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
  • (美)辛千凡著;(美)辛千凡译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43944664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943页
  • 文件大小:225MB
  • 文件页数:992页
  • 主题词:柴油机-系统设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分析式设计过程、耐久性、可靠性、优化3

1 分析式设计过程和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3

1.1 车用柴油发动机设计的特征和挑战3

1.1.1 柴油发动机分类3

1.1.2 柴油机和汽油机之间的比较5

1.1.3 柴油发动机的历史、特征和面临的挑战7

1.2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系统工程的概念13

1.2.1 系统工程原理13

1.2.2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在系统工程方面所面临的挑战17

1.2.3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系统工程——属性驱动的系统设计过程18

1.2.4 系统工程的工具和方法24

1.3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可靠性工程和抗扰性工程的概念25

1.3.1 可靠性工程和抗扰性工程中的关键元素25

1.3.2 多变性的概念26

1.3.3 性能的概念30

1.3.4 耐久性的概念32

1.3.5 质量、抗扰性和质量损失函数的概念33

1.3.6 可靠性的概念37

1.3.7 系统设计——从“为定目标而设计”到“为多变性而设计”再到“为可靠性而设计”39

1.4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成本工程的概念42

1.4.1 为利润而设计和为价值而设计42

1.4.2 发动机系统成本分析的需求43

1.4.3 确定设计目标成本的过程44

1.4.4 发动机系统成本分析的目的45

1.4.5 成本分析中费用和影响因素的分类45

1.4.6 发动机系统成本分析的方法46

1.4.7 关于目前发动机成本分析方法的评述47

1.5 竞争性基准分析48

1.5.1 竞争性基准分析的需求48

1.5.2 竞争性基准分析的方法48

1.5.3 发动机系统设计的基本参数49

1.5.4 发动机性能的竞争性基准分析51

1.5.5 机械设计中的竞争性基准分析55

1.6 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分析式发动机系统设计过程57

1.6.1 发动机子系统的相互作用57

1.6.2 经验式发动机设计过程58

1.6.3 先进的分析式发动机系统设计过程59

1.7 发动机系统设计指标66

1.7.1 发动机设计指标概述66

1.7.2 系统性能指标67

1.7.3 系统的耐久性68

1.7.4 系统的封装性68

1.7.5 系统的成本69

1.8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工作流程和组织69

1.8.1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特征和原理69

1.8.2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工具70

1.8.3 发动机性能与系统集成的技术领域73

1.8.4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工作流程77

1.9 系统工程和系统设计的组织理论77

1.9.1 发动机产品应用开发中组织理论与系统工程的关系77

1.9.2 建立以发动机系统设计理论为依据的需求体制——一个有长远意义的战略制高点80

1.9.3 为发动机产品开发开展组织理论研究的重要性81

1.9.4 组织理论综述82

1.9.5 产品开发中组织结构设计的理性思考84

1.9.6 常见的组织结构种类介绍85

1.9.7 发动机产品应用开发中关于部门化和集成化的组织结构设计理论87

1.9.8 专业化和为发动机系统设计的N-A-P-D-Q-P工程师生产力管理系统95

1.10 柴油发动机不同用途的运行特性和设计特点的总结97

1.10.1 共性和差异97

1.10.2 系列化设计和多用途设计98

1.10.3 不同柴油机用途的特征98

1.11 参考文献和书目99

1.11.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99

1.11.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106

2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耐久性和可靠性117

2.1 发动机耐久性的问题117

2.2 发动机性能、负荷和耐久性方面的系统设计118

2.2.1 发动机系统层面的负荷和耐久性设计约束条件118

2.2.2 系统性能与耐久性之间的迭代设计120

2.2.3 系统耐久性工程师的作用120

2.3 耐久性与可靠性之间的关系121

2.4 发动机的耐久性测试122

2.5 加速的耐久性和可靠性测试123

2.6 发动机部件的结构设计和分析123

2.7 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系统耐久性分析124

2.8 热机械故障基础125

2.8.1 热机械结构概念的概述125

2.8.2 机械故障的基本概念125

2.8.3 损伤和损伤模型127

2.8.4 热机械故障模式129

2.8.5 疲劳131

2.9 柴油发动机的热机械故障135

2.9.1 气缸盖的耐久性135

