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韩建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24568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35MB
- 文件页数:517页
- 主题词:自然环境-演变-研究-西北地区-先秦时代;文化史-研究-西北地区-先秦时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西北地区先秦时期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9
第一节 自然环境概况9
一、黄土高原区11
1.地形地貌11
2.气候特征12
3.土壤植被12
二、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13
1.地形地貌13
2.气候特征13
3.土壤植被14
三、西北内陆干旱区15
1.地形地貌15
2.河湖水系16
3.气候特征17
4.土壤植被18
第二节 全新世环境演变18
一、黄土高原区20
(一)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20
(二)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23
1.波动升温期(距今8500~7000年)24
2.较稳定暖湿期(距今7000~5500年)25
3.波动降温期(距今5500~3000年)26
(三)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29
二、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30
(一)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30
(二)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31
1.波动升温期(距今8500~7000年)32
2.较稳定暖湿期(距今7000~5500年)32
3.波动降温期(距今5500~3000年)32
(三)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33
三、西北内陆干旱区34
(一)早全新世回暖期(距今11500~8500年)34
(二)中全新世适宜期(距今8500~3000年)36
1.波动升温期(距今8500~7000年)36
2.较稳定暖湿期(距今7000~5500年)36
3.波动降温期(距今5500~3000年)37
(三)晚全新世降温干旱期(距今3000年至今)39
四、小结39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的文化发展40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41
一、文化谱系42
1.白家文化42
2.拉乙亥类遗存45
二、聚落形态45
1.白家文化45
2.拉乙亥类遗存47
三、经济形态47
1.拉乙亥类遗存47
2.白家文化48
四、小结4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50
一、文化谱系50
(一)零口类型期50
(二)半坡类型期52
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52
2.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57
3.仰韶文化鲁家坡类型59
4.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早期)62
(三)泉护类型期65
1.仰韶文化泉护类型65
2.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晚期)69
3.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初期)71
二、聚落形态73
(一)零口类型期73
(二)半坡类型期73
1.仰韶文化半坡类型74
2.仰韶文化石虎山类型78
3.仰韶文化鲁家坡类型80
4.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早期)82
(三)泉护类型期85
1.仰韶文化泉护类型85
2.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晚期)86
3.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初期)86
三、经济形态87
(一)零口类型期87
(二)半坡类型期88
(三)泉护类型期90
四、小结92
第三节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92
一、文化谱系92
(一)半坡晚期类型期92
1.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93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96
3.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100
(二)泉护二期类型期103
1.仰韶文化泉护二期类型103
2.仰韶文化常山类型107
3.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107
4.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12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116
二、聚落形态118
(一)半坡晚期类型期118
1.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118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119
