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 袁仲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文物出版社
  • ISBN:978750104068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91MB
  • 文件页数:559页
  • 主题词:秦俑-考古发现-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与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兵马俑的发现与发掘1

一、兵马俑坑的位置与环境风貌1

二、兵马俑的发现经过4

(一)一号兵马俑坑的发现经过4

1.农民打井挖出了陶俑残片4

2.一号兵马俑坑的考古勘探和试掘5

3.一号兵马俑坑的复探和试掘7

(二)二号兵马俑坑的发现经过10

(三)三号兵马俑坑的发现经过14

(四)一个未建成的废弃坑15

(五)历代人们曾多次见过兵马俑17

三、兵马俑坑的正式发掘19

(一)一号兵马俑坑的正式发掘19

(二)二号兵马俑坑的正式发掘21

(三)三号兵马俑坑的正式发掘25

第二章 兵马俑坑的形制、结构与相关问题的探讨27

一、兵马俑坑的形制与建筑结构27

(一)一号俑坑的形制与建筑结构27

1.一号俑坑的形制27

2.一号坑的立体结构28

(二)二号兵马俑坑的形制与建筑结构38

1.二号俑坑的形制38

2.二号坑的立体结构38

(三)三号俑坑的形制与建筑结构40

1.三号俑坑的形制40

2.三号俑坑的立体结构41

二、兵马俑坑所用建材及建筑技术44

(一)建材44

(二)建筑技术和细部处理46

三、修建兵马俑坑的运载工具50

(一)前期工程的运载工具51

(二)辇的轮辙遗迹52

(三)独轮车的轮辙遗迹54

(四)独轮车和辇在修建俑坑中的作用55

四、修建俑坑工程的工序流程56

五、兵马俑坑的修建与焚毁57

(一)兵马俑坑的修建时间58

(二)兵马俑坑的焚毁、塌陷问题61

1.焚毁、塌陷的情况61

2.俑坑被焚毁的时间63

3.俑坑是被谁焚毁的65

六、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67

(一)俑坑出土的铜兵器铭文67

1.带有纪年的铜兵器铭文67

2.不带纪年的兵器和车马器上的铭文70

(二)俑坑铺地砖上的陶文70

(三)俑坑出土的陶俑与始皇陵园其他陪葬坑出土陶俑的比较71

(四)兵马俑坑与陵园其他陪葬坑构筑形制的比较72

(五)兵马俑坑是始皇陵园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72

七、为什么要修兵马俑坑73

(一)修建兵马俑坑的原因73

(二)兵马俑坑的性质74

第三章 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77

一、战车的形制77

(一)舆底77

(二)车舆的两輢、前軨、后軨及轼78

(三)轮、轴79

(四)辀、衡82

(五)战车的附件82

1.木轫82

2.木环83

(六)车形制有关问题的分析86

1.俑坑出土的战车是实用车?还是战车的模型?86

2.俑坑战车的特点87

二、战车的系驾方法92

(一)挽车的鞁具92

1.轭92

2.靷93

3.对挽具有关几个问题的分析95

(二)控驭车马的鞁具98

1.辔及觼軜98

2.胁驱、缰索101

3.络头、衔、橛103

4.策、錣105

三、战车的分类和车上的乘员105

(一)战士乘的战车106

(二)军吏乘的指挥车109

(三)驷乘车116

(四)佐车118

四、战车后的徒兵119

(一)每乘车的徒兵数119

(二)战车与徒兵的编组121

五、战车的编组123

六、战车上器械的配备124

七、战车的指挥系统——鼓、钟126

第四章 兵马俑坑出土的骑兵俑129

一、从骑兵俑看秦骑兵的装备129

(一)马具129

(二)骑兵马的选择132

(三)从骑士俑看秦骑士的装备134

1.服装134

2.防护装备134