2.9.2 排气歧管的耐久性137

2.9.3 发动机气门的耐久性140

2.9.4 凸轮的疲劳和应力141

2.9.5 发动机活塞和曲轴的耐久性145

2.9.6 涡轮增压器的耐久性145

2.9.7 柴油氧化型催化器和颗粒过滤器的耐久性146

2.10 重载柴油发动机气缸套的穴蚀146

2.10.1 气缸套的穴蚀故障146

2.10.2 气缸套穴蚀的影响因素和设计解决方案147

2.10.3 气缸套穴蚀的实验研究148

2.10.4 气缸套穴蚀的分析预测148

2.11 柴油发动机的磨损149

2.11.1 磨损基础149

2.11.2 发动机轴承的磨损150

2.11.3 活塞环和活塞销的磨损150

2.11.4 凸轮的磨损150

2.11.5 凸轮的闪光温度152

2.11.6 气门杆的磨损152

2.11.7 气门座的磨损152

2.11.8 排气再循环发动机部件的磨损153

2.12 排气再循环冷却器的耐久性154

2.12.1 排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结垢和堵塞154

2.12.2 排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沸腾155

2.12.3 排气再循环冷却器内的腐蚀和冷凝156

2.13 柴油发动机系统的可靠性157

2.13.1 发动机系统可靠性分析的目的157

2.13.2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可靠性工程158

2.13.3 可靠性评估的测试方法159

2.13.4 可靠性概率设计159

2.13.5 发动机设计中的概率可靠性分析163

2.13.6 可靠性分配和系统优化164

2.13.7 发动机系统的耐久性暨可靠性优化模型165

2.14 参考文献和书目167

2.14.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167

2.14.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174

3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优化技术186

3.1 系统优化理论概述186

3.1.1 优化简介186

3.1.2 试验设计、响应曲面方法和蒙特卡罗模拟187

3.1.3 定目标模拟与优化之间的比较188

3.1.4 柴油发动机系统优化的方法190

3.1.5 田口方法192

3.1.6 响应曲面方法196

3.1.7 从单点到两维优化图197

3.1.8 从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198

3.1.9 为定目标而设计、为多变性而设计和为可靠性而设计中的优化202

3.2 响应曲面方法205

3.2.1 响应曲面方法流程的概述205

3.2.2 建立拟合器模型206

3.2.3 响应曲面方法中的统计试验设计213

3.2.4 用响应曲面方法进行分析和优化222

3.3 发动机系统设计中先进的试验设计优化225

3.3.1 用田口方法进行的发动机优化225

3.3.2 用响应曲面方法进行的发动机标定228

3.3.3 用响应曲面方法进行的发动机系统优化229

3.4 考虑多变性和可靠性的抗扰性设计中的优化232

3.4.1 考虑多变性、可靠性和抗扰性的优化概述232

3.4.2 统计和概率分布选择的基础知识236

3.4.3 蒙特卡罗模拟简介240

3.4.4 以往对基于可靠性的设计优化所进行的研究241

3.4.5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概率模拟243

3.5 参考文献和书目251

3.5.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251

3.5.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253

第二部分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发动机热力学循环、车辆动力系性能和排放261

4 动态和静态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基础261

4.1 柴油发动机性能特征简介261

4.1.1 发动机性能脉谱图261

4.1.2 发动机功率和燃油消耗特征261

4.1.3 发动机空燃比和排气再循环率的特征266

4.1.4 发动机温度特征266

4.1.5 发动机压力特征266

4.1.6 发动机散热量特征267

4.2 发动机缸内热力学循环过程的理论公式267

4.2.1 发动机热力学循环计算概述267

4.2.2 发动机缸内循环过程的模型假设268

4.2.3 缸内瞬时循环过程的控制方程268

4.2.4 循环过程中每个阶段控制方程的简化269

4.2.5 关键子模型270

4.3 发动机歧管充填动力学和动态发动机系统设计274

4.4 静态发动机系统设计的数学公式275

4.4.1 预测硬件性能275

4.4.2 以实现目标性能为目的的硬件指标设计282

4.4.3 发动机压差的特征283

4.4.4 发动机空气系统设计中理论可选系统的总结287

4.5 发动机循环模拟中的稳态模型调整287

4.6 参考文献和书目292

4.6.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292

4.6.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296

5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发动机与车辆的匹配分析300

5.1 车辆性能分析的理论300

5.1.1 车辆分析领域简介300

5.1.2 车辆性能分析的公式300

5.2 发动机点火运行时发动机与车辆的稳态匹配305

5.2.1 匹配标准概述305

5.2.2 驾驶性能和传动系设计参数307

5.2.3 动力系匹配和车辆燃油经济性311

