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若干重要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马进,段宝海,王瑞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147380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若干重要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认识西北少数民族道德1
一、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三个现象1
(一)作为民族现象的道德2
(二)作为宗教现象的道德5
(三)作为文化现象的道德10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形成16
(一)民族与道德的关系16
(二)地域与道德的关系19
(三)宗教与道德的关系24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发展27
(一)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自我形成阶段28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的社会认知阶段31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发展特点36
(四)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发展的规律38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上)40
一、西北少数民族的义务观40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义务观的认识40
(二)两大信仰之下的西北少数民族义务观41
二、西北少数民族的良心观43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良心观的认识43
(二)西北少数民族良心观的三个根本44
(三)西北少数民族以情为本良心观的三种情感48
(四)西北少数民族良心观的构建49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荣誉观52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荣誉观的认识52
(二)西北少数民族荣誉观的表现55
(三)西北少数民族荣誉观的特点57
四、西北少数民族的幸福观61
(一)西北少数民族幸福观的含义61
(二)西北少数民族善的幸福观63
(三)西北少数民族慈的幸福观65
第三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道德观念(下)69
一、知识和智慧69
(一)知识和智慧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69
(二)知识和智慧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71
二、公正和正直73
(一)公正和正直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73
(二)公正和正直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75
三、团结和宽容77
(一)团结和宽容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77
(二)团结和宽容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79
四、勇敢和奉献81
(一)勇敢和奉献与信仰伊斯兰教的西北少数民族81
(二)勇敢和奉献与信仰藏传佛教的西北少数民族82
第四章 西北少数民族道德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85
一、西北少数民族道德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85
(一)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85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88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对民族认同的表现90
(四)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对国家认同的表现91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构建92
(一)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构建的原因92
(二)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要求的个人完善95
三、西北少数民族道德和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96
(一)基本预设和构想96
(二)我国社会生活的性质和结构98
(三)社会生活性质和结构对道德与认同关系的决定作用101
四、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以回族为例104
(一)回族日常交往的认同心态的三个自我104
(二)回族日常交往认同心态的特点105
(三)回族觉知阶段认同心态的特征110
第五章 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114
一、西北少数民族宗教概述114
(一)伊斯兰教114
(二)藏传佛教116
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的影响117
(一)对个体生活实践的影响118
(二)对民族文化的影响120
(三)对社会结构的影响123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道德心态124
(一)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心态构成的三要素125
(二)西北少数民族的宗教道德心态具体表现127
(三)宗教对宗教道德心态形成的影响129
四、伊斯兰教道德133
(一)伊斯兰教的道德信念134
(二)伊斯兰教的道德认识139
(三)伊斯兰教的道德意志140
(四)伊斯兰教的道德情感141
五、藏传佛教道德145
(一)藏传佛教的道德信念145
(二)藏传佛教的道德认识148
(三)藏传佛教的道德意志149
(四)藏传佛教的道德情感151
第六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公民道德和同情道德154
一、西北少数民族公民道德的三个责任154
(一)公民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155
(二)一般责任与特殊责任的统一155
(三)积极责任与消极责任的统一156
二、西北少数民族公民道德责任的本质与内容157
(一)西北少数民族公民道德责任的本质157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责任的内容161
三、西北少数民族的同情道德163
(一)有关同情的理论阐释164
(二)西北少数民族同情道德的表现166
(三)西北少数民族同情道德的三个重要特点171
第七章 西北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道德174
一、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的密切关系174
(一)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地域关系175
(二)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历史关系175
(三)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民族关系176
(四)西北少数民族与祖国密切的利益关系178
二、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道德实践179
(一)反抗国内反动派追求民族解放的斗争实践179
(二)反抗国外侵略者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实践181
三、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道德观特点184
(一)爱国主义是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84
(二)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道德观的三个相互依靠185
(三)西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的三个鲜明特点190
四、西北少数民族的爱国心态192
(一)对祖国依恋之情的爱国心态192
(二)对本民族依恋之情的爱国心态194
(三)对家乡依恋之情的爱国心态197
(四)西北少数民族爱国心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98
第八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道德心态203
一、道德心态203
(一)道德的定义203
(二)心态的含义204
(三)道德心态204
二、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四种道德心态205
(一)交往礼貌的道德心态205
(二)交往仪式的道德心态207
(三)交往情感的道德心态209
(四)交往意志的道德心态210
三、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道德心态形成的原因211
(一)西北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善”211
(二)西北少数民族道德观心态的形成212
(三)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心态的特点和作用213
(四)社会心态对道德心态形成的起点作用218
第九章 西北民族地区宗教信仰与民族团结道德223
一、宗教与民族团结理论223
(一)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223
(二)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的民族团结思想226
(三)正确认识宗教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群众性229
二、伊斯兰教与民族团结230
(一)中国伊斯兰教特色的三个团结思想231
(二)中国穆斯林反对民族不平等的斗争233
(三)伊斯兰教团结思想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234
三、藏传佛教与民族团结239
(一)藏传佛教团结思想的本源239
(二)藏传佛教的团结观念241
(三)藏传佛教团结道德与民族团结的互动关系242
四、宗教信仰与西北少数民族的互动关系249
(一)“趋社会性情感”与民族共同体的“三个世界”249
(二)“趋社会性情感”与“三个世界”及宗教信仰的关联性255
(三)宗教信仰的“趋社会性情感”对民族共同体互动关系的影响257
第十章 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道德260
一、西北民族地区的跨文化沟通问题260
(一)跨文化沟通的含义260
(二)西北民族地区跨文化沟通中的冲突261
二、建立跨文化沟通道德263
(一)寻找四个共同点263
(二)处理好跨文化沟通道德的三个关系264
三、国家认同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266
(一)国家认同与文化解释的“深描”与“浅描”266
(二)构建的认知情感反应模式268
(三)认知情感反应模式与符号体系的构建271
第十一章 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社会道德建设275
一、对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认识275
(一)日常交往与日常生活275
(二)西北少数民族日常交往的特征276
二、西北民族地区日常交往的社会道德建设278
(一)抓住日常交往道德的特点开展社会道德建设278
(二)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解决机制279
(三)建立民族关系的调节机制281
(四)建立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国家法道德282
三、西北民族地区宗教道德建设284
(一)宗教道德的社会功能285
(二)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形成的原因286
(三)西北少数民族宗教道德形成的原因分析287
四、建设宗教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社会道德288
(一)社会道德建立的重要性288
(二)建设坚持党的宗教政策的社会道德290
(三)建设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社会道德292
(四)建设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社会道德293
五、培养法德结合的参与型旁观者294
(一)法律和道德的关系295
(二)法德结合的参与型旁观者的特点297
(三)法德结合的参与型旁观者的同情之情299
(四)同情之情的法律特点300
(五)认识法德结合的实践型人文关怀精神301
(六)注意法德结合的配合合宜303
六、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向国家法转变的必然性305
(一)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必须向国家法转变306
(二)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向国家法转变的必然性314
(三)国家法的优势316
(四)处理好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318
(五)西北少数民族习惯法向国家法转变的三个关键320
结束语324
参考文献327
后记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