3.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124
(二)泉护二期类型期128
1.仰韶文化泉护二期类型128
2.仰韶文化常山类型128
3.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129
4.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134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135
三、经济形态135
(一)半坡晚期类型期135
(二)泉护二期类型期137
四、小结140
第四节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142
一、文化谱系142
(一)龙山前期142
1.客省庄二期文化(前期)142
2.菜园文化144
3.齐家文化(早期)151
4.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52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晚期)155
6.老虎山文化(前期)156
7.史家湾类遗存161
(二)龙山后期162
1.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162
2.齐家文化(中期)164
3.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66
4.老虎山文化(后期)171
二、聚落形态174
(一)龙山前期174
1.客省庄二期文化(前期)174
2.菜园文化175
3.齐家文化(早期)178
4.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178
5.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晚期)180
6.老虎山文化(前期)180
7.史家湾类遗存182
(二)龙山后期182
1.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182
2.齐家文化(中期)184
3.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186
4.老虎山文化(后期)186
三、经济形态189
(一)龙山前期189
(二)龙山后期193
四、小结195
第五节 青铜时代196
一、文化谱系196
(一)青铜时代前期196
1.齐家文化(晚期)196
2.朱开沟文化(早中期)201
(二)青铜时代后期209
1.商文化209
2.刘家文化214
3.晚期先周文化216
4.西周文化222
5.朱开沟文化(晚期)230
6.李家崖文化236
7.西岔文化238
8.西麻青类遗存240
9.辛店文化241
10.卡约文化247
11.寺洼文化253
二、聚落形态258
(一)青铜时代前期258
1.齐家文化(晚期)258
2.朱开沟文化(早中期)260
(二)青铜时代后期263
1.商文化263
2.刘家文化266
3.晚期先周文化267
4.西周文化268
5.朱开沟文化(晚期)270
6.李家崖文化272
7.西岔文化273
8.西麻青类遗存273
9.辛店文化273
10.卡约文化273
11.寺洼文化278
三、经济形态278
(一)青铜时代前期278
(二)青铜时代后期280
1.农业经济280
2.半农半牧经济282
四、小结283
第六节 早期铁器时代285
一、文化谱系285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285
1.秦文化(前期)285
2.杨郎文化(前期)292
3.桃红巴拉文化(前期)299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307
1.秦文化(后期)308
2.晋文化310
3.杨郎文化(后期)313
4.桃红巴拉文化(后期)316
二、聚落形态318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318
1.秦文化(前期)318
2.杨郎文化(前期)322
3.桃红巴拉文化(前期)323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326
1.秦文化(后期)326
2.晋文化328
三、经济形态328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328
1.农业经济328
2.游牧经济329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330
1.农业经济330
2.游牧经济331
四、小结331
第四章 内蒙古半干旱草原区的文化发展334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334
一、文化谱系334
(一)新石器遗存334
1.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334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336
3.老虎山文化336
(二)细石器遗存338
二、聚落形态339
(一)新石器遗存339
1.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339
2.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340
3.老虎山文化340
(二)细石器遗存340
三、经济形态341
(一)新石器遗存341
(二)细石器遗存341
四、小结342
第二节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343
第五章 西北内陆干旱区的文化发展344
第一节 铜石并用时代346
一、文化谱系346
1.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347