5.2.4 依靠特征脉谱图而进行的发动机与传动系的分析式匹配312

5.3 动力系和传动系动力学以及瞬态性能模拟315

5.3.1 瞬态动力系动力学的理论分析315

5.3.2 车辆驾驶循环模拟316

5.3.3 车辆加速模拟322

5.3.4 为系统设计进行的车辆与发动机的集成模拟324

5.4 发动机与车辆动力系性能的优化324

5.5 混合动力系的性能分析327

5.5.1 混合动力系模拟在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327

5.5.2 监督控制策略和电动混合动力装置327

5.5.3 混合动力系模拟328

5.5.4 对系统设计中混合动力系分析的展望328

5.6 参考文献和书目329

5.6.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329

5.6.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334

6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发动机制动器性能344

6.1 发动机制动运行时发动机与车辆的匹配344

6.1.1 车辆制动要求和对缓速器的需求344

6.1.2 缓速器的益处和挑战347

6.1.3 车辆制动力分布和缓速器的缓速力目标349

6.1.4 传动系缓速器和发动机制动器的分类350

6.1.5 缓速器的制动机理352

6.1.6 发动机制动器与传动系缓速器之间的比较353

6.1.7 缓速器能量转换比率356

6.1.8 压缩式制动器的缓速过程效率357

6.1.9 发动机制动器缓速功率要求的分析358

6.1.10 发动机制动器和动力系系统的一体化设计360

6.2 传动系缓速器361

6.2.1 传动系缓速器的种类361

6.2.2 传动系缓速器的扭矩特征362

6.2.3 传动系缓速器的冷却和热防护362

6.3 排气制动器性能分析363

6.3.1 传统的排气制动器363

6.3.2 可变截面涡轮排气制动器364

6.3.3 可变气门驱动排气制动器364

6.3.4 排气压力脉冲的影响和与配气机构之间的相互作用364

6.3.5 排气制动器与涡轮增压器和压缩式制动器之间的相互作用368

6.4 压缩释放式发动机制动器的性能分析369

6.4.1 压缩式制动器的种类369

6.4.2 压缩释放式制动器的设计原理369

6.4.3 压缩式制动器的性能特征375

6.4.4 压缩式制动器的设计约束条件379

6.4.5 环境对压缩式制动器性能的影响379

6.4.6 压缩式制动器的二冲程制动380

6.4.7 可变气门驱动和无凸轮的压缩式制动器380

6.4.8 发动机制动噪声381

6.4.9 压缩式制动器的动力系控制386

6.5 参考文献和书目386

6.5.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386

6.5.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388

7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燃烧、排放和标定390

7.1 从功率和排放要求到系统设计的过程390

7.2 燃烧和排放研发391

7.2.1 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简介391

7.2.2 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393

7.2.3 燃油喷射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395

7.2.4 燃烧室设计396

7.2.5 传统柴油机燃烧系统方面的最新进展398

7.2.6 先进的低温燃烧系统400

7.2.7 代用燃料和天然气发动机402

7.2.8 燃烧和排放的基础测试及空气系统要求404

7.3 发动机标定优化408

7.3.1 发动机排放特征和稳态标定优化408

7.3.2 快速的瞬态标定优化409

7.3.3 虚拟发动机标定与系统设计409

7.4 排放模拟410

7.4.1 氧的质量分数计算410

7.4.2 经验式方法412

7.4.3 零维方法413

7.4.4 现象学方法413

7.4.5 计算流体动力学与KIVA模拟414

7.4.6 依靠于宏观参数的启发式方法414

7.5 参考文献和书目415

7.5.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415

7.5.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427

8 柴油发动机后处理集成和匹配436

8.1 关于后处理对发动机系统设计要求的概论436

8.1.1 柴油氧化型催化器的性能436

8.1.2 基于尿素的选择性催化还原的性能437

8.1.3 可降低氮氧化物排放的固氨储存和释放技术438

8.1.4 稀薄氮氧化物捕集器的性能439

8.1.5 柴油颗粒过滤器的性能439

8.1.6 一氧化二氮排放441

8.1.7 集成式后处理系统442

8.1.8 排气热管理443

8.1.9 后处理标定444

8.1.10 冷起动排放控制444

8.2 柴油颗粒过滤器再生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要求444

8.3 发动机与后处理集成的分析方法448

8.4 参考文献和书目449

8.4.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449

8.4.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455

第三部分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动力学、摩擦、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461

