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 卷5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 卷5
  • 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著
  • 出版社: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ISBN:722202913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600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66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 卷5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党派志3

概述3

第一章 中共大理地方组织6

第一节 组织沿革6

一 中共滇西工作委员会6

二 中共滇西北地委、滇西地委7

三 中共大理地方委员会8

四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理州支左委员会党委10

五 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核心小组10

六 中共大理州委10

第二节 县(市)委员会20

一 大理市20

二 漾濞彝族自治县20

三 祥云县21

四 宾川县21

五 弥渡县21

六 南涧彝族自治县21

七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22

八 永平县22

九 云龙县22

十 洱源县23

十一 剑川县23

十二 鹤庆县23

第三节 党代会29

一 中共滇西工委党政军干部代表会议29

二 中共大理州第一次代表大会29

三 中共大理州第二次代表大会30

第二章 中共大理地方组织部门专项工作31

第一节 组织建设31

一 机构31

二 党员队伍31

三 干部的选拔培养34

四 落实政策35

五 干部教育36

六 党校37

第二节 宣传教育40

一 机构40

二 党员教育41

三 干部理论教育41

四 社会宣传42

五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44

第三节 统一战线工作46

一 机构46

二 建立反蒋统一战线46

三 对台、海外工作48

四 民族宗教工作48

五 落实统战政策49

第四节 纪律检查50

一 组织机构50

二 党风建设51

三 案件查处52

第五节 政法工作54

第六节 农村工作55

一 机构55

二 农村主要工作55

第七节 保密工作57

一 组织机构57

二 宣传教育58

三 失泄密查处59

第八节 老干部工作60

一 老干部情况60

二 机构60

三 组织开展活动60

第九节 州直机关党委工作61

一 机构设置61

二 组织建设621

第十节 党史资料征集与研究63

第十一节 党委办公室工作65

一 机构65

二 文秘行政66

三 调研67

四 机要68

五 信访68

第三章 中共大理地方组织重大活动74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74

二 武装斗争75

二 建立人民政权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78

一 清匪反霸78

二 减租退押79

三 抗美援朝80

四 土地改革81

五 镇压反革命84

六 三反五反85

七 一化三改造87

八 肃反 审干90

第三节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92

一 整风反右92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94

三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97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100

一 大理州“文化大革命”运动的兴起100

二 全面内乱102

三 三支两军103

四 斗、批、改104

五 批林批孔107

六 反击右倾翻案风108

七 工业学大庆108

八 农业学大寨109

第五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10

一 揭、批、查110

二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11

三 工交企业改革114

四 流通体制改革115

五 财税金融体制改革116

六 教育体制改革117

七 科技体制改革118

八 机构改革119

九 对外开放119

第四章 中国国民党大理地方组织121

第一节 组织121

第二节 活动125

一 宣传126

二 反共126

三 协助推行政令127

第三节 三青团127

第五章 民主党派130

第一节 中国民主同盟大理地方组织130

一 组织130

二 活动133

第二节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大理地方组织135

一 组织135

二 活动135

第三节 九三学社大理地方组织135

一 组织135

二 活动135

第四节 中国民主促进会大理地方组织136

一 组织136

二 活动136

第五节 中国民主建国会大理地方组织136

一 组织136

二 活动136

政权志139

概述139

第一章 权力机构14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民意机构141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权力机构141

