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
  •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编辑委员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 ISBN:7801708458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28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698页
  • 主题词: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工作-纪念文集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的农业合作制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言1

一、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农业合作理论1

二、旧中国合作思想的传播及农业合作的实施9

三、当代中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是以土地改革废除封建统治为前提15

四、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必然性和艰巨性17

五、当代中国农业合作制的曲折发展19

第一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农业互助合作27

第一章 农民的劳动互助习惯和中共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工作27

第一节 中国农民旧有的劳动互助习惯27

第二节 中共成立初期的合作社工作30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35

第一节 农民创造了劳动互助的新形式36

第二节 中央革命根据地劳动互助社和犁牛合作社的发展37

第三节 李立三的土地国有、集中雇农组织集体农场及湖南省委的“共耕制”42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46

第一节 劳动互助组织的广泛发展与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46

第二节 互助合作的成绩和发生的问题51

第三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供销、信用、运输、手工业等合作社的发展53

第四节 土地入股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56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农业互助合作62

第一节 解放战争中劳动互助的进一步发展62

第二节 供销、信用、手工业合作社的发展66

第三节 批评“农业社会主义”,初步指出走向社会主义农业的途径67

第四节 东北等地“合伙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69

第五节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具体指明实现农业合作化的方向71

第六节 小结72

第二编 农业合作化初步奠定基础(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五年七月)第一章 老解放区土地改革后的新变化与农民的新要求79

第一节 老区农村经济变化的趋势79

第二节 互助组在发展中出现涣散现象84

第三节 农民迫切要求供销合作89

第四节 最早兴起的一批农业生产合作社93

第二章 对农业合作道路的探索和认识的统一99

第一节 东北互助合作的早期发展引起认识上的分歧99

第二节 山西省委提出《把老区互助组织提高一步》和它引起的讨论104

第三节 全国第一次互助合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互助合作的第一个决议117

第三章 互助合作运动的开展和初次整顿125

第一节 互助合作运动与爱国增产运动紧密结合126

第二节 全国第二次互助合作会议讨论合作制的具体政策和发展计划134

第三节 从小农经济的现状出发,积极而又稳步地引向合作道路140

第四节 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改造农村经济的远大目标和稳步前进的方针148

第五节 初次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纠正局部冒进倾向152

第四章 过渡时期总路线推动了农业合作社的发展162

第一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163

第二节 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167

第三节 全国第三次互助合作会议和《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172

第四节 互助合作运动的重心由互助组转到农业生产合作社181

第五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巩固中求发展185

第五章 农业社内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建立192

第一节 土地作股办法和计酬比例194

第二节 耕畜农具的公用和资金的筹集196

第三节 生产计划和作业安排200

第四节 劳动力的组织和劳动报酬的计算204

第五节 财务管理、会计制度和收益分配210

第六节 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贯彻民主原则214

第七节 政治思想工作216

第六章 农业社的更大发展和“停、缩、发”方针的执行220

第一节 全国第四次互助合作会议总结经验调整部署221

第二节 稳定农民的生产情绪228

第三节 “停、缩、发”方针的提出和浙江等地农业社的收缩235

第四节 对“自发社”的整顿243

第五节 中央决定农业社暂时基本停止发展、全力巩固;不久又转为继续全面发展248

第六节 小结260

第三编 农业合作化加速进行和提前完成(一九五五年八月至一九五七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转折267

第一节 围绕农业社发展速度的争论268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270

第三节 中共各地党委和七届六中全会检查和批判“右倾”276

第二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285

第一节 《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制定286

第二节 毛泽东主编《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291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运动脱离控制突飞猛进302

第四节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慎重稳进307

第三章 高级农业合作化提前实现313

第一节 高级合作化设想的变化313

第二节 并社升级的加快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的制定316

第三节 高级合作化的提前实现及其历史意义326

第四节 高级农业合作化的遗留问题333

第四章 调整高级社体制和改进经营管理337

第一节 整顿高级社的指导方针339

第二节 实行勤俭办社和重视多种经营344

第三节 缩小社队规模和改进劳动管理351

第四节 落实互利政策和做好分配工作358

第五节 推进民主办社和整顿干部作风363

第六节 委托农业社团结教育和管理个体农户368

第五章 一次“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教育”371

第一节 局部地方的退社风潮371

第二节 两条道路的“大辩论”379

第三节 包产到户初次出现和受到批判387

第四节 生产建设的“大辩论”394

第五节 小结399

第四编 人民公社的建立和体制调整(一九五八年一月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村人民公社产生的历史背景407

第一节 发动全面“大跃进”,号召苦战三年基本改变面貌407

第二节 “共产主义大协作”和农业生产“大跃进”411

第三节 小型社再次合并成大型社的思想和实践414

第二章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发动和实现417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的设想、试办和推广417

第二节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420

第三节 实现农村人民公社化424

第四节 人民公社初建时的主要特征与问题427

第五节 严重后果434

第三章 人民公社体制的初步调整438

第一节 第一次郑州会议和武昌会议阐述若干理论和政策问题438

第二节 第二次郑州会议和上海会议以后对公社体制做出的调整443

第四章 庐山会议“反右倾”和公社体制调整的中断454

第一节 庐山会议上发动“反右倾”454

第二节 “反右倾”对公社体制调整的影响457

第三节 农村形势急剧恶化464

第五章 重新转入调整人民公社体制的轨道467

第一节 重新开始纠正“左”倾的错误467

第二节 国民经济进入最困难的时期472

第三节 继续纠正“左”的重大步骤473

第四节 整风整社479

第六章 确立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人民公社体制483

第一节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提出484

第二节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的修改492

第三节 基本核算单位从大队改为生产队的广泛研究502

第四节 决定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509

第五节 以生产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新体制的确立514

第六节 走出低谷,经济开始复苏519

第七章 “包产到户”再次出现和再批判523

第一节 安徽的“责任田”523

第二节 广西农村的“单干”及对龙胜“包产到户”的调查527

第三节 其他地方的“包产到户”与“单干风”530

第四节 湖南、河南的借地度荒和有的建议“包产到组”535

第五节 邓子恢主张“田间管理包产到户”538

第六节 强调阶级斗争,批判和纠正“包产到户”540

第七节 小结543

第五编 人民公社体制调整后的十六年(一九六三年一月至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第一章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与整顿人民公社5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教育的新阶段——“四清”的提出与实践552

第二节 “前十条”对农村阶级斗争形势的分析及对策555

第三节 “后十条”的制定及对农村形势的新估计559

第四节 “桃园经验”的推广与“后十条”修正草案的制定563

第五节 从夺权斗争至“二十三条”566

第六节 “四清”结束571

第二章 “文化大革命”对人民公社的冲击575

第一节 新的“夺权”斗争576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对农村的冲击与重申“六十条”580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农业生产的发展587

第四节 西藏农村、牧区建立人民公社589

第三章 农业学大寨对人民公社的影响591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前的农业学大寨591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农业学大寨596

第三节 两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598

第四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终止600

第四章 两年徘徊时期的人民公社603

第一节 重申有关人民公社的若干政策604

第二节 “左”的错误仍然存在606

第五章 人民公社的社队企业612

第一节 农村发展工业的构想613

第二节 一哄而起,旋即萎缩614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队企业重新兴起617

第四节 农民创造了社队企业的新机制622

第五节 小结62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