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离辐射损伤与临床诊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电离辐射损伤与临床诊治](https://www.shukui.net/cover/4/34403653.jpg)
- 姜恩海,龚守良,曹永珍,杨文峰主编;郉志伟,王志成,龚平生,刘丽波,金增强,陈红红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79710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497页
- 文件大小:100MB
- 文件页数:515页
- 主题词:电离辐射-放射损伤-诊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离辐射损伤与临床诊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离辐射损伤效应及其研究进展1
第一节 电离辐射损伤效应1
一、对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的认识1
二、电离辐射的躯体效应与遗传效应2
三、电离辐射的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4
四、电离辐射的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5
五、电离辐射的组织反应6
第二节 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研究的进展和展望8
一、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研究的进展8
二、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研究的展望9
第2章 电离辐射损伤效应的理化基础11
第一节 电离和激发11
一、电离辐射的原初反应和继发反应11
二、电离和激发12
第二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基本规律12
一、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12
二、传能线密度与相对生物效能15
三、径迹结构与集簇损伤16
第三节 自由基与氧效应18
一、自由基与活性氧18
二、氧效应与氧增强比19
第四节 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20
一、电离辐射的直接作用20
二、电离辐射的间接作用21
第3章 电离辐射的分子损伤效应24
第一节 DNA辐射损伤与修复24
一、DNA辐射损伤反应24
二、DNA辐射损伤类型26
三、DNA辐射损伤的修复32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基因转录和翻译及信号通路的影响40
一、电离辐射对基因转录的影响40
二、电离辐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48
三、细胞信号通路的电离辐射效应50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物质合成和代谢的影响57
一、电离辐射对蛋白质的影响57
二、电离辐射对糖的影响62
三、电离辐射对脂质的影响63
第四节 电离辐射靶学说、非靶学说和细胞剂量存活曲线64
一、电离辐射靶学说64
二、细胞剂量存活曲线72
三、电离辐射非靶学说79
第4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基本结构损伤效应92
第一节 生物膜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92
一、生物膜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92
二、细胞缝隙连接通讯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97
第二节 线粒体、内质网和溶酶体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98
一、线粒体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98
二、内质网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104
三、溶酶体的电离辐射效应105
第三节 染色体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106
一、电离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106
二、染色质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118
第5章 电离辐射的细胞损伤效应123
第一节 细胞的放射敏感性123
一、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差异123
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分子基础130
三、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因素133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分裂的影响135
一、电离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135
二、电离辐射对细胞分裂的影响139
第三节 电离辐射对细胞分化和细胞转化的影响141
一、电离辐射对细胞分化的影响141
二、电离辐射对细胞转化的影响144
第四节 电离辐射诱导细胞衰老和死亡148
一、电离辐射诱导细胞衰老148
二、电离辐射诱导细胞死亡151
第五节 细胞的放射损伤与修复158
一、细胞放射损伤158
二、细胞放射损伤的修复159
第6章 电离辐射致突变、致癌和致遗传效应175
第一节 电离辐射致突变效应175
一、电离辐射诱发细胞突变175
二、DNA突变的电离辐射效应180
第二节 电离辐射致癌效应181
一、电离辐射致癌的多阶段学说及剂量效应关系181
二、电离辐射致癌的分子机制186
三、电离辐射致癌的易感性及其影响因素189
四、低剂量辐射致癌效应191
第三节 电离辐射遗传效应193
一、对电离辐射遗传效应的认识和调查193
二、电离辐射诱发遗传性疾病196
三、表观遗传学及其电离辐射效应200
第7章 各系统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一)207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造血系统损伤效应207
一、造血组织的辐射损伤效应207
二、造血细胞的辐射损伤效应210
三、造血微环境的辐射损伤效应216
四、电离辐射所致出血综合征217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免疫系统损伤效应222
一、急性照射的免疫损伤效应222
二、局部和慢性照射的免疫损伤效应224
三、电离辐射损伤的感染并发症226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神经系统损伤效应229
一、发育中神经系统的放射敏感性229
二、电离辐射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效应230
三、特大剂量照射引起的神经系统变化232
四、分次照射对神经系统的影响233
第四节 电离辐射的内分泌系统损伤效应234
一、电离辐射的垂体损伤效应234
二、电离辐射的肾上腺损伤效应235
三、电离辐射的甲状腺损伤效应236
第8章 各系统的电离辐射损伤效应(二)239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损伤效应239
一、电离辐射的生殖系统损伤效应239
二、电离辐射的胚胎发育损伤效应243
三、电离辐射的泌尿系统损伤效应245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消化系统损伤效应246
一、电离辐射的上消化道损伤效应246
二、电离辐射的肠道损伤效应248
三、电离辐射的肝和胰腺损伤效应250
第三节 电离辐射的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损伤效应251
一、电离辐射的呼吸系统损伤效应251
二、电离辐射的心血管系统损伤效应254
第四节 电离辐射的其他系统和器官损伤效应256
一、电离辐射的眼损伤效应256
二、电离辐射的皮肤系统损伤效应256
三、电离辐射的骨与软骨系统损伤效应258
第9章 放射性疾病及诊断标准260
第一节 放射性疾病260
一、放射性疾病的发生260
二、放射性疾病的特点261
三、放射性疾病的分类262
第二节 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266
一、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研究266
二、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研究的展望270
第10章 外照射急性和亚急性放射病272
第一节 外照射急性放射病272
一、定义272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72
三、临床表现273
四、实验室检查274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275
六、治疗与预后279
附录 典型病例介绍282
第二节 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286
一、病因286
二、临床表现286
三、实验室检查28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87
五、治疗与预后289
附录 典型病例介绍289
第11章 过量照射和慢性放射病292
第一节 电离辐射所致的过量照射292
一、定义292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293
三、临床表现29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299
五、治疗与预后302
