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12册 第8篇 近代史 下 清史后编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12册 第8篇 近代史 下 清史后编](https://www.shukui.net/cover/59/34434664.jpg)
- 陈致平著 著
- 出版社: 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ISBN: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390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42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华通史 修订本 第12册 第8篇 近代史 下 清史后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五章 清代的政治制度1
第一节 官制(行政制度)3
一、中央官制4
附:清代诸官制简表4
(一)中央诸官的职掌8
(甲)内阁8
(1)殿阁大学士9
(2)协办大学士9
(3)学士兼礼部侍郎9
(4)侍读学士9
(5)中书科9
军机处9
内庭行走10
(乙)六部10
(1)各部职员10
(2)六部分司职掌11
(丙)三府14
(1)宗人府与詹事府14
(2)内务府14
1.七司15
2.三院15
太监16
(丁)四院16
(1)翰林院17
(2)都察院17
(3)太医院18
(4)理藩院19
(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0
(1)总理大臣20
(2)总理衙门上行走20
(3)总理衙门章京20
(4)南北洋大臣21
(5)总理衙门附属机构21
(己)五寺21
(庚)两监22
(1)国子监22
(2)钦天监23
(辛)一司——通政使司23
(壬)侍卫处与鑾仪卫23
(癸)清末所改行之新官制25
(二)品阶25
(甲)文阶25
(乙)武阶26
(三)封爵与俸禄27
(甲)满洲亲王宗室27
(乙)功臣世爵28
(丙)一般俸禄29
附:俸禄简表31
(四)铨敍考核与敍迁33
二、地方官制34
附:清代地方官制简表34
普通地方行政系统简表35
(一)清代地方行政区划35
附:地方行政区划系统表36
(二)一般普通地方行政区的官制37
(甲)省级37
(1)总督与巡抚37
(2)承宣布政使司38
(3)提刑按察使司38
(4)提督学政39
(5)盐运使39
(乙)诸道39
(丙)府级39
(1)顺天府(京府)40
(2)诸府40
(3)直隶州40
(4)直隶厅41
(丁)县级41
(1)散州41
(2)厅41
(3)县41
(戊)幕宾之制41
(三)特别地方行政区的官制42
(甲)满洲发祥地43
(1)盛京43
1.盛京将军43
2.盛京五部43
3.奉天府43
4.其他府州44
(2)吉林与黑龙江44
(乙)内外蒙古44
(1)内蒙诸部44
(2)多蒙诸部46
(3)内外蒙古的官制47
1.自治官48
2.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48
3.宗教领袖49
(丙)新疆50
(1)自治官50
1.札萨克50
2.伯克50
(2)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51
(丁)青海52
(1)自治官52
(2)宗教领袖52
(3)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52
(戊)西藏52
(1)自治官53
(2)中央遣派之驻防大臣53
(己)西南土司54
第二节 兵制54
一、八旗兵55
(一)八旗兵的缘始55
(二)八旗兵的职守与编制56
(甲)中央禁卫军57
(1)御前侍卫57
(2)八旗骁骑营57
(3)八旗前锋营57
(4)八旗护军营58
(5)八旗步军营与巡捕营58
(6)内府三旗59
(7)火器营、健锐营与虎枪营59
(8)护陵园军60
(乙)地方驻防军60
(1)驻防军的缘始60
(2)驻防军的防区60
(3)驻防军的编制61
(三)八旗兵的盛衰61
二、绿营兵63
(一)绿营兵的缘始63
(二)绿营兵的编制63
(三)绿营兵的盛衰64
三、乡勇65
(一)乡勇的缘始65
(二)乡勇的编制66
(甲)朱孙诒初所拟订之团练条规66
(乙)曾国藩奉命总办之官团67
(1)营规67
(2)陆营编制67
(3)水师营编制68
(4)营饷68
