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传习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传习录
  • 马祝恺主编;罗海燕点校 著
  • 出版社: 北京:金城出版社
  • ISBN:7515516143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52页
  • 文件大小:50MB
  • 文件页数:481页
  • 主题词:心学-中国-明代;《传习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传习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传习录 卷上2

徐爱录2

亲民与新民5

至善是心之本体7

孝亲诚于心8

此心纯乎天理之极10

知行合一12

笃信不如反求15

尽心即是尽性18

“礼”即是“理”20

天理人欲不并立22

虚文胜而实行衰23

务本尚实27

因时致治29

事即道,道即事32

孔子作经之意33

徐爱跋35

陆澄录37

逐物与主一37

因病而药37

相下得益,相上遭损38

圣贤著述不过示人以形状大略39

心如明镜,随感而应40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41

人须在事上磨42

上达与下学43

惟精与惟一44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45

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46

君子不器47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48

心体明即是道明50

理不容分析51

其要只在致中和52

性字分明,即万理灿然53

只思一个天理54

非鬼迷,心自迷55

定是心之本体56

孔子正名57

毁不灭性59

有是体即有是用60

《易》之辞、象、变、占61

圣人不消说夜气61

动静无端62

道无所谓上下63

仁者恻隐心怀65

权变之道66

立志者长立此善念67

良工心独苦68

“治生说”误人69

元气、元神、元精70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70

哭则不歌71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71

学者须先从本原上用功72

后天修养之功73

道无精粗74

私欲日生,如地上尘75

克己工夫75

心即道,道即天77

知所先后,则近道78

随才成就79

做学问要有源泉80

贯通古今80

六卿分职,天下乃治81

知与充与遏82

静中体悟82

志至气次84

圣人如天,贤人如山85

理在心性中86

已发与未发87

颜子没而圣学亡89

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90

性元不动,理元不动91

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92

心外无物92

时时用力93

格物无间动静94

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95

孝悌为仁之本97

释氏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98

薛侃录100

心之神明100

是非之心,不假外求101

真切工夫102

有心求异,即不是103

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104

朱子之悔106

去花间草108

为学须得个头脑工夫111

为学之志不真切112

主宰常定113

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114

以改之为贵115

莫替圣人争高低116

不可以动静为体用118

上智、下愚不肯移118

小子之交与成人之交119

学去人欲,存天理120

体用一原121

在心地上用功122

立志贵专一123

专涵养与专识见124

居敬与穷理125

知是理之灵处128

本体无一物129

戒惧慎独130

若先有个意见,便有过当处132

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133

贵目贱心135

萧惠好仙、释136

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137

知昼夜即知死生138

复其性之本体139

颜渊为邦之问141

补个“诚”字,未免画蛇添足143

好名是病144

传习录 卷中148

钱德洪序148

答顾东桥书150

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150

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151

知行并进152

圣门知行合一之教153

学问最紧要处155

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159

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161

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164

诚意、致知、格物167

致知必在于行169

圣门致知用力之地172

拔本塞源之论175

答周道通书186

独自静坐与朋友讲习186

天理寂然不动,感而遂通188

圣人气象在我190

但求问心无愧191

格物是致知工夫192

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193

性气一体195

答陆原静书197

妄心与照心皆是良知197

良知无起无不起198

精一理气199

元神、元气、元精200

又答陆原静书202

性无不善,知无不良202

理无动者203

未发与已发204

良知与喜怒忧惧207

戒慎恐惧为良知208

照心与妄心209

养生也是病根210

良知之体本自宁静212

“常提念头”与“必有事”214