3.武器的配备134

4.骑士的遴选136

二、骑兵俑的排列137

三、秦国骑兵的出现和发展140

第五章 兵马俑坑出土的步兵俑143

一、步兵俑的类别143

(一)轻装步兵俑143

(二)重装步兵俑147

1.圆髻铠甲俑147

2.扁髻铠甲俑147

3.介帻铠甲俑150

4.重装步兵中的军吏俑150

(三)轻装和重装步兵在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154

二、步兵俑的武器装备157

(一)一号兵马俑坑步兵俑武器的配备158

(二)二、三号兵马俑坑步兵俑武器的配备159

三、步兵俑的战术动作161

(一)立姿162

(二)立射163

(三)坐姿163

四、秦国步兵的出现和发展164

第六章 兵马俑坑车、步、骑的编列166

一、一号兵马俑坑军阵的编列166

二、二号兵马俑坑车、步、骑的编列170

(一)弓弩步兵组成的方阵170

(二)战车组成的方阵171

(三)车、步、骑结合的长方阵171

(四)骑兵阵172

三、三号兵马俑坑内的殳仗队173

四、俑坑军阵之间的关系176

第七章 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178

一、兵器的类别178

(一)短兵器178

1.铜剑178

2.金钩183

(二)长兵器184

1.矛184

2.铜戈、戟185

3.铜殳、铜斧188

4.铜铍190

5.铜镦及柲192

(三)远射程兵器195

1.弩195

2.箭及箭箙205

二、兵器的制作工艺211

(一)青铜兵器的合金成分211

(二)青铜兵器的制造工艺213

1.青铜剑的制造工艺214

2.箭镞的制作工艺216

3.青铜铍上奇异花纹的处理工艺219

4.青铜兵器的锉磨、抛光工艺219

三、青铜兵器上的铭文221

(一)兵器铸造的年代221

(二)制造兵器的官署机构——寺工221

(三)铭文中的职名和人名225

(四)器物编号类的铭文229

(五)秦兵器勒名制度的发展演化232

四、秦的铁兵器233

(一)秦铁兵器的出土情况233

1.春秋时期的秦国铁兵器233

2.战国及秦王朝的铁兵器234

(二)对秦铁兵器的几点新认识235

(三)兵马俑坑铁兵器出土少的原因238

第八章 秦军的防护性装备240

一、秦俑的甲衣240

(一)秦俑甲的类别240

1.高级军吏俑的甲衣240

2.中级军吏俑的甲衣247

3.下级军吏俑的甲衣252

4.御手俑的甲衣252

5.步兵俑的甲衣254

6.骑兵俑的甲衣256

(二)兵马俑坑出土的革盾256

(三)对秦俑甲的综合分析257

1.秦俑甲的质地257

2.秦俑甲所反映的几个问题257

二、石铠甲坑出土的石甲、胄及马甲260

(一)石铠甲260

1.石铠甲的类别260

2.石铠甲的编缀方法263

3.石甲与秦俑甲的比较265

(二)石胄266

(三)石马甲271

三、秦防护性装具综述275

(一)秦甲的基本特征275

(二)从秦军的防护装备看其防护理念278

第九章 秦俑的服饰发型及胡须280

一、秦俑衣服的类别280

(一)长襦280

(二)短襦283

(三)褶服283

(四)中衣和内衣286

(五)长裤和短裤286

(六)行縢与护腿287

(七)腰带及带钩288

(八)秦俑衣服的细部293

1.交领293

2.衽293

3.袖294

4.围领(壅颈)295

二、秦俑衣服的颜色296

(一)秦俑各类衣服的颜色296

1.上衣(长襦、短襦、褶服)的颜色296

2.下衣(长裤、短裤)的颜色296

3.护腿的颜色297

4.围领(壅颈)的颜色297

5.袖口彩缘297

(二)各类不同俑的服色298

1.高级军吏俑的服色298

2.中级军吏俑的服色298

3.下级军吏俑的服色298

4.战车上御手俑和车士俑的服色298

5.骑兵俑及步兵俑的服色299

6.其他类俑的服色299

(三)对秦俑服色的几点认识299

三、秦人裁衣用料量小计301

四、秦俑的冠、帻、履、靴303

(一)冠303

1.皮弁303

2.长冠305

3.鹖冠307

(二)帻309

(三)履312