2.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348
3.菜园文化348
4.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349
5.齐家文化351
二、聚落形态353
三、经济形态354
四、小结355
第二节 青铜时代356
一、文化谱系356
1.四坝文化356
2.辛店文化359
3.哈密天山北路文化359
4.古墓沟文化364
5.克尔木齐类遗存365
6.安德罗诺沃文化368
7.水泥厂类遗存371
8.新塔拉类遗存372
二、聚落形态374
1.四坝文化374
2.哈密天山北路文化375
3.古墓沟文化375
4.克尔木齐类遗存376
5.安德罗诺沃文化377
6.水泥厂类遗存378
7.新塔拉类遗存378
三、经济形态378
1.半农半牧经济378
2.畜牧狩猎经济380
四、小结380
第三节 早期铁器时代381
一、文化谱系382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382
1.沙井文化382
2.骟马类遗存385
3.诺木洪文化388
4.焉不拉克文化(前期)390
5.苏贝希文化(前期)396
6.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404
7.伊犁河流域文化(前期)411
8.流水文化414
9.香宝宝类遗存415
10.半截沟类遗存416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417
1.焉不拉克文化(后期)417
2.苏贝希文化(后期)418
3.察吾呼沟口文化(后期)421
4.伊犁河流域文化(后期)424
二、聚落形态426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426
1.沙井文化426
2.骟马类遗存427
3.诺木洪文化428
4.焉不拉克文化(前期)428
5.苏贝希文化(前期)429
6.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430
7.伊犁河流域文化(前期)432
8.流水文化433
9.香宝宝类遗存434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434
1.焉不拉克文化(后期)434
2.苏贝希文化(后期)434
3.察吾呼沟口文化(后期)435
4.伊犁河流域文化(后期)435
三、经济形态437
(一)早期铁器时代前期437
(二)早期铁器时代后期439
四、小结439
第六章 自然环境与文化发展的关系442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中期443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43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43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44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晚期445
一、零口类型期445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45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46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46
二、半坡类型期447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47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47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48
三、泉护类型期449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49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50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50
第三节 铜石并用时代早期451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51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52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54
第四节 铜石并用时代晚期455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55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57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58
第五节 青铜时代458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58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60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62
第六节 早期铁器时代462
1.环境变化对文化变迁的影响462
2.文化对自然环境的适应465
3.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其反馈467
第七章 结语469
后记475
英文提要478
图一 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分区示意图10
图二 周原黄土与文化层关系示意图21
图三 鄂尔多斯地区10000年冷暖变化过程22
