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世界名人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世界名人 上
  • 王岳川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ISBN:710401912X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1105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1138页
  • 主题词:名人-列传-世界-通俗读物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一生要读知的100位世界名人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基本经济概念3

第一章 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3

第一节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3

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的一门学科3

二、生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6

三、机会成本与生产可能性曲线7

四、经济学是研究生产资源的有效率的配置的一门科学11

五、资源配置与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13

六、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17

七、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21

第二节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24

一、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与研究方法24

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25

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27

四、经济模型29

五、经济理性主义31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3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市场价格43

第一节 需求和需求的变化44

一、需求、需求表与需求曲线44

二、影响需求的因素与需求函数46

三、需求规律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49

四、需求的变化与需求曲线的移动50

第二节 供给和供给的变化51

一、供给表与供给曲线51

二、供给的变化与供给曲线的移动53

三、影响供给的因素54

第三节 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55

一、需求的价格弹性56

(一)需求弹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特点56

(二)点弹性系数61

二、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67

三、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69

四、需求的收入弹性70

五、供给的价格弹性71

第四节 市场均衡价格与均衡产量的决定74

一、市场均衡与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销)量的决定74

二、需求、供给的变化与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销)量的变动76

第五节 蛛网理论77

第二编 消费者需求理论87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边际效用分析87

第一节 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87

第二节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89

第三节 消费者均衡92

第四节 需求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95

第五节 消费者剩余98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无差异曲线分析102

第一节 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102

第二节 无差异曲线的涵义和特点104

第三节 预算线108

第四节 消费者均衡111

第五节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与消费者需求114

一、替代效应114

二、收入效应115

三、价格效应(price effect)与消费者需求116

(一)正常商品117

(二)劣质商品118

(三)吉芬商品119

四、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曲线121

第五章 对现代西方经济学消费需求理论的评论124

第一节 需求、供给、价格与经济分析126

第二节 边际分析在数量分析中的意义和作用130

第三节 效用、边际效用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32

第四节 需求在劳动价值论中的地位和作用135

第三编 供给理论143

第六章 生产理论143

第一节 生产函数144

第二节 可变比例与报酬递减规律146

一、总产量、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146

(一)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149

(二)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150

(三)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151

二、报酬递减规律153

三、厂商的理性行为——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155

第三节 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可变要素与等产量线157

一、等产量线的涵义与特点157

(一)可变比例生产函数与等产量线162

(二)固定比例生产函数与等产量线163

二、等成本线164

第四节 厂商均衡:投入量的最优组合166

一、厂商均衡:产量给定所费成本为最少166

二、厂商均衡:花费给定成本的产量为最大169

三、生产要素需求的替代效应与产量效应171

第五节 生产规模的报酬171

一、规模报酬的涵义171

二、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176

第七章 成本理论180

第一节 成本的涵义181

第二节 厂商短期成本183

一、短期成本的涵义和构成183

二、总成本与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关系184

三、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185

(一)总成本、可变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186

(二)平均固定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187

第三节 厂商长期成本189

一、长期成本的涵义189

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190

三、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关系193

四、长期边际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196

第八章 对西方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成本理论的评论201

第一节 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联系与区别201

第二节 劳动生产力与资本生产力205

第三节 产要素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与资本的生产性209

第四节 生产成本与正常利润214

第四编 市场与价格的决定221

第九章 完全竞争市场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221

第一节 市场与市场结构221

第二节 完全竞争的涵义和特点223

一、完全竞争的涵义223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行业需求和厂商需求224

三、厂商的总收益、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225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均衡227

