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 4 理解与适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 4 理解与适用](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4557714.jpg)
- 杜万华主编;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 ISBN:978751091860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651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692页
- 主题词:公司法-法律解释-中国;公司法-法律适用-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最高人民法院公司法司法解释 4 理解与适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条文全本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2017年8月25日)3
第二部分 新闻问答1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新闻发布稿11
依法保护股东权利 促进规范公司治理——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负责人答记者问18
第三部分 条文释义25
第一条【无效之诉及不成立之诉的原告】25
【条文主旨】25
【要点提示】25
【条文理解】25
一、本条规定的前提条件25
二、本条界定的主体范围26
【审判实务】29
【背景依据】30
一、基础理论30
二、确认决议无效之诉的比较法考察32
(一)英国法32
(二)美国法36
(三)德国法44
(四)日本法48
(五)韩国法49
(六)我国台湾地区规定50
三、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51
【典型案例】52
第二条【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56
【条文主旨】56
【要点提示】56
【条文理解】56
一、起诉时应具备股东资格57
二、不以决议时是否具备股东资格为要件58
三、不受表决权之有无、会议出席情况、表决情况、持股数量差异之限59
四、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原告限于股东,而不包括董事、监事及其他主体62
五、诉讼中转让股权后,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处理64
【审判实务】67
一、对起诉时不具备股东资格的处理67
二、如何认定原告是否具有股东资格67
三、对股东资格本身存在争议时的处理68
【背景依据】69
一、基础理论69
(一)公司决议撤销之诉原告资格限定的基本法理69
(二)决议撤销之诉的性质70
(三)股东法定公司决议撤销之诉的诉权性质71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73
三、决议撤销之诉的比较法考察74
(一)英国法74
(二)德国法75
(三)日本法75
(四)韩国法76
(五)我国台湾地区规定76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76
【典型案例】78
第三条【其他当事人的诉讼地位】85
【条文主旨】85
【要点提示】85
【条文理解】86
一、关于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中的适格被告问题86
二、解释立场与法理基础89
(一)公司决议的性质与争诉的法律关系89
(二)其他主体的诉讼地位91
(三)不同决议效力诉讼并存时的处理92
【审判实务】94
一、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中的被告列置与诉讼处理94
二、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其他有原告资格的人申请加入公司决议效力诉讼的处理95
三、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后,其他有原告资格的人申请加入公司决议效力诉讼的处理95
四、原告基于公司决议效力和基于公司决议作出的公司行为而一并起诉的案件处理95
【背景依据】96
一、基础理论96
(一)公司决议效力诉讼的特征97
(二)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中的被告99
(三)公司决议效力诉讼与共同诉讼102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104
三、比较法考察106
(一)德国法106
(二)日本法107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107
【典型案例】109
第四条【可撤销决议的裁量驳回】112
【条文主旨】112
【要点提示】112
【条文理解】113
一、公司决议的可撤销事由113
(一)公司会议的召集程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114
(二)公司决议的表决方式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公司章程114
(三)公司决议的内容违反公司章程115
二、裁量驳回的构成要件115
【审判实务】117
一、在可撤销事由被治愈的情况下,事后股东再以此提起决议撤销之诉,则人民法院应当不予支持117
二、股东不得以公司对其他股东召集程序存在瑕疵为由提起决议撤销之诉117
三、公司决议撤销权须以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方式行使118
四、决议撤销之诉与决议无效之诉、决议不成立之诉的转化与释明119
五、对决议撤销之诉是否需股东提供担保,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119
六、除斥期间的认定119
【背景依据】120
一、基础理论120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123
三、可撤销决议裁量驳回制度的比较法考察125
(一)日本法125
(二)韩国法125
(三)我国台湾地区规定125
四、关于可撤销决议裁量驳回制度的不同意见126
【典型案例】127
第五条【决议不成立】132
【条文主旨】132
【要点提示】132
【条文理解】133
一、确立股东会、股东大会或者董事会决议不成立制度133
二、明确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不成立的法定情形134
