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心理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网络心理学
  • 周宗奎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7563735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38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网络心理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网络心理学导论:行为的重构1

1.1 心理学与互联网2

1.1.1 网络:作为第三空间的存在2

1.1.2 网络空间的心理特性:行为重构的基点3

1.1.3 网络空间的行为维度6

1.2 发展中的网络心理学7

1.2.1 网络心理学的发展历程7

1.2.2 网络心理学的现状9

1.3 网络心理学:机遇与挑战10

1.3.1 网络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生长与超越11

1.3.2 发展性的网络心理学研究12

1.3.3 网络心理学的瓶颈与创新14

1.3.4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积极还是消极15

1.3.5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16

2网络心理的理论研究20

2.1 网络心理与行为:功能视角20

2.1.1 网络中的行为21

2.1.2 网络行为的特征23

2.2 替代还是补偿:基本问题和争论26

2.2.1 网络使用的替代假说26

2.2.2 网络使用的补偿假说28

2.2.3 网络使用假说:整合的视角29

2.3 网络心理的相关理论31

2.3.1 网络行为的动机论31

2.3.2 网络行为的过程论37

2.3.3 网络行为的效应论40

3网络心理学研究:方法与趋势47

3.1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基础48

3.1.1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概述48

3.1.2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50

3.2 网络问卷调查和心理测验55

3.2.1 网络调查的概述55

3.2.2 网络调查和传统纸笔测验的比较57

3.2.3 网络调查的实施过程59

3.3 大数据与网络行为63

3.3.1 大数据的基本概念63

3.3.2 大数据对网络行为的意义64

3.3.3 网络行为中的大数据研究领域66

3.4 社交网络分析68

3.4.1 社交网络分析的概述68

3.4.2 社交网络分析的基本思路76

3.4.3 网络社会分析的角度77

3.4.4 社交网络分析的常用软件简介79

3.5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趋势80

3.5.1 研究主题和内容的拓展80

3.5.2 研究方法和技术革新81

3.5.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密切结合82

3.5.4 大样本长时程的追踪研究83

3.5.5 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虚拟研究团队84

3.5.6 网络心理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广84

3.5.7 网络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85

4网络自我:网络中的个体人格90

4.1 自我探索的新方式:网络中的自我呈现91

4.1.1 网络自我呈现动机91

4.1.2 网络自我呈现工具94

4.1.3 网络自我呈现策略98

4.1.4 网络自我呈现与现实自我呈现的关系99

4.2 网络中的个体行为:自我表露100

4.2.1 网络自我表露的界定100

4.2.2 网络自我表露的功能101

4.2.3 网络自我表露的影响因素104

4.3 网络使用对人格整合的影响107

4.3.1 人格五因素与网络使用的关系107

4.3.2 其他人格特质与网络使用的关系110

4.3.3 网络使用对人格特质的影响113

5网络学习与认知121

5.1 网络学习的特点122

5.1.1 网络学习产生的背景122

5.1.2 网络学习的界定123

5.1.3 网络学习的特点124

5.1.4 网络学习形式的发展126

5.2 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127

5.2.1 网络情境中的多媒体学习128

5.2.2 基于网络的动画代理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131

5.2.3 基于网络的线索在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134

5.2.4 学习者知识经验在网络多媒体学习中的作用138

5.3 网络情境中的自我调节学习141

5.3.1 自我调节学习的概念和理论模型142

5.3.2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测量145

5.3.3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影响因素147

5.3.4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和促进151

5.3.5 网络情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的未来研究方向153

6网络中的社会交往162

6.1 网络交往概述163

6.1.1 网络交往形式163

6.1.2 网络交往特性165

6.2 网络交往的心理基础168

6.2.1 网络信任168

6.2.2 网络安全感176

6.3 网络中的亲密关系177

6.3.1 恋爱178

6.3.2 友谊179

7网络集群行为186

7.1 网络集群行为的界定187

7.1.1 网络集群行为及相关概念187

7.1.2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188

7.1.3 网络集群行为的分类189