图四 鄂尔多斯地区10000年干湿变化过程22
图五 岱海苜花河淤土坝剖面10000年温度变化22
图六 岱海苜花河淤土坝剖面10000年降水变化22
图七 全新世以来岱海沉积物Rb/Sr比值和有机碳(Corg)含量变化曲线24
图八 10000年来黄旗海湖面水位变化曲线27
图九 陕西岐山NGZ黄土剖面代用指标(黏粒/粉沙比)27
图一○ 调角海子剖面碳酸钙百分含量31
图一一 青海湖孢粉所显示的近1万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35
图一二 距今10000~7200年时期古里雅冰芯中δ18O值的变化36
图一三 新疆巴里坤湖ZK00A孔花粉浓度变化曲线37
图一四 祁连山敦德冰芯1万年来δ18O显示的温度波动38
图一五 扁都口剖面全新世气候变化序列39
图一六 白家文化陶器分期44
图一七 白家村T308F2平、剖面图46
图一八 大地湾M15平面图46
图一九 拉乙亥遗存石器47
图二○ 白家文化生产工具49
图二一 仰韶文化零口类型陶器51
图二二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装饰品及杂器54
图二三 姜寨一、二期陶器56
图二四 大地湾第二期陶器57
图二五 石虎山Ⅱ与镇江营一期晚段陶器比较58
图二六 石虎山Ⅱ与垣曲古城东关陶敛口平底瓶比较59
图二七 石虎山Ⅰ遗存陶器60
图二八 仰韶文化鲁家坡类型陶器61
图二九 仰韶文化白泥窑子类型(早期)与北橄遗存陶器比较64
图三○ 仰韶文化泉护类型装饰品及杂器68
图三一 泉护一期陶器68
图三二 阳洼坡、胡李家彩陶69
图三三 王墓山坡下第3段陶器70
图三四 白泥窑子A点F2陶器71
图三五 红台坡上遗存陶器72
图三六 王墓山坡中与牛河梁玉璧比较72
图三七 零口F11平、剖面图73
图三八 零口M21平面图74
图三九 姜寨一期环壕聚落遗迹的分布75
图四○ 元君庙M411平面图76
图四一 姜寨M205第三层平面图77
图四二 大地湾M216平、剖面图78
图四三 石虎山Ⅱ聚落遗迹的分布79
图四四 石虎山ⅡF3平、剖面图81
图四五 石虎山Ⅰ聚落遗迹的分布81
图四六 鲁家坡F5平、剖面图82
图四七 王墓山坡下聚落Ⅰ区遗迹的分布83
图四八 王墓山坡下ⅠF13平、剖面图84
图四九 泉护F201平、剖面图86
图五○ 红台坡上F3平、剖面图87
图五一 仰韶文化零口类型生产工具87
图五二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生产工具89
图五三 泉护一期生产工具91
图五四 泉护Y122平、剖面图91
图五五 福临堡三期陶器94
图五六 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类型装饰品及陶塑95
图五七 阳坬遗存陶器96
图五八 南壕ⅠF17组、ⅠF11组、ⅡF6组陶器比较99
图五九 庙子沟遗存陶器100
图六○ 海生不浪类型和石岭下类型彩陶盆比较100
图六一 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陶器102
图六二 大地湾四期装饰品和陶塑102
图六三 傅家门卜骨102
图六四 泉护二、三期陶器105
图六五 案板三期陶器106
图六六 仰韶文化常山类型陶器108
图六七 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陶器分段110
图六八 仰韶文化阿善三期类型阿善亚型陶器111
图六九 小官道遗存陶器111
图七○ 师赵村五期装饰品和陶塑114
图七一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西坡?组陶器114
图七二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雁儿湾组陶器115
图七三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王保保组陶器115
图七四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小坪子组陶器116
图七五 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马家窑式陶器117
图七六 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早期)宗日式陶器117
图七七 阳坬F10平、剖面图120
图七八 福临堡H134平、剖面图120
图七九 王墓山坡上F8平、剖面图120
图八○ 庙子沟聚落遗迹分布图122
图八一 庙子沟F15平、剖面图123
图八二 庙子沟M19平面图124
图八三 白草塔F21平、剖面图124
图八四 海生不浪F10平、剖面图124
图八五 大地湾F411平、剖面图125
图八六 大地湾F901平、剖面图126
图八七 大地湾F901出土陶器127
图八八 师赵村M4平、剖面图127
图八九 浒西庄F1平、剖面图128
图九○ 常山房屋(H14)平、剖面图128
图九一 小沙湾F4平、剖面图129
图九二 小沙湾F5平、剖面图129
图九三 寨子塔聚落平面图130
图九四 寨子圪旦遗址地形图130
图九五 大青山前石城聚落址的分布131
图九六 阿善ⅠF1平面图131
图九七 阿善西台地“祭坛”平、剖面图132
图九八 西园85F4平面图132
图九九 莎木佳西台地“大房子”平面图132
图一○○ 莎木佳西台地“祭坛”平、剖面图132
图一○一 黑麻板聚落房址的分布133
图一○二 威俊第一台地遗迹的分布133
图一○三 威俊第二台地遗迹的分布133
图一○四 威俊第三台地遗迹的分布133
图一○五 小官道AF4平、剖面图134
图一○六 林家F19平、剖面图134
图一○七 宗日M162平面图135
图一○八 海生不浪类型工具和武器136
图一○九 浒西庄Y3和制陶工具139
图一一○ 下魏洛Y8平、剖面图139
图一一一 林家青铜刀和关桃园骨梗石刃刀比较139
图一一二 黄土高原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箭镞140
图一一三 黄土高原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石钺141
