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7/34416512.jpg)
- 黄婧著;王灿发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2055969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10页
- 文件大小:28MB
- 文件页数:226页
- 主题词:有害气体-大气扩散-污染防治-研究-世界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选题现实意义1
二、理论研究意义9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13
第一章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源起16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概述16
一、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相关概念17
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概念23
第二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发展25
一、历届公约谈判进展26
二、重要气候公约文件中的相关规定37
第三节 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6
一、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必要性分析47
二、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可行性分析48
第二章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理论基础51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价值体现51
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的价值概述51
二、正义的价值52
三、公平的价值56
四、效率的价值61
第二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的基本原则63
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的基本原则概述64
二、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71
三、人均平等排放权原则81
第三章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构成86
第一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主体86
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主体概述86
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主体类型87
第二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客体97
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客体的概念97
二、以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为客体的意义98
第三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目标99
一、目标确立的标准99
二、目标确立的形式101
第四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机制的运行103
一、收集排放信息103
二、分配减排责任108
三、核查减排信息108
第四章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案110
第一节 现有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案及评析110
一、实践中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案111
二、国外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案114
三、我国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案119
四、对现有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评析123
第二节 建立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初步构想126
一、建立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总体思路127
二、建立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主要步骤128
第三节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指数的确立133
一、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的考量因素133
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的衡量指标139
三、建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指数145
第四节 对新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评析152
一、新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优点153
二、新型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方案的不足156
第五章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分担与中国的应对158
第一节 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对中国的影响158
一、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对中国的有利因素159
二、新型减排责任分担方案对中国的不利因素162
第二节 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164
一、中国气候变化的现状164
二、中国为减缓气候变化出台的重要政策和法律法规166
三、中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政策与行动176
四、中国在低碳发展试点示范和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方面的政策与行动179
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和中近期减排目标182
一、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新形势183
二、中国的中近期减排目标184
第四节 长期全球减排目标下中国的应对策略187
一、坚持气候变化责任分担的基本原则188
二、完善减缓气候变化的相关法律法规189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先进减排技术190
四、加强公众参与,推动“自下而上”的减排191
结论193
参考文献197
后记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