(三)乡勇的演变与其盛哀68
(四)乡勇与防练69
四、新建陆军71
(一)新军的建立71
(二)新军的编制71
(三)新军的饷额72
(四)全国常备兵的建置计画72
(五)新军的结局73
五、水师与新建海军74
(一)清初江防与内河防务概况74
(二)长江水师75
(三)清初海防概况76
(四)新建海军77
第三节 法制79
一、法典80
(一)大清律的编制80
(二)大清律的篇目81
(三)律例的纷歧82
二、刑法82
(一)五刑之制83
(二)刺字、缘坐与刑具84
(三)赎刑85
三、法官86
(一)中央司法机构86
(二)地方司法机构与诉讼程序86
四、清末之新法改制87
(一)中国司法主权之被破坏与其挽救87
(二)新法律之修订与颁行88
第四节 教育89
一、清代的旧式教育89
(一)中央学校89
(甲)国子监89
(乙)京师之满清官学91
(1)宗学91
(2)觉罗学91
(3)八旗官学92
(二)地方学校92
(甲)各省府州县官学92
(乙)社学与义学93
(丙)书院93
二、清代晚叶的新式学校95
(一)高等教育96
(二)中等教育96
(三)初等教育96
(四)实业教育97
(五)女子学堂97
附录:京师大学堂的成立概略97
第五节 选举98
一、六途出身98
二、科举103
(一)文举103
附北京贡院图106
(二)武举107
(三)特科制举108
(四)科举的废除108
第六节 赋税与币制109
一、赋税109
(一)田赋109
(甲)田地的类别109
(1)民田109
(2)屯田110
(3)旗田110
(4)官田111
(乙)田赋的徵收111
(1)两税法与上下忙111
(2)黄册与鱼鳞册111
(3)税率与钱粮112
(4)复用一条鞭法112
(5)火耗113
(6)串票113
(二)官卖113
(甲)盐113
附:产盐区之行盐引简表114
(乙)茶116
(丙)矿冶117
(三)通过税118
(甲)常关税118
附:常关简表118
(乙)海关税119
附:洋关简表120
(丙)厘金121
(四)杂税121
(甲)牙税121
(乙)契税122
(丙)落地税122
二、币制122
(一)铜币122
(二)银币123
(甲)银锭123
(乙)银元124
(三)纸币124
附:清代钱币(择要)图例125
第六章 清代的学术思想与文艺135
第一节 书籍的整编与刊印137
一、清代的官编群书137
插图:146
北京紫禁城内之文渊阁146
文源阁之四库全书封面及内容之一页147
二、清代的官刻与殿版149
三、清代私家印行之大部丛书150
第二节 清代的经学与理学151
一、清初的经学家与理学家152
二、清代中叶乾嘉之际的经学家167
三、清代乾嘉考据学家的治学态度181
四、经今文学的兴起183
五、清代晚叶的经学家186
(一)正统派的经学家186
(二)今文派的经学家191
(三)文理致用之学195
第三节 清代的史地学196
一、官修之史地书196
(一)清代史官之修起居注、实录与国史196
插图196
清太祖实录之一页196
满汉文清穆宗本纪封面196
(二)方略馆所修之方略197
(三)官修之明史197
(四)官修之政书199
(五)大清一统志的纂修199
二、清代的史地学家与其著述200
(一)清初盛世的史地学家200
(二)清代中晚叶的史地学家209
(三)清末金文与甲骨文的研究及西域汉简与敦煌石室的发现215
附注释217
第四节 清代的文学217
一、古文与诗词217
(一)清初韻文四大家217
(二)清初古文三大家218
(三)格调派诗人沈德潜220
(四)性灵派诗人袁枚与江左三大家220
(五)乾嘉时各树一帜的诗人222
(六)桐城派古文225
(七)阳湖派古文226
(八)文学批评家金人瑞227
(九)龚自珍与曾国藩228
(一○)清代两大词人229
(一一)清末的诗文作家231
二、剧曲235
(一)清初四大家235
(二)乾嘉时的作家238
(三)清代晚叶的作家239
(四)地方戏剧的兴起与清末皮黄之独盛241
三、小说242
(一)言情小说242
(二)社会小说246
(三)笔记与志異小说248
(四)侠义小说250
(五)歌唱俗文学251
第五节 清代的科学252
一、清代的初期科学252
(一)清初西洋传教士的继续东来与康熙帝的重视科学252
插图:南怀仁铜像253
(二)西洋传教士对于科学的介绍与贡献254
插图:留存于北京观象台之清初天文仪器255
(三)国人对于西洋科学的研究256
二、清代晚期的科学257
(一)晚清之天算学者257
(二)晚清介绍西方科学之两大翻译家258
(三)清末一位中国大工程师——詹天佑259
插图:詹天佑像与平绥铁路青龙站所立之铜像260
三、清代的医学260
(一)清代著名的国医261
(二)清代的西医学263