图一一四 赵家来客省庄二期文化(前期)陶器143
图一一五 菜园文化装饰品146
图一一六 切刀把陶器(菜园文化早期)147
图一一七 林子梁三至五段陶器(菜园文化晚期)148
图一一八 红圈子陶器148
图一一九 师赵村六期陶器149
图一二○ 菜园文化与海生不浪类型彩陶比较149
图一二一 菜园文化与海生不浪类型、小河沿类型彩陶比较150
图一二二 菜园文化和阿善三期类型陶折腹盆比较150
图一二三 师赵村七期陶器151
图一二四 师赵村七期与清凉寺墓地玉器比较152
图一二五 苏呼撒半山类型陶器155
图一二六 柳湾半山类型装饰品156
图一二七 半山类型与雪山一期文化小河沿类型陶鸮形壶、双口壶比较157
图一二八 马家窑文化宗日类型(晚期)陶器157
图一二九 老虎山文化陶塑158
图一三○ 老虎山文化卜骨158
图一三一 老虎山文化老虎山类型陶器159
图一三二 老虎山文化永兴店类型陶器160
图一三三 史家湾H4陶器161
图一三四 赵家来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陶器163
图一三五 姜寨客省庄二期文化(后期)陶器163
图一三六 齐家文化(中期)玉器165
图一三七 西山坪齐家文化(中期)陶器166
图一三八 柳湾齐家文化(中期)陶器167
图一三九 阳山马厂类型陶器169
图一四○ 柳湾马厂类型陶器170
图一四一 马厂类型与小河沿类型、辛塔什塔文化“卐”字纹、双“F”形纹比较171
图一四二 马厂类型与小河沿类型八角星纹比较171
图一四三 白草塔F8陶器172
图一四四 龙山时代陶双鋬鬲、卜骨、细石器镞的分布173
图一四五 双庵Ⅳ区F2、F3平面图175
图一四六 赵家来F11平、剖面图175
图一四七 林子梁F13平、剖面图176
图一四八 苟堡F1平、剖面图176
图一四九 切刀把M38平、剖面图177
图一五○ 瓦罐嘴M34平、剖面图177
图一五一 师赵村六期ⅢM1平、剖面图177
图一五二 师赵村七期F22平、剖面图178
图一五三 青岗岔F4平、剖面图178
图一五四 苏呼撒M37平、剖面图179
图一五五 土谷台洞室墓平面图179
图一五六 柳湾墓地M661平面图179
图一五七 岱海地区老虎山文化聚落的分布180
图一五九 园子沟F2007、F2009平、剖面图181
图一六一 板城第4石方坛平、剖面图183
图一六二 寨子上聚落平面图183
图一六三 康家F8、F5、F10、F11、F2平、剖面图183
图一六四 石嘴头F3平、剖面图184
图一六五 喇家F4平、剖面图185
图一六六 柳湾齐家文化(中期)M1006平面图185
图一六七 柳湾马厂类型M564平面图187
图一六八 阳山墓葬及其圆祭坑分布图187
图一六九 阳山M54平面图188
图一七○ 白草塔F16、F8平、剖面图188
图一七一 二里半M1平、剖面图188
图一七二 师赵村七期生产工具189
图一七三 老虎山文化抹子190
图一七四 赵家来客省庄二期文化陶垫191
图一七五 老虎山Y1~Y3所在窑址区遗迹平面图191
图一七六 老虎山Y3平、剖面图192
图一七七 老虎山Y4平、剖面图192
图一七八 柳湾马厂类型生产工具194
图一七九 白沟道坪Y6、Y7平面图195
图一八○ 齐家文化(晚期)铜器198
图一八一 齐家文化(晚期)秦魏家类型陶器199
图一八二 齐家文化(晚期)老牛坡类型陶器199
图一八三 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文化时期陶花边圆腹罐201
图一八四 齐家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铜器比较202
图一八五 新华遗址卜骨204
图一八六 朱开沟早期居址和墓葬陶器比较205
图一八七 新华居址陶器206
图一八八 新华99K1出土玉器206
图一八九 北方地区陶平底瓮、圜底瓮与三足瓮比较207
图一九○ 朱开沟文化早期与陶寺晚期类型陶器比较208
图一九一 朱开沟中期居址陶器208
图一九二 关中商文化青铜容器211
图一九三 老牛坡商文化青铜兵器211
图一九四 老牛坡商文化青铜车马器212
图一九五 老牛坡商文化青铜和玉石装饰品212
图一九六 老牛坡商文化卜骨213
图一九七 商文化京当型陶器213
图一九八 商文化老牛坡型陶器214
图一九九 刘家文化陶器215
图二○○ 郑家坡文化前期陶器219
图二○一 郑家坡文化后期陶器219
图二○二 碾子坡文化陶器220
图二○三 陶深腹簋的演变221
图二○四 张家坡西周文化陶器分期225
图二○五 张家坡西周文化釉陶和硬陶器226
图二○六 张家坡西周文化仿铜陶器226
图二○七 西周文化陶建筑构件227
图二○八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容器228
图二○九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兵器229
图二一○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车器230
图二一一 张家坡西周文化青铜马器231
图二一二 张家坡西周文化玉饰232
图二一三 张家坡西周文化礼玉233
图二一四 毛家坪西周秦文化陶器233
图二一五 朱开沟文化晚期陶器234
图二一六 朱开沟文化晚期青铜器235
图二一七 李家崖文化陶器237
图二一八 李家崖文化青铜器238
图二一九 西岔文化陶器239
图二二○ 西岔文化青铜器240
图二二一 朱开沟文化光社类型、西岔文化和碾子坡文化陶双鋬鬲比较240
图二二二 核桃庄辛店文化青铜装饰品242
图二二三 辛店文化山家头期陶器243
图二二四 姬家川辛店文化姬家川期陶器243
图二二五 核桃庄辛店文化姬家川期陶器244
图二二六 核桃庄辛店文化张家嘴期彩陶器245
图二二七 董家台类型陶器246
图二二八 唐汪式陶器与苏贝希文化遗存比较246
图二二九 卡约文化青铜兵器和工具249
图二三○ 卡约文化青铜装饰品249
图二三一 潘家梁卡约文化卡约类型陶器250
图二三二 苏呼撒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陶器251
图二三三 上半主洼卡约文化阿哈特拉类型陶器251
图二三四 黄家寨卡约文化早期陶器252
图二三五 卡约文化与郑州商文化铜鬲比较252