一 自治州建立前的权力机构141

二 自治州建立后的权力机构143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144

第一节 州人民代表大会144

一 第一届至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144

二 大理州革命委员会149

三 第六届至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150

第二节 县(市)人民代表大会163

第三章 州人大常务委员会168

第一节 常务委员会168

第二节 专门委员会168

第三节 办公室169

第四章 州人大职权171

第一节 民族立法171

一 《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条例》171

二 单行条例171

第二节 决议决定172

第三节 监督173

一 审议工作报告173

二 执法检查174

三 视察174

四 审查案件 受理审诉、控告和质询176

第四节 人事任免176

第五节 代表选举177

一 乡(镇)、县级直接选举177

二 州人大代表的名额和产生178

第五章 地方政权183

第一节 南诏地方政权183

一 政区183

二 世系(蒙氏10代)183

三 官制184

第二节 大理国地方政权185

一 政区185

二 世系(段氏22代)185

二 官制186

第三节 元明清地方政权186

一 元代186

二 明代186

三 清代187

四 农民起义军政权188

第四节 民国地方政权189

一 地方政权设置189

二 大理地区所辖县政府191

三 基层政权192

第六章 人民政府194

第一节 州人民政府194

一 大理地区专员公署194

二 大理州人民委员会194

三 大理州革命委员会195

四 大理州人民政府196

第二节 县(市)人民政府206

一 专署所辖县(市)206

二 自治州所辖县(市)人民委员会207

三 自治州所辖县(市)革命委员会207

四 自治州所辖县(市)人民政府208

第三节 基层政权220

第七章 政务纪略224

第一节 南诏至民国时期政事224

一 南诏至清代政事224

二 杜文秀政权政事227

三 民国时期政务229

第二节 人民政府政务234

一 大理专员公署政务234

二 大理州人民委员会政务236

三 大理州革命委员会政务241

四 大理州人民政府政务243

政协志253

概述253

第一章 机构254

第一节 政协大理州委员会254

一 历届委员会254

二 秘书处259

三 专门委员会260

第二节 县(市)政协263

第二章 会议267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267

一 第一届全体委员会议267

二 第二届全体委员会议268

三 第三届全体委员会议268

四 第四届全体委员会议269

五 第五届全体委员会议270

六 第六届全体委员会议271

七 第七届全体委员会议275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275

一 第一届常务委员会议275

二 第二届常务委员会议276

三 第三届常务委员会议277

四 第四届常务委员会议277

五 第五届常务委员会议278

六 第六届常务委员会议279

七 第七届常务委员会议282

第三章 职能284

第一节 协商监督284

第二节 学习288

第三节 提案信访290

一 提案290

二 信访293

第四节 文史资料294

第五节 咨询 服务295

一 经济建设295

二 教育 文化 卫生297

第六节 民族、宗教、“三胞”联络工作298

一 民族工作298

二 宗教工作298

三 “三胞”联络工作299

群团志303

概述303

第一章 工会组织305

第一节 工人运动305

一 大理地区的工人阶级305

二 工人阶级的生活305

三 罢工斗争306

第二节 组织307

一 民国时期的工会307

二 大理州的工会307

第三节 大理州历次工会代表大会308

一 第一次代表大会308

二 第二次代表大会308

三 第三次代表大会309

四 第四次代表大会309

第四节 工会工作310

一 劳动竞赛310

二 合理化建议和技术革新311

三 评选劳动模范312

四 企业民主管理312

五 职工生活313

六 劳动保护314

七 女职工工作315

八 思想政治教育316

九 业余教育316

十 文化生活317

十一 体育活动319

第二章 青年组织320

第一节 青年运动320

第二节 青年组织321

一 中国民主青年同盟大理地方组织321

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大理地方工作委员会322

三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大理州委员会322

第三节 共青团大理州历次代表大会322

一 第一次代表大会322

二 第二次代表大会323

三 第三次代表大会323

四 第四次代表大会323

五 第五次代表大会324

六 第六次代表大会324

七 第七次代表大会325

第四节 青年联合会326

第五节 学生会组织328

第六节 共青团工作329

一 组织建设329

二 创先争优330

三 植树造林331

四 学习教育331

五 文体活动332

