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等地文学教科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等地文学教科书](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4422996.jpg)
- 张梦魁著 著
- 出版社: 会文学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08
- 标注页数:21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2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等地文学教科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论1
地理学之区分1
地文学之区分1
地文学之关系学科2
第一篇 地球星学3
第一章 太阳系统3
恒星及游星3
太阳系统4
太阳4
游星5
卫星7
彗星8
陨星8
第二章 地球之形状9
地平线9
地球之球状9
地球之椭圆体11
第三章 地球之内部12
地热12
地球之比重13
地球内部之状态13
第四章 地球之运动13
自转及公转14
地球之自转14
地球之公转15
黄道及赤道16
昼夜之长短16
气候带19
四季之区别20
历22
太阳历23
太阴历23
第五章 地表之测定24
度网24
经度及纬度24
地方时及标准时26
航海中重日又失日27
经纬度之测定28
方位29
第六章 太阴31
太阴之距离及大小32
太阴之轨道32
太阴之盈虚32
第七章 日蚀及月蚀34
日蚀34
月蚀36
第八章 地图37
地图之意义38
平射图法及直射图法38
圆柱投影法38
圆锥投影法39
地图之种类39
第二篇 陆圈学40
第一章 陆界之配布41
陆及海之定义41
陆及水之分布41
大陆之面积42
大陆之肢部及胴部43
肢部与文明之关系43
海岸线之方向43
岛之种类44
大山脉之方向及两面48
六大洲地势之特性49
中国地势之概说49
第二章 陆界之材料51
地皮51
岩石52
岩石之分类52
水成岩52
火成岩53
岩石生成之时代54
岩石之节理54
第三章 山脉之生成55
地皮之皱55
造山力56
山脉之构造56
山脉接近于海岸57
非皱山58
第四章 陆面之高低59
高地及低地59
高地之种别59
山59
高原60
山汇61
山汇之作用62
陆面之凹处63
低地64
第五章 火山65
火山之定义65
活火山及死火山65
火山喷出物65
火山之形状及构造68
火山之配布69
火山喷火之原因70
喷气孔70
第六章 地震72
地震之定义72
地震之原因72
地震之性质73
地震与地形地质之关系74
地震波动传播之速度75
地震传播之方向75
伴于地震之现象75
地震之配布75
第七章 土地之昇降76
急激昇降76
缓慢昇降76
上昇之地77
下降之地77
昇降之原因77
昇降之结果77
第八章 地球面之变形78
地表之变形78
大气之作用78
水之作用79
有机体之作用79
人类之作用80
第三篇 水圈学80
第一章 泉80
地下水80
泉及钻井80
矿泉81
矿泉之种类81
汤之华82
间歇喷汤泉82
间歇喷汤泉之理由83
第二章 河84
河之流域84
河口之形85
河底之勾配及河水之速力85
湍及瀑布86
河系及灌域87
河身及河系之变更87
河水之作用88
河水之器械的作用88
河水之化学的作用91
第三章 湖92
湖之定义92
湖之种类92
湖之大小高低及深浅93
湖之外形及配布94
湖之成因95
湖之消失100
湖之作用101
第四章 海102
洋海之区分102
坦海及深海102
海底之凸凹103
深海之深度103
海底之泥土104
海水之色105
海水之盐分105
海水之比重106
海水之温度106
大洋中之生活107
海水之运动107
波浪107
波浪之高度及其幅108
波浪之传播108
津浪109
潮汐109
潮汐之原因109
潮汐之高度111
中国潮汐之高度112
潮候差113
海流114
海流之区分114
海流之原因119
海流之作用120
海流之功用121
中国之海流122
第五章 氷123
雪123
雪线123
雪线之高度123
雪崩124
氷河124
氷河之运动125
堆石126
氷河之分布127
第四篇 气圈学127
第一章 气圈之性质127
气圈之成分128
气圈之高度128
气圈之作用129
第二章 气温129
气圈之热源129
气圈之受温130
气温之测定130
气温之配布130
同温线134
同温线之图135
气温最高最低之地136
气温最高最低之时136
中国之温度137
第三章 气压139
空气之重量140
气压及其测定140
同压线140
同压线之图141
气压之变差142
第四章 风143
风之定义143
风之起因143
风之方向及强弱143
最高压部及最低压部144
风之变向144
风变向之原因146
风之循环流动146
贸易风及反对贸易风146
无风带147
季节风147
昼夜风148
地方风149
暴风149
暴风之进路150
暴风之起因151
暴风之作用151
龙卷151
风之作用152
中国之飓风153
第五章 雨雪154
大气中之水蒸气154
饱和154
云及其成因155
云之种别及高度155
雾及其起因156
霜露及其成因157
雨雪霙霰雹158
降雨之原因158
雨量分布不同之原因159
雨量就于地方之分布160
雨量就于季节之分布161
中国之雨量162
第六章 天气及气候165
天气165
气候165
气候差异之原因165
热带之气候166
温带之气候166
寒带之气候166
中国之气候166
第七章 气圈之光学现象168
虹霓168
波吕169
蜃气楼170
薄明之现象171
天之碧色172
鬼火172
磷光172
火球173
电及雷173
极光174
地磁气174
第五篇 生物圈学176
第一章 植物界及动物界176
地球上生物之分布176
动植物增殖之要件177
动植物之分布区域178
动植物与气候之关系178
动植物对于人类之用179
植物区域及动物区域181
生物分布之原因184
中国动植物之分布189
第二章 人类界193
人口及其稠密之度193
中国之人口及密度194
人口疏密之原因195
人种之区别197
人种之分布199
言语200
宗教201
中国之宗教203
第三章 人类与天然之关系205
温带地方最开明之理由205
欧罗细亚最开明之理由206
天然之状态与国民之气质207
交通与邦国之发达207
都府之生长208
结论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