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第三自然 景观化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第三自然 景观化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 邬峻著 著
  • 出版社: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15460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238页
  • 文件大小:132MB
  • 文件页数:252页
  • 主题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第三自然 景观化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认知第三自然1

1 基于设计认知的第三自然景观学3

1.1 设计与认知3

1.1.1 认知科学的历史背景3

1.1.2 将认知科学引入到设计科学中的必要性3

1.1.3 设计科学与认知科学的关联性4

1.1.4 设计认知的构成5

1.1.5 设计认知心理学6

1.1.6 关于设计模式识别7

1.1.7 设计中的知识运作9

1.1.8 认知理论进入设计科学10

1.2 将认知科学引入到设计科学中的三个基本方法论11

1.2.1 MOP设计形态学认知12

1.2.2 设计先例认知14

1.2.3 设计原型认知16

1.3 设计与人工智能17

1.3.1 从认知科学向人工智能的跨越17

1.3.2 人工智能基本方法对设计科学的启发18

1.4 对景观学的不同认知历程21

1.4.1 对专用术语的认知与解读21

1.4.2 景观在中西语境中的不同认知发展历程21

1.5 景观学重返一级学科后带给景观设计的机遇27

1.5.1 景观学科在中国的曲折发展27

1.5.2 建筑学中城市设计的含义及其缺陷28

1.5.3 城市规划学中城市设计的含义及其缺陷29

1.5.4 景观学具有的先天整合优势30

1.5.5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学科包容性31

1.6 相关学派对景观化城市设计的认知和启发32

1.6.1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支撑与不足32

1.6.2 “景观都市主义”的支撑与不足33

1.6.3 “新城市主义”的支撑与不足35

1.6.4 “后现代主义”的支撑与不足35

1.7 基于“第三自然认知”的景观化城市设计37

1.8 “第三自然方法”:一个融合三个自然的系统认知方法论40

1.9 系统认知方法论下的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囊括人类的全部需求42

1.10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认知基点和设计原则45

2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优势47

2.1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驱动47

2.1.1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文化保护作用47

2.1.2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文化推进作用49

2.2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驱动案例研究51

2.2.1 亚特兰大的启发:复兴第三自然52

2.2.2 巴塞罗那的启发:延续原有第三自然52

2.2.3 巴西利亚的启发:空地上塑造第三自然53

2.2.4 芝加哥的启发:塑造超级第三自然54

2.2.5 底特律的启发:后工业化的第三自然55

2.2.6 洛杉矶的启发:超现实主义的第三自然55

2.2.7 费城的启发:城市美化运动下的第三自然56

2.2.8 亚洲大都市的梦魇:快速城市化下的第三自然57

2.3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历史文化适应性58

2.3.1 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适应性”与“自适应性”59

2.3.2 基于历史文化演进的第三自然“新城代谢”要素60

2.4 风水:世界最早的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尝试62

2.5 类型学:西方现代设计思想中传承第三自然的历史管道66

2.6 全球化:处于巨大变革中的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68

3 用景观化城市设计研究开启认知第三自然的大门72

3.1 “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与“景观研究中的设计”72

3.2 基于历史文化调研的“设计先例研究”与“类型学研究”74

3.3 走向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市设计研究75

上篇参考文献76

上篇图表来源80

中篇 研究第三自然81

4 形态: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类型学83

4.1 景观化城市设计类型学与设计认知84

4.2 从罗西的城市化建筑到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市87

4.2.1 城市是一座大建筑87

4.2.2 城市化建筑与景观化城市87

4.3 景观化城市形式、结构与功能的类型88