第二节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30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04
二、临床表现305
三、实验室检查30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06
五、治疗与预后308
第12章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和内照射放射病311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31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11
二、临床表现315
三、实验室检查31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16
五、治疗与预后317
第二节 内照射放射病32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24
二、临床表现325
三、实验室检查32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26
五、治疗327
第13章 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和β射线皮肤烧伤330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体表沾染33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30
二、临床表现331
三、实验室检查33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37
五、治疗与预后338
第二节 β射线皮肤烧伤34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41
二、临床表现343
三、实验室检查34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46
五、治疗与预后347
第14章 放射性肿瘤350
第一节 概述35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50
二、临床表现352
三、辅助检查35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52
五、治疗与预后352
第二节 放射性肺癌35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53
二、临床表现354
三、辅助检查35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57
五、治疗与预后359
第三节 放射性甲状腺癌36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61
二、临床表现362
三、诊断362
四、治疗与预后364
第四节 放射性乳腺癌36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65
二、临床表现365
三、辅助检查366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66
五、治疗与预后368
第五节 放射性白血病37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71
二、临床表现372
三、辅助检查37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74
五、治疗与预后375
第六节 放射性骨恶性肿瘤37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77
二、临床表现377
三、辅助检查37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78
五、治疗与预后379
第15章 放射复合伤383
第一节 概述383
一、基本概念383
二、复合伤的分类383
三、复合伤的伤情分度383
四、放射复合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384
第二节 放冲复合伤38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84
二、临床表现385
三、实验室检查387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87
五、治疗与预后388
第三节 放烧复合伤39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90
二、临床表现391
三、实验室检查39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93
五、治疗与预后395
第16章 人体局部和器官的放射损伤(一)398
第一节 辐射性白内障39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398
二、临床表现399
三、辅助检查39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399
五、治疗与预后402
六、临床注意事项402
第二节 放射性口腔炎402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02
二、临床表现403
三、辅助检查403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03
五、治疗404
第三节 放射性甲状腺疾病405
一、定义405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05
三、临床表现406
四、辅助检查407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407
六、治疗与预后408
第四节 急性放射性肺炎409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09
二、临床表现409
三、辅助检查40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10
五、治疗与预后411
第五节 放射性食管疾病411
一、定义411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412
三、临床表现412
四、辅助检查41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413
六、治疗与预后415
第六节 外照射骨损伤41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16
二、临床表现417
三、辅助检查41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18
五、治疗与预后420
第七节 放射性膀胱疾病421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21
二、临床表现421
三、辅助检查42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22
五、治疗与预后424
第17章 人体局部和器官的放射损伤(二)428
第一节 放射性性腺疾病42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28
二、临床表现428
三、辅助检查429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29
五、治疗与预后430
第二节 放射性直肠炎43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31
二、临床表现431
三、辅助检查43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32
五、治疗与预后433
第三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43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34
二、临床表现437
三、辅助检查440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1
五、治疗与预后442
第四节 放射性皮肤癌44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47
二、临床表现448
三、辅助检查44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49
五、治疗与预后449
第五节 放射性肾损伤450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0
二、临床表现451
三、辅助检查452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2
五、治疗与预后453
第六节 放射性肝损伤45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4
二、临床表现455
三、辅助检查455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5
五、治疗与预后455
第七节 放射性脑损伤456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457
二、临床表现458
三、辅助检查458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459
五、治疗与预后459
第八节 放射性脊髓和脑神经损伤461
一、放射性脊髓损伤461
二、放射性脑神经损伤461
第18章 人体受照剂量的估算465
第一节 生物剂量计及其应用465
一、生物剂量计及其测定465
二、几种生物剂量计的应用466
第二节 物理学剂量估算方法476
一、监测资料477
二、剂量重建485
第19章 放射损伤的护理490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护理原则和措施490
一、急性放射病护理原则490
二、预防感染措施490
三、治疗护理措施491
四、饮食护理措施493
五、心理护理措施493
第二节 放射性皮肤损伤护理493
一、影响放射性皮炎的评估因素493
二、放射性皮炎的好发部位494
三、放射性皮炎分级494
四、放射性皮炎的防治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