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教育学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教育学原理
  • 蒲蕊编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7083486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5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教育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教育学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论1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

二、教育学的历史演进2

(一)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2

(二)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7

三、教育学的若干基本概念15

(一)教育与教育学15

(二)教育科学与教育学科15

(三)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15

(四)教育活动与教育事业16

(五)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16

(六)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16

(七)教育流派与教育思潮16

(八)教育方针与教育政策16

四、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17

第二章 教育的历史形态18

一、教育起源18

(一)生物起源论18

(二)心理起源论20

(三)劳动起源论20

二、教育的发展22

(一)原始的教育形态22

(二)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23

(三)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25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27

(一)“文革”前的十七年教育27

(二)“文革”十年32

(三)全面恢复与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33

四、未来教育发展趋势33

(一)提高教育质量33

(二)重视教育公平35

(三)协调政府与市场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35

(四)教育中央集权化与地方分权化并重37

(五)教育国际化38

(六)构建学习化社会39

第三章 教育本质42

一、教育定义42

(一)“教育”概念的语义分析43

(二)“教育”概念的历史解说44

(三)“教育”概念的现实确认45

二、教育要素47

(一)教育要素的构成47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50

三、教育本质53

(一)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53

(二)教育本质的含义55

(三)教育的本质特性57

第四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60

一、个体的发展及其规律60

(一)个体发展的含义60

(二)个体发展的规律61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63

(一)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观63

(二)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66

(三)环境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作用67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68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70

(一)个体的发展阶段与教育70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79

第五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82

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82

(一)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82

(二)教育与人口结构的关系86

(三)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91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93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93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96

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00

(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01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105

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06

(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07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109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11

(一)教育相对独立性的依据111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12

第六章 教育目的114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问题114

(一)教育有没有目的114

(二)教育目的是什么117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121

二、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观122

(一)个人本位论122

(二)文化本位论123

(三)伦理本位论125

(四)生活本位论126

(五)社会本位论127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29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129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32

四、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目标135

(一)我国中小学的培养目标135

(二)教育目标136

第七章 教育制度140

一、教育制度概述140

(一)基本概念界说140

(二)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141

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历史轨迹143

(一)西方现代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143

(二)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154

三、我国当代的教育制度157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制度的改革157

(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161

(三)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改革162

四、义务教育165

(一)义务教育的含义165

(二)义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66

(三)我国的义务教育167

第八章 教育内容175

一、教育内容概述175

(一)教育内容的概念与特点175

(二)教育内容的价值177

二、教育内容的制约因素178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179

(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179

(三)文化传统180

(四)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180

三、教育内容的改革与发展趋势181

(一)教育内容的现代化182

(二)教育内容的综合化182

(三)教育内容的实用化183

(四)教育内容的人本化184

(五)教育内容的基础化184

四、我国现行的教育内容185

(一)我国中小学的教育内容185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与理念192

(三)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192

第九章 教育活动197

一、教育活动概述197

(一)教育活动的界定197

(二)教育活动的结构199

二、学习活动200

(一)学习活动的实质200

(二)学习活动的主体与客体206

(三)学习活动的种类与过程208

三、教授活动212

(一)教授活动的实质212

(二)教授活动的主体与客体216

(三)教授活动的形式218

第十章 教育过程221

一、教育过程概述221

(一)教育过程的界定221

(二)教育过程的本质222

二、教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认识的过程225

(一)已知与未知的关系226

(二)符号与意义的关系228

(三)具体与抽象的关系231

(四)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233

三、教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36

(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236

(二)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的关系238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240

(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242

第十一章 教师与学生245

一、教师的地位与权利义务245

(一)教师的社会地位245

(二)教师的法定权利和义务249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与价值250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250

(二)教师劳动的价值253

三、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专业发展254

(一)国内外有关教师素质的研究254

(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256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260

(四)教师专业发展阶段261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比较263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67

(一)师生关系概念的界定268

(二)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269

(三)我国80年代以来有关师生关系的主要观点270

(四)师生关系类型与互动方式272

第十二章 学校277

一、学校的产生和发展277

(一)学校的萌芽277

(二)学校的产生279

(三)学校的发展281

二、几种主要的学校观286

(一)真空论286

(二)超然论287

(三)社会同构论288

(四)学校是工厂290

(五)学校是官僚组织291

(六)学校是适应学生需要的地方292

(七)学校是被人发明和创造的社会现实293

三、新世纪学校模式295

(一)美国特许学校模式295

(二)英国绿色学校模式297

(三)比利时布鲁塞尔生活学校模式300

(四)新加坡自主学校模式302

后记3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