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阳山县志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阳山县志](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4643604.jpg)
- 邹北林,梁九胜主编;阳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华书局
- ISBN:7101009395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310页
- 文件大小:105MB
- 文件页数:1393页
- 主题词:阳山县-地方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阳山县志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1
序二3
凡例4
概述1
大事记10
卷一 建置区划71
第一章 位置与沿革71
第一节 地理位置71
第二节 建置沿革72
第三节 境域75
第二章 行政区划76
第一节 建国前区划76
第二节 建国后区划93
第三章 县城 乡镇124
第一节 县城124
第二节 乡镇125
卷二 自然环境151
第一章 地质 地貌151
第一节 地质151
第二节 地貌155
第二章 土壤 植被159
第一节 土壤159
第二节 植被160
第三章 气候 物候161
第一节 气候161
第二节 物候167
第四章 水系 水文170
第一节 水系170
第二节 水文175
第五章 自然资源179
第一节 土地资源179
第二节 水资源180
第三节 矿产资源181
第四节 气候资源182
第五节 野生植物资源183
第六节 野生动物资源184
第七节 旅游资源184
第六章 自然灾害189
第一节 水灾189
第二节 旱灾193
第三节 冷灾195
第四节 风灾198
第五节 地震与地陷199
第六节 病虫害200
卷三 人口202
第一章 人口传人与入籍原因202
第一节 人口传入202
第二节 入籍原因203
第二章 数量与分布204
第一节 数量204
第二节 分布208
第三章 人口结构210
第一节 民族构成210
第二节 性别构成210
第三节 年龄构成211
第四章 人口素质212
第一节 身体素质212
第二节 文化素质213
第五章 劳动人口213
第一节 劳动年龄人口213
第二节 在业人口214
第三节 社会抚养人口215
第六章 计划生育215
第一节 管理机构215
第二节 生育政策215
第三节 生育措施216
第四节 宣传与指导219
第五节 奖励与处罚220
卷四 经济综述222
第一章 经济发展222
第一节 发展概况222
第二节 产业结构231
第三节 经济效益235
第二章 国民收入 建设投资241
第一节 国民收入241
第二节 建设投资244
第三章 人民生活247
第一节 收入水平247
第二节 生活消费249
第三节 居住条件251
卷五 经济管理254
第一章 计划管理254
第一节 管理机构254
第二节 计划体制254
第三节 计划编制255
第四节 计划实施256
第二章 工商行政管理258
第一节 管理机构258
第二节 市场管理259
第三节 个体私营经济管理265
第四节 工商企业登记管理268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270
第六节 广告商标管理271
第七节 经检缉私273
第三章 物价管理274
第一节 管理机构274
第二节 物价体制274
第三节 物价变化275
第四节 物价监督285
第四章 质量技术管理28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86
第二节 标准化管理286
第三节 计量管理287
第四节 质量管理289
第五章 统计管理2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0
第二节 统计内容290
第三节 统计调查294
第四节 统计监督295
第六章 审计管理296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6
第二节 审计业务296
第七章 物资管理298
第一节 管理体制298
第二节 物资经营299
卷六 农业301
第一章 农业管理与生产关系301
第一节 管理机构301
第二节 农业生产关系302
第二章 农作物307
第一节 粮油作物307
第二节 经济作物313
第三章 农业技艺322
第一节 农田建设322
第二节 耕作制度324
第三节 良种繁育与推广325
第四节 植物保护330
第五节 栽培技术332
第四章 农机具335
第一节 传统农具335
第二节 新式农具337
第五章 农业扶贫339
第一节 扶贫政策和策略340
第二节 资金与物资扶持340
第三节 技术扶持341
第四节 扶贫效益342
卷七 林业343
第一章 林业机构345
第一节 管理机构345
第二节 森工机构346
第二章 森林资源346
第一节 资源种类与分布346
第二节 资源特点348
第三节 珍稀植物348
第三章 育苗造林351
第一节 采种育苗351
第二节 造林绿化353
第三节 林场358
第四节 经济林362
第四章 木材经营管理364
第一节 木材经营364
第二节 木材管理367
第五章 森林保护369
第一节 封山育林369
第二节 护林防火370
第三节 病虫害防治372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372
第六章 山林经营管理375
第一节 山林发证377
