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流行病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福彦,文育锋主编;武英,包丽红,高玉敏副主编;王媛媛,王福彦,文育锋等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7514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43页
- 文件大小:61MB
- 文件页数:258页
- 主题词:流行病学-医学院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流行病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绪论1
第一节 流行病学发展1
一、流行病学发展简史1
二、我国流行病学的成就4
第二节 流行病学的概念5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5
二、流行病学定义的内涵6
三、流行病学的用途7
四、流行病学特征7
第三节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9
一、观察法9
二、实验法9
三、数理法10
第四节 流行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0
第2章 疾病的分布12
第一节 描述疾病分布的常用指标12
一、生命统计指标12
二、疾病统计指标13
第二节 疾病的三间分布16
一、人群分布16
二、时间分布17
三、地区分布18
四、疾病分布的综合描述19
第三节 疾病的流行强度19
第3章 现况研究21
第一节 现况研究的概念和分类21
一、现况研究的概念21
二、现况研究的目的和用途21
三、现况研究的分类22
第二节 现况研究的设计和实施23
一、确定研究目的和对象23
二、确定研究的类型23
三、确定样本含量26
四、确定研究指标27
五、资料的收集、整理27
六、资料的分析27
第三节 现况研究的优缺点27
第4章 队列研究29
第一节 队列研究的概述29
一、队列研究基本原理29
二、队列研究特点30
三、队列研究用途30
四、队列研究类型31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与实施33
一、研究因素的确定33
二、研究结局的确定33
三、研究人群的确定33
四、样本大小的确定35
五、资料的收集36
六、质量控制37
七、注意事项37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37
一、资料的整理37
二、资料的分析38
三、效应的估计38
第四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及偏倚40
一、队列研究的优点40
二、队列研究的缺点40
三、队列研究的偏倚40
第5章 病例对照研究42
第一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原理42
一、基本概念42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本原理43
三、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44
四、病例对照研究的类型44
第二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实施47
一、基本步骤47
二、研究因素的选定48
三、病例与对照的选择48
四、样本含量的估计50
五、资料的收集53
第三节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53
一、描述性统计53
二、推断性分析54
第四节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与局限性59
一、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59
二、病例对照研究的局限性60
三、常见偏倚60
第6章 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62
第一节 实验性研究概述62
一、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的定义62
二、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的基本原则62
三、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的分类63
四、流行病学实验性研究的设计与实施63
第二节 临床试验68
一、临床试验分期68
二、临床试验的特点68
三、临床试验的基本类型69
四、主要用途70
五、注意事项70
第三节 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71
一、现场试验71
二、社区试验71
第四节 随机对照试验72
第7章 偏倚及其控制74
第一节 概述74
一、误差74
二、偏倚75
三、偏倚的方向75
第二节 偏倚的种类及其控制76
一、选择偏倚76
二、信息偏倚79
三、混杂偏倚81
第三节 科研质量控制83
一、质量控制方法84
二、数据质量的评价85
第8章 病因与病因判断86
第一节 病因的定义和病因模型86
一、病因的定义86
二、病因的分类87
三、病因的相互作用89
四、病因的模型89
五、因果联系的方式90
第二节 病因研究的方法与步骤90
一、病因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90
二、病因研究的主要步骤90
第三节 病因推断92
一、病因推断的步骤92
二、判断因果联系的标准93
第9章 理论流行病学96
第一节 理论流行病学概念及特征96
一、理论流行病学概念96
二、理论流行病学的发展史96
三、理论流行病学的原理97
四、理论流行病学的特征97
五、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用途98
第二节 流行病学数学模型的建立99
一、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99
二、Reed-Frost模型的建立100
第三节 几种重要的数学模型106
一、确定型模型和随机型模型106
二、空间模型107
三、催化模型107
第四节 理论流行病学瞻望108
第10章 现场流行病学110
第一节 现场流行病学概念及特点110
一、现场流行病学的定义110
二、现场调查的目的和要求111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内容112
四、现场流行病学的特点112
第二节 现场调查方法113
一、现场调查的思维方法113
二、现场调查步骤114
三、资料获取方法116
四、现场调查资料分析117
第三节 现场调查技术119
一、访谈技术119
二、问卷设计技术121
第四节 现场调查注意事项124
一、现场调查时注意124
二、现场调查对流行病学工作者的挑战124
三、关于“不明原因疾病”126
第11章 筛检试验127
第一节 筛检概述127
一、筛检的概念、目的与应用127
二、筛检的分类128
三、筛检的应用原则129
