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在未来的金融挑战中破浪前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在未来的金融挑战中破浪前行](https://www.shukui.net/cover/39/34687759.jpg)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9787504954855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09页
- 文件大小:41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球金融稳定报告 在未来的金融挑战中破浪前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复苏之路1
A.全球金融稳定图1
B.全球金融体系在复苏路上面临的挑战4
C.新兴市场在全球危机中破浪前行,但脆弱性仍存17
D.信贷约束会阻碍复苏进程吗?23
E.管理私人风险向主权资产负债表的转移30
F.政策含义35
附录1.1.全球金融稳定图:构建和方法41
附录1.2.贷款损失和银行减记估计方法46
附录1.3.估计核心银行的收益56
附录1.4.美国、欧元区和英国信贷需求和信贷能力估计57
附录1.5.金融危机对存款组合的影响—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59
参考文献64
第二章 重启证券化市场:政策建议和缺陷67
证券化的兴起、下降及衰落69
旨在重启可持续证券化的政策倡议83
结论和政策建议94
附录2.1.最优的保留政策和资本要求94
参考文献98
第三章 金融危机期间的市场干预:有效性如何及怎样解除干预?101
危机期间的干预措施—市场对宣布干预措施的反应102
对最初市场反应的追踪调查—干预措施的长期影响110
日本在“失去的十年”后期的经历113
退出:解除非常规政策的常规指引116
结论和政策建议127
附录3.1.金融和经济压力指数128
附录3.2.事件研究法及其数据129
参考文献130
词汇表133
附录 代理主席的总结发言141
统计附录143
专栏8
专栏1.1.信贷损失估计的不确定性8
专栏1.2.修补证券化对支持信贷供给至关重要28
专栏1.3.增加的公共赤字、债务和债券收益32
专栏1.4.恢复银行资本的水平和质量38
专栏2.1.重启证券化的情况68
专栏2.2.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新举措71
专栏2.3.房地产抵押贷款投资管道的再证券化和再证券化的复苏74
专栏2.4.抵补债券简介78
专栏2.5.解释证券化风险81
专栏2.6.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与证券化和再证券化相关的升级85
专栏2.7.贷款证券化最优保留政策88
专栏3.1.非常规中央银行工具的使用118
专栏3.2.20世纪90年代日本金融危机期间的干预政策121
专栏3.3.将超额准备金作为对资金流动性考虑的指标123
专栏3.4.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变化的含义125
表5
表1.1.信贷市场利差5
表1.2.按注册地分类的全球银行资产减记估计10
表1.3.银行资本、盈利和减记额14
表1.4.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宏观和金融指标热度图20
表1.5.非金融私人部门的信贷需求增长25
表1.6.非金融部门净借款需求总额27
表1.7.对非金融部门信贷能力和信贷需求的预期30
表1.8.部分利差:当前和雷曼兄弟破产前的时期31
表1.9.对欧元区国家普通风险因素的敏感度34
表1.10.自2009年4月期《全球金融稳定报告》发布以来风险和条件的变化41
表1.11.经合组织数据库:覆盖范围及合并的程度47
表1 .12.欧元区准备金率模型的统计结果49
表1 .13.按贷款类型预测的欧元区准备金率49
表1.14.英国准备金率模型的统计结果52
表1.15. 2007―10年累计损失率52
表1.16.证券指数目录53
表1.17.欧元区居民住房证券市场53
表1.18.美国居民住房证券市场54
表1.19.回归结果:非金融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信贷需求58
表1.20.美国成熟行业资金不足的现象更为严重62
表1.21.部分国家强制性固定分配养老金资产63
表1.22.部分国家总投资组合的股权份额63
表1.23.部分国家强制性固定分配体系的实际表现64
表1.24.部分国家违约投资期权的表现64
表2.1.证券化政策进展报告83
表2.2.美国: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发行—债券保留的平均水平93
表2.3.相对于理想化预期损失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权重的信用评级96