图二三六 寺洼文化青铜兵器和工具254
图二三七 徐家碾寺洼文化装饰品255
图二三八 大族坪寺洼文化早期陶器255
图二三九 寺洼文化安国类型陶器256
图二四○ 寺洼文化栏桥类型陶器257
图二四一 大何庄F7平面图258
图二四二 秦魏家北墓区平面图259
图二四三 老牛坡86XLⅢ1M39平面图260
图二四四 朱开沟F2026平、剖面图260
图二四五 新华99K1平、剖面图261
图二四六 高家坪F4平、剖面图262
图二四七 朱开沟M1090平面图262
图二四八 白敖包M41平、剖面图263
图二四九 新华99W4平、剖面图264
图二五○ 老牛坡88XLⅠ2H25平、剖面图264
图二五一 老牛坡86XLⅢ1M5平面图265
图二五二 老牛坡86XLⅢ1M27(车马坑)平面图266
图二五三 高家村M17平面图267
图二五四 碾子坡H820(房址)平、剖面图267
图二五五 碾子坡M171平、剖面图267
图二五六 凤雏西周甲组建筑基址平面图269
图二五七 召陈西周建筑基址群局部平面图269
图二五八 张家坡西周文化玉面幕(M303∶01)270
图二五九 张家坡西周文化玉串饰(M320∶12)271
图二六○ 张家坡M157平、剖面图271
图二六一 张家坡M215平、剖面图272
图二六二 李家崖AF1建筑基址平面图272
图二六三 核桃庄小旱地墓地墓葬分布图274
图二六四 核桃庄小旱地M171平、剖面图275
图二六五 核桃庄小旱地M111平、剖面图275
图二六六 潘家梁M117平、剖面图276
图二六七 九站M72平、剖面图277
图二六八 徐家碾M86平、剖面图277
图二六九 朱开沟文化生产工具279
图二七○ 老牛坡商文化四期生产工具281
图二七一 郑家坡Y1平、剖面图281
图二七二 任家嘴秦文化(前期)随葬陶器288
图二七三 圆顶山98LDM2随葬青铜礼器289
图二七四 秦文化(前期)中的铲形袋足鬲遗存因素290
图二七五 益门村M2随葬品290
图二七六 毛家坪B组遗存陶器294
图二七七 杨郎文化(前期)陶器294
图二七八 于家庄杨郎文化(前期)骨器295
图二七九 杨郎文化前期早段青铜器和铁器296
图二八○ 杨郎文化前期中段青铜双鸟、双兽首短剑297
图二八一 于家庄杨郎文化前期中段青铜器297
图二八二 张街村杨郎文化前期晚段青铜器298
图二八三 桃红巴拉文化前期晚段青铜器、铁器和银器302
图二八四 桃红巴拉文化西园类型青铜器303
图二八五 桃红巴拉文化桃红巴拉类型青铜器304
图二八六 桃红巴拉文化各类型陶石质容器比较305
图二八七 桃红巴拉文化毛庆沟类型青铜器和铁器306
图二八八 宝亥社青铜鍑形豆307
图二八九 任家嘴秦文化(后期)随葬陶器310
图二九○ 咸阳二号宫殿砖瓦图案311
图二九一 黄家沟秦文化(后期)青铜镜、带钩和印章312
图二九二 城嘴子晋文化陶器313
图二九三 杨郎文化(后期)陶罐314
图二九四 马庄杨郎文化(后期)铁器314
图二九五 马庄杨郎文化(后期)青铜器315
图二九六 桃红巴拉文化(后期)金银器316
图二九七 桃红巴拉文化(后期)青铜器、铁器和铅器317
图二九八 凤翔秦雍城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平面图319
图二九九 凤翔秦公陵园分布示意图320
图三○○ 大堡子山秦公墓地M2平、剖面图320
图三○一 圆顶山98LDM2平、剖面图321
图三○二 张街M3平、剖面图322
图三○三 毛庆沟墓地墓葬分布图323
图三○四 毛庆沟M43平面图324
图三○五 桃红巴拉M2平面图325
图三○六 西园M3平面图325
图三○七 秦始皇陵园内外城遗迹分布示意图327
图三○八 塔儿坡M25104平、剖面图327
图三○九 毛庆沟Y1平、剖面图330
图三一○ 秦文化(后期)铁工具330
图三一一 章毛乌素F1陶器335
图三一二 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第一类遗存陶器337
图三一三 仰韶文化海生不浪类型第二类遗存陶器337
图三一四 章毛乌素F1平、剖面图339
图三一五 章毛乌素M1平、剖面图及随葬针筒图340
图三一六 狼窝沟第二地点白泥窑子类型石质工具341
图三一七 棒槌梁海生不浪类型工具342
图三一八 塔儿湾马家窑类型陶器347
图三一九 五坝山M1随葬陶器348
图三二○ 鸳鸯池半山类型陶器349
图三二一 鸳鸯池马厂类型陶器350
图三二二 河西走廊过渡类型陶器351
图三二三 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陶器352
图三二四 皇娘娘台齐家文化红铜器352
图三二五 皇娘娘台F8平面图353
图三二六 皇娘娘台M48平面图353
图三二七 皇娘娘台齐家文化工具和武器354
图三二八 鸳鸯池马厂类型骨梗石刃器355
图三二九 东灰山四坝文化陶器357
图三三○ 四坝文化铜器359
图三三一 哈密天山北路文化铜器361
图三三二 哈密天山北路陶器362
图三三三 南湾和东黑沟陶器363
图三三四 小河墓地古墓沟文化遗物364
图三三五 克尔木齐类遗存陶器366
图三三六 新疆地区安德罗诺沃文化遗物369
图三三七 下坂地Ⅱ号墓地安德罗诺沃文化木容器369
图三三八 新疆和西伯利亚辛塔什塔、安德罗诺沃文化遗物比较370
图三三九 水泥厂类遗存陶器371
图三四○ 新疆地区和贝加尔湖沿岸的陶珍珠纹筒形罐372
图三四一 新塔拉类遗存陶器373
图三四二 东灰山M157平、剖面图374
图三四三 小河M1~M4平面图375
图三四四 小河M2棺中裹皮木雕人像376
图三四五 下坂地Ⅱ号墓地墓葬分布图(局部)377
图三四六 下坂地Ⅱ号墓地火葬墓M110平、剖面图378
图三四七 东灰山四坝文化工具379
图三四八 三角城和蛤蟆墩沙井文化陶器383
图三四九 西岗沙井文化陶器384
图三五○ 沙井文化工具和武器385
图三五一 西岗沙井文化青铜装饰品386
图三五二 沙井文化和桃红巴拉文化青铜三马纹饰牌比较387
图三五三 四坝文化、苏贝希文化和沙井文化陶双耳直腹杯比较387
图三五四 骟马类遗存陶器387
图三五五 诺木洪文化陶器389
图三五六 诺木洪文化青铜器389
图三五七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陶器391
图三五八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木质容器391
