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间法文丛 大、小传统的沟通理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谢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3903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75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394页
- 主题词:文化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民间法文丛 大、小传统的沟通理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大、小传统的沟通理性——兼论当代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法律沟通1
一、大、小传统间冲突的必然性2
二、沟通大、小传统间冲突的既有方式5
三、契约性法律与自治:沟通大、小传统的最高理性10
四、中西之变,大、小传统的断裂结构和沟通难题14
五、央地关系,大、小传统的断裂结构和沟通难题19
中国法学的路向与民间法25
一、法治、大国意识与中国法学的理想图景26
二、拒绝西方?照搬西方?抑或寻求法学世界结构中的自我?30
三、申言中国法学的路向35
四、大国法理格局中的民间规范41
全球化的法律、法理与民间法49
一、法律的全球化所提出的几个重要的法理学问题50
二、法律全球化对法理学研究的一般意义51
三、法律全球化背景下法律的定性问题54
四、法律全球化背景下主权国家的作用56
五、法律的全球化与法学家关于法律普适性的努力58
六、“普适性”与“地方性”:法律全球化的悖论60
七、法律全球化与法理的全球对话62
八、对话的全球化与民间规范的作用66
社会变革、法理学的进路与民间法71
一、价值选择与政治变革72
二、社会实证与社会变革76
三、规范研究与法律变革81
四、回应型社会、民间规范研究和规范法学研究的结盟86
当代中国的乡民社会、乡规民约及其遭遇94
一、当代中国乡民社会的一般性描述95
二、当代中国乡民社会的乡规民约98
三、变革社会中乡民社会与乡规民约的遭遇107
四、简要的结语112
民间规范与习惯权利116
一、何谓习惯权利117
二、民间规范作为习惯权利之载体122
三、习惯权利作为民间规范之必要内容128
四、结论:透过民间规范关注习惯权利135
民间规范与人权保障138
一、一国法制建设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回应国民在交往行为中的人权要求139
二、民间规范自身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着不同人群的权利(人权)要求144
三、借助司法把民间规范中的人权内容及其保障方式吸纳到国家体制中149
四、借民间规范中的人权内容沟通大、小传统153
法律、民生与民间规则——兼论两岸交流制度中民间规则的作用160
一、需要、民生与法律161
二、民生、民间规则与法律168
三、两岸交流、民间规则与民生保障175
论民间规则与司法能动184
一、司法能动与我国的司法能动185
二、我国民间规则能动地进入司法的实然样式及评论191
三、民间规则作为司法能动前提的可能条件198
四、结语:司法能动与民间规则的地位207
论民间法对法律方法的可能贡献211
一、民间规范作为法源而被引入——国家认可212
二、民间规范作为价值衡量的社会根据216
三、民间规范作为判例或判例法产出的社会根据221
四、民间规范作为司法论证的合法(理)性前提225
论民间规范司法适用的前提和场域233
一、民间规范适用于司法活动的基本前提234
二、调整不能、民间规范与事实替代239
三、法律漏洞、民间规范与发现法律245
四、法律漏洞、民间规范与法律续造251
五、基本的结论256
论刑事和解与民间规范258
一、刑事和解之权利义务分配中可能涉及的规范类型259
二、刑事和解中民间规范运用的两个条件:接受和确信265
三、刑事和解、民间规范类型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分配273
四、民间规范与刑事和解制度的建构280
论民间法与纠纷解决285
一、纠纷解决的一般分类286
二、民间法与司法解决纠纷293
三、民间法与诉讼替代方案299
四、民间法与私力救济306
论民间法与裁判规范313
一、裁判规范界说314
二、民间法作为援引型裁判规范321
三、民间法与构造型裁判规范328
四、裁判规范对民间法的排除335
论民间法研究的学术范型342
一、民间法的概念范型——与相关概念的比较343
二、民间法的问题意识350
三、民间法的研究旨趣356
四、一种新范型:“行为—裁判范型”363
跋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