7.2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机制192

7.2.1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生192

7.2.2 网络集群事件的发展194

7.2.3 网络集群事件的理论解释194

7.3 网络集体智慧197

7.3.1 网络集体智慧的定义与形成过程198

7.3.2 网络集体智慧的影响因素199

7.3.3 网络集体智慧形成的相关理论202

8网络消费心理207

8.1 网络消费的个体特征208

8.1.1 性别差异208

8.1.2 消费者人格特质209

8.2 网络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特征210

8.2.1 产品特征210

8.2.2 服务特征212

8.3 网络消费的社交特征213

8.3.1 社交行为214

8.3.2 社会资本214

8.3.3 社会规范214

8.4 消费者知觉215

8.4.1 价值知觉215

8.4.2 信任知觉215

8.4.3 风险知觉216

8.4.4 创新知觉216

8.5 网络广告217

8.5.1 个体特征217

8.5.2 广告特征217

8.6 网络口碑219

8.6.1 个体特征219

8.6.2 网络口碑特征220

8.6.3 社交特征221

8.6.4 消费者知觉222

8.7 展望223

8.7.1 多感官交互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223

8.7.2 归因视角下的网络消费心理224

9网络道德心理228

9.1 网络道德心理概述229

9.1.1 道德心理研究背景229

9.1.2 网络道德:新的关注231

9.1.3 网络道德的含义232

9.1.4 网络道德的特点233

9.1.5 网络道德敏感性234

9.2 网络欺负237

9.2.1 网络欺负的含义237

9.2.2 网络欺负与传统欺负的比较238

9.2.3 网络欺负的分类239

9.2.4 网络欺负的特点240

9.2.5 网络欺负的影响因素242

9.2.6 网络欺负的发展趋势243

9.2.7 网络欺负的相关研究244

9.2.8 网络欺负的预防248

9.2.9 网络欺负研究展望248

9.3 网络亲社会行为249

9.3.1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含义250

9.3.2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251

9.3.3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特征252

9.3.4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253

9.3.5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255

9.3.6 网络亲社会行为研究展望256

10网络中的性:网络色情与性别认同262

10.1 网络中的性信息传播:对行为的影响263

10.1.1 积极影响263

10.1.2 消极影响264

10.2 网络色情265

10.2.1 网络色情的内涵265

10.2.2 网络色情的接触与使用266

10.2.3 网络色情成瘾与其影响268

10.2.4 网络色情成瘾的预防与治疗270

10.2.5 网络色情的治理272

10.3 网络与性别认同274

10.3.1 网络中性别呈现的特征274

10.3.2 网络对性别认同的影响275

10.3.3 融合网络与传统活动的性别认同278

11网络成瘾283

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与测量284

11.1.1 网络成瘾的界定284

11.1.2 网络成瘾的测量285

11.2 网络成瘾的理论模型289

11.2.1 基于网络本身特征的理论289

11.2.2 基于互动取向的理论289

11.2.3 基于发展取向的理论291

11.2.4 基于内在需求满足的理论292

11.3 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293

11.3.1 互联网使用的特点294

11.3.2 环境因素294

11.3.3 个体因素297

11.4 网络成瘾的干预与预防300

11.4.1 个体干预300

11.4.2 团体干预302

11.4.3 家庭模式的干预303

12网络心理咨询311

12.1 网络心理咨询311

12.1.1 网络心理咨询的定义及特点311

12.1.2 适于网络心理咨询的疗法314

12.1.3 网络心理咨询的过程及效果研究316

12.1.4 我国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主要服务方式317

12.2 虚拟现实与心理治疗319

12.2.1 计算机化心理治疗320

12.2.2 严肃游戏320

12.2.3 虚拟现实321

12.2.4 应用323

12.3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325

12.3.1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325

12.3.2 网络自助团体、网络支持团体与心理健康教育326

12.3.3 网络自杀干预与心理健康教育327

12.3.4 我国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开展形式328

12.3.5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问题330

13网络对人类发展的影响335

13.1 网络对人类生理发展的影响336

13.1.1 网络使用与肥胖336

13.1.2 网络使用与睡眠339

13.1.3 网络使用与生理唤醒及身体伤害340

13.2 网络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341

13.2.1 网络与人际交往341

13.2.2 互联网使用与自我认同345

13.2.3 互联网使用与网络利他行为347

13.2.4 互联网使用与欺负348

13.3 网络对人类认知的影响:语言、记忆、空间认知348

13.3.1 网络对语言的影响349

13.3.2 网络对记忆的影响351

13.3.3 网络对空间认知的影响354

13.4 网络的进化意义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