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藏象辨证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藏象辨证学
  • 吴承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25334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454页
  • 文件大小:74MB
  • 文件页数:480页
  • 主题词:脏腑辨证-辨证论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藏象辨证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一篇 总论5

第一章 辨证的地位与沿革5

第一节 辨证是中医临床医学的核心5

第二节 辨证方法的沿革5

第三节 历代辨证方法的核心要素6

第二章 藏象辨证学的理论基础9

第一节 藏象与藏象学9

一、藏象的概念9

二、藏象学与藏象辨证学10

第二节 藏系统11

一、藏系统的概念11

二、藏系统与辨证12

第三章 藏象辨证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3

第一节 研究思路13

第二节 研究方法14

第四章 藏象辨证学的理论体系17

第一节 概念体系17

一、证17

二、藏象病位与藏象病性18

三、藏象病位特征与藏象病性特征19

四、藏象基础证与藏象复合证20

第二节 藏象辨证思维模式21

一、藏象辨证思维模式的理论基础21

二、藏象辨证思维模式的构建22

第三节 藏象辨证原则24

一、以象测藏,从症辨证24

二、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25

三、病证结合26

第五章 藏象辨证学的应用28

第一节 藏象辨证在临床各科的应用28

第二节 藏象辨证在临床辅助决策的应用29

第六章 藏象辨证学的研究意义31

一、理论创新意义31

二、临床应用意义32

三、学科发展意义32

第二篇 各论37

第一章 心系统37

第一节 心与心系37

(一)心37

(二)心与小肠相表里37

(三)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8

(四)心开窍于舌38

(五)心在液为汗38

(六)心在志为喜39

(七)心藏神39

(八)心经与络脉39

(九)小肠经与络脉40

(十)心包经与络脉40

第二节 心系生理功能及特性41

一、心系生理功能41

(一)心主血脉41

(二)心主神志41

(三)心包主护养心脏42

(四)小肠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液42

(五)脑为髓海,脑司运动42

(六)脉为血之府43

二、心系生理特性43

(一)心主通明43

(二)心为阳脏43

(三)心恶热而心火宜降44

(四)心欲软而苦缓44

(五)心包以清明为要44

(六)小肠主受盛和传化水谷44

(七)脑为精髓之舍44

(八)脉为血府44

第三节 心系病因病机44

一、心系病因44

(一)外邪侵袭44

(二)情志内伤45

(三)饮食失调46

(四)劳逸失常46

(五)先天异常47

(六)中毒47

(七)他脏病及47

(八)创伤48

二、心系病机48

(一)心气不足48

(二)心血亏虚48

(三)心阴不足48

(四)心阳不振49

(五)心脉闭阻49

(六)饮邪内伏49

(七)神志不宁49

(八)外邪直中、逆传心包49

(九)小肠化物、泌别失常49

(十)髓海不足50

(十一)脑络瘀阻50

(十二)浊邪上干50

(十三)脉病病机50

第四节 心系的发病特点50

(一)时令特点50

(二)地域特点51

(三)性别特点51

(四)年龄特点52

(五)体质特点52

第五节 心系病位与病性特征52

一、心系病位特征52

二、心系病性特征54

(一)病位在心系,病性属实的特征54

(二)病位在心系,病性属虚的特征55

第六节 心系基础证55

(一)心火亢盛证55

(二)痰蒙心神证57

(三)心气虚证57

(四)心血虚证58

(五)心阴虚证59

(六)心阳虚证60

(七)心阳虚脱证61

(八)热入心包证62

(九)心包疫毒证63

(十)小肠实热证63

(十一)小肠气滞证64

(十二)瘀阻脑络证65

(十三)脉络痹阻证65

第七节 心系复合证66

一、心系病性复合证66

(一)痰火扰心证66

(二)心血瘀阻证67

(三)心气血两虚证69

(四)心气阴两虚证70

二、心系病位复合证71

(一)心肺气虚证71

(二)心肝血虚证72

(三)心肾阳虚证73

(四)心胆气虚证74

三、心系病位、病性复合证75

(一)心脾气血两虚证75

(二)心肾阴虚火盛证76

(三)心肾阳虚水泛证77

第八节 心系疾病临床医案举隅78

病案一78

病案二78

病案三79

病案四79

病案五80

病案六80

第九节 心系病证现代研究81

一、理论研究81

二、实验研究84

(一)临床实验研究84

(二)动物实验研究91

三、临床研究95

第二章 肺系统103

第一节 肺与肺系103

(一)肺103

(二)肺与大肠相表里103

(三)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104