9 先进的柴油发动机配气机构系统设计461

9.1 配气机构设计准则461

9.1.1 气门升程型线和配气定时462

9.1.2 凸轮升程型线466

9.1.3 配气机构动力学467

9.1.4 配气机构飞脱471

9.1.5 配气机构惯性力472

9.1.6 配气机构气体载荷和再压缩压力472

9.1.7 配气机构设计标准475

9.2 配气定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476

9.3 配气机构动力学分析484

9.4 凸轮型线设计486

9.4.1 凸轮设计中的配气机构系统参数486

9.4.2 凸轮型线对配气机构动力学的影响487

9.4.3 凸轮的动力学设计487

9.4.4 凸轮的运动学设计492

9.5 气门弹簧设计494

9.5.1 气门弹簧的分析式设计方法494

9.5.2 气门弹簧的定解问题和优化方案495

9.5.3 气门弹簧设计的步骤499

9.6 配气机构系统的分析式设计和优化500

9.7 可变气门驱动发动机的性能501

9.7.1 对可变气门驱动的需求501

9.7.2 可变气门驱动的分类502

9.7.3 可变气门驱动的设计难点503

9.7.4 可变气门驱动与其他空气系统部件的相互作用503

9.7.5 气油发动机可变气门驱动的性能507

9.7.6 柴油发动机可变气门驱动的性能508

9.8 利用可变气门驱动实现柴油机均质充量压燃着火520

9.8.1 可控自动点火和均质充量压燃着火燃烧520

9.8.2 为实现均质充量压燃着火的可变气门驱动应用技术522

9.9 停缸性能523

9.9.1 停缸简介523

9.9.2 停缸的机理和性能优势524

9.9.3 柴油发动机停缸性能模拟528

9.9.4 停缸设计所面临的挑战536

9.9.5 停缸技术与其他技术的匹配537

9.10 参考文献和书目538

9.10.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538

9.10.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544

10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摩擦和润滑549

10.1 系统设计中发动机摩擦分析的目的549

10.1.1 发动机摩擦的定义549

10.1.2 发动机系统设计中关于研究摩擦的需要550

10.1.3 发动机系统设计中采用的处理摩擦的方法551

10.2 发动机摩擦学基础概述552

10.2.1 摩擦基础552

10.2.2 润滑区域和斯特里贝克图554

10.2.3 混合润滑理论558

10.2.4 表面形貌560

10.2.5 润滑剂物性和对发动机摩擦的影响561

10.3 发动机整体的摩擦特性562

10.3.1 在不同润滑区域里的发动机摩擦特征562

10.3.2 在不同转速和负荷时的发动机摩擦特征564

10.3.3 减少发动机摩擦的设计措施565

10.3.4 系统设计对发动机摩擦的影响566

10.4 活塞组的润滑动力学567

10.4.1 活塞组的摩擦特征和设计567

10.4.2 活塞组润滑动力学的历史568

10.4.3 活塞组润滑动力学的公式569

10.4.4 润滑动力学的刚性常微分方程特征573

10.4.5 活塞设计对裙部润滑和摩擦的影响573

10.5 活塞环的润滑动力学577

10.5.1 活塞环的摩擦特征和设计577

10.5.2 活塞环润滑动力学特征581

10.6 发动机轴承的润滑动力学585

10.6.1 发动机轴承润滑动力学的特征585

10.6.2 发动机轴承的摩擦计算587

10.6.3 活塞组轴承的摩擦特征589

10.7 配气机构的润滑和摩擦591

10.7.1 关于配气机构摩擦的系统设计考虑591

10.7.2 配气机构摩擦的特征593

10.7.3 配气机构润滑和摩擦分析的过程595

10.7.4 凸轮与平底从动件的摩擦分析595

10.7.5 平底从动件的旋转598

10.7.6 凸轮与滚轮从动件的摩擦分析600

10.7.7 配气机构轴承和导管的摩擦分析602

10.8 用于系统设计的发动机摩擦模型604

10.8.1 第一级发动机摩擦模型604