表2.4.假设努力水平为20%,计算信用档的规模(第一步和第二步)97
表2.5.假设努力水平为31.2%,计算评级和风险权重(第三步):中间档保留97
表3.1.事件分级103
表3.2.干预措施的数量104
表3.3.危机干预措施的有效性106
表3.4.危机干预措施对金融压力指数的有效性107
表3.5.金融部门政策措施的有效性109
表3.6. 3个月期LIBOR―隔夜指数掉期(OIS)利差:从峰值下降116
表3.7.管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补充操作122
表3.8.金融部门措施的可逆性及其影响122
图2
图1.1.全球金融稳定图2
图1.2.热度图:系统性资产类别的发展2
图1.3.公司利差变化的贡献度3
图1.4.系统性银行违约风险3
图1.5.资产价格波动和资金以及市场流动性4
图1.6.实际私人部门复合借款利率和短期利率4
图1.7.美国贷款的注销率7
图1.8.欧元区:拨备率7
图1.9.不同地区银行已实现预期的减记或损失拨备11
图1 .10.银行问题贷款和收入11
图1 .11.银行收益率12
图1 .12.银行资本需求13
图1.13.成熟市场银行:债券债务的期限结构16
图1.14.成熟市场:月度债券发行总数和担保债券发行数16
图1.15.欧洲中央银行的再融资工具17
图1.16.全球银行和保险公司股票指数17
图1.17.主要股票指数中企业固定收益养老金计划的融资水平18
图1.18.热度图:新兴市场系统性资产类别的发展18
图1.19.对新兴市场主权对外债务利差变化的贡献度19
图1.20.新兴欧洲信用违约掉期利差(2008年6月30日―2009年8月31日)19
图1.21.净资本流入21
图1.22.新兴市场:私人部门的银行信贷21
图1.23.新兴市场以外汇计价的公司债务的再融资需求22
图1.24.新兴市场不同部门的对外债券发行和评级22
图1.25.新兴市场以外汇计价的公司债务的展期率23
图1.26.新兴市场公司债券利差和投机级债券违约率23
图1.27.新兴欧洲:不良贷款率24
图1.28.私人部门信贷增长24
图1.29.非金融部门债务的增长:历史和预期借款需求26
图1.30.银行借贷能力的增长26
图1.31.新兴市场储备积累27
图1.32.成熟市场净主权债务发行31
图1.33.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新兴市场主权发行34
图1.34.全球金融稳定图:货币和金融条件42
图1.35.全球金融稳定图:风险偏好43
图1.36.全球金融稳定图:宏观经济风险44
图1.37.全球金融稳定图:新兴市场风险44
图1.38.全球金融稳定图:信贷风险45
图1.39.全球金融稳定图: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46
图1.40.贷款损失准备金48
图1.41.欧元区银行贷款的估计份额,2007―1050
图1.42.欧元区银行证券风险细分估计55
图1.43.管理下的非银行固定收益资产的增长60
图1.44.金融部门信用违约掉期利差61
图1.45. 2008年美国固定收益计划恶化的融资率62
图2.1.证券化结构图70
图2.2.按类型划分的全球私人证券化发行70
图2.3.按类型划分的美国私人证券化发行73
图2.4.按类型划分的私人证券化发行73
图2.5.美国资产支持证券(ABS)和私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的发行75
图2.6.美国AAA级证券化工具信用利差76
图2.7.美国政府资助企业与私人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发行76
图2.8.美国和欧洲以外私人证券化发行77
图2.9.全球抵补债券发行77
图2.10.部分抵补债券利差79
图2.11.中介链示意图80
图2.12.所有的AAAs都哪儿去了?80
图2.13.美国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92
图3.1.样本国家危机措施时间图102
图3.2.由金融压力指数反映的全球和美国危机干预措施的溢出108
图3.3.美国:反作用干预措施对金融压力指数的影响110
图3.4.政府担保债券(GGB)和非担保投资级银行债券110
图3.5.债务担保对债券发行的影响111
图3.6.美国:商业票据债务余额111
图3.7.美国和欧洲的证券化112
图3.8.信贷增长和银行放贷标准113
图3.9.美国:美联储非常规措施的债务余额113
图3.10.金融部门稳定措施对信用违约掉期(CDS)利差的影响114
图3.11.抵押贷款利率115
图3.12.银行部门对日本银行的经常账户差额115
图3.13.日本存款保险公司援助的破产银行116
图3.14. TIBOR和LIBOR的3个月期利 差117
图3.15.日本:银行贷款和消费价格指数117
图3.16.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主要构成的变化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