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丰县志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海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5018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700页
- 文件大小:445MB
- 文件页数:78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丰县志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1
概述1
大事记11
卷一 建置 政区65
第一章 建置沿革65
第二章 行政区划6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行政区划6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67
第三章 县城75
第四章 乡镇75
海城镇75
汕尾镇76
梅陇镇77
公平镇77
陶河镇78
赤坑镇78
大湖镇79
鮜门镇79
小漠镇80
赤石镇80
鹅埠镇81
平东镇81
黄羌镇82
联安镇82
马宫镇83
红草镇83
遮浪镇84
捷胜镇84
田墘镇84
东涌镇85
可塘镇85
附城乡86
城东乡86
莲花山乡86
附录:87
圆墩林场87
西坑林场87
黄羌林场87
梅陇农场88
公平水库88
卷二 自然环境89
第一章 地质89
第一节 地层89
第二节 构造91
第三节 岩浆岩94
第四节 矿藏94
第五节 地震94
第二章 地貌96
第一节 地势96
第二节 山地、丘陵96
第三节 台地、平原98
第三章 气候99
第一节 气象要素99
第二节 物候与气象谚语105
第三节 灾害性天气106
第四章 水文116
第一节 河流水系116
第二节 水资源120
第五章 土壤125
第一节 土壤分布125
第二节 土壤的分类与特性125
第六章 生物131
第一节 陆地动物131
第二节 陆地植物132
第三节 水生生物133
第七章 海域138
第一节 海岸线138
第二节 海湾、港湾138
第三节 岛、礁、沙滩、岬139
第四节 海洋水文144
卷三 人口156
第一章 总量分布156
第一节 总量156
第二节 分布159
第二章 人口构成162
第一节 自然构成162
第二节 社会构成168
第三章 人口变动175
第一节 自然变动175
第二节 社会变动177
第四章 人口与经济178
第五章 计划生育179
第一节 机构 队伍180
第二节 政策 措施181
第三节 成果182
卷四 华侨、港澳台同胞185
第一章 华侨185
第一节 海外华侨185
第二节 归国华侨、侨眷189
第三节 华侨华人社团191
第四节 华侨华人知名人士193
第五节 海丰县政府侨务办公室195
第二章 香港同胞196
第一节 人口196
第二节 职业197
第三节 与祖国家乡之往来198
第三章 澳门同胞203
第一节 人口203
第二节 职业204
第三节 乡贤204
第四节 社团205
第四章 台湾同胞206
第一节 人口206
第二节 知名人士206
第三节 爱国爱乡往来207
第四节 对台工作机构207
卷五 经济综述208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208
第一节 清代以前经济208
第二节 清代经济209
第三节 民国时期经济210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211
第一节 经济发展速度211
第二节 投资建设216
第三节 投资效益217
第三章 经济结构217
第一节 所有制结构217
第二节 产业结构220
第三节 流通结构225
第四章 国民收入与人民生活227
第一节 国民收入227
第二节 人民生活228
卷六 经济管理234
第一章 计划管理234
第一节 机构234
第二节 计划经济234
第二章 物价管理236
第一节 管理体制236
第二节 价格236
第三节 物价检查238
第三章 工商行政管理242
第一节 管理机构242
第二节 市场管理243
第三节 打击投机倒把244
第四节 工商登记245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248
第六节 商标广告管理248
第四章 标准计量管理249
第一节 计量管理249
第二节 产品标准化管理251
第五章 审计251
第六章 统计服务与监督252
第一节 管理体制252
第二节 服务与监督252
第七章 环境保护253
第一节 环境污染253
第二节 环境监测255
第三节 监督与管理259
卷七 农业260
第一章 发展概况260
第一节 民国以前的农业260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农业261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262
第二章 农业体制变革264
第一节 封建土地所有制时期264
第二节 土地改革时期265
第三节 互助合作组时期265
第四节 农业合作化时期266
第五节 人民公社化时期266
