四、共同犯罪人的分类及其刑事责任384

五、部分共犯停止犯罪问题392

第十六讲 罪数形态394

一、罪数形态概述394

(一)研究罪数理论的意义394

(二)罪数形态的基本特征396

二、一罪的类型398

(一)单纯的一罪399

(二)实质的一罪399

(三)法定的一罪401

(四)处断的一罪410

三、数罪的分类419

第十七讲 刑罚论(一)421

一、刑罚论概述421

(一)刑罚的概念与刑罚权421

(二)刑罚的功能与目的423

(三)刑罚的体系和种类424

二、刑罚裁量概述436

(一)刑罚裁量的概念、特征及其作用436

(二)刑罚裁量的原则437

(三)刑罚裁量中的情节441

三、累犯445

四、自首448

五、立功453

六、数罪并罚455

(一)数罪并罚的概念和特征455

(二)数罪并罚的相关疑难问题464

第十八讲 刑罚论(二)471

七、缓刑471

(一)缓刑的适用条件472

(二)缓刑的考验程序473

(三)战时缓刑制度与一般缓刑制度474

(四)缓刑适用的相关疑难问题475

八、刑罚执行制度479

(一)刑罚执行的特征与原则479

(二)减刑480

(三)假释482

九、刑罚消灭制度486

(一)刑罚消灭的事由487

(二)时效487

(三)赦免490

分论第一讲 刑法分论概述495

一、刑法分则体系499

(一)刑法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499

(二)研究刑法分论的意义501

(三)刑法分则的体系和特点503

二、刑法分则的条文结构507

(一)罪状507

(二)罪名510

(三)法定刑513

三、刑法分则的法条竞合516

(一)法条竞合的概念和特征516

(二)法条竞合的适用原则517

第二讲 危害公共安全罪523

一、破坏交通工具罪523

二、破坏交通设施罪524

三、盗窃、抢夺枪支、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和非法持有、私藏枪支、弹药罪527

(一)两罪的认定528

(二)持有行为的认定531

四、交通肇事罪532

(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532

(二)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533

(三)交通肇事罪的“自首”认定540

(四)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543

(五)交通肇事罪与类似犯罪546

第三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一)550

一、伪造货币罪550

二、持有、使用假币罪558

三、高利转贷罪563

(一)对“套取”的认定564

(二)对“高利”标准的认定565

(三)对“转贷牟利目的”的认定567

(四)用到期贷款进行高利放贷牟利的行为的定性569

(五)利用自有资金高利转贷行为的认定569

(六)对于将贷款余额高利转贷他人牟取非法利益行为的定性570

(七)对于内外勾结高利转贷牟利行为的定性571

四、骗取贷款罪573

(一)骗取贷款罪设立的必要性573

(二)骗取贷款罪的主观方面575

(三)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贷款诈骗罪576

第四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二)578

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578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主体资格的认定580

(二)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的“公众”的界定581

(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与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行为583