(一)未召开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虚构决议134
(二)会议未对决议事项进行表决135
(三)出席会议的人数或者股东所持表决权不符合《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135
(四)会议的表决结果未达到《公司法》或者公司章程规定的通过比例136
(五)导致决议不成立的其他情形137
【审判实务】138
【背景依据】139
一、基础理论139
(一)公司决议的性质139
(二)“三分法”与“二分法”之争141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142
三、决议不成立之诉的比较法考察143
(一)英美法143
(二)日本法143
(三)韩国法144
四、条文演变144
五、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144
【典型案例】145
第六条【决议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效力】148
【条文主旨】148
【要点提示】148
【条文理解】148
【审判实务】151
【背景依据】155
一、基础理论155
(一)公司内部设立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必要性155
(二)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形成意思决定的方式156
(三)股东会或者股东大会、董事会决议在公司的权力范围划分157
二、域外参考160
三、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161
【典型案例】163
第七条【知情权的主体】170
【条文主旨】170
【要点提示】170
【条文理解】170
【审判实务】172
【背景依据】174
【典型案例】178
第八条【不正当目的】184
【条文主旨】184
【要点提示】184
【条文理解】185
一、条文释义185
二、关于股东可否查阅原始会计凭证189
【审判实务】192
【背景依据】193
一、基础理论193
二、外国立法例195
(一)德国法196
(二)日本法196
(三)韩国法197
(四)美国法198
(五)英国法199
三、我国的制度变迁200
四、起草过程与条文演变202
【典型案例】204
第九条【知情权的保护】207
【条文主旨】207
【要点提示】207
【条文理解】208
一、关于股东协议放弃法定知情权后能否再行向公司主张的问题208
二、关于实质性剥夺法定知情权行为的界定208
三、关于限制法定知情权的约定形式范围问题209
【审判实务】210
一、关于公司章程能否约定扩展法定知情权范围问题210
二、关于公司能否拒绝瑕疵出资股东行使法定知情权问题211
【背景依据】212
一、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2
二、主要争议观点213
(一)约定限制无效说213
(二)约定限制有效说214
(三)折中说214
三、解释的立场215
【典型案例】218
第十条【原告胜诉判决及执行】225
【条文主旨】225
【要点提示】225
【条文理解】226
一、关于判决主文如何确定查阅时间及地点问题226
二、关于本条第2款规定的适用范围问题226
【审判实务】227
【背景依据】227
一、专业第三人辅助股东行使查阅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28
二、主要争议观点229
三、立场选择230
四、比较法考察231
(一)美国法231
(二)我国台湾地区规定232
(三)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法232
【典型案例】232
第十一条【不当行使知情权的赔偿责任】234
【条文主旨】234
【要点提示】234
【条文理解】235
一、责任性质235
二、责任形式235
【审判实务】236
【背景依据】237
一、基础理论237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和范围238
(二)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238
(三)商业秘密权属性239
(四)商业秘密保护的价值分析239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241
(一)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现状241
(二)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相关问题243
三、商业秘密保护的比较法考察243
(一)国际法243
(二)美国法244
(三)日本法246
(四)德国法247
(五)墨西哥法248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248
【典型案例】249
第十二条【董事高管的民事责任】252
【条文主旨】252
【要点提示】252
【条文理解】253
一、侵权行为的主体和客体253
二、侵权行为的客观方面254
【审判实务】255
【背景依据】257
一、基础理论257
(一)公司置备文件的法定义务257
(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定赔偿责任258
(三)股东直接诉讼制度260
二、域外立法例261
(一)公司文件置备义务261
(二)侵害知情权的股东直接诉讼267
(三)违反合规义务的责任承担268
三、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270
【典型案例】272
第十三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276
【条文主旨】276
【要点提示】276
【条文理解】277
一、请求分配利润的股东范围277
二、请求分配利润的股东的认定281
三、公司分配利润案件的范围281
【审判实务】281
一、不同意分配利润股东的诉讼地位281
二、股东可否起诉其他股东或者董事282
三、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单独转让284
四、利润分配与股权转让285
【背景依据】286
一、基础理论286
(一)利润分配是股东一项基本权利286
(二)利润分配请求权的性质287
(三)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分类289
二、请求公司分配利润诉讼的当事人291
(一)原告291
(二)被告293
(三)共同诉讼293
(四)既判力范围296
三、起草背景及条文演变299
【典型案例】301
第十四条【股东请求公司给付利润之诉的审理】305
