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概论
  • 黄思铭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 ISBN:750930153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74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00页
  • 主题词:销售管理-法规-汇编-中国-彝语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政府信息公开原理1

第一节 政府信息1

一、信息的涵义1

(一)信息的概念1

(二)信息的特征3

(三)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4

二、政府信息6

(一)政府信息的涵义6

(二)政府信息的特征11

(三)政府信息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2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14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涵义14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概念14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种类15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特征16

(一)政府信息公开主体的广泛性16

(二)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广泛性与特定性16

(三)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的多样性与法定性17

(四)政府信息公开内容的真实性17

(五)政府信息公开对象的开放性18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相关概念的关系19

(一)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务公开19

(二)政府信息公开与行政公开25

(三)政府信息公开与政府资讯公开25

四、政府信息公开理由26

(一)政府信息公开是依法行政的本质要求26

(二)政府信息公开既是现代行政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反腐倡廉的需要27

(三)政府信息公开是保障行政行为公正的重要条件之一28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法28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的涵义28

(一)广义政府信息公开法28

(二)狭义的政府信息公开法29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存在和表现形式31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在国内法中的存在和表现31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在国际法中的存在和表现形式34

三、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36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概念36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要素36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事实43

(四)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的特征44

四、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保密法的关系44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46

一、人民主权学说46

(一)人民主权原则的涵义46

(二)人民主权原则在宪法中的体现47

二、知情权理论48

(一)知情权理论的涵义48

(二)知情权的内容49

(三)知情权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的理由50

(四)宪法对知情权的保障55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经济学基础——信息不对称理论57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涵义57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基础性作用58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背景和立法意义60

第一节 外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历史60

一、瑞典60

(一)出版自由、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特点60

(二)《政府组织法》61

(三)《出版自由法》61

二、美国64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亮点64

(二)宪法第一修正案65

(三)行政程序法65

(四)信息自由法66

(五)阳光中的政府法67

(六)其他法律68

三、韩国68

(一)立法目的、公开原则和适用范围68

(二)不予公开的信息及对其予以公开的特别规定69

(三)信息公开的程序69

(四)行政复议和诉讼程序70

(五)保障措施70

四、英国71

(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特点71

(二)申请信息公开人的权利71

(三)公共机关的义务71

(四)信息公开的例外72

(五)信息公开的执行体制72

五、日本73

(一)立法目的74

(二)适用范围74

(三)请求公开的程序和行政机关的公开义务75

(四)不公开的范围75

(五)部分公开、裁量公开、不确定存在与否76

(六)行政复议与诉讼76

(七)保障措施76

(八)施行研讨76

六、澳大利亚77

(一)围绕《信息自由法》目的的规定77

(二)政府信息目录的编制77

(三)有关文件豁免公开的规定79

(四)信息公开的审查机制的规定79

七、外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评价80

(一)从制度的历程上看,历史悠久,前慢后快80

(二)从制度的地域上看,由点到面,全球铺开81

(三)从制度的外力上看,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在簇拥着它前进81

(四)从制度的内容上看,由简单到系统,逐步健全82

(五)从制度的影响上看,效果渐佳,有风景这边独好之势82

第二节 国际组织信息公开的回顾83

一、联合国83

(一)世界人权宣言83

(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84

(三)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84

(四)联合国观点与表达自由特别报告人2000年的报告85

二、专业国际机构85

(一)WTO的透明度原则85

(二)世界银行信息公开政策88

三、区域组织90

(一)美洲国家组织90

(二)欧洲国家联盟92

第三节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状况94

一、倡导试点阶段94

(一)邓小平的号召94

(二)党的十三大报告的要求94

(三)河北省藁城市的典型经验95

(四)地方部分市县的试点96

二、基层推行阶段96

(一)党的十五大报告的要求96

(二)在村、乡(镇)推行村务公开和政务公开97

(三)全国县、市推行政务公开99

三、全面推行阶段99

(一)国务院颁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100

(二)地方和部门积极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102

四、健全完善阶段104

(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公布实施104

(二)应予重视相关配套法律制度的建设104

(三)期待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制定105

第四节 我国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意义106

一、促进市场经济发展106

(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106

(二)市场经济是信息经济107

(三)市场经济需要政府信息的服务、指导和规范107

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108

(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108

(二)反腐倡廉需要依法公开政府信息110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制定促进了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110

三、保障公众合法权益111

(一)公众合法权益111

(二)保障公众合法权益是该条例的立法目的111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的公众合法权益112