一、厂商短期均衡产量的决定227

(一)能赚得超额利润的均衡产量228

(二)超额利润为零的均衡产量231

(三)亏损为最小的均衡产量232

(四)厂商的短期均衡(停止营业点)233

二、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短期供给曲线234

(一)厂商短期供给曲线234

(二)行业(市场)短期供给曲线235

第四节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和行业的长期均衡237

一、行业长期均衡与厂商长期均衡237

二、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243

(一)成本固定不变行业245

(二)成本递增行业246

(三)成本递减行业247

(四)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248

第十章 完全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251

第一节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251

第二节 垄断厂商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254

一、需求、边际收益与需求弹性254

(一)边际收益与销售价格254

(二)边际收益、销售价格与需求弹性257

二、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259

(一)利润为极大259

(二)亏损为最小261

三、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261

第三节 垄断厂商的差别定价263

一、一级价格差别265

二、二级价格差别266

三、三级价格差别267

第四节 垄断与完全竞争的比较272

第十一章 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的厂商均衡和行业均衡280

第一节 垄断竞争行业的特点280

第二节 垄断竞争行业的厂商均衡和行业均衡282

一、垄断竞争厂商的产品的两条需求曲线282

二、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283

三、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285

四、产品“质量”和推销费用的调整与厂商均衡288

第三节 垄断竞争与完全竞争的比较291

第四节 寡头垄断行业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294

一、双垄断理论297

二、拐折的需求曲线304

三、价格领导306

四、成本加利润定价法310

五、卡特尔311

第十二章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完全竞争均衡价格理论的本质区别314

第一节 价值与价值规律314

一、实物量指标体系314

二、价值指标体系316

三、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经济范畴321

第二节 供给和需求与市场价值的决定324

第三节 需求与市场价值的决定330

第四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价值理论的本质区别339

第五编 生产要素的价格与收入分配理论349

第十三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349

第一节 生产资源的价格和分配理论349

第二节 生产要素与生产要素的需求350

一、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与派生需求350

二、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厂商对单个可变要素的需求352

(一)边际产品价值(VMP)与边际要素成本(MFC )352

(二)利润极大化的条件355

(三)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355

(四)完全竞争行业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曲线357

三、非完全竞争产品市场的厂商对一种可变要素的需求360

四、两种或更多要素可以变动条件下厂商对要素的需求365

(一)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两种要素可以变动)365

(二)非完全竞争的产品市场厂商对劳动的需求(两种要素可以变动)367

(三)多种生产要素可以变动厂商对要素的需求368

第三节 生产要素的供给与要素价格的决定369

一、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生产要素市场是完全竞争371

二、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和使用量的决定:生产要素市场是非完全竞争373

第十四章 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与国民收入的分配380

第一节 工资理论380

一、劳动的供给曲线380

二、完全竞争条件下工资的决定383

三、非完全竞争劳动市场的工资与就业量的决定387

(一)“独家买主”条件下工资与就业量的决定387

(二)双边垄断条件下工资与就业量的决定388

第二节 地租理论389

一、地租是农产品价值超过其生产费(成本)的余额390

二、地租是决定农产品的供给的成本因素395

三、经济租与准地租397

第三节 资本与利息399

一、实际利率与借贷资本的利率399

二、利率决定于储蓄与投资400

三、利率决定于可贷资金的供给与需求402

第四节 经济利润与正常利润404

第十五章“三位一体”公式和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的庸俗性408

第一节 生产费价值论与“三位一体”的收入分配理论409

第二节 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与资本的生产性414

第三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绝对地租423

第十六章 微观经济学的总结: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434

第一节 一般均衡与局部均衡435

一、一般均衡的涵义435

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模型438

三、两个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442

(一)交换的一般均衡442

(二)生产的一般均衡445

(三)交换与生产之间的一般均衡448

四、投入-产出分析与一般均衡450

第二节 福利经济学457

一、福利经济学是一门规范学科457

二、皮古的福利经济学460

三、“帕累托最适度”状态463

(一)交换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465

(二)生产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466

(三)交换与生产之间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467

四、卡尔多的“假想的补偿原理”468

五、西托夫斯基的双重检验标准471

六、社会福利函数473

(一)社会福利函数的涵义473

(二)效用可能性曲线与效用可能性边界474

(三)兼顾生产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社会福利极大值的决定477

第三节 外差效应与社会福利478

第六编 宏观经济基本概念和计量485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485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485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485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487

三、流量与存量497

四、事前(ex-ante)与事后(ex-post)500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501