【条文主旨】305
【要点提示】305
【条文理解】306
一、利润分配请求权的主体306
二、股东会或股东大会通过载明具体利润分配方案的有效决议306
三、无法执行决议的抗辩理由不成立308
【审判实务】309
【背景依据】310
一、基础理论310
(一)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司法救济310
(二)立法规定315
(三)域外立法例316
二、起草背景320
三、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322
【典型案例】322
第十五条【未提交决议请求分配利润】327
【条文主旨】327
【要点提示】327
【条文理解】328
一、利润分配请求权的构成要件328
(一)给在公司任职的股东或者其指派的人发放与公司规模、营业业绩、同行业薪酬水平明显不符的过高薪酬,变相给该股东分配利润328
(二)购买与经营不相关的服务或者财产供股东消费或者使用,变相分配利润330
(三)为了不分配利润隐瞒或者转移公司利润330
(四)滥用股东权利不分配利润的其他行为330
二、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实现方式331
【审判实务】331
一、决议无效或撤销之诉与利润分配请求之诉的区分331
二、利润分配请求权的实现方式331
【背景依据】333
一、基础理论333
(一)基本理论333
(二)外国立法例338
(三)我国的制度变迁344
二、起草背景和起草过程中各方意见347
【典型案例】349
第十六条【排除适用】354
【条文主旨】354
【要点提示】354
【条文理解】355
一、因继承而发生的股东资格或股权变动时,其他股东不享有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355
二、本条司法解释中“公司章程另有规定”的解释357
三、本条司法解释中“全体股东另有约定”的解释358
【审判实务】358
一、无民事(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继承股东资格358
二、股东资格继承后公司只有一个股东时的处理359
【背景依据】360
一、股东资格继承的问题起点360
二、我国既有的制度和问题364
三、股权对外转让规则的比较法介绍367
(一)德国法367
(二)法国法367
(三)意大利法368
(四)我国台湾地区规定368
(五)英国法368
四、起草过程中的意见369
【典型案例】371
第十七条【优先购买权的通知与行使】374
【条文主旨】374
【要点提示】374
【条文理解】375
一、转让股东的通知不以一次为限375
二、同意对外转让的股东对股权的优先购买权并不丧失377
【审判实务】378
【背景依据】380
一、基础理论380
二、我国既有的制度和问题382
(一)现行法律规则的形成382
(二)同意权的功能定位384
(三)对优先购买权的应有立场388
三、股权对外转让规则的比较法考察389
(一)德国法389
(二)法国法390
(三)我国台湾地区有关规定391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391
【典型案例】393
第十八条【同等条件】396
【条文主旨】396
【要点提示】396
【条文理解】397
一、“同等条件”的具体内容397
(一)转让股东拟将股权转让给第三人398
(二)第三人提供的交易条件可被替代398
(三)对股权数量相同的判断399
(四)对转让价格相同的判断400
(五)对支付方式相同的判断401
(六)对履行期限相同的判断402
(七)对其他因素相同的判断402
二、确定“同等条件”的时间和程序403
【审判实务】406
一、优先购买权能否部分行使406
二、身份关系是否构成“同等条件”的判断因素408
三、法院民事执行程序中“同等条件”的确定410
【背景依据】412
一、基础理论412
二、比较法考察412
(一)德国法412
(二)法国法413
(三)日本法414
(四)我国台湾地区规定414
(五)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法415
三、我国的相关制度415
四、起草背景416
【典型案例】417
第十九条【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428
【条文主旨】428
【要点提示】428
【条文理解】429
一、本条规定的权利行使期限起算以有效通知为前提429
二、优先购买权的行使应明确提出购买请求并在特定期限内行使430
三、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的确定431
【审判实务】432
一、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不适用中止、中断或延长432
二、优先购买权的行使期间起算之日不应早于通知到达其他股东之日432
【背景依据】433
一、基础理论433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434
三、股东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间的比较法考察436
(一)美国法436
(二)大陆法436
四、关于优先购买权行使期限的不同意见437
【典型案例】438
第二十条【股东放弃转让】443
【条文主旨】443
【要点提示】443
【条文理解】444
【审判实务】446
一、如果公司章程规定转让股东不允许“反悔”,如何处理446
二、如果公司全体股东约定转让股东不允许“反悔”,如何处理446
三、如果其他股东“反悔”,如何处理447
四、如果转让股东放弃转让给其他股东造成损失,如何确定损失“合理”447
五、权利不得滥用448
【背景依据】449
一、基础理论449
二、股东优先购买权与民法上的一般优先购买权的特殊之处453
三、我国的既有制度和解释的必要性456
四、转让股东能否反悔的比较法考察457
五、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457
【典型案例】458
第二十一条【损害救济】460
【条文主旨】460
【要点提示】460
【条文理解】461
【审判实务】465
一、如何认定股权转让中的“恶意串通”465
二、如何正确理解“三十日”和“一年”的关系466
三、损害优先购买权的首要救济方式是什么466
四、如何保护股东以外的股权受让人的权利466
【背景依据】467
一、基础理论467
(一)优先购买权的类型及其效力467
(二)转让股东与受让股权之第三人之间转让合同的效力472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对此进行解释的必要性474
三、转让股东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比较法考察475
(一)德国法475
(二)日本法476
(三)美国法479
(四)我国台湾地区规定481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482
