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领导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领导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647710.jpg)
- 周殿富著 著
- 出版社: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 ISBN:7538319670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59页
- 文件大小:193MB
- 文件页数:595页
- 主题词:书法课-小学-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领导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领导科学论1
第一节 领导活动是一门科学1
一、一门科学成立的几个基本条件2
二、领导学拥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3
三、有着丰厚的理论基础与来源4
四、拥有自己的特殊规律性7
五、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理论体系8
第二节 领导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8
一、领导科学的性质9
二、国外领导科学的学科地位9
三、领导科学拥有自己的社会需要10
第三节 领导学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12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2
二、自创境界体现三个特色12
三、寻找到本学科建设的“桥梁”与“工具”14
四、建立自己的科学研究模式15
五、紧紧抓住其生命力之所在16
第二章 领导活动论18
第一节 领导的科学涵盖18
一、“领导”的多重含义18
二、“领导”的最基本定义22
三、领导的发生与发展23
四、领导产生的动因26
五、领导——统治——管理28
六、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31
第二节 领导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33
一、领导活动的定义33
二、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34
三、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35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基本特征36
一、目的性36
二、受动性37
三、创造性39
四、社会性39
五、连续性40
六、超前性40
七、层次性40
八、综合性41
九、特殊性41
第四节 领导活动的一般过程42
一、科学决策 战略规划42
二、宣传群众 组织实施43
三、检查指导 反馈调整44
四、阶段总结 重新布局45
第三章 领导主体论46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领导活动的主体47
一、领导主体的“规定性”是什么?47
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48
三、领导与群众:一种双向互动关系50
四、领导者:“主导”?“主体”?55
第二节 人民群众在领导活动中的作用56
一、“主力军”——“创造者”——“决定的力量”56
二、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58
三、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59
四、群众的制约作用62
第三节 人民群众的主体性65
一、历史上“重民思想”的实质与意义65
二、“主体”——“主体性”——“主体意识”70
三、我们的“全部任务”与“基本方针”73
四、现代政治的呼唤75
五、坚持共产党人的“黄金原则”76
第四节 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77
一、领导活动的根本工作路线77
二、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81
三、坚不可摧的政治优势83
四、学会“扮演社会主宰者的角色”84
五、掌握“一切大革命的基本规律”85
六、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87
七、打破“恶性周期率”的法宝88
第四章 领导人才论92
第一节 领导与领导人才92
一、“领导人才学”的一个悖论92
二、领导人才与事业93
三、社会主义的领导人才标准96
四、领导人才政策的时代性98
五、正确处理德与才的关系99
六、领导人才类型101
第二节 领导人才与领导制度102
一、政治王国的“哥德巴赫猜想”102
二、中国古代“人治”与“法治”思想103
三、西方“人治”与“法治”思想106
四、二千年“历史公案”所昭示的110
五、“我们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112
六、建立理想的领导制度113
第三节 领导人才现象118
一、“苏步青效应”的效应118
二、“弱能亨通效应”辩证119
三、“逆淘汰现象”虽非规律120
四、“陈陈相因现象”的悲剧122
五、“彼得原则”下的“素质递减律”123
六、“冗官政治”下的“霍布森选择效应”124
七、领导人才夹角现象125
八、“积薪现象”的双重效应126
第四节 领导人才规律127
一、领导人才规律的特殊性127
二、领导人才成长的相关因素127
三、一组有关领导人才的材料128
四、时势创造律133
五、流动跃迁律135
六、文化塑造律137
七、适才适职律143
八、条件素质律143
九、递进发展律145
第五节 领导人才的素质与区别146
一、现代领导人才的必备素质146
二、潜隐领导人才的一般特征155
三、“循吏”——“廉吏”——“能吏”156
四、“将才”——“相才”——“帅才”157