一、经济理论的哲学基础——世界观和方法论501

二、均衡与不均衡(失衡)502

三、静态经济学与动态经济学504

第十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506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概述506

第二节 产品流量和收入流量的循环流转510

一、国民产品与国民收入510

二、两部门模型:全部国民产品用于个人消费513

三、两部门模型:包括储蓄和投资514

四、三部门模型:政府税收和政府开支515

五、四部门模型:出口净额516

第三节 用增加价值法核算的国民产品和劳务的价值(NNP)516

一、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516

二、投入-产出表核算NNP519

第四节 用支出法核算的GNP和NNP522

一、消费523

二、投资523

三、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与转移支付526

四、出口和进口528

第五节 用收入法核算的国民收入(NI)529

一、国民收入(NI)和各项目531

二、国民收入与NNP达于一致的调整项目533

第六节 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可支配个人收入539

一、国民收入与个人收入539

二、可支配个人收入540

第七节 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净值542

第八节 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543

一、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543

二、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546

附录 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方法论问题550

一、引言550

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与提供(非物质的)劳务的劳动553

三、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556

四、生产商品的劳动与价值560

五、使用价值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数量指标562

第七编 国民收入决定的静态均衡模型568

第十九章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568

第一节 萨伊法则与凯恩斯革命568

第二节 萨伊法则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569

一、萨伊法则及其涵义569

二、萨伊法则与利息率理论:资本市场均衡571

三、萨伊法则与货币的职能:“两分法”与货币“中性”572

四、古典工资理论与充分就业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574

五、货币数量说:价格水平的决定575

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581

第三节 凯恩斯革命585

第二十章 简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590

第一节 有效需求591

一、总供给价格与总供给591

二、总需求价格与总需求591

三、有效需求与宏观均衡591

第二节 消费函数592

一、消费函数592

二、平均消费倾向与边际消费倾向595

三、储蓄函数595

四、消费倾向的基本心理法则596

第三节 投资函数597

第四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598

一、总供给、总需求与国民收入的决定598

二、储蓄投资与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600

第五节 乘数原理601

一、概述601

二、简单的乘数603

三、消费函数的变化与乘数609

第二十一章 政府开支税收出口和进口614

第一节 政府开支与政府开支乘数615

第二节 政府开支税收与税收乘数617

一、税收净额给定不变617

二、平衡预算乘数619

三、税收随收入变化620

第三节 政府转移支付与转移支付乘数622

第四节 财政政策与充分就业623

第五节 出口与出口乘数625

一、简单的出口乘数625

二、进口税收与出口乘数626

(一)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626

(二)四部门宏观经济模型:税收净额给定不变626

(三)四部门宏观经济模型: 税收净额随收入变化而变化628

第二十二章 消费理论631

第一节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632

第二节 横截面消费函数635

第三节 短期(经济周期)消费函数与长期消费函数637

一、短期消费函数638

二、长期消费函数638

第四节 绝对收入假说640

第五节 相对收入假说643

第六节 恒常收入假说645

第二十三章 利润利息与投资量的决定651

第一节 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的决定651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投资理论651

二、资本边际生产率利息率与均衡投资量的决定652

(一)资本的未来收益贴现率与资产的现值652

(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涵义653

(三)资本边际效率利息率与均衡投资量的决定654

三、投资边际效率利息率与均衡投资量的决定657

第二节 加速原理与投资量的决定659

一、资本-产出比率659

二、加速原理660

第三节 利息率、投资与IS曲线663

第二十四章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与利息率的决定669

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669

一、交易动机670

二、预防动机671

三、投机动机673

四、货币的总需求675

第二节 货币的供给和需求与均衡利息率的决定676

第三节 均衡利息率的变动678

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678

二、收入水平的变动679

三、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变动681

第二十五章 扩展的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 IS-LM模型685

第一节 产品市场的均衡:IS曲线686

一、产品市场的均衡686

二、IS曲线的推导686

三、IS曲线的特点688

第二节 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690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690