4.4 关于景观化城市功能的分类学90

4.5 景观化城市功能中形式和结构预假设91

4.6 景观化城市类型特征的尺度敏感性92

4.7 景观化城市意象之类型93

5 操作性: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操作性95

5.1 景观化城市的客体与文脉95

5.2 景观化城市的文脉之依存性97

5.3 景观化城市比较的土壤99

5.4 景观化城市的实践操作性99

5.5 景观化城市中的传说、形式、结构、功能、程序100

5.6 目标和手段为导向的景观化城市设计方法102

6 表现性: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综合表征104

6.1 景观化城市设计的驱动方法104

6.2 景观化城市设计基本研究分类107

6.2.1 景观化城市描述性研究107

6.2.2 景观化城市探索性研究107

6.2.3 景观化城市实证研究108

6.2.4 景观设计工具框架108

6.3 景观化城市设计驱动的配置109

6.4 景观化城市设计不同设计活动111

6.5 由设计驱动的景观化研究:子集群1A111

6.5.1 Ⅰ型——以景观化城市个性化设计为基础的景观学研究111

6.5.2 Ⅱ型——以景观项目为基础的研究112

6.6 由设计工作室驱动的景观化研究:子集群1B113

6.6.1 Ⅲ型——以景观设计工作室为基础的研究113

6.6.2 Ⅳ型——景观实验类工作室的研究113

6.7 景观化城市设计作品推动研究114

6.8 景观化城市设计结果推动研究:群子2A115

6.8.1 Ⅴ型——景观独立设计研究115

6.8.2 Ⅵ型——基于比较性景观设计的研究115

6.9 景观化城市设计调查驱动研究:亚族2B116

6.9.1 Ⅶ型——基于景观设计文件的研究116

6.9.2 Ⅷ型——基于景观设计师阐释的研究117

6.10 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多元视角118

7 中国古典园林中设计先例与设计原型的MOP文化分析119

7.1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与设计先例119

7.2 中国古典园林案例MOP分析123

7.2.1 留园中的MOP123

7.2.2 拙政园中的MOP126

7.2.3 寄畅园中的MOP131

7.2.4 网师园中的MOP136

7.2.5 狮子林中的MOP140

7.2.6 怡园中的MOP141

7.2.7 豫园中的MOP142

7.2.8 退思园中的MOP146

7.3 中国古代内园林中的MOP认知模式小结148

中篇参考文献149

中篇图表来源151

下篇 设计第三自然153

8 景观化城市设计案例TCL认知分析155

8.1 透视第三自然形态学操作的TCL分析方法155

8.1.1 TCL方法的类型学分析155

8.1.2 TCL方法的构成分析156

8.1.3 TCL方法的景观配置分析157

8.2 TCL认知方法分析世界经典景观化城市设计案例157

8.2.1 澳大利亚墨尔本港157

8.2.2 法国拉·维莱特公园160

8.2.3 美国休斯敦发现公园163

8.2.4 中国拙政园166

8.2.5 美国芝加哥艺术之田168

8.2.6 中国北京奥林匹克公园170

8.2.7 日本横滨新港171

8.2.8 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区城市设计173

8.2.9 荷兰格罗宁根中心区城市设计174

8.3 TCL方法透视下的世界经典案例启示176

9 全球化背景下第三自然景观化城市设计的地域实践177

9.1 第29届IFLA竞赛一等奖方案:基于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乡融合178

9.1.1 项目背景178

9.1.2 对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与第三自然以及江南水乡地域性特点的设计思考179

9.1.3 将城市引入乡村、乡村引入城市的第三自然182

9.1.4 目标与展望183

9.2 第49届IFLA竞赛三等奖方案:基于第三自然的景观化城市更新186

9.2.1 项目背景186

9.2.2 中国“城中村”:第二自然的“伤疤”187

9.2.3 基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第三自然的基址调研与分析188

9.2.4 第一自然、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融合的创新景观化设计策略188

9.2.5 目标与展望191

9.3 景观乡村主义:基于第三自然的田园城市192

9.3.1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地域范围内无序的第二自然与第一自然、第三自然的冲突192

9.3.2 基于第三自然的中国田园都市主义194

9.3.3 田园都市主义的黄陂实验196

9.3.4 实施策略202

9.3.5 中国城市边缘的第三自然展望203

9.4 童话般的第三自然:丹麦健康城204

9.4.1 项目背景205

9.4.2 场地面临的挑战与策略205

9.4.3 第二自然的社会岛和医疗岛205

9.4.4 第三自然的老城延续与手工城市设想209

9.4.5 第一自然的治愈农场与自然疗法210

9.4.6 前景与展望213

9.5 通向未来的第三自然:美国城市设计竞赛一等奖方案,拉法耶创新工厂213

9.5.1 项目背景与策略214

9.5.2 新环境中的主要威胁:“知识创新”与“网络割据”214

9.5.3 针对基地问题及周边现状的主要设计构思217

9.5.4 具体设计对策与类型学方案219

9.5.5 总结与展望223

下篇参考文献224

下篇图片来源225

后记2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