第七节 少年儿童组织333

一 少年儿童团333

二 少年先锋队333

第三章 妇女组织336

第一节 妇女解放运动336

第二节 大理州妇女联合会337

第三节 大理州历次妇女代表大会338

一 专区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338

二 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338

三 第二次妇女代表大会339

四 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339

五 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340

六 第五次妇女代表大会340

第四节 妇女工作341

一 维护妇女儿重合法权益341

二 妇女儿童保健343

三 儿童少年工作344

四 发挥妇女作用346

五 提高妇女素质349

六 创建“五好家庭”349

七 妇女参政议政350

第四章 农民组织352

第一节 农会组织352

一 农业公会352

二 农抗会352

三 农民协会353

四 贫下中农协会354

五 农会354

第二节 大理州历次农代会354

一 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354

二 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355

三 第一次农会代表大会355

第三节 农会工作356

一 农民协会工作356

二 贫下中农协会工作357

三 农会工作357

第五章 工商联合会358

第一节 组织机构358

一 商会358

二 工商联359

第二节 商务活动360

一 商会会务活动360

二 工商联会务活动361

人事劳动志367

概述367

第一章 机构编制368

第一节 编制委员会368

第二节 整编及改革368

一 整顿精简368

二 机构改革370

第三节 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370

第四节 区乡人员编制374

第二章 干部376

第一节 吸收录用376

一 录用376

二 “工转干”378

三 制度改革378

第二节 奖惩 任免379

一 奖惩379

二 任免380

三 确定行政职务381

第三节 流动调派382

一 规定382

二 干部调配382

第四节 下放干部383

一 整风运动383

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384

第五节 科技干部384

一 状况384

二 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385

三 职称评定385

四 职务聘任386

五 落实政策387

六 工作调整388

七 人才交流389

第六节 统计 档案390

一 统计390

二 档案390

第三章 劳动就业392

第一节 就业392

一 管理392

二 登记392

三 经费392

第二节 安置393

一 失业人员393

二 知识青年394

三 城镇待业人员395

第三节 招收397

一 方式397

二 对象397

第四节 用工399

一 固定工399

二 临时工400

三 亦工亦农400

四 民工401

五 合同制401

第五节 管理403

一 计划403

二 分配404

三 定员定额405

四 争议仲裁406

五 城镇集体职工406

第四章 军转安置408

第一节 管理408

一 机构408

二 编制408

三 经费408

第二节 转业干部409

第三节 复员退伍410

第四节 复改转410

第五章 培训411

第一节 干部411

一 省级以上调训411

二 专署、各部门培训411

第二节 职工412

一 就业前412

二 在职413

第三节 军转414

一 文化414

二 专业414

第六章 劳动保护415

第一节 安全生产415

一 机构415

二 教育416

三 检查417

第二节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418

一 锅炉使用418

二 锅炉制造、安装418

三 锅炉、压力容器事故418

四 锅炉检验所419

五 矿山安全419

第三节 劳保420

一 用品420

二 食品420

第四节 女工保护421

第五节 劳动时间421

一 工作时间421

二 公休421

第七章 工资422

第一节 民国时期422

一 政府官员、职员422

二 教职员423

三 银行职员423

四 电信人员424

五 企业424

第二节 供给制和薪金制424

一 供给制424

二 薪金制425

第三节 工资改革426

一 第一次426

二 第二次427

三 第三次427

第四节 调整工资429

一 第一次429

二 第二次430

三 第三次430

四 第四次431

五 第五次432

六 第六次432

七 第七次432

八 第八次433

九 第九次433

十 第十次434

十一 第十一次435

第五节 工资形式436

一 计时436

二 计件437

三 奖励437

第六节 其他工资439

一 新参加工作人员439

二 转正定级439

三 建勤民工、民兵440

四 转业、复员退伍军人440

五 调动工作441