第二节 经营管理责任制376
卷八 畜牧 水产377
第一章 管理机构377
第一节 畜牧机构377
第二节 水产机构378
第二章 畜牧业378
第一节 阳山鸡378
第二节 主要家畜381
第三节 家禽饲养385
第四节 其他畜禽饲养387
第五节 饲养技术388
第六节 疫病防治389
第三章 水产业394
第一节 水产资源394
第二节 养殖与捕捞395
第三节 养鱼技术398
第四节 疫病防治401
卷九 水利 水电403
第一章 水利建设404
第一节 蓄水工程404
第二节 引水工程409
第三节 提水工程413
第四节 渠化工程413
第五节 堤防工程414
第六节 水土保持工程415
第七节 山区食用水工程416
第二章 水电建设419
第一节 水电开发419
第二节 输配电网络424
第三节 建设电站形式427
第三章 设计、施工与验收428
第一节 勘测设计428
第二节 工程施工429
第三节 工程验收430
第四章 水电管理43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31
第二节 工程管理432
第三节 综合经营433
第四节 移民安置434
卷十 工业435
第一章 综述435
第一节 工业兴起与发展435
第二节 经营体制与形式444
第三节 工业管理448
第四节 经营效益454
第二章 重工业455
第一节 煤炭工业456
第二节 电力工业463
第三节 冶炼工业469
第四节 机械工业473
第五节 化学工业477
第六节 建材工业481
第三章 轻工业485
第一节 食品工业486
第二节 造纸与印刷工业490
第三节 纺织制衣工业491
第四节 陶瓷工业493
第五节 其他轻工业494
第四章 省属工厂496
第一节 北江钢铁厂496
第二节 光明机械厂496
卷十一 乡镇企业497
第一章 企业体制497
第一节 乡村集体企业497
第二节 联户和个体企业499
第二章 产业结构501
第一节 工业企业501
第二节 农林企业512
第三节 交通运输企业515
第四节 建筑企业516
第五节 商业与服务业517
第六节 其他企业518
第三章 管理与效益520
第一节 经营管理520
笫二节 经营效益521
卷十二 交通运输523
第一章 陆路523
第一节 驿铺与古道523
第二节 公路524
第二章 水路531
第一节 航道531
第二节 港口534
第三节 渡口与码头535
第三章 桥梁537
第一节 木桥537
第二节 浮桥537
第三节 石桥538
第四节 新式桥539
第四章 运输546
第一节 公路运输546
第二节 水上运输552
第三节 装卸与搬运555
第四节 民间运输556
第五章 交通管理557
第一节 管理机构557
第二节 公路养护558
第三节 路政管理561
第四节 安全监督561
第五节 航道维护562
第六节 港务管理562
卷十三 邮电564
第一章 邮政564
第一节 邮路564
第二节 邮政设备568
第三节 邮政业务569
第四节 邮政资费与集邮572
第二章 电信574
第一节 线路574
第二节 设备577
第三节 电信业务582
第四节 电信资费585
第三章 管理与效益588
第一节 经营管理588
第二节 经营效益589
卷十四 贸易591
第一章 经营体制592
第一节 国营商业592
第二节 集体商业593
第三节 私营商业594
第二章 商业贸易595
第一节 百货纺织595
第二节 五金交电化工596
第三节 糖烟酒597
第四节 食品598
第五节 饮食服务598
第六节 石油599
第七节 信托600
第八节 医药600
第三章 供销贸易606
第一节 生产资料606
第二节 果菜副食品607
第三节 日用杂品608
第四节 土特产品609
第四章 粮油贸易611
第一节 粮油收购611
第二节 粮油销售614
第五章 对外贸易617
第一节 出口商品617
第二节 收购额和出口总值618
第三节 利用外资618
第六章 集市贸易619
第一节 集市圩场619
第二节 物资交流622
第七章 商品储运626
第一节 商品仓储626
第二节 商品运输626
卷十五 财政 税务627
第一章 财税机构627
第一节 财政机构627
第二节 税务机构628
第二章 财政收入629
第一节 农业税收入632
第二节 工商税收入639
第三节 国营企业收入644
第四节 专款收入649
第五节 其他收入649
第六节 地方自筹收入650
第三章 财政支出653
第一节 经济建设费655
第二节 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658
第三节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662
第四节 行政管理费662
第五节 其他支出663
第四章 财税管理663
第一节 财政体制663
第二节 预算管理665
第三节 乡镇财政管理667
第四节 财务管理668
第五节 征税管理672
第五章 促产培财674
第一节 扶持国营企业674
第二节 扶持集体企业675
第三节 扶持乡镇企业675
第四节 扶持农村多种经营676
第六章 债券和建设基金677
第一节 债券677
第二节 建设基金679
卷十六 金融 保险680
第一章 金融机构680
第一节 当铺680
第二节 银行680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682
第二章 货币683
第一节 货币种类683
第二节 货币流通686
第三节 现金管理688
第四节 工资基金管理689
第三章 金融业务6913
第一节 存款690
第二节 贷款693
第三节 结算699
第四节 侨汇解付699
第四章 保险700
第一节 机构700
第二节 业务700
卷十七 城乡建设703
第一章 县城建设703
第一节 城垣703