(四)肺开窍于鼻105

(五)肺在液为涕105

(六)肺在志为忧、悲105

(七)肺藏魄105

(八)肺系上达咽喉106

(九)肺经与络脉106

(十)大肠经与络脉106

第二节 肺系生理功能及特性107

一、肺系生理功能107

(一)肺主气,司呼吸107

(二)肺主宣发和肃降109

(三)肺通调水道110

(四)肺主治节,朝百脉110

(五)大肠主传化糟粕112

(六)大肠主津112

二、肺系生理特性112

(一)肺为华盖112

(二)肺为娇脏113

(三)肺喜清润,恶燥热113

(四)大肠主通降下行113

第三节 肺系病因病机113

一、肺系病因113

(一)外邪侵袭114

(二)痨虫蚀肺115

(三)饮食失调115

(四)情志内伤116

(五)痰浊阻肺116

(六)瘀血阻肺117

(七)他脏病及117

二、肺系病机118

(一)宣降失常118

(二)主气失调119

(三)通调失常119

(四)大肠传导变化失常119

(五)大肠主津失常119

第四节 肺系的发病特点119

(一)时令特点119

(二)地域特点120

(三)性别特点120

(四)年龄特点120

(五)体质特点120

第五节 肺系病位与病性特征120

一、肺系病位特征121

二、肺系病性特征122

(一)病位在肺系,病性属实的特征122

(二)病位在肺系,病性属虚的特征123

第六节 肺系基础证123

(一)风淫卫表证123

(二)寒淫卫表证125

(三)热淫卫表证125

(四)燥淫卫表证126

(五)湿淫卫表证126

(六)热邪壅肺证127

(七)痰邪阻肺证129

(八)饮邪停肺证130

(九)瘀血阻肺证131

(十)肺气虚证132

(十一)肺阴虚证133

(十二)寒凝大肠证134

(十三)热壅大肠证135

(十四)湿阻大肠证136

(十五)虫积大肠证136

(十六)大肠津亏证137

第七节 肺系复合证138

一、肺系病性复合证138

(一)风寒束肺证138

(二)风热犯肺证139

(三)温燥袭肺证139

(四)凉燥袭肺证141

(五)风水搏肺证141

(六)痰热壅肺证142

(七)寒痰阻肺证143

(八)肺气阴两虚证144

(九)大肠湿热证145

二、肺系病位复合证146

(一)肝火犯肺证146

(二)心肺气虚证147

(三)脾肺气虚证148

(四)肺肾气虚证149

(五)肺肾阴虚证150

(六)胃肠气滞证152

三、肺系病位、病性复合证152

肺肾气阴两虚证152

第八节 肺系疾病临床医案举隅154

病案一154

病案二155

病案三155

第九节 肺系病证现代研究156

一、理论研究156

二、实验研究168

(一)临床实验研究168

(二)动物实验研究176

三、临床研究187

第三章 脾系统196

第一节 脾与脾系196

(一)脾196

(二)脾与胃相表里197

(三)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198

(四)脾开窍于口198

(五)脾在液为涎198

(六)脾在志为思199

(七)脾藏意199

(八)脾经与络脉199

(九)胃经与络脉201

第二节 脾系生理功能及特性202

一、脾系生理功能202

(一)脾主运化203

(二)脾主生血与统血203

(三)胃主受纳水谷203

(四)胃主腐熟水谷203

二、脾系生理特性204

(一)脾气主升204

(二)脾喜燥恶湿204

(三)胃气主降204

(四)胃喜润恶燥205

第三节 脾系病因病机205

一、脾系病因205

(一)外邪侵侵袭205

(二)饮食失调205

(三)情志内伤206

(四)劳逸失常206

(五)他脏病及206

二、脾系病机207

(一)运化失常207

(二)统血失权207

(三)胃受纳腐熟失常207

(四)脾胃关系失调207

第四节 脾系的发病特点208

(一)时令特点208

(二)地域特点209

(三)性别特点209

(四)年龄特点209

(五)体质特点210

第五节 脾系病位与病性特征210

一、脾系病位特征210

二、脾系病性特征211

(一)病位在脾系,病性属实的特征211

(二)病位在脾系,病性属虚的特征213

第六节 脾系基础证214

(一)湿邪困脾证214

(二)热邪犯脾证214

(三)寒邪伤脾证215

(四)脾气虚证216

(五)脾虚气陷证216

(六)脾阳虚证217

(七)脾阴虚证218

(八)脾气不固证219

(九)胃火炽盛证220

(十)胃脘寒凝证220

(十一)胃脘食滞证221

(十二)胃脘气滞证222

(十三)胃络瘀阻证222

(十四)胃气虚证223

(十五)胃阳虚证223

(十六)胃阴虚证224

第七节 脾系复合证225

一、脾系病性复合证225

(一)寒湿困脾证225

(二)湿热蕴脾证226

(三)脾虚湿困证226

二、脾系病位复合证227

(一)脾胃气虚证227

(二)脾胃阳虚证228

(三)脾胃阴虚证229

(四)脾肺气虚证229

(五)脾肾阳虚证230

(六)肝胃气滞证231

(七)胃肠气滞证232

三、脾系病位、病性复合证233

(一)脾胃湿热证233

(二)心脾气血两虚证234

(三)肝郁脾虚证234

第八节 脾系疾病临床医案举隅235

病案一236

病案二236

病案三237

病案四237

第九节 脾系病证现代研究238

一、理论研究238

二、实验研究242

(一)临床实验研究242

(二)动物实验研究249