第六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267
第七节 改革开放时期267
第三章 生产与技术268
第一节 产区分布268
第二节 品种270
第三节 耕作制度274
第四节 栽培技术275
第五节 农用土地279
第六节 肥料施用281
第七节 植物保护283
第八节 农业机械285
第四章 农业机构285
第一节 农业管理机构285
第二节 农业服务机构286
第三节 农业科学研究所287
第四节 农业技术学校288
第五节 农业科技培训288
第六节 社区农业技术推广站289
第七节 试验推广网络289
第五章 林业290
第一节 管理机构290
第二节 森林资源290
第三节 采种育苗291
第四节 植树造林292
第五节 森林保护297
第六节 山林权属298
第七节 林场299
第八节 林木经营301
第六章 畜牧302
第一节 畜牧管理机构302
第二节 畜禽业的发展302
第三节 畜禽品种305
第四节 饲料及管养技术307
第五节 疫病防治和检疫309
卷八 水利 电力312
第一章 机构沿革312
第一节 水利行政机构312
第二节 指挥机构313
第三节 电力管理机构313
第二章 农田灌溉314
第一节 蓄水工程314
第二节 引水工程与提水设施323
第三节 移民安置325
第三章 整治工程326
第一节 江河整治327
第二节 防潮与围垦工程330
第三节 治涝工程332
第四章 其他水利建设334
第一节 水土保持334
第二节 供水工程334
第五章 电力建设335
第一节 水电站336
第二节 火电厂339
第三节 输变电工程341
卷九 水产业344
第一章 自然条件346
第一节 气候与水文、水质346
第二节 水域347
第三节 水产资源349
第二章 渔业生产体制350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渔业管理形式350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变革351
第三章 捕捞357
第一节 生产发展综述357
第二节 渔汛渔期359
第三节 渔具渔法360
第四章 养殖362
第一节 生产发展概况362
第二节 养殖品种364
第三节 种苗基地建设366
第五章 水产品加工与出口367
第一节 加工367
第二节 出口368
第六章 渔业管理368
第一节 管理机构368
第二节 渔政、渔监工作369
卷十 盐业371
第一章 管理机构371
第二章 生产条件372
第一节 资源372
第二节 设施374
第三章 生产体制374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概况37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变革375
第四章 制盐工艺375
第一节 传统工艺376
第二节 工艺技术改革376
第三节 制盐机具与操作工序378
第五章 盐业产销379
第一节 原盐的生产与盐产量379
第二节 盐的公收、销售、储运382
第三节 盐税与缉务管理384
卷十一 矿业392
第一章 矿产资源392
第一节 金属矿种、矿床及分布392
第二节 非金属矿种、矿床及分布393
第三节 锡矿床储量规模394
第二章 采矿业的发展39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矿业概况396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矿业的发展396
第三章 勘测与生产工艺400
第一节 勘测400
第二节 生产工艺402
第三节 国家基建投资404
第四章 管理机构与体制4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404
第二节 管理体制405
卷十二 工业407
第一章 概况407
第二章 经营体制414
第一节 地方国营工业414
第二节 集体工业415
第三节 私营工业418
第四节 合资工业418
第三章 工业门类419
第一节 食品工业419
第二节 纺织420
第三节 机械五金421
第四节 服装鞋革422
第五节 建材423
第六节 工艺美术424
第七节 造纸印刷425
第八节 船舶木材426
第九节 化学工业428
第十节 陶瓷429
第十一节 电子仪表429
第四章 工厂、名产选介430
第一节 工厂选介430
第二节 名产选介437
卷十三 交通440
第一章 陆路440
第一节 古道440
第二节 公路441
第三节 桥梁、渡口445
第四节 路桥管养446
第二章 水路447
第一节 海上航线447
第二节 内河航道447
第三节 港口、码头448
第三章 运输449
第一节 陆运449
第二节 水运455
第四章 交通管理461
第一节 管理机构461
第二节 运输市场管理462
第三节 运价管理464
第四节 安全监理464
第五章 航运管理465
第一节 机构465
第二节 航务管理466
卷十四 邮电468
第一章 邮电管理468
第一节 机构468
第二节 经营管理469
第二章 邮政472
第一节 邮路472
第二节 邮政业务473
第三节 通邮水平475
第三章 电信477
第一节 电信线路477
第二节 电信业务482
卷十五 城乡建设485
第一章 县城建设485
