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618702.jpg)
- 程舜英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15952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60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79页
- 主题词:教育制度-教育史-史料-中国-古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两汉教育制度史料3
第一章 秦汉之际的教育——私人教学3
第二章汉代的选举制度12
第一节 西汉的选举制度12
一、贤良方正12
二、孝廉18
三、秀才22
第二节 东汉选举制度的变化23
一、贤良方正23
二、孝廉24
三、秀才30
四、重视明经科31
五、童子科32
第三节 选举的流弊34
第三章 儒术独尊、学术与经学38
第一节 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8
第二节 经学的发展与昌盛44
一、“黄金满黛不如教子一经”44
二、汉代设置五经博士的发展概况47
三、师法、家法、今古文经学之争51
第三节 汉代学术不限于经学61
一、武帝及以后诸帝对保存和整理周、秦诸子百家学说的作用61
二、武帝以后学者仍研治诸子百家学说63
三、天文、数学、医学、史学等科学达新水平70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制度与实施84
第一节 太学84
一、武帝兴太学——博士弟子员制度的产生84
二、太学的发展概况88
三、教授、学生和太学生生活点滴95
四、考试105
五、学习、教学和视学110
六、汉末太学生的政治运动117
第二节 宫邸学与鸿都门学126
一、宫邸学126
二、鸿都门学129
第三节 郡国学校132
第五章 私人教育142
第一节 蒙学142
第二节 学习《孝经》《论语》阶段149
第三节 专习经书阶段——私人教学盛况151
一、西汉的私人讲学151
二、东汉私人讲学盛况155
第二篇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史料171
第六章 学校教育(上)171
第一节 三国时期的学校171
一、魏171
二、蜀184
三、吴187
第二节 两晋的学校190
一、西晋创立国子学191
二、东晋学校时兴时废193
三、地方教育200
第三节 北方各少数民族国家的教育203
一、刘渊、刘曜崇儒立学203
二、石勒开办学校205
三、前燕专用儒学207
四、符坚、姚兴大兴学校209
五、凉州文化区的教育212
第七章 学校教育(下)217
第一节 南朝学校217
一、国学217
二、专科学校的建立234
第二节 北朝学校237
一、北魏237
二、北齐253
三、北周255
第八章 选士制度261
第一节 曹魏的选士261
一、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261
二、魏代选士重视经术263
第二节 九品中正制265
一、九品中正制的产生与选举办法265
二、两晋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与流弊267
三、南北朝时期续行九品中正制272
第三节 察举制278
一、两晋278
二、南朝281
三、北朝285
第九章 私人教育和家庭教育290
第一节 玄学清谈与讲学290
第二节 儒学占重要地位296
一、魏晋名儒讲学和师生关系296
二、南朝讲学内容玄、儒、道、释并兴300
三、北朝经学占主要地位不杂玄学304
第三节 私学的教学和学习方法305
一、重视背诵305
二、艰苦自学306
三、徐遵明的学习经历和教学法309
四、“无常师”310
五、辩论疑难310
六、专精覃思311
第四节 妇女授徒311
第五节 宗族和家庭教育314
一、宗族和乡里少年教育314
二、家传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形式316
三、父兄是家庭教育的准则318
四、妇女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作用319
五、家馆321
六、写戒子书和《教诫》322
七、童蒙课本323
第十章 文、史、科技、宗教的发展与教育326
第一节 南朝文学的发展与教育326
一、在学校教育的学科中增设了文学科目326
二、写文赋诗代替了盛行于西汉的讲论经义326
三、文人名士以文会友328
四、文学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329
五、总结性文学著述成为后代的学校教本330
第二节 史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331
一、私人撰写史书,东晋南朝史学很盛331
二、史学是学校的重要科目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332
第三节 科技教育333
一、算学、天文学333
二、医学337
三、艺术340
第四节 佛教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343
一、佛教思想对于宋明理学的影响345
二、佛教讲经注经对于儒家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影响347
三、禅林戒规对书院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活动的影响351
四、禅法和戒律对于道德教育和修养方法的影响354
第三篇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史料361
第十一章 隋代的教育361
第一节 隋代学校的兴废361
一、文帝初奖励学术、振兴学校361
二、文帝晚年废学368
三、炀帝恢复学校372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376
第二节 科举制的创立与实施385
一、科举制的建立386
二、科举制的特点与实施391
第三节 私人教育395
一、私学的特点395
二、教学和学习方法403
三、妇女与家庭教育407
第十二章 唐朝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411
一、阶级关系的变化411
二、总结隋尚刑名亡国教训采取崇儒政策411
第一节 崇儒的文教政策414
一、尊孔414
二、提高儒生地位415
三、重儒学,皇帝亲临太学与博士讲儒经418
四、重视儒经的研究,颁《五经正义》于天下419
第二节 佛教、道教受到政府的尊崇423
一、关于佛教424
二、关于道教432
第十三章 唐代的科举制度与实施437
第一节 科举制兴盛的原因437
一、建国初急需大批干练的官吏437
二、兴科举反映了庶族地主的政治要求442
第二节 科举制的发展446
一、唐初确立了科举的系列制度446
二、高宗时进士科有所发展447
三、武则天时进士科定于一尊449
四、玄宗时期科举制度趋于完备452
五、唐中后期科举制的概况457
第三节 科举制的实施463
一、考生来源及报考办法463
二、考试科目、内容与方法466
三、录取人数、及第后的礼仪和待遇488
四、科举的作用和流弊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497
第十四章 唐代的学校教育制度512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发展512
一、唐初学校之盛512
二、高宗以后学校开始衰落517
三、玄宗时期学校的整顿与复兴520
四、天宝末安史之乱后学校日益衰败525
第二节 学校制度与实施533
一、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体制533
二、学制系统534
三、入学资格、学生与师资定额537
四、学科设置与修业年限540
五、假期、考试与束脩礼550
六、教学与国学生活拾零554
七、郡县学校563
第十五章 唐代私人教育与家庭教育572
第一节 私人教育572
一、私人教育的特点573
二、教学和学习588
三、教师和师生关系594
第二节 家庭教育601
一、妇女在社会中的作用601
二、家庭教育606
第十六章 唐代中外文化教育的交流615
第一节 唐与各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上的交流615
一、突厥616
二、吐蕃618
三、回纥621
四、西域623
第二节 唐与东亚诸国的教育交流631
一、朝鲜632
二、日本641
第十七章 佛教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650
第一节 佛教对经学的影响652
一、儒经汉学系统逐渐转入宋学系统652
二、佛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653
三、佛教著作和儒学著作的相互影响657
第二节 佛教教学和禅林戒规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659
一、佛教教学对教育和书院制度的影响659
二、佛教的禅林戒规对书院制度的影响671
第十八章 五代十国的教育676
第一节 五代时期的教育676
一、五代的学校教育676
二、五代的科举制度687
三、印刷术的发展与教育707
第二节 十国时期的教育715
一、十国的学校教育715
二、十国的科举制度738
第三节 五代十国的私人教育746
一、五代时期的私人教育746
二、十国的私人教育748
三、家庭教育754
为人做嫁 甘为人梯(代后记)——为程舜英先生《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再版而作756
合订再版说明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