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https://www.shukui.net/cover/57/34647674.jpg)
- 陈绍奇,伍天章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536122926
- 出版时间:1998
- 标注页数:303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31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战略10
第一节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11
一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1
二 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16
三 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7
第二节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19
一 把精神文明建立在比较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上的战略思想19
二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全面进步相适应的战略思想22
三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与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步推进的战略思想24
第三节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布局25
一 明确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6
二 把握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循序渐进,逐步突破28
三 采取得力措施,着眼于长远发展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32
第二章 广东的发展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35
第一节 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与高校人才培养35
一 当今时代发展的召唤:高素质人才35
二 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39
三 广东高校的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41
第二节 广东地理人文环境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44
一 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八面来风44
二 特殊的群体:青年学生的优与忧47
三 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创造性50
第三节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建设广东高校精神文明56
一 观念更新:克服障碍、反对僵化56
二 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系中进行高校精神文明建设58
第三章 广东高校“两课”改革与建设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64
一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64
二 广东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的实践历程66
三 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建设71
第二节 思想品德课建设74
一 思想品德课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74
二 广东高校思想品德课建设的实践历程77
三 以人生价值为核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建设81
第三节 改革“两课”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83
一 转变教育观念,促进“两课”教学改革84
二 改革“两课”教学管理体制,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85
三 改革“两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88
四 “两课”改革与建设存在的问题90
五 “两课”改革与建设的展望92
第四章 广东高校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97
第一节 建立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基地98
一 建立基地,保障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顺利进行98
二 基地布局反映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体水平101
三 高校与地方相互协调,充分发挥基地的育人功能103
第二节 丰富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106
一 纳入教学计划的社会调查活动106
二 广泛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08
三 蓬勃开展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社区援助、勤工助学、“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110
第三节 发挥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的作用113
一 深入社会,了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113
二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116
三 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促进高校改革与发展119
第五章 广东高校爱国主义教育123
第一节 探索切合高校实际的爱国主义教育特征123
一 教育要素的高层次特点124
二 教育方式的重理性特点124
三 教育实施的主动性特点126
四 教育内容的契合性特点127
第二节 把握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29
一 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内容的主题教育130
二 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131
三 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成才的教育133
第三节 发掘富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134
一 发掘历史人物的范例素材134
二 发掘历史遗迹、文化遗址的情感素材136
三 发掘国情省情的现实素材138
第六章 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141
第一节 加强校园景观文化建设,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141
一 校园景观文化的美育功能141
二 校园景观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144
三 开创校园景观文化建设新局面148
第二节 倡导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的文化氛围152
一 校园文化生活的内涵及其文化“热点”走势152
二 校园学生文化和校园主流文化的冲突及其效应157
三 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161
第三节 面向社会,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163
一 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双向建构164
二 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化方式165
三 借助社会力量促进校园文化发展167
第七章 广东高校文明校园建设170
第一节 依法治教,促进高校文明进步171
一 以宪法和法律为准绳,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轨道172
二 制定和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建立依法治教体系174
三 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加快依法治教的步伐176
第二节 实施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维护校园文明秩序178
一 校园稳定和治安工作面临的挑战179
二 校园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目标和措施180
三 专项整治高校及周边治安秩序,净化教书育人环境183
第三节 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建设安全文明校园185
一 强化治安防范机制,增强安全防范能力186
二 加大投入,绿化、净化、美化校园188
三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建设优良的校风190
第八章 广东高校师德建设193
第一节 师德建设的新课题194
一 教师主体结构的变化194
二 市场经济对师德的挑战196
三 教师地位与师德建设199
第二节 师德建设的科学化201
一 师德建设的法规依据201
二 师德建设的实践载体203
三 师德的评估考核体系206
第三节 教育现代化与师德建设214
一 现代教师职业新视角214
二 师德的继承与发展216
三 希望寄托在青年教师身上218
第九章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222
第一节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构建222
一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下、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制223
二 建立以课堂为主阵地,各方面配合的精神文明建设网络225
三 开展以学生社团为主体组织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226
四 利用社会力量,开辟校内外相结合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域227
第二节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完善228
一 齐抓共管,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功能229
二 丰富内容和形式,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综合效应230
三 适应形势发展,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的舆论力量231
第三节 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实施综合素质教育232
一 精神文明建设与现代综合素质教育232
二 精神文明建设与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提高234
三 精神文明建设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235
四 精神文明建设与学生智能素质的开发236
第十章 广东高校精神文明队伍建设237
第一节 发挥政工队伍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骨干作用238
一 肩负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任238
二 全面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239
三 发挥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245
第二节 发挥全体教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247
一 坚持教书与育人的统247
二 寓教育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248
三 树立教师精神文明新形象250
第三节 发挥全体学生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251
一 培养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队伍251
二 强化学生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254
三 组织学生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256
第十一章 广东经济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260
第一节 广东经济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260
一 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特殊性261
二 校园环境的特点263
第二节 广东经济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266
一 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走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文明建设道路266
二 正确树立良好形象,为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67
三 按现代综合素质教育要求,扩大精神文明建设领域270
第三节 广东经济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273
一 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274
二 以人为本,树立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观念276
三 科学统筹,正确把握特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策略280
第十二章 面向21世纪的广东高校精神文明建设283
第一节 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指导高校精神文明建设285
一 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是高校党员和师生员工的长期任务285
二 把高校党委建设成为领导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287
三 充分调动师生员工建设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89
第二节 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和知识创新中推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290
一 坚持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科研开发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协调发展291
二 坚持精神文明建设的育人目标,努力探索跨世纪青年一代的新特点292
三 在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和知识创新中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294
第三节 把高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要基地和示范区296
一 高校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296
二 确立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在校园滋生蔓延297
三 架起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299
后记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