明则诚矣216

性一而已217

乐是心之本体220

随物见形,而明镜曾无留染221

钱德洪跋224

答欧阳崇一225

良知与见闻225

沉空守寂与安排思索227

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228

不自欺其良知而已231

答罗整庵少宰书234

实有诸己234

学岂有内外236

格物即格其良知237

天下之公道与天下之公学240

不敢有负于深爱243

答聂文蔚245

圣人以简易治天下245

良知之学不明247

思以此救之248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50

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251

又答聂文蔚253

已在康庄大道中253

忘个什么,助个什么254

精一简易,彻上彻下256

天地间只有此良知258

良知只是一个天理259

孝乃良知261

良知是无“执”之大知262

心也,性也,天也,一也263

著实用功然后能为此言266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267

教约269

传习录 卷下274

陈九川录274

格物释疑274

念不可息,只是要正279

闻见而不流280

工夫不要有内外281

陆九渊之学如何283

以良知为准则285

都能成为圣人286

体来与听讲不同288

无实功,纵知天机也无用290

委曲谦下,宽以居之291

心明白,书自然融会292

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294

好恶从之为圣学295

伤食之病296

生知安行与学知利行297

黄直录299

一节之知与全节之知299

圣人之道与圣人之志300

致知要随人分限所及301

立言宗旨302

无非是个天理303

善恶只是一物304

圣人之学,一诚而已305

率道与修道306

动静合一307

不可太过矜持,亦不可太直率308

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309

朱熹格物说少头脑310

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311

吾儒著相,其实不著相312

黄修易录314

日光之中添燃一灯314

助长不成工夫315

有根本的学问316

志于道317

人自累于得失318

气亦性,性亦气320

着实用功321

良知即是天植灵根322

学须反己323

求决狐疑,神明吾心324

黄省曾录326

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326

一了百当327

道心与人心328

施教不可躐等328

记得、晓得与明得329

逝者如斯330

当死不当死331

不免于毁谤332

不能以厌物之心求静333

圣人教人,不是个束缚他334

只怕人不简易335

钱德洪录337

必为圣人之志337

良知是造化的精灵338

明白良知的路径339

内外两忘340

道即是良知341

良知原是知昼知夜342

顺其良知之发用344

吾儒养心不离事物345

异端346

孟子与告子的异同347

草木瓦石亦有良知348

与物同体349

唯是道理,自有厚薄350

心无体351

尽性至命之学352

不要作坏我的方子352

实落用功便是354

遇变而通356

良知无知无不知357

圣人只是一能之尔357

天理即是良知358

重工夫,不重效验359

巧与力非两事360

好恶与是非362

困学工夫362

良知与私欲363

困知勉行者不可做生知安行者事364

此心安处即是乐365

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366

父子讼狱367

叩他自知368

须是自家经历过来369

元声只在你心上求370

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373

在心上用功373

善与人同374

良知妙用处375

无未发已发376

古人论性,各有异同377

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379

圣人的真血脉380

一言之下,感人最深381

须做得个愚夫愚妇382

泰山和平地383

念谦之之深384

天泉证道385

钱洪德附记388

黄以方录390

博学于文中事390

学思非两事391

格物与正事392

阳明格竹394

童子格物396

知行原本合一397

凡知觉处便是心400

格物即慎独戒惧400

尊德性401

致广大与尽精微402

说性与见性403

声色货利之交404

实去用功405

人心感应的先后405

不为见闻所累406

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407

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408

去着实用功409

当下即去消磨409

性相近,习相远410

着不得一念留滞411

心在万物在412

严滩之辩414

先生诲人,不择衰朽415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416

唯变所适417

教学相长418

国裳请题字419

辗转刊行钱德洪跋420

朱子晚年定论423

序423

答黄直卿书424

答吕子约425

答何叔京425

答潘叔昌426

答潘叔度426

与吕子约426

与周叔谨426

答陆象山427

答符复仲427

答吕子约427

与吴茂实428

答张敬夫428

答吕伯恭429

答周纯仁430

答窦文卿430

答吕子约430

答林择之431

又答林择之431

答梁文叔431

答潘叔恭432

答林充之432

答何叔京432

又答何叔京433

三答何叔京433

答林择之433

答杨子直433

与田侍郎子真434

答陈才卿434

与刘子澄434

与林择之435

答吕子约435

附子约复书435

答吴德夫436

答或人436

答刘子澄436

附吴草庐说437

跋438

传习录拾遗五十一条439

后记45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