第二节 街道、桥梁704
第三节 房屋建设707
第四节 供水与排水715
第五节 园林绿化716
第二章 城市管理717
第一节 建设管理717
第二节 市政管理719
第三章 乡村建设720
第一节 圩镇建设720
第二节 农村建设723
第四章 环境保护725
第一节 环境污染725
第二节 环境治理726
第五章 建筑业728
第一节 建筑企业729
第二节 设计施工731
第三节 建筑技术732
第四节 质量安全检查733
第五节 建筑材料735
第六章 房地产管理735
第一节 房产管理735
第二节 土地管理738
卷十八 政党73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阳山县地方组织739
第一节 党的组织739
第二节 县党员代表大会745
第三节 县委办事机构746
第四节 党的工作747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阳山县地方组织761
第一节 组织机构761
第二节 组织活动763
第三章 其他党派764
第一节 青年党764
第二节 民社党764
卷十九 群众团体765
第一章 工人组织765
第一节 行业工会765
第二节 工会765
第二章 农民组织769
第一节 农民代表大会及其协会769
第二节 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及其协会770
第三章 青少年组织771
第一节 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771
第二节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71
第三节 中国少年先锋队774
第四章 妇女组织775
第一节 妇女工作委员会775
第二节 妇女联合会775
第五章 工商业组织778
第一节 商会778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778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780
第六章 其他团体781
第一节 归国华侨联合会781
第二节 港澳台同胞联谊会781
第三节 儿童福利会781
第四节 残疾人联合会782
卷二十 政权 政协783
第一章 权力机关783
第一节 县各届人民代表会议783
第二节 县人民代表大会783
第三节 常务委员会789
第四节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796
第二章 行政机关796
第一节 县级行政机关796
第二节 基层行政机关809
第三章 议政机关811
第一节 参议会811
第二节 人民政协812
卷二十一 政事纪要821
第一章 政事821
第一节 建国前政事821
第二节 建国后政事824
第二章 历次重大运动830
第一节 “土地改革”运动830
第二节 “三反”、“五反”运动831
第三节 “审干”与“肃反”运动832
第四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832
第五节 “大跃进”运动833
第六节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834
第七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835
第八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836
第九节 文化大革命837
卷二十二 公安 司法840
第一章 公安840
第一节 机构840
第二节 侦查841
第三节 治安管理846
第四节 监所管理851
第五节 消防852
第二章 检察853
第一节 机构853
第二节 刑事检察853
第三节 法纪检察854
第四节 经济检察855
第五节 监所检察855
第六节 控告申诉检察856
第七节 民事行政检察856
第三章 审判856
第一节 机构856
第二节 审判制度857
第三节 反革命和刑事审判858
第四节 民事审判858
第五节 经济审判858
第六节 案件复查859
第七节 案件执行859
第四章 司法行政860
第一节 机构860
第二节 法制宣传860
第三节 民事调解861
第四节 律师事务和法律服务862
第五节 公证业务862
卷二十三 民政863
第一章 管理机构863
第二章 拥军优属863
第一节 拥军支前863
第二节 优待抚恤864
第三章 社会救济867
第一节 贫困救济867
第二节 灾害救济869
第三节 “五保户”供养870
第四节 移民安置871
第五节 收容遣送872
第四章 社会福利872
第一节 麻疯病防治872
第二节 殡葬改革872
第三节 福利品生产873
第四节 有奖募捐和福利拨款873
第五章 复退军人安置873
第一节 安置机构873
第二节 安置情况874
第六章 婚姻登记875
第一节 贯彻《婚姻法》875
第二节 结婚登记875
第三节 离婚、复婚登记876
第四节 涉外婚姻登记876
第七章 革命老区建设877
第一节 老区评划878
第二节 扶持建设881
卷二十四 劳动 人事883
第一章 劳动883
第一节 管理机构883
第二节 用工制度883
第三节 职工管理885
第四节 劳动保险887
第五节 劳动保护889
第六节 劳动仲裁与劳务输出890
第二章 人事891
第一节 管理机构891
第二节 干部管理893
第三章 工资与福利904
第一节 职工工资904
第二节 职工福利910
卷二十五 军事912
第一章 军事机构912
第一节 建国前的军事机构912
第二节 建国后的军事机构913
第二章 兵役制度913
