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
  • 张福贵著;李怡,张中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花城出版社
  • ISBN:9787536071537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54页
  • 文件大小:58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中国文学-现代文学史-文学史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民国文学:概念解读与个案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民国文学”是什么?1

第一章 学术前提的反思与文学史观的确立3

第一节 学术前提的内涵及其反思的必要和可能3

第二节 有意与无意:对于两个学术前提的两种忽略5

第二章 意义与时间:“民国文学”的两个概念10

第一节 意义概念的内涵:“现代”的文学10

第二节 时间概念的本质:“民国时期”的文学12

第三章 “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两种“文学时代”的差异15

第一节 文学观念与功能的变化:由多元走向同一15

第二节 文学主题的变化:由批判转向歌唱17

第三节 作品审美风尚的变化:悲剧意识的淡化24

第四节 作家身份及组织机制的变化:由自由职业者转向“国家干部”25

第四章 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的历史“边界线”29

第一节 逻辑与事实:文学史的命名和分期29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当代文学一体化的历史辨析34

第三节 《讲话》的功能与“共和国文学”属性36

第四节 《讲话》在“民国文学”时代的传播与影响的历史陈述42

第二编 民国文学研究的文学史观反思57

第五章 文化转型与政治分野:文学时代转换的阶段性特征57

第一节 文化整体批判时期的文学(1911—1927)58

第二节 文学的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1927—1937)61

第三节 政治的分合与文化的复兴(1937—1949)64

第四节 政治与文学的一体化时期(1949—1978)69

第五节 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期的文学(1978—2000)71

第六章 革命史诉求与文学史写作中的逻辑缺失77

第一节 革命史体系文学史观:单一的阶级性与党派性78

第二节 文学史观的扩大与超越:人类观与人性论的建立80

第三节 “战争文学”的书写:“爱国主义”与“英雄主义”辨析82

第七章 “教科书时代”与教科书思想体系86

第一节 教科书思想体系的一致性与“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模式化87

第二节 思想困境与学术难题:走不出的“教科书时代”90

第三节 学科性的理解与学术常识的确认91

第八章 学术的边界与学科的边界:经典文学史的书写与文学史观的反思101

第一节 “三大发现”与文学史的边界102

第二节 “现代性”的起点与历史贯穿107

第九章 文学史研究的范式与历史心态调整111

第一节 文学史文本的真实性问题112

第二节 文学史观的个性化与连续性问题113

第三节 研究者的历史心理学问题115

第三编 “民国文学”的前缘与后世:文学史与文化关系回顾119

第十章 “政治五四”与“文化五四”:两个“五四”的不同境遇与价值差异119

第一节 “两个五四”的两种境遇119

第二节 文化五四的反传统本质127

第三节 彻底反传统的激进主义性质辨析130

第十一章 民国文学的前缘:晚明文学与五四文学的时差与异质132

第一节 精神关系:时间的差异与本质的差异132

第二节 文化底蕴:传统的反叛与现代的反叛133

第三节 人生价值:生命的意义与思想的意义139

第四节 自由境界:个性的解放与群体的解放142

第十二章 民国文学的后世:两个文学时代主题的文化走向146

第一节 第一个怪圈:“五四”后文学主题对“五四”精神的变异147

第二节 第二个怪圈:新时期文学主题向“五四”精神的回归149

第三节 文学的处境与作家的选择:无序与无根的时代153

第四节 “新世纪文学”的哀叹:回不去的“八十年代”159

第十三章 文学时代转换后的反现代意识与热点反思165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弱化与人类意识的匮乏166

第二节 乡村文化尺度的确立与农民意识的强化170

第三节 疏离人生与玩笑人生:两种反文化倾向176

第四节 “性文学热”的反思与回顾178

第五节 “红色经典”热:经典的主题与非经典的艺术187

第六节 新世纪话剧的文本考察:小说与话剧文本转换的现代性表达192

第十四章 “灰色化”与边缘化的过程:文学时代的转换中知识分子对民众的认同199

第一节 道德人格的认同:由自崇走向自卑199

第二节 阶级意识的认同:由自我走向群体201

第三节 情感方式的认同:由浪漫走向实在205

第十五章 民国文学中的“红色三十年代”:中日“无产阶级小说”主题比较208

第一节 “红色三十年代”的思想源流208

第二节 “去个人化”:无产阶级文学的主题模式209

第三节 人性与“党性”的纠结212

第十六章 超越时空的文学史观:“世界华文文学”的概念与学科性219

第一节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219

第二节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222

第三节 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225

第四编 民国文学经典研究的再认识229

第十七章 “共和国文学”的先声与纲领:《讲话》的重新理解与当代批评品格的确立229

第一节 批评逻辑的理解:历史性与现代化229

第二节 批评对象的理解:政治性与学术化232

第三节 批评主体的理解:同一性与个性化234

第十八章 民国时期“家族小说”中的“废墟”意象237

第一节 “家族小说”的历史演进与研究述评237

第二节 “家族小说”的研究现状评述239

第三节 家族文化的变迁与外化243

第四节 “废墟”意象隐含的文化内蕴251

第五节 《京华烟云》与《家》:同一时代的文化变调257

第六节 废墟残留与传统的时代更迭258

第十九章 民国知识分子的双重磨难:《潘先生在难中》的人物命运与错位批判263

第一节 卑微的生存状态与“卑谦的利己主义”263

第二节 道德的底线与“不许平庸”的社会评价265

第三节 宽容的道德哲学与知识分子的职业化267

第二十章 人性弱点与文化罪恶的范本:《原野》中仇虎形象批判274

第一节 私仇的残酷:“暴民”的传统与人性的弱点275

第二节 惯性的观念:“顺民”的传统与文化的罪恶278

第二十一章 灵与肉的纠葛:张资平小说性爱主题论283

第一节 性爱悲剧:以思想的名义进行的生命反叛284

第二节 被本质化而又被局限化的女性意识287

第三节 “三角恋爱”:人性多重需要与两性关系的变异形态291

第四节 道德感与名利欲:亲缘社会对性爱的压抑与刺激295

第二十二章 鲁迅研究的范式与当下的价值选择302

第一节 新世纪鲁迅研究的态势与困境302

第二节 历史性研究:“还原鲁迅”的有效性与有限性309

第三节 学问化研究:知识价值阐释与玄学化倾向314

第四节 当代性研究:思想本体与时代的关联320

结语 近年来“民国文学”研究述评&杨丹丹330

主要参考文献346

后记35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