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18/30386511.jpg)
- 王锡三编 著
- 出版社: 西南政法院法律系;诉讼法教研室
- ISBN:
- 出版时间:1986
- 标注页数:386页
- 文件大小:59MB
- 文件页数:4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资产阶级国家民事诉讼法要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通论1
第一章 德日民事诉讼法的变革及其结构1
第一节 德国民事讼诉法的变革1
第二节 德国事民诉讼法的结构8
第三节 日本民事诉讼法的变革8
第四节 日本民事诉讼法的结构11
第二章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12
第一节 概论12
第二节 当事人本人诉讼原则与代理诉讼原则12
第三节 当事人双方审理原则与一方审理原则14
一 概念14
二 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14
第四节 直接审理原则与间接审理原则15
一 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15
二 间接审理原则的概念15
三 日本民事诉讼法承认这两个原则的范围15
第五节 言词原则与书面原则16
一 两原则的概念16
二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16
三 日本民事诉讼法承认这两个原则的范围18
第六节自由顺序原则与法定顺序原则21
一 两原则的概念21
二 法定顺序原则的种类21
三 法定顺序原则的缺点22
四自由顺序原则的进行与限制22
第七节 自由心证原则与法定证据原则23
自由心证原则23
二 法定证据原则24
三 两原则的优点和缺点24
第八节 公开原则与秘密原则25
一 两原则的概念25
二公开原则的适用范围25
第九节 辩论原则26
一 概念26
二 辩论原则的范围26
三 辩论原则的限制27
第十节 处分原则与职权原则29
两原则的概念29
二 处分原则的分类29
第三章 民事诉讼总则31
第一节 概论31
第二节 诉讼主体31
一 当事人能力31
二 诉讼能力32
第三节 主参加33
一 关于主参加一语的使用33
二 主参加的性质34
第四节 诉讼代理36
第五节 担保物的返还37
第六节 诉讼救助的效力38
第七节 期日、期间39
第四章 诉讼程序41
第一节 近代的诉讼制度41
第二节 诉讼程序的种类44
第三节 准备程序46
概论46
二 应该进行准备程序的情况47
三 准备程序的笔录应该记载的事项48
四 准备程序的实施48
五 当事人在准备程序的缺席50
六 受命审判官的权限51
七 对受命审判官的裁判及处分的不服声明52
八 准备程序的终结53
九 准备程序终结后的程序53
十 准备程序的效果53
第四节 言词辩论55
一 概论55
二 言词辩论的概念56
三 言词辩论的种类56
四 言词辩论的进行58
五 言词辩论的一体性59
六 言词辩论的懈怠60
七 言词辩论的笔录61
第五节 言词辩论的例外63
第六节 当事人的讯问一一作为证据方法63
第七节 撤销诉讼上的自认65
第八节 当事人为不知的陈述65
第九节 一造辩论判决65
第十节 既判力68
第十一节 在诉讼系属中诉讼标的法律关系的移转71
第五章 上诉程序72
第一节 上诉概念及性质72
一 上诉的概念72
二 上诉的性质72
第二节 上诉制度73
一 上诉制度的目的73
二 上诉的限制73
第三节 上诉的种类74
一 控诉74
二 上告74
三 抗告74
第四节 上诉的要件74
一 概念74
二 要件75
第五节 上诉的效力76
移审的效力76
二 停止确定力的效力76
第六节 上告、控诉、抗告的区别76
一上告与控诉的区别76
二 控诉与抗告的区别77
三 上告与抗告的区别77
第七节 控诉78
一 控诉的概念78
二 控诉的要件78
三 提起控诉的方式82
四 提起控诉的效力83
五 控诉的撤回84
六 附带控诉84
七 附带控诉的审判85
第八节 上告89
一 概念89
二 控告与控诉不同90
三 上告法院90
四 上告审理90
五 上告的提起94
六 提起上告的效力95
七 上告的理由95
第九节 抗告98
一 抗告的概念及目的98
二 抗告的种类99
三 抗告法院99
四 当事人100
五 抗告对象100
六 抗告的提起101
七 审理程序102
八 再抗告程序103
第十节 特别上诉103
一 概论103
二 特别上告104
三 特别抗告104
第十一节 再审105
一 再审的概念105
二 再审之诉的概念及其性质105
三 再审事由105
四 再审之诉的要件105
五 再审程序107
第二编 专论108
第六章 诉权108
第一节 概论108
第二节 诉权的学说在诉讼法学上的意义109
第三节 诉权学说的产生110
第四节 诉权在民事诉讼法体系构造中的性格110
第五节 诉权学说的变革112
一 私法的诉权说113
二 公法的诉权说113
第六节 诉权的概念及种类116
一 诉权的概念116
二 诉权的种类116
第七节诉权的内容119
第八节 诉权的主体120
第九节 诉权的移转120
一 诉权移转的要件120
二 没有法律关系的继承时,诉权的转移121
第十节 诉权的消灭121
一 诉权保护要件有缺陷时121
二 实体上的要件有缺陷时122
三丧失保护的利益时122
第十一节 诉权的权利保护要件122
概念122
二 种类123
三 诉权保护要件的调查126
四 权利保护要件的事项127
五 各种诉讼的权利保护要件127
第七章 诉讼法律关系137
第一节 概论137
一 诉讼法律关系说137
二 诉讼法律状态说138
三 新的诉讼法律关系说141
第二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概念143
第三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种类144
第四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145