六 受处分人员441

七 婚假、丧假、事假442

八 节、假日加班加点442

第七节 津贴补贴443

一 津贴443

二 补贴447

第八章 保险福利451

第一节 劳动保险451

一 管理451

二 离休、退休、退职451

三 病假453

四 伤、残454

五 生育454

六 死亡455

七 优异保险456

第二节 职工福利456

一 福利费456

二 探亲假458

三 休假459

第三节 养老保险459

一 机构459

二 社会统筹459

三 基金460

第九章 管理机构461

第一节 人事机构461

第二节 劳动机构461

民政志467

概述467

第一章 基层政权建设469

第一节 古代简况469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469

一 闾邻制469

二 保甲制470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471

一 民主建政471

二 调整区乡公社471

三 区乡体制改革472

第四节 村(居)民委员会473

一 村民委员会473

二 居民委员会475

第二章 优抚476

第一节 褒扬烈士476

一 烈士祠堂碑墓476

二 烈士477

第二节 拥军478

第三节 优抚479

一 减免479

二 代耕479

三 补助劳动日480

四 发优待金481

五 抚恤481

六 困难补助485

七 入学招工照顾488

第四节 扶持488

第五节 表彰先进489

第三章 安置490

第一节 复员转业退伍军人490

一 复员转业军人490

二 退伍军人491

三 伤残病退伍军人494

四 军地两用人才494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495

一 安置管理机构495

二 接收安置495

三 服务管理496

第三节 地方退休干部497

第四章 救灾498

第一节 旱灾498

第二节 水灾500

第三节 风雹霜雪灾害504

第四节 虫兽灾害505

第五节 地震灾害506

第六节 火灾507

第七节 病害509

第八节 战祸511

第五章 社会救济512

第一节 救济社会困难户512

一 春夏荒救济512

二 冬寒救济515

第二节 精减退职职工救济515

第三节 双扶516

第四节 双储518

第五节 积谷518

第六章 社会福利523

第一节 五保户供养制度523

一 沿革523

二 分散供养523

三 集中供养526

第二节 社会福利院526

第三节 孤儿院527

第四节 荣军疗养所529

第五节 精神病养治院529

第六节 福利厂531

一 下关亚麻厂531

二 县(市)福利组531

三 下关盲聋福利厂531

第七节 残疾人工作532

一 盲聋哑人协会532

二 学习与就业532

三 社会活动533

四 按摩诊所与康复中心533

第八节 收容遣送534

第九节 有奖募捐535

第七章 婚姻登记和殡葬改革536

第一节 宣传贯彻婚姻法536

第二节 婚姻登记537

一 登记机关537

二 结婚登记537

三 离婚登记538

四 复婚登记539

五 涉外婚姻登记539

第三节 清理违法婚姻539

第四节 婚俗改革539

第五节 打击拐卖妇女罪犯540

第六节 殡葬改革541

第八章 支前543

第一节 支援红军和抗日战争543

第二节 支援“边纵”543

第三节 抗美援朝544

第四节 支援进军西藏544

第五节 其他支援545

第六节 军供站546

第九章 地名管理547

第一节 地名普查547

第二节 地名词条释文548

第三节 编写地名志和建立档案549

第四节 地名研究550

第十章 民政机构552

第一节 机构沿革552

第二节 干部培训553

第三节 民政事业费554

一 使用原则554

二 使用范围555

侨务志561

概述561

第一章 华侨、归侨、华人、港澳同胞及其眷属563

第一节 大理华侨的形成563

第二节 侨务工作对象564

第二章 华侨社团567

第一节 华侨社团567

一 瓦城云南同乡会567

二 仰光云南同乡会567

三 缅甸帮海劳工协会和老银厂劳工协会568

第二节 归侨社团568

一 南洋华侨协会云南下关支会568

二 南洋华侨机工服务团568

三 大理州归国华侨联合会569

四 县(市)、乡、农场侨联569

第三章 侨乡571

第一节 大理市喜洲镇571

第二节 祥云县下庄镇572

第三节 巍山县永建乡573

第四章 华侨农场575

第一节 太和华侨农场575

第二节 宾居华侨农场578

第三节 彩风华侨农场581

第五章 侨务585

第一节 接待及联谊585

第二节 安置586

一 零星安置586

二 农场安置586

三 对农场归、难侨的重新调整安置587

第三节 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份587

第四节 平反冤假错案及清档588

一 平反冤、假、错案588

二 清理档案588

第五节 落实侨务政策588

一 落实私房政策588

二 落实知识分子政策589

第六节 照顾与扶贫590

一 照顾590

二 扶贫590

第七节 侨汇侨资591

第八节 侨情普查593

第九节 重要会议593

第六章 侨务机构596

第一节 州级侨务机构596

第二节 县(市)侨务机构59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