(一)对“无效说”的批评482
(二)对“可撤销说”的批评484
(三)对“效力待定说”的批评485
(四)对“附条件生效说”的批评486
【典型案例】486
第二十二条【优先购买权的特别规定】490
【条文主旨】490
【要点提示】490
【条文理解】491
一、股权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通知”程序491
(一)任意拍卖中优先购买权人的通知程序492
(二)司法拍卖中优先购买权人的通知程序492
二、股权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的确立493
三、国有股权转让中股东优先购买权的“通知”程序495
四、国有股权转让中股东优先购买权“同等条件”的确定496
(一)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否必须进场参与交易496
(二)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是否参与竞价497
【审判实务】499
一、股权拍卖中多个股东主张优先购买权的处理499
二、股权拍卖中股东优先购买权主张部分行使的处理499
三、国有股权转让中优先购买权人是否受转让方关于“受让方资格条件”的限制500
【背景依据】501
一、基础理论501
二、股权拍卖中优先购买权的既有制度和问题504
三、国有股权转让交易制度508
(一)国有股权转让基本原则508
(二)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509
(三)国有股权转让公开进场交易方式510
四、国有股权公开进场交易规则与股东优先购买权的冲突511
(一)国有股权以拍卖方式转让时的制度冲突511
(二)国有股权以招投标方式转让时的制度冲突511
【典型案例】512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的诉讼地位】520
【条文主旨】520
【要点提示】520
【条文理解】521
一、公司是公司直接诉讼的适格原告521
二、监事会、董事会是代表公司参加诉讼的适格主体521
(一)代表公司参加诉讼的含义521
(二)股东基于第151条第3款的请求应当向董事会作出522
(三)监事会的功能定位及其诉权523
【审判实务】525
【背景依据】526
一、基础理论526
二、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及存在的问题529
(一)现有制度529
(二)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亟需完善530
三、域外参考533
(一)英国法534
(二)美国法537
(三)德国法549
(四)日本法550
四、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551
【典型案例】552
第二十四条【股东代表诉讼当事人的诉讼地位】555
【条文主旨】555
【要点提示】555
【条文理解】556
一、应当列公司为第三人参加股东代表诉讼556
二、其他股东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参加股东代表诉讼556
三、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及诉因范围557
(一)“他人”的范围是否包括外部人557
(二)“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是否仅指侵权行为559
【审判实务】559
【背景依据】560
一、基础理论560
(一)当事人适格理论560
(二)股东作为股东代表诉讼原告的理论基础561
(三)公司作为股东代表诉讼第三人的理论与实践563
二、域外参考572
(一)英国法573
(二)美国法575
(三)德国法584
(四)日本法585
三、制定过程中的不同意见588
(一)“公司”是否包含全资子公司588
(二)是否应该对管辖一并作出规定589
【典型案例】590
第二十五条【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593
【条文主旨】593
【要点提示】593
一、股东代表诉讼的胜诉利益归属公司593
二、股东请求被告直接向其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593
【条文理解】594
一、本条是对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的规定594
二、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的法律依据是《公司法》第151条第2款、第3款的规定595
三、关于诉讼调解及其法律后果归属595
四、司法实务中应注意的问题596
【背景依据】598
一、基础理论598
(一)“诉的利益”的“权利生成”功能与股东代表诉讼的源起与必要性598
(二)股东代表诉讼胜诉利益归属599
二、我国的既有制度和问题601
三、比较法考察602
(一)英国602
(二)日本603
(三)韩国603
(四)我国台湾地区604
四、起草过程中的不同意见604
(一)关于股东请求被告直接向其承担民事责任的处理方式604
(二)关于股东代表诉讼可否规定诉讼调解制度以及诉讼后果归属605
【典型案例】606
第二十六条【费用承担】609
【条文主旨】609
【要点提示】609
【条文理解】609
一、股东胜诉时对诉讼费用支出是否合理的判断609
二、股东败诉时诉讼费用承担611
【审判实务】611
【背景依据】611
一、基础理论611
(一)群体诉讼的激励与限制612
(二)股东代表诉讼的特性613
(三)我国股东代表诉讼的现状613
二、国内相关规定及实践614
(一)诉讼费用:规则及实践614
(二)律师费用:规则和实践617
三、域外参考618
(一)英国模式:“补偿指令”619
(二)美国模式:“共同基金”621
(三)日本模式:低受理费629
(四)德国模式:区分阶段630
(五)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的实践631
(六)非营利组织模式:日本、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631
四、起草过程中的意见633
(一)关于是否需要提供担保费用的问题633
(二)关于是否应当适当降低诉讼费用的问题634
【典型案例】635
第二十七条【施行日期及溯及力】638
【条文主旨】638
【条文理解】638
一、立法现状及存在争议638
二、理论基础及法理分析640
(一)法律与司法解释的生效640
(二)法律与司法解释的失效643
(三)法律与司法解释的溯及力645
三、观点之争及立场选择650
(一)本解释的生效650
(二)本解释的溯及力650
【适用】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