五、“国用”——“国器”——“国宝”158
六、奴才——庸才——人才159
七、学历——经历——能力160
八、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161
九、领导人才识别的误区162
十、要靠马克思主义方法论164
第六节 领导人才的选拔使用与培养165
一、“罗兰夫人错觉”与“死墙说”165
二、列宁的“矛盾公式”165
三、“知与不知”与“遇与不遇”167
四、“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169
五、贤者在位能者谋政171
六、“因才以取之,审能以任之”174
七、我国古代与西方用人制度175
八、建立科学的领导人才选用机制177
九、一个跨世纪的历史课题180
第五章 领导人格论183
第一节 领导人格概述184
一、人格——“社会的看守人”184
二、古代中西理想政治人格模式185
三、领导人格定义与结构187
四、社会主义领导人格的核心188
五、领导人格的基本特征189
六、领导人格障碍191
七、领导权力的人格化193
第二节 领导人格的社会期待194
一、领导人格社会期待的时代性194
二、不能忘记的人格“制高点”195
三、历史反差与“疏离现象”196
四、社会人格模式的转换197
五、当代领导人格的社会期待199
六、当代领导人格类型200
第三节 领导人格的理想境界204
一、一代光辉的典范204
二、无产阶级党性与人性的统一205
三、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融合207
四、领导角色与平民角色的和谐209
五、勤政、廉政、美政的统一211
六、传统美德与现代人格的共生213
第四节 领导人格的力量与作用215
一、个人影响力与晕轮效应215
二、群体粘合力与辐辏效应215
三、外在渗透力与模仿效应216
四、时空超越力与“巨树效应”217
五、自我约束力与“律他效应”218
六、心理缓冲力与“最小阻力效应”219
七、社会感召力与归属效应220
八、领导人格作用辩证221
第五节 领导人格的形成222
一、“制造王冠的金匠并不制造美德”222
二、无法规避的社会雕刀223
三、文化:领导人格的“童年母乳”224
四、政治“河床”中的“铋2—4”226
五、只有学习伟大才会有高尚227
六、共产党人的“伟大悟性”228
七、实践:永远不可取代的“缔造者”230
第六章 领导境况论232
第一节 境况理论概说233
一、什么是境况233
二、“政治上唯一正确的原则”234
三、“领导情境理论”的启示235
四、“领导生命周期理论”辩证观236
第二节 历史境况的制约238
一、历史遗留:“黄金”与“十字架”238
二、历史阶段:不可一苇以航之238
三、历史趋势:黄河九曲终归海239
第三节 社会物质经济条件的制约240
一、领导活动的一条“红线”240
二、“第二个耶拿”所昭示的243
三、物质不是唯一决定因素246
第四节 社会政治因素的制约247
一、战争为什么“没有自己的逻辑”247
二、君临一切与几被遗忘的一个名词248
三、经济的“最高点”与“生命线”250
四、政治文化:“囚徒将军”的预言252
五、政治社会化:政治优势的传习255
六、政治体制——跳不出的舞台257
第五节 自然条件的制约258
一、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条件观258
二、一个使人类倍受惩罚的链条260
三、“天气陛下”:一场大雪中溃败的两个帝国261
四、“准三维政治”:“不可逾越”的海峡262
五、时间——不可逆的主宰与裁判264
六、揭开神秘的“青铜色帷幕”264
第六节 马克思主义的境况制约观267
一、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267
二、历史不在消极地适应中发展268
三、什么是我们“真正的出发点”269
四、滑铁卢:领导活动的历史多棱镜271
第七章 领导动力论280
第一节 领导动力概述281
一、动力:实现领导目标的保证281
二、不可或缺的三个“动力效应”282
三、领导活动的三种相关“动力学”285
四、领导动力的科学内涵28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动力观287
一、“动力”:一个多重含义的概念287
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287
三、“归根到底”的动力?“唯一动力”288
四、历史发展的其他动力290
五、“历史合力”的条件与范围290
六、历史动力与领导动力292
第三节 领导活动的基本动力因素292
一、揭开古老的“斯芬克斯之谜”292
二、人类社会的“万有引力”——需要294
三、“部落意识”的发展——主体精神298
四、“夕阳效应”的底蕴——潜能301
第四节 科技动力论305
一、不灭的现代“阿拉廷神灯”305
二、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309
三、不可忽视的“双向互动”310
四、“第一生产力”并非直接生产力312
五、“观念财富”与“实际财富”315
六、“优势”在何处?317
第五节 冲突动力论318
一、“巫师”控制不了的“魔鬼”318
二、人与自然的矛盾动力319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动力320
四、群体冲突动力321
五、自我冲突动力321
第六节 改革开放动力论322
一、“推动一切工作的动力”322
二、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必然323
三、发展生产力首先要解放生产力325
四、解放生产力首先必须解放思想327
五、赢得优势首先要掌握优势328
六、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改革开放效应330
七、思想的实现要靠实践的力量336
八、让我们永远超越“铁器时代”338
第八章 领导相关作用力论340
第一节 领导活动中思想道德的作用力340
一、“拉普拉斯智慧之妖”的困惑340
二、思想理论之树并非“灰色”的342
三、道德:“禁锢”中的历史张力349
第二节 领导活动中的文化作用力352
一、文化:并非“祭坛”上的“梦”352
二、社会文化的两种力353