四、推进阳光政府建设113

(一)促进政府信息公开113

(二)推进政府信息共享113

(三)推动政府信息服务114

(四)不断加强阳光政府的制度建设114

五、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5

(二)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115

(三)保障公众参与国家事务116

(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116

(五)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116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立法宗旨和适用范围118

第一节 立法宗旨118

一、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政府信息118

(一)政府信息的属性118

(二)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报告中提出加强政务公开工作119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120

(四)统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制度121

二、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121

(一)政府工作透明的实质121

(二)政府工作透明的意义122

(三)政府工作透明的举措122

三、促进依法行政124

(一)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24

(二)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124

(三)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125

(四)依法行政的贯彻实施125

四、充分发挥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127

(一)政府信息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作用127

(二)政府信息对经济社会活动的服务作用128

(三)政府信息对领导科学决策的服务作用128

第二节 适用范围128

一、空间效力范围128

(一)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规定128

(二)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规定129

(三)关于适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规定129

二、时间效力范围130

(一)法律、行政法规的生效时间130

(二)法律、行政法规的失效时间135

(三)法律、行政法规的溯及力136

三、对象效力范围136

(一)外国信息公开法律对象适用的类型137

(二)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对象适用范围137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和原则142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主体142

一、行政法律关系主体概述142

(一)行政主体142

(二)行政法律关系主体145

二、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主体概述147

(一)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关系主体147

(二)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中关于主体范围的规定148

(三)政府信息公开权利主体具有无限性154

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信息主体的规定155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组织领导机关及其职责155

(二)政府信息公开主管部门及其职责157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及其职责158

(四)政府信息公开义务主体及其职责159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164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原则164

(一)公正原则165

(二)公平原则167

(三)便民原则168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质量原则170

(一)准确公开原则170

(二)注重实效原则171

(三)及时公开原则172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协调原则174

(一)一致原则174

(二)平衡原则175

(三)免费原则176

(四)审查原则177

四、政府信息公开的安全原则179

(一)国家安全原则179

(二)公共安全原则180

(三)经济安全原则182

(四)社会稳定原则183

第五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185

第一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185

一、主动公开的涵义及特点185

(一)主动公开的涵义185

(二)主动公开的特点186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阻碍因素187

(一)政府信息的来源及其管理经费187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阻碍分析188

三、行政机关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基本要求190

四、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191

(一)管理规范和发展计划、统计方面的政府信息191

(二)公共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的政府信息192

(三)与公众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方面的政府信息194

(四)政府机构和人事方面的政府信息196

五、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补充规定197

六、乡(镇)人民政府重点公开政府信息的内容199

(一)主要考虑因素199

(二)应当主动公开的重点内容200

第二节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204

一、依申请公开的涵义和指导思想204

(一)依申请公开的涵义204

(二)依申请公开的指导思想205

二、依申请公开的意义和原则205

(一)设定依申请公开制度的意义205

(二)依申请公开的原则206

三、依申请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207

(一)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方式207

(二)答复申请的期限208

(三)征求第三方意见208

(四)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208

(五)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答复208

四、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的关系209

(一)两者的主要区别209

(二)两者的联系210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查制度210

一、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210

(一)概述210

(二)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211

(三)国外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的规定212

(四)我国不予公开政府信息范围的规定213

二、行政机关不能确定政府信息是否可以公开时的处理程序216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审查217

(一)基本要求217

(二)管理机构217

(三)审核、审查程序219

(四)发文单和表式的配套219

四、政府信息的保密管理220

(一)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220

(二)对涉密人员的管理221

(三)政府信息的保密工作方法222

第六章 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程序224

第一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基本程序概述224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涵义224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特征225

(一)公开主体的特定性225

(二)公开行为的主动性225

(三)公开内容的法定性226

(四)公开对象的不特定性227

(五)公开方式的多样性227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原则228

(一)公开原则228

(二)公正原则228

(三)便民原则229

(四)时效原则229

四、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基本程序的功能230

(一)保证政府信息的主动公开230

(二)制约行政机关,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231

(三)提高行政效率231

(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232

第二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和场所233

一、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制作与发布233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制作233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发布233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方式234

(一)政府公报234

(二)政府网站235

(三)新闻发布会237

(四)报刊、广播、电视等239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场所240

(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240

(二)行政机关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243

(三)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243

第三节 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权限和时限244

一、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权限244

(一)“谁制作谁公开,谁保存谁公开”的一般原则245

(二)法律、法规对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特殊原则246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时限248

(一)设定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时限的必要性248

(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时限的一般规定249

(三)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时限的特别规定250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250

