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上 基础理论与调研现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上 基础理论与调研现场
  • 刘宝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9787505142701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421页
  • 文件大小:140MB
  • 文件页数:453页
  • 主题词:社会学-基础理论;a社会科学调查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上 基础理论与调研现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调查研究的内涵1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起源和发生过程2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类型4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真谛6

第四节 如何给调查研究下一个恰当的定义9

第五节 调查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特点11

一、意义11

二、原则15

三、特点17

第二章 调研活动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状况21

第一节 调研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22

第二节 欧美传统的调研成果23

一、英国23

二、法国24

三、德国25

四、美国26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调研成果29

第四节 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调研成果31

一、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调研活动与传统的调研活动有本质上的区别32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调研活动及成果32

三、列宁的调研活动及成果33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调研活动及成果35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调研活动及成果36

2.抗日战争时期的调研活动及成果37

3.解放战争时期的调研活动及成果3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调研活动及成果40

第五节 专业调研机构的兴起46

第三章 调研理论的形成和发展49

第一节 调研理论的形成50

一、文字出现前后的调研活动50

二、形成早期调研理论的几种哲学观点51

第二节 调研理论的发展55

一、实证、证伪和范式的认识形式55

1.实证55

2.证伪56

3.范式56

二、统计手段的出现57

1.统计学的诞生57

2.出现了不同的统计工具58

第三节 调研理论的争论58

一、三种不同学派的理论内容60

1.实证主义派别60

2.人文主义派别60

3.折衷主义派别60

二、三种不同学派的争论焦点60

第四节 调研的本源理论62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理论62

1.认识立场62

2.认识路线63

3.认识方法64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调研理论65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65

2.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66

3.坚持以“调查会”为主的原则66

4.坚持抓“典型”的原则67

5.坚持信息“交换、比较、反复”的原则67

6.坚持材料的处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原则68

7.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68

8.坚持调研过程的“四四原则”68

三、辩证唯物论使形形色色的唯心论者遭到了致命的打击69

第五节 不断完善调研理论70

一、对已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71

二、对已有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进行探索72

三、对已被实践证实为有效的调研方式进行理论抽象72

四、选择符合调研客体特征的调研方式进行探索72

第四章 “三三要素”构建的调研理论体系75

第一节 构建调研理论体系的背景76

第二节 调研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77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固有理论79