(四)委托理财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584

(五)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非罪的界定587

六、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588

(一)伪造票据行为的认定589

(二)变造票据行为的认定591

(三)伪造信用卡行为的认定593

(四)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罪的罪数认定595

七、妨害信用卡管理罪597

(一)持有、运输伪造的信用卡或伪造的空白信用卡行为的认定598

(二)非法持有他人信用卡行为的认定601

(三)使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行为的认定603

第五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三)607

八、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607

(一)内幕信息的概念和特征607

(二)“明示、暗示他人从事交易活动”行为的定性611

(三)内幕交易“利用”行为的定性613

(四)泄露内幕信息行为的定性614

(五)内幕交易“不作为”行为的定性615

(六)“内幕人员”的界定616

(七)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行为人主观方面的认定617

九、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619

(一)“老鼠仓”行为的界定619

(二)将“老鼠仓”行为入罪的立法缘由620

(三)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的司法认定621

十、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625

(一)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行为方式与罪数形态625

(二)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的主观方面630

(三)操纵证券、期货市场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631

第六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四)635

十一、洗钱罪635

(一)洗钱犯罪的起源、现状和特点636

(二)我国洗钱犯罪刑事立法回顾638

(三)我国洗钱犯罪刑事立法的特点642

(四)洗钱罪的构成要件643

(五)洗钱罪的刑事立法完善问题649

第七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五)658

十二、贷款诈骗罪658

(一)单位贷款诈骗行为的定罪处罚658

(二)贷款诈骗和贷款纠纷661

(三)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单独或参与骗贷行为的定性662

(四)事后故意不归还贷款行为的认定665

(五)以骗取担保的形式骗取贷款行为的定性667

十三、信用卡诈骗罪669

(一)“信用卡”含义的确定670

(二)拾得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的认定673

(三)“恶意透支”行为的认定677

(四)以诈骗、抢夺、侵占等手段获取他人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的定性678

(五)伪造信用卡并加以使用行为的定性680

(六)“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骗领的信用卡”行为的认定681

第八讲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六)684

十四、保险诈骗罪684

(一)保险诈骗罪的主体的界定685

(二)对虚构保险标的的理解及相关行为的定性687

(三)冒名骗赔行为的定性690

(四)被保险人采用自损方式让他人获取保险金行为的定性692

(五)故意扩大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行为的定性694

(六)保险诈骗共同犯罪形态的认定696

十五、侵犯知识产权罪698

(一)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概念699

(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构成要件699

十六、非法经营罪709

(一)非法经营罪的概念及构成要件709

(二)“非法经营活动”的形式710

第九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一)714

一、故意杀人罪714

(一)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714

(二)故意杀人罪的认定719

(三)故意杀人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729

(四)故意杀人罪的法定刑731

二、故意伤害罪732

(一)故意伤害罪的构成要件732

(二)故意伤害罪的认定736

第十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二)742

三、强奸罪742

(一)强奸罪的构成特征742

(二)强奸罪的认定748

(三)强奸罪的法定刑762

第十一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三)764

四、非法拘禁罪764

(一)非法拘禁罪的概念764

(二)非法拘禁罪中的结果加重犯和转化犯的认定765

(三)绑架、拘禁索债型犯罪的认定765

五、绑架罪777

(一)绑架罪概述777

(二)绑架罪的认定778

(三)偷盗婴幼儿行为的定性781

六、拐卖妇女、儿童罪782

(一)拐卖人口犯罪概述782

(二)拐卖人口犯罪的构成要件788

第十二讲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四)794

(三)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司法认定794

(四)我国惩治拐卖人口犯罪的刑事立法完善796

七、侮辱罪804

八、诽谤罪806

(一)诽谤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806

(二)诽谤罪和侮辱罪的联系807

(三)诽谤罪和侮辱罪的区别808

九、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809

十、重婚罪811

第十三讲 侵犯财产罪(一)814

一、侵犯财产罪概述814

二、抢劫罪817

(一)抢劫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817

(二)转化型抢劫的认定823

(三)抢劫罪加重情节的认定826

三、抢夺罪831

四、敲诈勒索罪832

五、盗窃罪833

(一)盗窃罪的构成要件833

第十四讲 侵犯财产罪(二)839

(二)盗窃罪数额的认定839

(三)盗窃罪既遂与未遂标准的认定840

(四)盗窃罪的处罚842

(五)对“许霆案”的几点思考842

六、诈骗罪848

(一)诈骗罪侵犯客体的界定848

(二)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851

(三)诈骗罪客观行为表现形式分析852

第十五讲 侵犯财产罪(三)865

(四)诈骗罪与其他财产犯罪872

七、侵占罪873

(一)侵占罪的对象873

(二)侵占罪的客观特征881

(三)侵占罪与其他财产犯罪884

第十六讲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889

一、妨害公务罪889

二、招摇撞骗罪890

(一)招摇撞骗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890

(二)招摇撞骗罪与其他犯罪891

(三)招摇撞骗罪的处罚892

三、传授犯罪方法罪893

(一)传授犯罪方法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893

(二)传授犯罪方法罪的认定893

(三)传授犯罪方法罪的处罚895

四、赌博罪895

五、开设赌场罪896

六、窝藏、包庇罪896

七、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897

八、脱逃罪898

(一)脱逃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898

(二)脱逃罪的犯罪形态900

九、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901

十、组织、强迫卖淫罪902

十一、协助组织卖淫罪904

第十七讲 贪污贿赂罪(一)906

一、贪污罪906

(一)贪污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906

(二)贪污罪的认定909

二、挪用公款罪911

(一)挪用公款罪的概念与构成要件911

(二)挪用公款罪共犯的认定914

(三)挪用公款罪的罪名转化914

(四)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915

三、受贿罪915

(一)受贿罪的概念与对象915

第十八讲 贪污贿赂罪(二)922

(二)新型受贿罪的认定922

(三)特定关系人受贿行为的认定943

(四)其他特殊情形的认定944

四、利用影响力受贿罪946

(一)利用影响力受贿罪概述946

(二)利用影响力受贿罪与斡旋受贿949

(三)“关系密切的人”的认定950

五、行贿罪95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