第五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145
第六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学说147
一 一面关系说147
二 二面关系说148
三 三面关系说148
第七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发生149
一 概论149
二 起诉的方法150
第八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变更157
一 概论157
二 诉讼上承担的概念158
三 诉讼法律关系的当然继承159
四 关于诉讼承担的争议及裁判161
五 由诉讼代理人代理诉讼时的承担162
六 上述原则的准用163
七 数人都主张承担时163
第九节 诉讼法律关系的消灭163
一 撤回起诉164
二 和解164
三 判决确定164
第八章 正当当事人165
第一节 概论165
第二节 正当当事人的概念和性质166
一 概念166
二 性质166
第三节 正当的原告及正当的被告167
一 决定的标准167
二 正当的原告167
三 正当的被告169
第四节 正当当事人在诉讼上的地位172
一正当当事人与诉讼当事人当事人能力诉讼能力的区别172
二 为诉讼的权能与权利的保护要件的关系175
第五节 正当当事人与职权调查176
一 职权调查176
二 诉讼实施权存在的时期177
第六节 诉讼实施权有争执的裁判177
一裁判的方式177
二 关于诉讼实施权存在的举证责任177
第七节 正当当事人的效果178
一 为本案裁判178
二 判决对诉讼标的主体的效力178
第八节 非正当当事人在诉讼法上的效果178
第九节 诉讼实施权的丧失180
第九章 参加诉讼182
第一节 诉讼参加的概念及其种类182
第二节 从参加183
一 概念183
二 要件184
三 参加的程序187
四 从参加的裁判190
五 从参加的消灭190
六 从参加的继承191
七 从参加人的地位191
八 判决对从参加人的效力196
第三节 诉讼告知201
一 概念201
二 时期201
三 有诉讼告知权人201
四 告知的方式201
五 告知的要件及效力202
六 驳回告知及异议203
七 诉讼告知与诉讼费用203
第四节 主参加合并诉讼204
一 概念204
二 学说205
三 要件210
四 当事人在主参加合并诉讼中的地位214
五 主参加合并诉讼的诉讼程序219
六 主参加合并诉讼的裁判222
第五节 参加的共同诉讼223
一 概念223
二 要件224
三 参加的共同诉讼人的地位225
四 参加的共同诉讼的程序226
五 对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异议226
第十章 反诉228
第一节 概论228
一 立法例228
二 立法理由228
第二节 反诉的沿革229
第三节 反诉的概念和性质230
一 概念230
二 性质231
三 对反诉能否再提起反诉231
第四节 反诉的要件233
一 须本诉系属于法院233
二 须与本诉的诉讼程序属同种类234
三 须本诉的诉讼程序不禁止提起反诉235
四 除本诉法院外,须无专属管辖235
五 反诉请求与本诉的请求或防御方法有法律上的牵连关系235
第五节 反诉的提起237
一 通常的反诉的提起237
二 预备的反诉的提起238
三 反诉的诉讼要件有欠缺与补正239
四 反诉的诉讼程序240
第六节 在本诉撤回时反诉是否合法241
一 反诉不适法说241
二 反诉适法说241
三 折衷说242
第十一章 举证责任的分配244
第一节 概论244
第二节 主张责任244
一 概念244
二 主张责任与举证责任的关系245
三 主张责任的分配246
第三节 举证责任247
一 概念247
二 性质248
第四节 举证责任概念的沿革249
一 概念249
二 学说250
三 主观的举证责任与客观的举证责任的关系251
四 举证责任的职能251
第五节 举证责任法的领域252
一 学说252
二 立法例253
第六节 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253
一 概论253
二 沿革254
第七节 现代举证责任分配的学说256
一 概论256
二 学说257
第八节 举证责任分配的概念和分配的原则260
一 概念260
二 分配的原则261
第九节 举证责任的转换265
一 概论265
二 转换的条件266
第十节 举证责任的免除267
一 概论267
二 裁判上的自认267
三 拟判自认271
四 显著事实272
第十二章 裁判275
第一节 裁判的概念和性质275
一 概念275
二 性质275
第二节 裁判的种类276
第三节 判决的概念和种类278
一 概念278
二 判决的种类279
第四节 附随终局判决的裁判287
一 假执行的宣告287
二 诉讼费用的裁判290
第五节 判决的形式293
第六节 判决的成立294
第七节 判决的宣告及送达295
第八节 判决的更正296
一 概念296
二 要件296
三 程序297
四 效果297
第九节 判决的无效与非判决298
第十节 判决的效力300
一 判决的确定力300
二 判决的执行力309
三 判决的形成力309
第十一节 判决附随的效力311
第十二节 裁定及命令312
一 概念312
二 裁定与命令的区别312
三 裁定命令的形式312
四 裁定命令的告知313
五 裁定命令的更正及补充313
六 裁定命令的拘束力314
七 裁定命令的效力314
第十三章 诉讼行为315
第一节 概论315
一 诉讼行为一语的使用315
二关于诉讼行为的学说316
第二节 诉讼行为的定义和性质319
一 诉讼行为的定义319
二 诉讼行为的性质321
第三节 诉讼行为的成立要件324
一 概念324
二 种类324
第四节 诉讼行为的用语、地点、时间325
一 诉讼行为的用语325
二 诉讼行为的地点325
三 诉讼行为的时间326
第五节 诉讼行为的种类331
一 当事人的诉讼行为332
二 法院的诉讼行为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