三、全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354
四、克服文化悖论现象的销蚀作用362
第三节 领导活动中政治要素的作用力369
一、“政治权力也是一种经济力量”369
二、政治力学的“强大杠杆”——政党与组织371
三、“第四种权力”——政治舆论373
第四节 领导活动中的社会心理作用力381
一、看不见的微妙铁幕381
二、非我群心理的适应与解除383
三、“观众”心理的干扰与转变384
四、习惯心理的束缚与打破385
五、“东方式忌妒心理”的矫正390
六、社会偏离心理的回归391
七、主观投射心理的预防392
八、多元反馈心理的应对394
九、对抗心理的克服与化解395
十、从众心理障碍的排除397
十一、铁幕:不是打不破的398
第九章 领导动力机制论402
第一节 社会主义领导动力机制原则403
一、可怕的“综合动力贫乏症”403
二、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原则404
三、调动人的主体性的原则405
四、效能、效率、效益原则407
五、科学性原则410
六、社会主义导向原则410
七、建立动力机制的两个基点411
第二节 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414
一、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第一原则414
二、利益——人类的一种共同需要416
三、“几何公理”怎样受到了反对419
四、要使人“真正成其为人”420
五、责任感与义务感的结合421
第三节 竞争与协作相结合的竞争机制423
一、达尔文——“洛克菲勒法则”——中国改革423
二、竞争——市场“王国”中的主宰425
三、竞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杠杆426
四、竞争——现代领导活动的心理驱动428
五、社会主义竞争的正负效应430
六、社会主义竞争机制的多维性431
第四节 “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管理机制434
一、值得借鉴的西方管理思想434
二、有待发展的社会主义管理思想439
三、科学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444
四、不可忽视的一个“必要前提”446
第五节 “责权利誉用”相结合的责任机制447
一、我们需要社会主义的“责任学”447
二、责任与“强制履行观念”449
三、把人从“柏拉图宪法”下解放出来450
四、“责任田”怎样才能长出动力树451
五、“责任制”并非包治百病452
六、人事与政策相结合的领导机制453
第十章 领导方略论455
第一节 领导活动的大政要略456
一、“忧海水少,不可以泪益之”456
二、紧紧扭住“经济”这个中心456
三、正确贯彻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457
四、避免“最大的失误”——科学决策458
五、走出“巫马期效应”的怪圈——用人460
六、“最小阻力原则”的实现——沟通协调461
七、“最低限制原理”的打破——班子建设462
八、建构领导活动的“黄金动力链”465
九、社会控制与政治教育466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66
第二节 毛泽东的领导方法观467
一、实现领导目标的“桥”和“船”467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观468
三、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观471
四、“精兵简政”,统筹兼顾的方法观474
五、层次领导的万法观475
六、注重思想教育的方法观476
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477
第三节 现代领导思想方法479
一、“人类智慧的原罪”之根479
二、“原则不是出发点”——唯物方法479
三、“奇怪”而“万应的原则”——辩证方法481
四、马克思主义的“绝对要求”——历史方法482
五、“一条指导性的线索”——阶级分析方法483
六、“唯一适用的方式”——辩证逻辑方法484
七、“体系才是现实的”——系统方法485
八、铲除“不结果实的智慧之花”——理论分析方法486
九、“酿造悲剧的灾星”——不学无术487
第四节 现代领导艺术488
一、领导艺术的“网上纽结”——范畴488
二、“原则”与“权变”489
三、“精确”与“模糊”492
四、“过犹不及”与“适度”500
五、“有为”与“不为”503
六、“超脱”与“躬亲”505
七、“明直”与“象征”507
八、“审时”与“度势”509
九、“自力”与“借助”511
十、“真理”与“谎言”512
十一、“刚”与“柔”514
十二、“张”与“弛”520
十三、“极”与“一”521
第十一章 领袖论524
第一节 领袖的学科内涵524
一、领袖的含义524
二、领袖——英雄——伟人526
三、领袖与领袖集团527
四、领袖与领导活动528
第二节 历史上的英雄史观529
一、历史:一个扑朔迷离的命题529
二、原始崇拜:神——自然的人格化530
三、传统人文崇拜:圣——神的人文化531
四、第六崇拜:英雄——人的泛神化533
五、兰普赫勒特的“万有史观”534
六、马克思主义的“英雄史观”535
第三节 领袖的地位与作用537
一、民族之林的巨树——阶级的代表537
二、“意志统一”的保证——领导核心539
三、“革命胜利最深的源泉”——组织作用541
四、向目标挺进的旗手——前导作用542
五、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启蒙作用543
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制约作用544
七、“社会关系的逻辑”与伟人的“全部作用”545
第四节 领袖是怎样产生的546
一、产生什么样的领袖取决于时代的必然546
二、谁成为领袖取决于历史的偶然547
三、同等境况中取决于个人素质548
四、社会实践造就了伟人550
五、从犹太遗民到“最杰出的国务卿”551
六、普列汉诺夫的“条件论”555
七、又一个“巨人时代”的终结555
后记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