(四)靴314

(五)袜316

五、秦俑的发型及胡须317

(一)发型317

1.圆髻317

2.扁髻318

3.对秦俑发型的几点分析323

(二)胡须324

六、秦俑服饰的特征325

(一)汉服与胡服的融合325

(二)服饰的等级区别330

1.冠饰不同330

2.衣、履的差异330

(三)服色崇尚艳丽330

(四)秦人的审美观331

(五)有关秦俑服饰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332

1.关于“尚黑”问题332

2.常服与戎服的称谓问题332

第十章 秦的军事制度334

一、兵役制334

二、军队的编制336

三、奖惩制度339

四、供给制度341

(一)兵器、铠甲342

(二)士兵服装的来源343

(三)军马的来源345

(四)粮刍的供应346

第十一章 秦俑艺术349

一、兵马俑的造型特征349

(一)气势恢宏的大型群塑349

(二)武士俑的体型——阳刚之美350

(三)武士俑的面型——千人千面353

(四)陶马的造型——雄健、神骏356

(五)始皇陵园其他类俑的造型——多彩多姿357

1.百戏俑357

2.铜禽坑出土的陶俑及铜禽363

3.马厩坑出土的圉人俑365

4.铜车马坑出土的铜俑、铜马370

二、秦俑的艺术风格与技巧372

(一)写实的艺术风格372

(二)神与形的统一374

1.形的统一性及其蕴涵的审美意境374

2.神态多姿、个性鲜明375

(三)艺术的夸张与提炼概括等艺术技巧377

(四)绘塑结合379

(五)秦俑与西方艺术风格的差异380

三、秦俑的主题思想382

四、秦俑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地位385

(一)秦俑的艺术渊源385

1.先秦俑的出现与发展385

2.秦俑对先秦俑造型风格的继承与发展387

3.秦俑的艺术渊源388

(二)秦俑艺术产生的社会条件390

(三)面对秦俑艺术引发的几点思考391

第十二章 秦兵马俑的作者393

一、兵马俑的设计者393

(一)兵马俑是谁设计的393

(二)设计意图394

(三)设计的要求394

(四)设计的细则395

(五)工程的组织管理396

二、兵马俑的制作者397

(一)来源于中央宫廷制陶作坊的陶工397

1.宫字类陶工名397

2.右字类陶工名400

(二)来源于地方的陶工名400

(三)其他类陶工404

(四)陶工的组织管理407

(五)陶工作品赏析408

1.来源于中央官署制陶作坊的陶工作品408

2.来源于地方制陶作坊的陶工作品412

3.陶马赏析414

(六)来源于中央和地方两类陶工造型艺术风格的差异416

第十三章 陶俑、陶马的制造工艺418

一、武士俑的制造工艺418

(一)俑头的制法418

1.俑头粗胎的制法418

2.俑头细部的制作工艺421

(二)陶俑躯干的制法423

1.足踏板的制法423

2.足、履(或靴)的制法424

3.俑腿的制法427

4.俑躯干的制法431

5.俑臂的制法437

6.俑手的制法440

7.陶俑躯干细部的雕饰441

(三)对陶俑制法的综合分析444

二、陶马的制造工艺446

(一)陶马各部件的制法446

1.马头的制法446

2.马颈部制法448

3.躯干的制法448

4.马的四肢及马尾的制法453

(二)陶马各部件的粘接组合453

(三)马体外表的修饰456

(四)对陶马制法的几点认识457

三、秦始皇陵园其他类陶俑的制法458

(一)箕踞俑及长跽俑的制法458

1.箕踞俑的制法458

2.长跽俑的制法459

(二)跪坐俑的制法460

(三)大型立姿俑的制法461

1.袖手俑和御手俑的制法461

2.百戏俑的制法462

四、制陶原料与陶质、陶色和焙烧温度463

(一)制作陶俑、陶马泥土的成分与泥料的制备463

(二)陶俑、陶马的陶色、陶质与烧成温度465

(三)陶窑467

(四)陶俑、陶马的彩绘468

本书引用与参考的主要论文和书籍目录469

一、论文目录469

二、书籍目录472

后记4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