10.8.2 第二级发动机摩擦模型607

10.8.3 第三级发动机摩擦模型610

10.9 参考文献和书目610

10.9.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610

10.9.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618

11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626

11.1 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概述626

11.1.1 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基本概念626

11.1.2 对噪声的客观和主观的评估629

11.2 车辆和动力系的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630

11.2.1 噪声法规630

11.2.2 动力系和传动系的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问题的分类630

11.2.3 车辆动力系和传动系的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研发过程632

11.3 柴油发动机的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632

11.3.1 发动机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分类632

11.3.2 柴油与汽油发动机噪声的区别633

11.3.3 柴油发动机噪声的特征633

11.3.4 发动机噪声识别634

11.3.5 瞬态发动机噪声635

11.3.6 柴油发动机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变化635

11.3.7 发动机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研发过程635

11.3.8 降低发动机噪声和振动的设计措施636

11.3.9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采用的关于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方法637

11.4 燃烧噪声638

11.5 活塞敲击噪声和活塞组动力学639

11.5.1 活塞敲击噪声639

11.5.2 关于活塞敲击的活塞组动力学模拟643

11.5.3 活塞设计和发动机运行对活塞敲击的影响646

11.6 配气机构噪声648

11.7 齿轮系噪声649

11.8 曲轴系和发动机机体噪声650

11.9 辅助设备噪声650

11.10 空气动力噪声650

11.10.1 进气噪声650

11.10.2 排气噪声651

11.10.3 涡轮增压器噪声653

11.10.4 冷却风扇噪声653

11.11 发动机制动器噪声654

11.12 关于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的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模型654

11.12.1 第一级系统噪声模型654

11.12.2 第二级系统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模型656

11.12.3 第三级系统噪声、振动和不平顺性模型659

11.13 参考文献和书目659

11.13.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659

11.13.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666

第四部分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中的散热量、空气系统、发动机控制和系统集成675

