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https://www.shukui.net/cover/60/34675750.jpg)
- 李琳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14654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9页
- 主题词:证据-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证据方法的科学维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卷 哲理论3
三元结构论的综合诞生理由第一章 哲学命题的提出及构成理由5
第一节 综述三元结构论6
一、概念、机理和特征6
二、古典结构哲学的典型解读24
三、宏观综合认知的智慧因子28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学术表达33
一、人文结构主义的意蕴34
二、结构主义的心理学理由37
三、拓扑心理学原理及其人文阐释41
四、法律结构的方法精神48
第三节 小结:结构的要素构造机理50
第二章 证据诸方法协同的动态综合54
第一节 证据诸方法的协同理由54
一、诸科学方法的识别理由54
二、价值论的协同理由57
三、事理论的程序理由59
四、实践层面的事理融合63
第二节 证据诸方法的结构过程65
一、证据法的序参数确定65
二、证据法结构的逻辑路径69
第三节 信息施控系统组织模式的结构理由71
一、相应组织机构知识的概念群含义71
二、证据信息处理的对应组织结构形式需求72
第四节 小结:司法独立——诸法综合的聚焦75
第三章 哲学史梯的协同指向76
第一节 综合类的哲学语言76
第二节 实体类的哲学语言81
第三节 功能价值类的哲学语言86
第四节 事理类的哲学语言88
第五节 混沌背景式的哲学语言96
第六节 小结:智慧两极交叠互补的融合之光100
第四章 思维结构的技术构造视阈102
第一节 科学思维方法的集合理由103
一、科学抽象103
二、鉴别方法104
三、推理方法105
四、分析与综合105
五、论证与反驳105
第二节 创造性的临门一脚106
一、创造性思维的几个要素107
二、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109
三、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的培养113
第三节 小结:科学的滋养语境116
第五章 代上卷结语:基于现实反馈的综合回应119
第一节 对应社会应用的谬幻理论结构120
一、解构斯大林理论的理由120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斯式集合表达122
三、科学定位技术的解剖运用124
第二节 现实“科学控制”程序的不科学性解读129
一、被控制对象缺乏可比性130
二、控制方法的不同路径131
三、成型步骤的差异比较132
四、运作流向的差异性比较133
第三节 人文认识的结构幻化例证135
一、心证失败案例的系统解读135
二、刚性证据的确实性判断问题145
三、结构哲理宏观表达的例解148
第四节 哲学的终结抑或新生163
一、面目一新的理论要点163
二、走向未来的稳健抉择路径165
中卷 方法论169
证据信息识别的四维解读第六章 证据的信息论解读171
第一节 信息论与方法172
一、信息的概念、本质和特征172
二、信息的人文解读174
三、信息的特征及其诉讼蕴含178
第二节 负熵——认识重构——解体啤酒瓶的实例展开179
一、信息的功能179
二、信息“负熵”实验的过程述说182
三、证据的诉讼表达定位186
第三节 蕴含的诉讼结论和机理189
一、蕴含的诉讼结论189
二、证据信息特征蕴含诉讼机理的粗略阐述191
三、正义灵魂的基础所在193
四、思维科学方法的协同性194
第四节 小结:信息方法之相关性识别乃科学认识的第一梯度195
第七章 证据的系统论解读197
第一节 系统论及系统方法199
一、系统的概念、性质及功能199
二、系统方法203
第二节 系统方法在证据运作中的对应解读205
一、六大特征206
二、应对策略208
第三节 证据信息要素集成的系统运作212
一、证据判断的系统方法212
二、证据系统判断的角色定位214
三、证据系统判断中确实性要素的定位215
四、证据法律适用选择的系统原理218
五、系统心证的价值220
六、证据运作的制度系统性协同诉求221
第四节 小结:系统方法系虚拟合成分析手段科学识别的第二梯度230
第八章 证据的控制论解读233
第一节 控制论的基础知识234
一、基础知识234
二、控制论与控制方法236
第二节 证据控制中的信息运转240
一、证据运作的控制论解读240
二、法庭的证据控制245
第三节 小结:控制方法乃科学识别运作保障性的第三梯度253
第九章 证据自组织系统的方法论协同255
第一节 自组织的方法论集合演化256
一、自组织理论的系统构成256
二、自组织理论的方法论启示261
第二节 宏观观察视角的科学方法261
一、耗散结构论261
二、协同学理论264
第三节 结构的前提性理论——混沌与突变268
一、混沌学、突变理论与结构方法的关系268
二、混沌学及其社会学解读269
三、突变理论及其社会学剖析277
第四节 三元结构论的自组织形聚瞬间281
一、三元结构论的突变诞生理由281
二、混沌中的三元结构论要义287
第五节 小结:结构逻辑的必然综合289
下卷 操作论291
思维诸方法路径在诉讼实务的融贯第十章 信息化的法庭证据控制293
第一节 证据规则体系的蓝本介绍295
一、必要的介绍295
二、证据规则的主要精神297
第二节 证据规则的信息控制机理300
一、信息方法的排除法则表达300
二、刚性规则的信息指引机制304
三、核心程序的程序辐射功能309
第三节 小结:证据规则系自然规则与人文规则的二重奏313
第十一章 证据载体的分类理由315
第一节 证据法的实在状态315
一、分类的混乱315
二、事理的悖谬316
第二节 解读真实案例317
一、侦查环节317
二、司法环节318
三、效力环节318
四、不确定性的证言解读319
第三节 以载体形式为分类标准的理由322
一、物证323
二、书证324
三、人证325
第四节 小结:载体三分法乃信息承载形式的分类表达326
第十二章 司法权的宪政定位327
第一节 宪政的制高点理由328
一、“天下为公”的制度理由328
二、权力体系的生成及哲理330
三、法律的运行机制333
四、平衡机制的预设336
第二节 司法的宪制平衡339
一、法的回环预设339
二、政治形制的制度反馈341
三、司法定位的宪政理由343
第三节 权力系统生成的古典参悟346
一、法律的宏观生成结构347
二、权力分支系统的生成348
第四节 小结:宪政原则化乃证据技术控制最高效力的确认350
第十三章 证据定义及其诉讼蕴含352
第一节 定义证据的理由及证据法原点的真谛352
一、科学定义的要义353
二、综合的理由354
第二节 证据的自然属性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56
一、自然状态特征356
二、消除不确定性的诉讼法则359
第三节 证据的发现形式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60
一、证据的诉讼功能361
二、法庭发现的实质362
第四节 证据处理的人文状态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63
一、法庭审查功能的表现364
二、规则在证据审查功能中的标志作用365
第五节 诉讼人文政策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66
一、人文政策的理由366
二、程序设计的选择理由368
第六节 系统认识形式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68
一、证据串接的系统原理368
二、法庭证据竞争的理由369
第七节 确信依据的功能形式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70
一、事实重构的可靠程度370
二、内心确信制度的信息方法支持372
第八节 证明载体形式特征及其诉讼蕴含373
第九节 小结:法庭科学性和诉讼人文正当性的发端374
参考文献376
后记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