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基础理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 李德新,刘燕池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3896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876页
  • 文件大小:85MB
  • 文件页数:897页
  • 主题词:中医医学基础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基础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3

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3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3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观念3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11

第二节 中医学文化的精神与特征15

一、中医学文化的基本精神15

二、中医学文化的基本特征28

第三节 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32

一、独特的人文内容和文化根基32

二、独特的思维观念和理论体系33

三、独特的养生之术和“治未病”思想34

四、独特的诊疗方法和临床疗效35

五、独特的医疗经验和防治技术37

第二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8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38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38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39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42

第三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和基本特点46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容46

第二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46

一、整体观念46

二、恒动观念53

三、辨证论治56

第四章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内容60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学科性质60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内容60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60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人体的理论61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62

四、中医学关于养生和防治的理论62

第五章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63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63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进展63

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方针政策65

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65

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66

第二节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展望67

一、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机遇与挑战67

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67

三、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原则68

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战略目标68

五、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68

第二篇 哲学基础74

第一章 精气学说74

第一节 精气的基本概念75

一、精的基本含义76

二、气的基本含义77

三、精气理论的层次结构79

第二节 精气学说的形成82

一、精学说的形成与发展82

二、精气学说的形成与发展84

第三节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87

一、精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88

二、精气的运动和变化91

三、精气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94

四、精气为人97

第四节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98

一、中医学精气神学说的建构98

二、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构建104

三、藏象经络学说的构建105

四、对体质理论构建的影响107

五、病因病机理论的构建108

六、诊断与防治理论的构建110

七、养生康复理论的构建112

第二章 阴阳学说117

第一节 阴阳的基本概念117

一、阴阳的语词意义117

二、阴阳的术语意义118

第二节 阴阳学说的形成120

一、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120

二、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121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122

第三节 事物和现象的阴阳属性123

一、事物和现象阴阳属性的规定123

二、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与绝对性123

三、阴阳的特性125

第四节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26

一、阴阳对立126

二、阴阳互根128

三、阴阳互藏130

四、阴阳交感132

五、阴阳消长133

六、阴阳转化135

七、阴阳自和137

八、阴阳平衡138

第五节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40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40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143

三、阐释疾病的病理变化144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150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151

第三章 五行学说158

第一节 五行的基本概念158

一、五行的语词意义158

二、五行的术语意义159

第二节 五行学说的形成160

一、五行概念的产生之源160

二、对五行特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161

第三节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63

一、五行特性163

二、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164

三、五行相生与相克168

四、五行制化与胜复169

五、五行相乘与相侮171

六、母子相及172

第四节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72

一、阐释人体生理173

二、阐释病理变化175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181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82

第四章 中医学的科学思维192

第一节 中医学思维的概念192

一、思维的基本概念192

二、中医学思维的含义196

第二节 中医思维的类型与工具196

一、中医思维的类型196

二、中医思维的工具197

第三节 中医思维的形式与方法198

一、形象思维198

二、抽象思维201

三、创造性思维206

第三篇 脏象经络211

第一章 脏腑211

第一节 五脏213

一、心213

二、肺220

三、脾226

四、肝231

五、肾240

六、五脏的现代研究249

第二节 六腑265

一、胆266

二、胃270

三、小肠275

四、大肠276

五、膀胱277

六、三焦280

第三节 奇恒之腑285

一、脑285

二、髓287

三、女子胞288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90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290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29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296

第二章 经络303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03

一、经络学说的形成303

二、经络学说的发展307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内容309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309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310

