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写作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写作概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30384697.jpg)
- 干天全著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454640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66页
- 主题词:汉语-写作-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写作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观察感受与写作7
第一节 观察与写作8
一、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9
二、观察的要求10
第二节 感受与写作20
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22
二、观察和感知在写作中的作用26
第二章 多读与多写38
第一节 多读与写作38
一、多读于写作的作用40
二、多读与善读44
第二节 怎样对待多写50
一、培养浓厚的兴趣50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51
三、忌急功近利52
第三章 文无定法与创造能力55
第一节 对文无定法的认识55
一、写作有法而无定法55
二、模仿与创新58
第二节 写作创造能力的培养63
一、内部推动力64
二、创造性思维68
第四章 作品的主题72
第一节 主题的意义与作用72
一、作品主题的意义72
二、主题的重要作用74
第二节 主题的酝酿与提炼77
一、长期积累 偶然得之78
二、由表及里 开掘要深81
三、独具视角 立意要新89
四、集中命意 含蓄显示95
第五章 写作材料的运用100
第一节 写作材料的涵义及作用100
一、写作材料的涵义100
二、题材的重要作用101
第二节 选材的要求103
一、围绕作品的主题选材104
二、选择典型的题材105
三、选择真实的题材110
四、选择能出新意的题材112
第六章 结构的运用118
第一节 结构的涵义及作用118
一、结构的涵义118
二、结构的作用120
第二节 结构的基本要求121
一、契合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122
二、服从作品主题的需要123
三、结构安排应与文体协和123
第三节 常见结构方式的运用125
一、事件发展结构125
二、空间变换结构130
三、时空交错结构134
四、并列组合结构135
五、情绪变化结构137
第七章 表达的基本方式144
第一节 叙述的运用144
一、顺叙的表现形态145
二、倒叙的表现形态148
三、插叙的表现形态152
四、补叙的表现形态155
第二节 描写的运用157
一、人物描写157
二、环境描写181
三、细节描写190
第三节 抒情的运用193
一、直接抒情194
二、间接抒情195
第四节 议论的运用206
一、形象化议论206
二、哲理性议论209
三、抒情性议论212
第八章 诗歌写作216
第一节 诗歌的抒情本性216
一、诗缘情而生217
二、诗的真情实感222
三、诗情的个性化227
第二节 诗歌的意象及运用232
一、诗歌意象的涵义232
二、意象的作用234
三、意象的缺失235
第三节 意象的表现方式237
一、通感性意象237
二、象征性意象239
三、比喻性意象240
第四节 诗歌的意境243
第五节 诗歌的语言与节奏246
一、诗歌语言的精炼性247
二、诗歌语言的概括性249
三、诗歌语言的跳跃性251
四、诗歌语言的含蓄性253
五、诗歌语言的超常性255
六、诗歌语言的节奏256
第九章 散文写作259
第一节 散文的涵义及特征259
一、散文的涵义260
二、散文的特征261
三、散文的分类264
第二节 散文的写作要求266
一、形散神聚266
二、追求诗意271
三、追求语言美276
第十章 小说写作291
第一节 小说的概念及基本特征291
一、小说的概念291
二、小说的表现特征294
三、小说的主要类型296
第二节 小说的情节304
一、小说情节的内涵304
二、情节发展的基本形态305
三、合情合理地安排情节318
四、曲折多姿地安排情节320
五、情节的独创性324
第三节 小说的人物形象327
一、塑造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327
二、个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335
第四节 小说环境的描写339
一、小说环境的概念及作用339
二、环境描写的要求342
主要参考文献351
修订版后记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