二、LM曲线的推导690

三、LM曲线的特点693

第三节 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于均衡:IS-LM模型695

第四节 两个市场均衡的变动698

一、总需求的变动:IS曲线的移动698

二、货币供给的变动:LM曲线的移动698

第二十六章 总供给总需求与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702

第一节 总量需求曲线(AD)703

一、总量需求曲线的推导703

二、总量需求曲线的移动707

三、AD曲线的数学方程709

第二节 总量供给曲线(AS)709

第三节 凯恩斯总供给函数:货币工资固定不变711

第四节 古典学派总供给函数:可变货币工资率714

第五节 总供给总需求与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716

一、AD曲线的推导及其变动716

二、AS曲线AD曲线与凯恩斯宏观经济均衡720

第六节 简要的总结: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与古典宏观经济学721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722

二、古典宏观经济学725

三、实际余额效应: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726

第八编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732

第二十七章 货币的供给732

第一节 货币的定义与职能732

一、货币与资产和财富732

二、货币的职能732

三、货币的计量733

第二节 银行制度与存款创造734

一、中央银行734

二、存款准备金735

三、存款创造与存款乘数735

四、存款创造过程中的“漏出”739

(一)超额准备金739

(二)支票存款转为定期存款740

(三)存款转为通货742

(四)存款创造的被乘数743

第三节 货币供给量的决定745

一、货币供给量的决定745

二、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因素746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与内生性747