三、临床研究256

第四章 肝系统260

第一节 肝与肝系260

(一)肝260

(二)肝与胆相表里260

(三)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261

(四)肝开窍于目262

(五)肝在液为泪263

(六)肝在志为怒263

(七)肝藏魂263

(八)肝经与络脉264

(九)胆经与络脉264

第二节 肝系生理功能及特性265

一、肝系生理功能265

(一)肝主疏泄265

(二)肝主藏血266

(三)胆主贮藏和排泄胆汁266

二、肝系生理特性266

(一)肝主升发266

(二)肝喜条达恶抑郁267

(三)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267

(四)胆禀刚果之气267

第三节 肝系病因病机268

一、肝系病因268

(一)外邪侵袭268

(二)情志内伤268

(三)饮食失调268

(四)他脏病及269

二、肝系病机269

(一)疏泄失常269

(二)藏血失职270

(三)胆郁痰扰270

(四)胆气虚弱270

第四节 肝系的发病特点270

(一)时令特点270

(二)地域特点271

(三)性别特点272

(四)年龄特点272

(五)体质特点272

第五节 肝系病位与病性特征272

一、肝系病位特征272

二、肝系病性特征274

(一)病位在肝系,病性属实的特征274

(二)病位在肝系,病性属虚的特征276

第六节 肝系基础证276

(一)肝郁气滞证276

(二)肝火炽盛证277

(三)肝血瘀阻证278

(四)肝脉寒凝证279

(五)肝经湿阻证280

(六)肝气虚证281

(七)肝阴虚证282

(八)肝血虚证283

(九)肝阳虚证283

(十)胆经热盛证284

第七节 肝系复合证285

一、肝系病性复合证285

(一)肝经湿热证285

(二)肝风内动证286

(三)胆经湿热证290

(四)胆郁痰扰证291

二、肝系病位复合证291

(一)肝火犯肺证291

(二)肝胃气滞证292

(三)肝肾阴虚证293

(四)心肝血虚证294

(五)心胆气虚证295

三、肝系病位、病性复合证296

(一)肝胆湿热证296

(二)肝郁脾虚证297

(三)肝肾阴虚阳亢证298

第八节 肝系疾病临床医案举隅299

病案一299

病案二299

病案三300

病案四301

第九节 肝系病证现代研究301

一、理论研究301

二、实验研究303

(一)临床实验研究303

(二)动物实验研究315

三、临床研究322

第五章 肾系统326

第一节 肾与肾系326

(一)肾326

(二)肾与膀胱相表里326

(三)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327

(四)肾开窍于耳及二阴327

(五)肾在液为唾328

(六)肾在志为恐328

(七)肾藏志328

(八)肾经与络脉329

(九)膀胱经与络脉329

第二节 肾系生理功能及特性329

一、肾系生理功能329

(一)肾主藏精329

(二)肾主水330

(三)肾主纳气330

(四)膀胱主贮存和排泄尿液331

(五)命门主立命之根本331

(六)骨主贮藏骨髓和支持形体331

(七)髓主充养脑窍、滋养骨骼和化生血液332

(八)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332

(九)精室主生精、藏精和分泌精液333

二、肾系生理特性333

(一)肾为封藏之本333

(二)肾为水火之脏333

(三)膀胱为州都之官334

第三节 肾系病因病机334

一、肾系病因334

(一)外邪侵袭335

(二)情志内伤335

(三)禀赋不足335

(四)房劳多产伤肾336

(五)他脏病及336

二、肾系病机336

(一)肾阳亏虚336

(二)肾阴亏虚337

(三)肾精不足338

(四)肾气不固338

(五)膀胱湿热338

第四节 肾系的发病特点338

(一)时令特点338

(二)地域特点339

(三)性别特点339

(四)年龄特点339

(五)体质特点339

第五节 肾系病位与病性特征339

一、肾系病位特征340

二、肾系病性特征341

(一)病位在肾系,病性属实的特征341

(二)病位在肾系,病性属虚的特征341

第六节 肾系基础证342

(一)肾阳虚证342

(二)肾阴虚证343

(三)肾精不足证344

(四)肾气不固证345

第七节 肾系复合证346

一、肾系病性复合证346

膀胱湿热证346

二、肾系病位复合证346

(一)心肾阳虚证346

(二)肺肾气虚证347

(三)肺肾阴虚证348

(四)肝肾阴虚证350

(五)脾肾阳虚证351

三、肾系病性、病位复合证352

(一)肺肾气阴两虚证352

(二)心肾阴虚阳亢证353

(三)肝肾阴虚阳亢证354

(四)心肾阳虚水泛证355

第八节 肾系疾病临床医案举隅356

病案一356

病案二357

病案三358

第九节 肾系病证现代研究358

一、理论研究358

二、实验研究362

(一)临床实验研究362

(二)动物实验研究366

三、临床研究372

附录1:本书名词术语简表(汉英对照)380

附录2:藏系统临床信息调查表382

附录3:藏系统病位特征与藏系统基础证专家意见征询表389

附录4:方剂汇编4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