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国际比较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国际比较
  • 吴培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517609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276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291页
  • 主题词:高等学校-教师-人才流动-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学教师流动的实证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国际比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1.1 大数据、实证量化研究及其国际比较的意义2

1.1.1 实践意义2

1.1.2 学科发展与其研究方法4

1.2 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实证研究述评8

1.2.1 大学教师职业研究9

1.2.2 大学教师市场研究12

1.2.3 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16

1.2.4 与一般社会流动研究的结合20

1.3 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国际比较研究述评21

1.3.1 大学教师的非实证性国际比较研究21

1.3.2 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及其相关研究22

1.3.3 日本学者的相关国际比较研究23

1.3.4 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的相关研究24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框架27

2.1 大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社会27

2.1.1 大学教师27

2.1.2 大学教师社会30

2.2 流动的相关概念31

2.2.1 索罗金的社会流动概念及其发展31

2.2.2 日本学者界定的社会流动概念33

2.3 大学教师流动概念及其维度设定34

2.3.1 大学教师流动的定义34

2.3.2 大学教师流动的维度及操作化定义36

2.4 主要研究问题和理论工具41

2.4.1 本书要探究的问题和量化分析思路41

2.4.2 理论分析工具42

2.4.3 研究假设43

第3章 相关实证量化研究方法49

3.1 数据收集方法49

3.1.1 问卷调查49

3.1.2 大学教师生涯资料分析51

3.2 数据分析方法52

3.2.1 流动表技术52

3.2.2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53

3.2.3 其他统计分析方法55

3.3 内容分析法56

3.3.1 内容分析法及其与文本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的异同56

3.3.2 内容分析研究实例:内容分析法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及影响力57

第4章 实证研究的实施与数据集的构建75

4.1 我国大学教师流动相关数据集的构建和更新扩展75

4.1.1 Web内容分析构建全国大学教师流动数据75

4.1.2 问卷调查78

4.1.3 数据的更新与扩展80

4.2 作为比较对象的国外实证研究与笔者自建的其他数据集82

4.2.1 作为国际比较对象的国外实证研究及中外可比性分析83

4.2.2 笔者对基层公务员流动的实证研究及自建数据集86

4.2.3 笔者对高级公务员和专职科研职业群体的实证研究及自建数据集89

4.3 数据分析方法90

4.3.1 统计测度指标90

4.3.2 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92

4.3.3 统计分析工具93

第5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95

5.1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的平均情况分析95

5.1.1 人均历经大学数和人均流动次数95

5.1.2 人均生涯校际流动期望值97

5.2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的差异性分析100

5.2.1 从教师的学术属性上看流动量的差异101

5.2.2 从教师的自然属性上看流动量的差异108

5.2.3 从大学类型看流动量的差异113

5.2.4 流动量的校际比较117

5.2.5 不同时期流动量的差异118

5.3 大学教师流动量差异性的进一步讨论120

5.3.1 不同大学的流动量差异120

5.3.2 不同时期的流动量差异125

5.3.3 基于个人属性的流动量差异127

第6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方向137

6.1 校际地域流向137

6.1.1 从首职校到现职校的地域变化138

6.1.2 校际地域流动路径143

6.2 校际层次流向145

6.2.1 单科-综合性流向146

6.2.2 大学所属上的流向147

6.2.3 建校历史长短方面的流向147

6.2.4 教学-研究性方面的流向148

6.3 大学教师校际流向的中外比较分析149

6.3.1 地域流向比较149

6.3.2 层次流向比较151

6.3.3 中外大学教师流向差异的制度分析152

第7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的归因模型155

7.1 “普遍主义”与“所属主义”之争及其实证研究155

7.1.1 美国学界的“普遍主义”与“所属主义”156

7.1.2 日本学界的“普遍主义”与“所属主义”157

7.2 大学教师学术地位获得的归因分析158

7.2.1 总体分析158

7.2.2 差异性分析163

7.3 大学教师地域地位获得的归因分析167

7.3.1 总体分析167

7.3.2 差异性分析170

第8章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的研究结论及进一步讨论175

8.1 大学教师流动研究的结论175

8.1.1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量175

8.1.2 大学教师校际流动方向177

8.1.3 大学教师地位获得的归因178

8.2 对大学教师流动的进一步讨论179

8.2.1 交换视角下的大学教师校际流动过程分析179

8.2.2 人事制度或惯例对大学教师流动的决定作用180

8.2.3 学术组织制度对大学教师流动的作用分析184

8.2.4 “所属主义”文化185

第9章 其他维度上的流动及总流动——校际比较及跨职业比较187

9.1 其他维度上流动性的校际比较及与全国样本的比较188

9.1.1 外职业经历分析188

9.1.2 外专业经历分析190

9.1.3 职称晋升情况191

9.1.4 校内流动193

9.2 总流动性和学缘结构的校际比较及与全国样本的比较194

9.2.1 总流动量194

9.2.2 学缘结构196

9.3 校际比较及与全国样本的比较分析结论198

9.3.1 研究结论198

9.3.2 对北师大教师流动性的进一步讨论198

9.4 与其他职业群体流动性的比较研究199

9.4.1 总流动量比较200

9.4.2 系统内流动量的比较201

9.4.3 晋升速度比较202

9.4.4 流动性的跨职业比较结论206

第10章 聘任制能提高大学教师的流动性吗?——以吉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7

10.1 所选大学个案及其教师样本207

10.1.1 吉林大学及其教师样本207

10.1.2 西安交通大学及其教师样本209

10.2 流动性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212

10.2.1 总流动性212

10.2.2 校际流动性213

10.2.3 职称晋升215

10.3 流动模式分析217

10.3.1 实施新聘任制之前的大学教师流动模式217

10.3.2 实施新聘任制之后的大学教师流动模式223

10.4 结论及进一步讨论236

10.4.1 结论236

10.4.2 进一步讨论237

第11章 外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41

11.1 意大利的大学教师管理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241

11.1.1 意大利大学的自主性与政府统一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241

11.1.2 意大利大学教师聘任制及对我国的启示249

11.2 日本大学学术组织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257

11.2.1 日本国立大学的讲座制及其改革257

11.2.2 日本的院校研究机构264

11.2.3 日本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对我国的启示269

后记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