一、承担者与承载者79

二、主体与客体80

三、手段与形态82

四、课题与内容84

第四节 调研的认识理论85

一、认识理论的内涵和意义85

二、调研的认识立场86

三、调研的认识路线88

四、调研的认识方法89

1.现象和本质89

2.内容和形式90

3.原因和结果90

4.必然性和偶然性91

5.可能性和现实性91

6.个性和共性与个别和一般92

第五节 调研活动的操作理论94

一、工艺手段95

1.工艺是“生产加工”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95

2.应明确调研手段的工艺目的是“应用”96

3.应明确调研手段的主要工艺方式是访谈法96

4.应明确不同的工艺手段,适应不同调研课题的类型97

5.应明确工艺手段的适用范围97

二、工具手段98

三、检验手段99

第五章 调研机构与内部管理101

第一节 调研机构的性质、特点、任务和重要性102

一、性质102

二、特点102

三、任务103

四、重要性103

第二节 调研机构的内部设置103

一、设立专业部门104

二、各部门负责的领域或行业应保证不重叠,不空白104

三、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专业调研部门104

四、处理好整体与总体的关系105

第三节 调研机构的内部管理模式106

一、寻求符合本机构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106

二、部门职能106

三、部门职能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107

四、记分考核规则118

第四节 人才管理120

一、人才的涵义121

1.调研人才的特点121

2.“七种”职业素质122

3.养成“六种”职业习惯124

4.调研人才的类型125

二、人才的编制管理126

1.编制127

2.编制内的管理129

3.“边际”管理130

4.编制缺口的管理130

三、人才的再培养131

1.建立“师徒”关系132

2.一对一互带133

3.讲座方式133

4.走出去或请进来培训133

5.统稿过程和文稿评审过程的间接培训133

四、稳定人才队伍134

1.公开、公正、公平使用人才135

2.扫除一切障碍,为科学使用人才创造条件135

3.定期向外输送人才135

4.营造一个民主讨论问题的环境136

5.确立技术“权威”136

6.提高政治待遇136

第五节 经济调研员还应具备两种知识137

第六节 处理好调研机构的几种关系147

一、处理好调研机构与决策班子和主要领导人的关系147

二、处理好调研机构与同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148

三、处理好调研机构内部的关系148

四、处理好单位与个人的关系149

第六章 如何选题151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152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154