四、筛检伦理学问题129
第二节 筛检试验的评价130
一、筛检试验的定义130
二、筛检试验的评价方法131
三、评价指标132
第三节 筛检效果的评价及偏倚135
一、筛检效果的评价指标135
二、筛检评价中存在的偏倚137
第12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138
第一节 系统评价138
一、基本概念138
二、系统评价与传统综述的区别和联系140
三、系统评价的基本步骤141
四、系统评价的评价原则142
第二节 meta分析144
一、基本概念144
二、meta分析的基本步骤146
三、meta分析的统计学过程146
第三节 系统评价的偏倚及其识别149
一、偏倚的种类149
二、偏倚的识别149
第13章 分子流行病学151
第一节 概述151
一、分子流行病学定义151
二、分子流行病学与传统流行病学的区别152
第二节 生物标志152
一、生物标志的概念152
二、生物标志的分类153
第三节 研究内容155
一、暴露测量155
二、效应测量155
三、易感性测量156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156
一、核酸技术156
二、蛋白质技术157
三、生物芯片技术158
四、酶学技术158
五、其他技术158
第14章 遗传流行病学160
第一节 概述160
一、遗传流行病学的概念160
二、遗传在疾病发生中的意义161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161
第二节 研究方法162
一、资料收集162
二、分析方法162
三、遗传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166
第三节 遗传性疾病的预防166
一、筛检166
二、遗传咨询167
三、监测167
第15章 环境流行病学169
第一节 环境流行病学概述169
一、环境流行病学的定义169
二、环境流行病学的用途170
第二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内容171
一、环境暴露评定172
二、环境因素对人群危害评定173
第三节 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174
一、生态学研究174
二、其他流行病学方法175
第16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177
第一节 传染病流行病学概念及特点177
一、传染病流行病学的定义177
二、传染病的流行趋势177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178
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178
二、传染源179
三、传播途径181
四、易感人群183
五、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184
六、疫源地和流行过程184
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85
一、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185
二、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85
第四节 传染病的计划免疫与评价187
一、预防接种188
二、计划免疫方案188
三、计划免疫的评价指标188
第17章 医院感染190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190
一、医院感染190
二、医源性感染的定义191
三、医院感染的分类191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192
一、医院感染病原体192
二、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192
三、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93
四、医院感染的暴发与控制194
第三节 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194
第四节 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195
一、医院感染管理与组织结构195
二、医院感染监测196
第18章 恶性肿瘤流行病学197
第一节 恶性肿瘤的流行特征与趋势197
一、恶性肿瘤的危害197
二、恶性肿瘤流行特征198
三、世界恶性肿瘤流行趋势200
四、中国恶性肿瘤流行趋势200
第二节 恶性肿瘤的病因及预防201
一、恶性肿瘤的病因201
二、恶性肿瘤的防制203
第19章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206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概况206
第二节 高血压病208
一、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08
二、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209
第三节 冠心病210
一、冠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11
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212
第四节 脑卒中213
一、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征214
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216
第五节 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措施217
一、一级预防217
二、二级预防218
三、三级预防219
四、心血管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219
第20章 流行性感冒220
第一节 流感病毒220
一、基本结构及其生理功能220
二、分类与命名221
三、抗原变异222
四、生物学特性和免疫特征222
第二节 流感的流行过程223
一、传染源223
二、传播途径224
三、易感人群224
第三节 流感的流行特征225
一、流行概况225
二、三间分布225
三、超额死亡率226
第四节 流感流行的影响因素与预防措施227
一、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227
二、预防策略与措施227
第五节 禽流感229
一、流行概况229
二、流行过程229
三、预防措施230
第21章 艾滋病233
第一节 概述233
一、病原学233
二、艾滋病的分期234
三、危害234
第二节 艾滋病流行概况及传播途径235
一、流行概况235
二、艾滋病传播途径237
第三节 预防策略与措施238
一、预防策略238
二、预防措施238
参考文献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