一、“金块论争”748

二、通货学派与银行学派749

三、马克思货币流通公式752

四、维克塞尔与费雪758

五、凯恩斯与货币主义762

六、小结764

第二十八章 货币的需求766

第一节 传统的货币数量说767

一、费雪的交易方程767

二、剑桥方程768

第二节 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773

一、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773

二、鲍莫尔的“平方根”公式775

三、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777

第三节 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781

第四节 小结786

第二十九章 宏观经济政策791

第一节 政策目标792

第二节 财政政策794

一、财政收支与公债794

二、财政收支与国民收入的决定797

三、自动稳定器与积极的财政政策798

四、补偿性财政政策,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拖累799

五、财政赤字与公债803

第三节 货币政策808

一、货币政策的目标808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809

(一)公开市场业务810

(二)调整贴现率812

(三)改变法定存款准备率813

三、选择性控制814

(一)证券市场放款814

(二)消费信贷814

(三)房地产信贷管制815

四、道义上的劝告815

第四节 收入政策815

第九编 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828

第三十章 货币主义828

第一节 概说828

第二节 理论基础830

一、 重新表述的货币数量说830

二、宏观经济模型831

三、自然失业率假说与加速度通货膨胀理论832

第三节 经验数据835

一、实证经济学方法论835

二、货币供给的外生性836

第四节 政策主张839

第三十一章 理性预期学派:新的古典经济学842

第一节 预期与理性预期843

一、预期与瓦尔拉一般均衡843

二、静态预期外推型预期与适应性预期844

(一)静态预期844

(二)外推型预期845

(三)适应性预期845

三、理性预期847

(一)理性预期假说的涵义和特点847

(二)对理性预期假说的批评850

第二节 理性预期与稳定性政策的无效性851

一、菲利浦斯曲线852

二、自然失业率与垂直的菲利浦斯曲线853

三、理性预期与稳定性政策的无效性857

第三节 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与理性预期宏观经济模型858

一、理性预期的宏观经济模型858

二、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与经济周期860

三、小结862

第四节 实际的经济周期模型863

第三十二章 新的凯恩斯主义867

第一节 概说867

一、瓦尔拉一般均衡模型867

二、凯恩斯革命与新古典综合869

三、凯恩斯主义与新的凯恩斯主义871

第二节 帕廷金的实际余额效应872

一、帕廷金对瓦尔拉一般均衡理论的发展872

二、帕廷金与非瓦尔拉均衡875

第三节 克洛沃的双重决策理论877

第四节 莱荣霍夫德与工资价格刚性879

第五节 巴罗和格罗斯曼非瓦尔拉均衡的一般均衡模型882

第六节 新的凯恩斯主义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微观经济学886

一、垄断与价格决定887

二、劳动合同887

三、加成定价与长期价格协议888

第十编 动态经济学893

第三十三章 经济周期理论893

第一节 概说893

第二节 经济周期理论898

第三节 消费不足与储蓄过度理论901

一、西斯蒙弟的消费不足论901

二、马尔萨斯的储蓄过度论902

三、霍布森的储蓄过度(消费不足)论904

四、福斯特和卡靖斯的消费不足论906

第四节 比例失调危机理论——投资过多(资本短缺或消费过多)908

一、货币的投资过多理论909

二、非货币投资过多理论912

第五节 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915

第六节 纯货币危机理论918

第七节 政治的经济周期理论919

第八节 资本存量调整理论——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924

第三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930

第一节 概说930

第二节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935

一、实际增长率936

二、有保证增长率939

三、有保证增长率实际增长率与经济周期940

四、自然增长率942

五、多马增长模型943

六、小结946

第三节 新古典增长模型948

一、人均资本可以变动的增长模型948

二、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收入分配955

第四节 剑桥经济增长模型——国民收入分配份额可以变动的增长模型957

一、两个剑桥的“资本论争”957

二、卡尔多的分配理论与稳定状态的均衡增长959

三、卡列茨基的动态宏观模型962

第五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964

一、技术进步的涵义964

二、中性技术进步与非中性技术进步967

(一)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968

(二)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970

(三)索洛中性技术进步974

第六节 经济增长源泉的计量975

一、理论基础975

二、索洛的增长源泉计量977

三、丹尼森的增长源泉计量980

第三十五章 通货膨胀理论983

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定义983

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和结果986

一、需求拉上通货膨胀986

二、成本推进通货膨胀988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991

四、小结993

第三节 预期与通货膨胀995

一、核心通货膨胀995

二、自然失业率假说与加速度通货膨胀996

第四节 菲利浦斯曲线与预期999

第五节 菲利浦斯曲线与失业1001

一、李普赛的理论诠释1001

二、费尔普斯“寻业的失业”1004

第六节“滞胀”的成因与对策1007

一、通货膨胀周期的四个阶段1008

二、“滞胀”阶段的长度——凯恩斯主义与货币主义的争论1011

第十一编 国际经济学1020

第三十六章 国际贸易理论1020

第一节 重商主义1020

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1021

一、两个国家两种产品1021

二、两个国家三种产品1024

(一)三种产品的绝对优势1024

(二)三种产品的比较优势1025

第三节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1026

一、贸易型式的决定1026

二、贸易条件的决定1029

三、李嘉图国际价值理论“违背”劳动价值论?1036

第四节 约翰·穆勒的国际价值理论——相互需求说1042

第五节 马歇尔的国外贸易需求曲线1046

第六节 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1051

第七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1054

第三十七章 对外贸易政策1061

第一节 关税的经济效应1062

一、关税1062

二、补贴生产者1065

第二节 非关税贸易壁垒1066

一、进口限额1066

二、其他非关税壁垒1068

三、出口限额1069

第三节 当代世界贸易政策1070

一、关税和贸易总协定1070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1071

第三十八章 国际金融与国际货币制度1073

第一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1073

第二节 外汇与汇率制度1077

一、外汇与汇率1077

二、汇率的调整与变动1078

三、金本位制的固定汇率1079

(一)货币的金平价与黄金输送点1079

(二)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1080

四、自由浮动的汇率1081

五、购买力平价说1084

第三节 国际货币体制的演变1085

一、金本位制1085

(一)1914年以前的金本位制1085

(二)1914—1944年金本位制的中断恢复和崩溃1086

二、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制(1944.7—1973.3)1087

(一)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协议1087

(二)美元危机1088

(三)美国“新经济政策”和史密森协议1090

三、布雷顿森林体制的终结与管理浮动汇率制1092

第四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1093

一、金本位固定汇率的调节1093

二、布雷顿森林协议国际收支的调节1095

第五节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1097

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1097

二、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之间的一致与冲突1097

三、直接控制1101

四、小结1102

后记110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