一、切时156

二、切弊156

三、切需157

1.重点问题157

2.难点问题157

3.热点问题157

4.焦点问题158

5.疑点问题158

四、切用158

五、切望159

第三节 选题的类型160

一、透视型课题162

二、建议型课题162

三、经验型课题163

四、借鉴型课题163

五、探索型课题163

六、预测型课题164

七、述评型课题164

八、引导型课题165

第四节 选题的内容166

第七章 概念的操作化169

第一节 概念的技术处理170

一、分解和界定概念、引申变项的涵义170

二、分解和界定概念、引申变项的过程172

三、分解和界定概念、引申变项应遵循的八原则175

1.辨明概念的内涵175

2.把握概念涵盖的所有内容和外延的维度175

3.分解方向应与调研课题指向的中心内容相一致177

4.分解层次应与调研课题指向的具体内容相一致177

5.横向分解引申的变项应达到穷尽的程度177

6.引申的变项必须同处于一个分解层次178

7.引申出来的变项应筛选使用178

8.如何处理变量概念181

第二节 概念与变项182

一、概念与变项、变量的关系182

二、变量的类型184

1.双变量184

2.多变量185

3.自变量与因变量185

4.中变量186

5.预置变量186

6.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187

三、变量之间的关系188

1.单一相关关系188

2.因果相关关系191

3.虚无相关关系194

四、变量的其他问题195

1.变量应具备三个条件195

2.变量的作用195

第三节 概念与假设195

第四节 指标与变量198

一、指标的意义198

二、指标的性质198

三、指标的类型201

1.主观指标201

2.非主观指标202

3.社会指标202

4.调研指标202

5.单一指标、指标群和指标体系202

四、指标的功能,作用和特点204

第五节 概念的操作定义205

第八章 社会测量209

第一节 社会测量的涵义210

第二节 社会测量的形态211

第三节 社会测量的要素213

一、测量客体214

二、测量内容214

三、测量规则214

四、测量工具215

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特点和现状216

一、社会测量已从传统的经验型过渡到现代的理论型216

二、社会测量是了解民意的最好途径217

三、尚未形成精确的统一测量标准217

第五节 社会测量尺度218

一、定类尺度218

1.范畴内各单元必须具备同一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219

2.必须有两个以上的变量值219

3.划分的类别必须是穷尽的219

4.每一个被测量的变量必须归类219

5.变量之间的分辨力要明显,必须是互斥的219

6.数字符号被用作标识时,它不具有数量特征219

二、定序尺度220

1.等第顺序法或顺序排列法220

2.其他几种配比法221

三、定距尺度221

四、定比尺度222

第六节 量表223

一、量表的特征223

1.指标的存在形态不同224

2.指标的作用不同225

3.指标的性质不同225

4.指标值的取向不同225

5.指标的标志符号不同226

6.两图表的规定性不同226

二、西方的平面量表226

1.总加量表226

2.累积量表232

3.语义差异量表235

4.发送量表236

三、中国的结构量表237

1.操作和记分规则242

2.结构测量243

3.结构分析244

第七节 信度与效度246

一、信度246

1.复测信度246

2.复本信度247

3.折半信度247

二、效度248

1.表面效度248

2.标准效度248

3.建构效度249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249

第九章 统计分析251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内涵和意义252

一、统计的目的252

二、统计对象253

三、统计要求253

四、统计特点253

1.数量性253

2.社会性254

3.依附性254

五、统计方法254

六、如何掌握“量”的变异255

1.数量的对比关系255

2.特征的对比关系255

七、质与量的辩证关系255

第二节 统计的基本概念256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256

1.总体的特点256

2.总体的类型257

二、样本258

三、标志258

1.“数量标志”与“品质标志”258

2.不变标志与可变标志259

四、指标259

1.绝对指标259

2.相对指标260

3.平均指标262

第三节 统计分组与分配数列262

一、统计分组263

1.分组的几个基本概念263

2.分组的两种形式264

3.分组标志的类型264

二、分配数列266

1.品质数列的编制方法266

2.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267

第四节 统计图表269

一、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数据原则269

1.数群性原则269

2.系统性原则269

3.可比性原则270

二、统计表270

1.统计表的结构和内容270

2.统计表的种类272

3.编制统计表的规范276

三、统计图276

1.条形图277

2.柏拉图278

3.直方图278

4.线形图279

5.散点图279

6.饼形图280

7.象形图280

8.曲线图280

9.平面图280

10.枝叶图280

11.选择几种常用的统计图,结合例子进行演绎280

12.编制统计图的基本原理285

第五节 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分析286

一、集中趋势分析286

1.算术平均数287

2.位置平均数292

3.平均数的适用范围和其它几个问题300

二、离散趋势分析302

1.极差(全距)用R表示302

2.分位差,用Q表示303

3.异众比率,用VR表示307

4.平均差,用A.D.表示308

5.标准差,用σ或SD表示312

6.离散系数,用V或Cr为代表符号316

第六节 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321

一、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的关系321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用r表示322

三、回归系数的计算,用b表示325

1.一元线性回归方程326

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330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异同点333

第七节 概率与指数简介335

一、概率简介335

二、指数简介336

1.指数的作用336

2.指数的种类337

3.指数体系简介339

4.综合指数的编制过程340

第八节 数据的检验手段346

第十章 访谈法349

第一节 访谈法的形式、特点和意义350

一、访谈法的形式350

二、访谈法的特点352

三、访谈法的意义352

四、访谈主体应给人以良好的印象353

五、处理好两种供需矛盾354

第二节 访谈前的准备354

一、课题准备355

二、理论准备355

三、硬件准备355

四、方案准备356

第三节 进入访谈现场的技巧357

一、进入访谈现场前的准备357

二、进入访谈现场后的举动358

第四节 处理“冷场”和“局面失控”的技巧359

一、处理“冷场”的技巧359

二、处理“局面失控”的技巧360

三、调研工作者应具备打开访谈局面的能力361

第五节 询问技巧363

一、询问种类363

二、询问要做到“六个不”和“五个引导”363

三、“十四问”的技巧364

第六节 记录的技巧367

一、记录“重点”的技巧367

二、记录“要点”的技巧368

三、速记的技巧369

四、使用记录本与记录纸的技巧369

五、“四边”活动的技巧370

六、运用访谈“调查会”的技巧370

七、访谈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72

第十一章 其他几种调研方法375

第一节 问卷法376

一、问卷的作用376

二、问卷的特点376

三、问卷的种类376

四、问卷的结构377

五、问卷的设计380

六、问卷的发送与回收383

第二节 抽样调查384

一、抽样与抽样调查384

二、抽样调查的类型385

三、抽样程序386

1.界定总体386

2.编制抽样框387

3.确定抽样方式388

4.确定抽样单位388

5.确定抽样规模388

6.评估样本的适中性388

四、随机抽样389

1.简单随机抽样389

2.分层随机抽样390

3.等距随机抽样391

4.多段随机抽样393

5.整群随机抽样393

五、非随机抽样395

1.偶遇抽样395

2.定额抽样395

3.判断抽样396

4.滚雪球抽样397

六、抽样调查要注意的四个问题397

第三节 观察法和文献法397

一、观察法398

二、文献法399

第四节 随机抽样在我国调研活动中的位置400

附录401

附录1用科学计算器求解的几个案例402

附录2随机数字表408

后记42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