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250

(一)政府信息公开指南概述250

(二)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的参考文本252

(三)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参考格式252

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252

(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概述252

(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参考文本253

(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规范253

第七章 政府信息的依申请公开程序254

第一节 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程序概述254

一、依申请公开程序的涵义和性质254

(一)依申请公开程序的涵义254

(二)依申请公开程序的性质254

二、依申请公开的基本程序255

(一)提出申请256

(二)受理申请256

(三)审查申请256

(四)作出答复256

三、依申请公开程序的特征257

(一)程序的启动具有被动性257

(二)程序指向的范围具有针对性257

(三)程序作用的对象具有特定性258

(四)程序实施的方法具有个体性258

(五)程序违法的救济途径具有双重性258

四、依申请公开程序的价值和功能259

(一)依申请公开程序的设立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259

(二)依申请公开程序的设立是降低行政成本,保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现知情权的需要259

五、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程序与依申请公开程序的区别260

(一)公开信息的步骤不同260

(二)公开信息的方式不同260

(三)公开信息的时限不同260

(四)公开信息的场所不同261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要件262

一、公开申请的形式要件262

(一)书面形式262

(二)口头形式263

二、公开申请的实质要件264

(一)申请人主体合法,自然情况准确、具体264

(二)申请书必须合理说明政府信息的内容264

(三)申请书应当列明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形式要求265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受理和答复265

一、公开申请的受理265

(一)受理申请的机关265

(二)对申请的审查265

二、公开申请的一般答复方式266

(一)对属于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的答复方式266

(二)对不予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的答复方式266

(三)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或者该政府信息不存在的答复方式267

(四)对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不明确的答复方式268

三、公开申请的特殊答复方式268

(一)对部分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的答复方式268

(二)申请公开政府信息涉及第三方合法权益时的答复方式269

四、公开申请的答复时限272

(一)答复时限概述272

(二)普通时限272

(三)特殊时限273

(四)征求第三方意见的时间另计273

五、申请提供或者更正政府信息的特别规定274

(一)申请人申请提供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特别规定274

(二)申请人申请更正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特别规定274

六、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形式和要求275

(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形式275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要求276

第四节 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费用和帮助276

一、国外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规定276

(一)仅收取复制、提供载体和邮寄等有形耗费277

(二)收取包括审查申请、检索所需的人力、时间成本在内的所有费用277

(三)收取手续费278

二、我国关于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收费规定278

(一)收费对象278

(二)收费项目279

(三)收费主体279

(四)收费标准279

二、公开申请的收费减免279

(一)减免费用的对象280

(二)减免费用的依据280

(三)减免费用的要件280

(四)减免费用的审核程序280

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帮助280

(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帮助的涵义及其必要性280

(二)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帮助的对象281

(三)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帮助的方式282

第八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284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监督制度284

一、监督主体284

(一)上级行政机关285

(二)政府和政府部门法制机构286

(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286

(四)监察机关287

(五)保密机关287

二、监督对象288

(一)下级行政机关288

(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288

(三)公共企事业单位289

三、监督内容289

(一)实体性内容290

(二)程序性内容292

四、监督方式295

(一)工作考核制度296

(二)社会评议制度296

(三)监督检查制度297

(四)责任追究制度297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报告制度298

一、报告制度的概念和意义298

二、报告制度的内容300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300

(二)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301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情况301

(四)因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301

(五)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302

(六)其他需要公布的情况302

第三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举报制度303

一、举报制度的概念和意义303

二、举报人、接受举报人和被举报人303

三、举报案件的处理304

第九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保障307

第一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救济制度307

一、行政救济制度概述307

(一)行政救济制度的概念和特征307

(二)行政救济制度设定的重要意义308

二、行政复议制度概述309

(一)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征309

(二)行政复议范围311

(三)行政复议申请与受理313

(四)行政复议决定315

三、行政诉讼制度概述318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318

(二)行政诉讼参加人319

(三)行政诉讼的起诉322

(四)行政诉讼的应诉322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诉讼323

第二节 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责任制度325

一、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325

二、行政法律责任325

(一)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325

(二)行政法律责任的特征325

三、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中的法律责任326

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信息公开中的法律责任326

附件328

附件1:政府信息主动公开指南(参考文本)328

附件2: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参考文本)331

附件3: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目录(参考文本)335

附件4: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规范(参考文本)337

附件5:依申请公开的流程图342

附件6: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参考格式)343

参考文献344

附录350

附录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4月5日)350

附录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1988年9月5日)360

附录3: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1990年5月25日)366

后记37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