第六节 清代的艺术264
一、书画264
(一)书法264
(二)绘画267
(甲)清代的重要画家267
(乙)清代的院画276
(三)有关书画之著述278
二、工艺278
(一)如意馆的皇家工艺279
(二)清代的瓷器工艺279
(三)清代的琺瑯工艺280
(四)清代的琉璃工艺281
(五)清代的一般雕镂艺术与印刷版刻281
(六)清代的织绣工艺282
三、建筑283
(一)宫殿283
(二)坛庙286
(三)陵墓288
(四)园苑289
(五)寺宇294
附插图:296
书画:296
刘墉行书296
翁方纲行书296
邓石如隶书296
成亲王隶书296
阮元隶书佛经296
赵之谦书法三种(楷、隶、篆)296
何绍基隶书296
吴大澂篆书296
吴昌硕书法两种(篆、行)296
释道济(石涛)画山水296
石涛与王元祈合绘之竹石296
王元祈画山水296
八大山人画山水296
僧弘仁(渐江)画山水二幅296
僧髠残画山水296
金农画山水296
郑燮(板桥)画竹石296
李鱓画年年富贵图296
金廷标画曹大家授书图(彩色)296
陈书画岁朝图(彩色)296
恽格(南田)画古柏296
华喦画花鸟296
沈南苹画松鹿296
戴熙(醇士)画山水296
吴让之画花果296
改琦(七芗)画仕女296
费晓楼画仕女296
吴昌硕画枇杷296
任伯年画东坡与朝云图296
工艺:296
翠玉白菜(彩色)296
乾隆时制粉彩葫芦瓶(彩色)296
康熙窑五彩镂空香薰(彩色)296
清代的刺绣(彩色)296
建筑:296
北平紫禁城皇宫之平面图(彩色)296
紫禁城皇宫平面鸟瞰图(彩色)296
紫禁城角楼(彩色)296
颐和园万寿山全景(彩色)296
颐和园长廊(彩色)296
颐和园十七孔桥与铜牛(彩色)296
圆明园未毁前之海晏堂图、圆明园毁后之废墟景象296
热河避暑山庄之午门与宫内园亭296
避暑山庄附近之寺庙296
须弥福寿庙全景(彩色)296
普宁寺与普乐寺296
雍和宫之万福阁(大佛楼)296
香山之碧云寺(远眺金刚宝座)296
黄寺之班禅喇嘛塔296
西陵之石坊296
西陵神道桥296
西陵中之泰陵全景296
第七章 清代的民生社会297
第一节 民生概况297
一、人口与户籍299
(一)人口299
附录:清代历朝官方记录之人口消长统计择要简表303
(二)户籍305
(甲)籍别305
(1)普通户籍305
(2)特种户籍306
(乙)户别307
(丙)清初推行的保甲法308
二、民生经济308
(一)国家经济概况309
(甲)清初国库之盈虚309
(乙)经济生产310
(丙)清代晚叶经济的崩溃313
(二)人民经济概况316
(甲)时代前后民生经济之不同316
(乙)种族地域民生经济之不同317
(丙)职业性质民生经济之不同319
插图:晚清洋行钜商(买办)之服装神态与清末北京正阳门前市廛325
附注释325
第二节 宗教信仰326
一、佛教327
(一)正统佛教327
(二)喇喇教329
插图:西艺达赖所居之布达拉宫330
西艺喇嘛吹喇叭为达赖开道图330
西藏喇嘛教之彩绘佛像330
喇嘛之金漆藏文佛经330
二、道教330
三、回教332
四、基督教333
附:清初来华之传教士简表334
附注释340
第三节 社会风俗与礼仪语言340
一、满汉的风俗与礼制340
(一)概说341
(二)婚姻343
(三)死丧344
(四)祭祀347
(甲)国家祀典347
(1)大祀347
(2)中祀347
(3)群祀348
(4)清朝对于孔圣与关圣的崇祀348
插图:349
山西解州之关帝庙——庙前之石坊与木坊349
庙内之关帝像与御书楼349
(乙)地方祀典349
二、全国语文351
(一)汉语系351
(甲)官话区352
(乙)方言区352
(二)阿尔泰语系353
(甲)蒙古语353
(乙)突厥语353
(三)藏缅认系354
三、社会阶级354
(一)种族阶级354
(二)贱民的解放355
(三)奴隶制度355
四、食衣住行(日常生活)357
(一)中原的汉人与满人357
插图:358
清代妇女之服装旗袍与袄裙(二图)(彩色)358
清代品官大员之服饰358
清代富贵之南方汉人便礼服装(二图)358
(二)边疆民族361
(甲)蒙古人361
插图:361
蒙古之喇嘛、王爷与新婚夫妇(三图)361
(乙)新疆的回人362
插图:364
新疆一缠回之家庭364
缠回妇女364
新疆南部山地中之回人365
新疆一哈萨克人家庭365
(丙)西藏人365
插图:366
西藏神巫366
西藏拉卜楞寺之喇嘛与贵族妇人367
西藏一般之妇女及新婚夫妇(三图)368
(丁)西南山区的苗傜僮夷370
五、中原之节令娱乐375
附:本篇主要参考书目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