第一节 中国成立前县城建设48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县城市政建设487
第三节 公共建筑490
第四节 县城住宅建设491
第二章 乡镇建设493
第一节 集镇建设493
第二节 村庄建设494
第三章 建筑业496
第一节 建筑队伍496
第二节 设计与施工497
第四章 房地产管理498
第一节 机构498
第二节 房产管理499
第三节 土地管理499
卷十六 商业501
第一章 商业体例502
第一节 国营商业502
第二节 集体商业503
第三节 私营商业506
第二章 市场509
第一节 主要城镇市场509
第二节 集市贸易511
第三章 商品购销513
第一节 生产资料购销513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购销516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购销519
第四节 食品、副食品购销520
第五节 土特产品购销525
第六节 医药品购销526
第七节 水产品购销和渔需品供应526
第四章 饮食服务528
第一节 发展情况528
第二节 主要饮服机构528
第五章 经营管理530
第一节 机构530
第二节 经营方式531
第三节 管理体制改革532
卷十七 粮油534
第一章 粮油购销534
第一节 粮油市场534
第二节 粮油统购534
第三节 粮油统销536
第二章 粮油储运541
第一节 粮油仓储541
第二节 粮油加工543
第三节 粮油调运545
第三章 粮油管理546
第一节 管理机构546
第二节 经营管理548
卷十八 对外贸易与对外经济551
第一章 对外贸易55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对外贸易55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贸易553
第二章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559
第一节 引进外资项目559
第二节 企业管理562
第三章 口岸设施建设563
第一节 港口与码头建设563
第二节 仓储建设564
第三节 出口运输机具建设564
卷十九 海关565
第一章 组织机构565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海关565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海关567
第二章 监督管理569
第一节 货运监管569
第二节 进出境旅客行李物品监管575
第三章 关税征收577
第一节 关税稽征577
第二节 关税减免578
第三节 代征税费578
第四章 查缉走私579
第一节 概况579
第二节 查缉580
卷二十 财税584
第一章 财政584
第一节 财政机构584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585
第三节 财政收支587
第四节 财政管理610
第五节 财政监督614
第六节 公债 国库券615
第二章 税务617
第一节 税务机构617
第二节 税制618
第三节 税种620
第四节 税务管理644
第五节 促产培财646
卷二十一 金融 保险649
第一章 机构649
第一节 银行649
第二节 保险652
第三节 信用合作社652
第二章 民间金融652
第一节 典当652
第二节 侨批653
第三节 信贷654
第三章 货币655
第一节 金属货币656
第二节 纸币656
第四章 存款658
第一节 储蓄存款659
第二节 对公存款659
第三节 农村存款660
第四节 基本建设、外汇信托及其他存款660
第五章 贷款661
第一节 工商贷款661
第二节 农业贷款663
第三节 渔业贷款664
第四节 基建拨款与基建贷款667
第五节 外贸与外汇贷款668
第六章 结算670
第一节 现金结算670
第二节 转账结算670
第三节 外汇结算671
第七章 保险业务672
第一节 国内保险673
第二节 涉外保险674
第三节 防灾理赔675
卷二十二 政治记要676
第一章 三点会起义与辛亥革命676
第一节 三点会起义676
第二节 辛亥革命677
第二章 农民运动与苏维埃政权678
第三章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681
第一节 抗日战争681
第二节 解放战争685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后重大政事688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清匪反霸689
第二节 整编、整队、“三反”、“五反”690
第三节 土地改革运动690
第四节 肃反、审干运动691
第五节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691
第六节 反地方主义692
第七节 反“右倾”运动和三年经济暂时困难693
第八节 “四清”运动693
第九节 “文化大革命”695
第十节 拨乱反正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