三、经络的命名311

四、经络的循行分布313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343

一、经络的基本功能343

二、奇经八脉的功能348

三、十二经别的功能350

四、十五别络的功能351

五、经筋、皮部的功能352

第四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52

一、用以阐释病理变化352

二、用于疾病的诊断355

三、用于疾病的治疗357

第五节 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360

一、经络学说的理论研究360

二、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362

三、经络学说研究的展望369

四、经络学说的国外研究概况376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384

第一节 精385

一、精的概念385

二、精的生成386

三、精的功能387

第二节 气387

一、气的概念387

二、气的生成392

三、气的功能394

四、气的运动399

五、气的分类403

六、气的现代研究411

第三节 血415

一、血的概念415

二、血的生成415

三、血的循行417

四、血的生理功能418

第四节 津液419

一、津液的概念419

二、津液的代谢419

三、津液的功能421

四、五脏化液422

第五节 气血精津液的关系423

一、气与血的关系423

二、气与精的关系424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424

四、血与精的关系425

五、血与津液的关系426

第四章 形体官窍437

第一节 形体437

一、五体437

二、躯体446

第二节 官窍454

一、耳455

二、目457

三、鼻459

四、口461

五、舌463

六、咽喉464

七、前阴465

八、后阴467

第五章 体质470

第一节 体质的基本概念471

一、体质与素质、气质、性格473

二、体质与形态、体格、体型474

三、体质的概念475

第二节 体质的标志与评价476

一、体质的标志476

二、体质的评价477

三、体质的形成477

第三节 体质的形成477

一、先天因素477

二、后天因素479

第四节 体质的分类485

一、传统的分类方法486

二、现代的分类方法492

三、正常体质分类法495

第五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496

一、体质与病因496

二、体质与发病496

三、体质与病机496

四、体质与辨证497

五、体质与治疗497

六、体质与治疗体质学说研究的进展498

第四篇 病因病机520

第一章 病因520

第一节 外感病因522

一、六淫522

二、疠气530

第二节 内伤病因532

一、七情内伤532

二、饮食失宜537

三、劳逸失度541

第三节 病理产物性病因542

一、痰饮543

二、瘀血545

三、结石549

第四节 其他病因550

一、外伤550

二、寄生虫553

三、药邪555

四、先天及体质因素556

第五节 病因的现代研究558

一、六淫的现代研究558

二、七情学说的现代研究562

三、痰饮的现代研究568

四、瘀血的现代研究571

第二章 发病593

第一节 发病的基本原理593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部因素593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594

三、邪正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595

第二节 影响发病的因素596

一、情志因素与发病596

二、体质因素与发病596

三、自然环境与发病597

四、社会环境与发病600

第三节 发病途径601

一、外感病邪侵入发病途径601

二、内伤病邪侵入发病途径602

三、其他病邪侵入发病途径602

第四节 发病形式602

一、感邪即发602

二、伏而后发603

三、继发603

四、复发603

第三章 病机606

第一节 基本病机609

一、邪正盛衰610

二、阴阳失调615

三、气血失常625

四、津液代谢失常634

五、基本病机的现代研究638

第二节 脏腑病机654

一、五脏病机655

二、六腑病机743

三、奇恒之腑病机750

第三节 经络病机752

一、十二经脉经别病病机753

二、络脉病病机760

三、经筋皮部病病机762

四、奇经八脉病病机764

第四节 形体官窍病机769

一、形体病机769

二、官窍病机773

第五篇 防治康复785

第一章 养生785

第一节 养生与养生学的概念785

一、养生的基本概念785

二、养生学的基本概念785

第二节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785

第三节 中医养生的重要意义790

一、增强体质,保持健康790

二、抵御邪气,预防疾病791

三、延缓衰老,颐养天年791

第四节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793

一、天人相应,顺乎自然793

二、身心合一,形神共养794

三、动静结合,协调平衡796

四、摄养脏腑,脾肾为先797

第五节 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798

一、精神养生798

二、饮食养生802

三、起居养生808

四、房事养生813

五、运动养生816

六、药物和针灸养生817

第二章 防治822

第一节 治则与治法823

一、治则的基本概念823

二、治则与治法的关系824

第二节 早治防变防复824

一、有病早治825

二、既病防变827

三、瘥后防复829

第三节 治病求本830

一、治病求本的概念830

二、对“病本”的不同认识830

三、“本”为病与证本质的统一832

第四节 扶正与祛邪833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833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834

第五节 治标与治本836

一、治标与治本的概念836

二、治标与治本的运用837

第六节 正治与反治839

一、正治与反治的概念839

二、正治与反治的运用840

三、对反治的不同认识842

第七节 调整阴阳843

一、调整阴阳的概念843

二、调整阴阳的运用843

第八节 调理气血845

一、调理气血的概念845

二、调理气血的运用845

第九节 调理脏腑847

一、调理脏腑的概念847

二、调理脏腑的运用847

第十节 三因制宜850

一、三因制宜的概念850

二、三因制宜的运用850

第三章 康复863

第一节 康复与康复学的概念863

一、康复的基本概念863

二、康复学的基本概念863

第二节 中医康复学的发展概况863

第三节 中医康复的基本原则865

一、扶正与祛邪相结合865

二、内治与外治相结合866

三、自然康复与自疗康复相结合866

第四节 中医康复的主要方法867

一、精神康复867

二、饮食康复868

三、运动康复869

四、药物康复870

五、针灸康复871

六、自然康复872

七、娱乐康复8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