第一节 建国前的兵役制度913
第二节 建国后的兵役制度914
第三章 驻军与设施916
第一节 驻军916
第二节 设施918
第四章 地方武装919
第一节 建国前的地方武装919
第二节 建国后的地方武装920
第五章 民兵922
第一节 组织建设922
第二节 教育训练923
第三节 战备与生产924
第四节 武器装备与管理926
第六章 兵事纪略926
第一节 建国前兵事926
第二节 建国后兵事928
卷二十六 教育931
第一章 各类教育932
第一节 学宫、社学与书院932
第二节 学前教育933
第三节 小学教育935
第四节 中学教育943
第五节 职业教育952
第六节 成人教育954
第二章 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师队伍957
第一节 教育行政管理957
第二节 教师队伍959
第三章 教学研究963
第一节 教研机构963
第二节 教研活动963
第三节 勤工俭学964
第四章 经费设施965
第一节 经费965
第二节 设施966
卷二十七 科学技术970
第一章 科技机构970
第一节 行政机构970
第二节 科研机构971
第三节 科技推广机构973
第四节 科技服务机构974
第二章 学术团体975
第一节 县科学技术协会975
第二节 各类学(协)会975
第三章 科技队伍977
第一节 队伍发展977
第二节 职称评定978
第三节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983
第四章 科技活动984
第一节 科技普及984
第二节 学术交流988
第三节 咨询服务989
第四节 科技考察与调查989
第五章 科技成果991
第一节 工业科技成果991
第二节 农林科技成果995
第三节 畜牧水产科技成果998
第四节 水电科技成果998
第五节 其他科技成果1000
卷二十八 文化1002
第一章 文化机构1002
第一节 文化局1002
第二节 文化馆、站、室1003
第三节 图书馆1004
第四节 书店1005
第五节 电影1006
第六节 剧团、文工团1008
第七节 博物馆1009
第二章 文学艺术1009
第一节 文学创作1009
第二节 戏剧1013
第三节 民间文艺1018
第四节 美术、书法与摄影1033
第五节 历代诗文选1036
第三章 文物名胜1046
第一节 文物1046
第二节 名胜1063
第四章 新闻报刊1067
第一节 新闻报道1067
第二节 报纸1068
第三节 刊物1068
第五章 广播电视1069
第一节 广播1069
第二节 电视1071
第三节 录像1072
第六章 档案、地方志1072
第一节 档案工作1072
第二节 地方志编修1074
卷二十九 卫生 体育1076
第一章 卫生1076
第一节 机构与队伍1076
第二节 医疗1085
第三节 卫生防疫1086
第四节 妇幼保健1094
第五节 药政与药检1097
第六节 医疗制度1097
第七节 经费设施1099
第二章 体育1105
第一节 机构1105
第二节 群众体育1107
第三节 业余体校1110
第四节 体育比赛1111
卷三十 社会1120
第一章 婚姻与家庭1120
第一节 婚姻1120
第二节 家庭1121
第三节 称谓1122
第二章 姓氏1123
第一节 概况1123
第二节 分布1124
第三节 源流1126
第四节 族谱1135
第三章 风情习俗1136
第一节 生活习俗1136
第二节 岁时习俗1138
第三节 礼仪习俗1141
第四节 劣俗1145
第五节 道德风尚1146
第四章 宗教1148
第一节 佛教1161
第二节 道教1162
第三节 天主教1162
第四节 基督教1163
第五章 方言1163
第一节 阳山白话1163
第二节 阳山客家话1170
第六章 谚语 歇后语1173
第一节 农事谚语1173
第二节 社会谚语1175
第三节 歇后语1178
卷三十一 人物1180
第一章 人物传略1180
第一节 县籍人物1180
吴霸1180
何昌期1181
李玉硅1181
雷庠1181
欧阳诚发1181
冯国宝1182
陈国龙1182
莫纯1182
莫之傲1182
蔡万春1182
李及第1183
唐德竣1183
周中行1183
郑士超1183
杨垂青1184
黄景韶1184
黄鸿猷1184
黄其勋1184
邱炳权1184
陈昌谟1185
黄大钧1185
陈蔚其1186
梁秀清1186
黄炳?1186
李谨初1187
杨仲修1187
薛广1188
陈汝锡1188
江风1185
陈见田1190
黄公汉1190
丘微艺1190
朱海均1191
冯绍晃1192
邹海1192
李及兰1192
曾石友1193
邱习琚1193
李卜凡1194
毛鸿筹1194
邱时1195
邱有1195
叶银河1195
成学用1195
邱是膺1196
邱堪1196
刘周发1197
毛轸1197
陈丹青1197
陈枫1198
马林1198
陈维礼1199
熊燎1199
陈凤冈1200
梁受英1200
刘平1201
凌冠全1202
梁天培1203
第二节 客籍人物1204
韩愈1204
张本中1205
高峦1205
庄希缵1205
张襄1205
赵文正1205
王惺1206
陆向荣1206
简朝亮1206
邹洪1207
朱永仪1208
冯光1209
粱若谷1209
第二章 人物名录1210
第一节 革命烈士1210
第二节 阳山籍在外职官1224
第三节 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1231
第四节 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245
第五节 历代进士、举人及贡生1256
附录1260
编后记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