12 柴油发动机散热量和冷却675

12.1 发动机能量平衡分析675

12.1.1 从热负荷到散热量控制所面临的挑战675

12.1.2 散热量和冷却分析的系统方法676

12.1.3 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动机能量平衡分析方法676

12.2 发动机零散能量损失680

12.2.1 零散能量损失概述680

12.2.2 零散热量损失的参数依变关系680

12.2.3 发动机零散热量损失的比例估算682

12.3 发动机本体冷却液散热量的特征682

12.3.1 发动机本体冷却液散热量的组成元素682

12.3.2 低散热量发动机684

12.3.3 发动机本体冷却液散热量的敏感度分析684

12.4 冷却系统设计计算686

12.4.1 冷却系统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686

12.4.2 冷却器性能计算688

12.4.3 冷却器环境温度和冷却能力689

12.5 发动机暖机分析694

12.6 余热回收和可用能分析694

12.7 参考文献和书目696

12.7.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696

12.7.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700

13 柴油发动机空气系统设计705

13.1 发动机空气系统设计的目的705

13.2 低排放设计对空气系统要求的概述707

13.3 排气再循环系统型式708

13.3.1 排气再循环系统的分类708

13.3.2 排气再循环发动机的设计原则708

13.3.3 高压环路排气再循环系统的优点和难点710

13.3.4 低压环路排气再循环系统的设计原则711

13.3.5 高压和低压环路排气再循环系统之间的比较712

13.4 空气增压型式和匹配713

13.4.1 涡轮增压器型式713

13.4.2 压气机的匹配、空气动力学设计和耐久性715

13.4.3 涡轮的匹配、空气动力学设计和耐久性718

13.4.4 涡轮增压器在极限环境条件下的性能720

13.4.5 考虑瞬态排放控制和性能的机械增压和电动增压系统721

13.5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气歧管设计721

13.6 涡轮增压排气再循环发动机的泵气损失控制原理724

13.7 关于发动机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分析729

13.8 涡轮复合增压736

13.9 发动机减小排量、降低转速和降低呼吸745

13.10 参考文献和书目760

13.10.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760

13.10.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767

14 柴油发动机系统动力学、瞬态性能和电子控制778

14.1 柴油发动机瞬态性能和控制的概述778

14.1.1 发动机硬件设计和软件控制的作用778

14.1.2 稳态与瞬态性能之间的区别778

14.1.3 发动机瞬态性能的控制779

14.1.4 考虑发动机瞬态的硬件设计分析780

14.2 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的瞬态性能780

14.3 基于模型的控制中的平均值模型781

14.4 基于模型的控制中的具有曲轴转角精度的实时模型781

14.5 空气路径基于模型的控制782

14.5.1 发动机瞬态的空气系统控制中的查表法782

14.5.2 发动机瞬态基于模型的控制782

14.5.3 基于模型的控制和预测式动态在线控制器785

14.6 燃油路径控制和柴油发动机的调速器786

14.7 基于扭矩的控制787

14.8 动力系动力学和瞬态控制787

14.8.1 瞬态性能模拟787

14.8.2 实时高保真法和平均值法的瞬态模拟788

14.9 传感器动力学和基于模型的虚拟传感器788

14.9.1 发动机传感器的分类788

14.9.2 发动机传感器的开发需求789

14.9.3 排气歧管气体温度虚拟传感器的建模790

14.10 在线诊断和故障诊断791

14.11 发动机控制器设计792

14.12 软件在环和硬件在环793

14.13 基于气缸压力的控制793

14.14 均质充量压燃着火控制793

14.15 参考文献和书目793

14.15.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793

14.15.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802

15 柴油发动机系统指标的设计和子系统的相互作用810

15.1 系统设计分析的流程810

15.2 改善燃料经济性的路线图812

15.3 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关键工况点的设计812

15.3.1 系统设计的约束条件812

15.3.2 从极限环境到标准实验台条件的设计815

15.3.3 考虑排气流量变化的设计816

15.3.4 关键工况点设计——额定功率816

15.3.5 关键工况点设计——最大扭矩820

15.3.6 关键工况点设计——部分负荷和其他工况点820

15.4 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优化820

15.4.1 敏感度分析的种类820

15.4.2 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优化分析823

15.4.3 普适于不同氮氧化物排放水平的发动机硬件选型和标定的系统设计方法837

15.5 参考文献和书目838

16 排放和燃料经济性法规及其对先进发动机技术研究和技术路线选择的影响844

16.1 美国排放法规和温室气体法规844

16.2 全球其他地域的排放和温室气体法规847

16.3 温室气体法规对车辆技术选择的影响849

16.4 排放和温室气体法规对发动机研发的影响849

16.5 轻载柴油机技术的影响852

16.6 重型车辆和发动机在改善燃料经济性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和技术选择854

16.7 参考文献和书目859

16.7.1 英文参考文献和书目859

16.7.2 中文参考文献和书目862

17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结束语和展望863

17.1 对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十六个技术领域的总结和展望863

17.2 柴油发动机系统设计的文献学研究和学科规划与建设867

17.3 参考文献和书目883

17.3.1 学科史研究883

17.3.2 学科规划与研究成果分析883

17.3.3 学科发展与创新能力883

附录884

附录1 概率分析的统计学摘要884

附录2 中英对照名词索引和主题索引889

附录3 图表索引93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