图三五九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武器、工具和马具392
图三六○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装饰品393
图三六一 焉不拉克文化(前期)皮制品394
图三六二 新塔拉类遗存与焉不拉克文化(前期)陶器比较395
图三六三 “高颈壶文化系统”典型陶器395
图三六四 苏贝希文化(前期)木容器398
图三六五 苏贝希文化(前期)木桶399
图三六六 苏贝希文化洋海类型陶器400
图三六七 苏贝希文化柴窝堡类型陶器401
图三六八 苏贝希文化、杨郎文化、桃红巴拉文化和玉皇庙文化牌饰比较403
图三六九 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工具406
图三七○ 察吾呼沟口文化(前期)马具406
图三七一 察吾呼沟口文化察吾呼沟口类型陶器407
图三七二 察吾呼沟口文化群巴克类型陶器408
图三七三 新疆地区陶带流罐(杯)的演变与流播410
图三七四 新疆早期铁器时代文化与楚斯特文化陶器比较411
图三七五 穷科克伊犁河流域文化(前期)陶器413
图三七六 香宝宝类遗存陶器415
图三七七 半截沟类遗存陶器416
图三七八 焉不拉克文化(后期)陶器417
图三七九 交河故城沟北、沟西苏贝希文化陶器419
图三八○ 苏贝希文化(后期)装饰品420
图三八一 察吾呼沟口文化扎滚鲁克类型陶器422
图三八二 察吾呼沟口文化扎滚鲁克类型木、角、石容器423
图三八三 伊犁河流域文化(后期)铜器425
图三八四 三角城F4平、剖面图426
图三八五 蛤蟆墩M15平、剖面图427
图三八六 诺木洪F9平、剖面图429
图三八七 焉不拉克M31平、剖面图429
图三八八 苏贝希F1平面图430
图三八九 苏贝希三号墓地M29平、剖面图430
图三九○ 察吾呼沟四号墓地M154平、剖面图431
图三九一 穷科克M46平、剖面图432
图三九二 下坂地Ⅰ号墓地墓葬433
图三九三 交河故城沟北M01平、剖面图435
图三九四 扎滚鲁克二号墓地M1平面图436
图三九五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6000~前5000年)444
图三九六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零口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5000~前4500年)446
图三九七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半坡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4500~前4000年)448
图三九八 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泉护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4000~前3500年)449
图三九九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半坡晚期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3500~前3000年)452
图四○○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早期——庙底沟二期类型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3000~前2500年)453
图四○一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龙山前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2500~前2200年)456
图四○二 中国西北地区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龙山后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2200~前1900年)456
图四○三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前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900~前1500年)459
图四○四 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后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500~前1300年)461
图四○五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Ⅰ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300~前1100年)463
图四○六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Ⅱ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1100~前800年)463
图四○七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Ⅲ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800~前500年)464
图四○八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Ⅳ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500~前300年)465
图四○九 中国西北地区早期铁器时代(Ⅴ期)文化分布态势图(公元前300~前100年)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