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规划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规划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63/34415849.jpg)
- 曹东,李超,王莉编著 著
- 出版社: 中国环境出版社
- ISBN:751111506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82MB
- 文件页数:35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规划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战略选择3
第1章 沈阳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3
1.1 自然条件3
1.2 经济条件4
1.3 社会基本状况6
1.4 环境保护7
1.5 工作基础8
第2章 沈阳市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评估10
2.1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评价10
2.2 沈阳市发展阶段综合判断分析24
2.3 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的机遇与挑战27
第3章 发展定位与重点领域47
3.1 战略意义47
3.2 发展定位49
3.3 重点领域49
3.4 制约因素62
第二篇 规划框架75
第4章 环境建设样板城的基本理论与内涵75
4.1 环境建设样板城的理论基础75
4.2 环境建设样板城的概念与内涵77
4.3 环境建设样板城的特征78
第5章 沈阳市创建国家环境建设样板城规划的总体构架79
5.1 规划总则79
5.2 规划总体思路81
5.3 规划目标84
5.4 规划指标体系84
第三篇 重点领域89
第6章 沈阳市绿色经济发展规划89
6.1 现状分析89
6.2 基本思路和总体设想93
6.3 规划目标和指标95
6.4 生态工业体系:升级与调整99
6.5 环境产业体系:优化与壮大120
6.6 绿色农业体系:减排与安全127
6.7 绿色服务业体系:创建与发展135
6.8 绿色保障体系:改进与完善147
第7章 沈阳市静脉产业发展规划152
7.1 现状分析152
7.2 规划目标161
7.3 规划主要内容164
7.4 规划保障体系173
第8章 沈阳市环境宜居城市建设规划176
8.1 环境宜居建设现状176
8.2 沈阳市环境资源承载力及环境压力研究187
8.3 规划框架191
8.4 规划主要内容198
第9章 沈阳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209
9.1 沈阳市发展低碳城市的背景和意义209
9.2 沈阳市发展低碳城市的目标211
9.3 沈阳市低碳城市发展指标体系211
9.4 沈阳市低碳发展现状212
9.5 沈阳市未来碳排放情景预测216
9.6 沈阳市低碳发展的重点领域229
9.7 低碳发展重点工程235
9.8 保障措施239
第10章 绿色政府建设规划241
10.1 规划背景241
10.2 沈阳市绿色政府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识别254
10.3 规划思路及框架269
10.4 绿色政府建设子规划的主要任务277
10.5 绿色政府建设子规划的保障措施302
10.6 子规划的社会经济效益304
10.7 重点工程305
10.8 任务分解306
第11章 环境公众参与建设规划308
11.1 形势分析308
11.2 日本、英国环保领域公众参与实践的分析与研究310
11.3 规划总则311
11.4 主要任务314
11.5 完善保障措施323
第12章 重点样板建设工程324
12.1 浑南样板新区建设工程325
12.2 蒲河样板流域建设工程326
12.3 近海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工程327
12.4 沈阳市生态工业园群建设工程328
12.5 绿色服务业建设工程330
12.6 静脉产业体系建设工程330
12.7 低碳智能能源供应工程332
12.8 低碳交通出行工程333
12.9 水环境质量改善工程334
12.10 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335
12.11 绿色政府建设工程335
12.12 环境教育与意识培育工程336
第13章 保障体系337
13.1 构建全方位的规划实施组织体系337
13.2 构建全过程的规划政策体系338
13.3 构建全天候的环境公共服务体系341
13.4 构建全周期的规划评估考核体系343
13.5 构建全员化的科技创新与公众参与体系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