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民俗学通论 3 民俗资源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仲富兰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9107906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84页
- 文件大小:60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民俗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民俗学通论 3 民俗资源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社会转型与新民俗资源观1
一、社会转型中的“资源”认知1
二、民俗学研究须向“资源”领域拓展4
三、民俗资源分类与形态要素8
四、民俗资源研究的路径建构11
五、关于新民俗资源观14
六、民俗资源的保护与利用16
第一章 民俗资源:概念与分类系统21
第一节 人类资源观的演变21
一、关于资源概念的阐释21
二、对“信息资源”的再认识24
三、社会资源的延伸与拓展26
四、民俗资源:新“四库”全书28
第二节 民俗资源的分类系统32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民俗资源分类32
二、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体系分析34
三、都市民俗与资源守护36
四、亟待保护的都市民俗资源类型37
第三节 民俗资源分类的组合系统41
一、资源的传播和价值实现41
二、纵横交错的资源“组合系统”42
三、支撑资源组合系统的四大支柱45
第二章 民俗资源的内涵与外延48
第一节 传统节日与资源内涵48
一、传统节日的传承之路48
二、清明节文化内涵再认识50
三、民族生命意识的传承51
四、“七夕”、“中秋”文化内涵辨析53
五、消费主义与民俗资源56
第二节 民俗资源的特征59
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59
二、变异与稳定的结合61
三、衰减与递增的过程64
四、传统与时尚的转换66
第三节 共享与持久的文化盛宴69
一、民俗资源的共享特征69
二、民俗资源的耐久特征71
三、读图时代的民俗资源73
第三章 都市民俗与资源集合75
第一节 民俗资源集聚与留存75
一、五方杂处的资源集聚75
二、中西习俗的兼容并蓄78
三、都市资源的留存与守护81
第二节 民俗资源的层次与衍生85
一、民俗资源的三个层次85
二、民俗资源的价值展示87
三、传统习俗在都市的衍生89
第三节 物态与非物态的资源整合90
一、两种形态资源的整合90
二、非物质形态资源的保护93
三、非物质形态资源的转换95
第四节 多样性与集合性统一97
一、民俗资源的多样性97
二、民俗资源的同一性99
三、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101
第四章 研究民俗资源的维度与视角104
第一节 历时性:人口资源再生104
一、生育文化与人口资源104
二、人口再生与民俗流变106
三、当代生养习俗的嬗变107
四、“银发浪潮”与社会发展110
第二节 共时性:民族资源发展111
一、空间格局:资源保护与地域条件111
二、民俗内涵:资源利用与传播形态112
三、未来走向:文化诉求与要素表达114
四、民众参与:持续发展与商业模式116
第三节 乡土视角:承载乡愁的宝贵资源117
一、乡缘风土与知识传承117
二、水在江南民俗中的核心价值119
三、香包凝聚乡土情120
四、佛教与江南民俗的三个案例121
第四节 海洋视角:广阔无尽的资源优势124
一、“下海庙”与古代上海人文资源124
二、妈祖信仰与上海民俗传播126
三、镇海祈福与信众祀奉129
四、走向蔚蓝的大海131
第五章 民俗资源与文化创意134
第一节 民俗资源与创意产业134
一、非遗传承与符号传播134
二、非遗传播与文化创意137
三、非遗创意特点辨析138
四、融汇古今与创新诉求140
第二节 民俗资源与传媒互动143
一、民俗节日的文化价值143
二、民俗仪式与传播工具144
三、民俗资源凝聚珍贵记忆147
四、“内容为王”与意义传达149
第三节 数字技术与节日创意151
一、民俗符号的内在结构151
二、数字媒介与民俗传承154
三、微信时代的节俗传播157
四、移动互联网与节日新媒体159
第六章 民俗资源的价值内涵162
第一节 人文内涵与国学价值162
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义162
二、天人合一的哲理意义163
三、不变求变的开端意义164
四、辟邪纳福的社会意义165
第二节 尊老敬贤的家国传统166
一、尊敬老者的文化传统166
二、“敬老”尚需“崇文”168
三、孝亲敬老的民俗积淀169
四、尊老敬贤的人情魅力171
第三节 民俗流变与人文价值172
一、“润物细无声”的文化财富172
二、传统馈赠给当代人的厚礼174
三、开拓创新与文化品格塑造178
第四节 民俗旅游资源的巨大空间181
一、守护民俗资源的核心价值181
二、旅游与节日资源的叠加效应184
三、三种力量制约着价值实现186
第七章 传统节日与古镇资源保护190
第一节 节日资源保护与认同190
一、传统节日资源的文化价值190
二、现实的巨大反差191
三、传统节日蕴涵的文化认同193
四、过节模式要革故鼎新194
第二节 非遗资源保护与开发194
一、保护资源需克服浮躁心态194
二、重在挖掘资源内涵196
三、庄严仪式中的珍贵记忆198
第三节 古镇资源保护路径探寻199
一、从“古镇三要素”说起199
二、古镇文脉的精神载体202
三、活化古镇的故事与传说205
四、民俗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206
第四节 保护方式与手段的创新208
一、节日民俗资源演进规律208
二、传媒改变民俗资源走向212
三、激活民俗资源创新力214
第八章 资源开发与文创产业发展218
第一节 承载乡愁的美丽中国218
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218
二、“山水城市”诸要素分析221
三、山水城市的民俗特征224
四、山水城市需要民俗创意227
第二节 从民俗资源到文创产业231
一、民族手工艺品文创新态势231
二、亟须提升原创力度234
三、连接文化市场,对接高新技术237
第三节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239
一、生态环境是地域的核心资源239
二、“黑牡丹”与上海苏州河整治241
三、苏州河生机与城市生态空间244
第九章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强国247
第一节 厚积薄发与酒文化创意247
一、酒资源与上海民俗247
二、酒与一座城市的兴起250
三、别具特色的上海酒俗252
四、开启上海酒文化创意之路255
第二节 古镇保护与未来家园257
一、城镇化进程中的古镇发展257
二、找准自身的核心资源259
三、文化记忆与古镇资源空间260
四、提升创新力度,找准表现形式263
第三节 寻找消逝的文化记忆265
一、“民俗资源开发”的十二字诀265
二、开发与“历史文化”结缘268
三、当今资源开发的紧迫问题270
四、让文化记忆告诉未来272
主要参考书目276
后记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