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然气地球化学文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文汇等主编;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711603641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81页
- 文件大小:37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然气地球化学文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油气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3
陆相生油及其衍生热点徐永昌3
成烃理论的发展及国外未熟-低熟油气的分布与研究现状14
刘文汇,黄第藩,熊传武,徐永昌14
烃类的有机(生物)与无机(非生物)来源——油气成因理论思考之二刘文汇,王万春38
试论成烃的地球化学场刘文汇48
我国凝析油的成因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和意义陈践发,沈平,文启彬56
天然气成因类型及判别标志刘文汇,徐永昌64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之一)70
陈践发,徐永昌,黄第藩70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之二)77
陈践发,徐永昌,黄第藩77
不同类型烃源岩气态烃的生成特征研究——来自差热-色谱联机热模拟实验方法的证据史基安,王琪,赵欣83
中国煤型气区的构造环境、典型气藏及勘探方向Ⅰ——上古生界煤型气陶明信,徐永昌,陈践发,沈平90
中国煤型气区的构造环境、典型气藏及勘探方向Ⅱ——中、新生界煤型气陶明信,徐永昌,陈践发,沈平98
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陶明信107
深部热流体对油气成藏的影响高波,陶明信,王万春118
应用原油GC-AED苯并噻吩类谱图判识沉积环境及成熟度124
沈平,王万春,张晓宝,沈润梅124
第二部分低熟油气地质、地球化学133
未熟-低熟油的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判识标志133
徐永昌,沈平,刘文汇,关平黄第藩133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形成机制及演化模式141
刘文汇,徐永昌,史继扬,雷怀彦,张柏生141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油气关系刘文汇,徐永昌149
过渡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刘文汇158
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及其综合判识标志刘文汇,徐永昌,雷怀彦168
过渡带成烃地球化学场分析——以济阳坳陷生物-热催化过渡带气为例刘文汇173
云南中、小盆地低演化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180
徐永昌,沈平,郑建京,刘文汇,关平180
油气形成的力化学作用——油气地质理论思考之一刘文汇187
第三部分烃类形成、运移、赋存及模拟研究187
一种新的成烃机制——力化学作用及其实验证据194
刘文汇,徐永昌,张守春,廖永胜,张林晔,宋一涛194
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微渗漏与浅层烃异常张同伟,王先彬,程学惠,申歧祥200
克拉通盆地内油气垂向微渗漏的烃类地球化学——以鄂尔多斯盆地城川1井为例202
张同伟,王先彬,申歧祥,程学惠,王锡福,杨晓元,孙六一202
天然气运移的气体组分的地球化学示踪张同伟,王先彬,陈践发,王雅丽211
油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在莺琼盆地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中的应用218
陈践发,沈平,黄保家,张启明218
烃源岩有机质的不同赋存状态及定量估算关平,徐永昌,刘文汇224
储层解析气研究的突破及其意义徐永昌,张晓宝,沈平,刘文汇228
我国不同赋存状态烃类气体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张晓宝,徐永昌,沈平,刘文汇231
煤层气——新兴的能源资源及其灾害与环境问题陶明信,高波,李晶莹237
油气生成热模拟实验研究进展姜峰,张友联,杜建国244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地球化学研究——Ⅰ.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及演化特征段毅,周世新251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研究——Ⅱ.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和演化段毅,周世新256
煤岩及煤岩加不同介质的热模拟地球化学实验——气态和液态产物的产率以及演化特征261
刘全有,刘文汇,秦胜飞,孟仟祥,王万春261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Ⅰ.温压条件对有机质成熟作用的影响姜峰,杜建国,王万春,曹正林266
高温超高压模拟实验研究——Ⅱ.高温高压下烷烃产物的演化特征姜峰,杜建国,王万春,曹正林271
有机硫化物色谱—原子发射光谱分析及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初探277
陈践发,于心科,沈润梅277
第四部分稀有气体地球化学理论与技术283
天然气中的幔源稀有气体徐永昌283
中国含油气盆地天然气中氦同位素分布徐永昌,沈平,陶明信,孙明良291
东部油气区天然气中幔源挥发分的地球化学——Ⅰ.氦资源的新类型:296
沉积壳层幔源氦的工业储集徐永昌,沈平,陶明信,刘文汇296
东部油气区天然气中幔源挥发分的地球化学——Ⅱ.幔源挥发分中的氦、氩及碳化合物徐永昌,沈平,刘文汇,陶明信304
中国大陆含油气盆地的氦同位素组成及大地热流密度杜建国,徐永昌,孙明良310
中国中西部盆地若干天然气藏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317
徐胜,徐永昌,沈平,中井俊一,胁田宏317
徐胜,徐永昌,沈平,王先彬,杜建国,中井俊一,胁田宏322
中国东部盆地天然气中氖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322
中国东部盆地天然气中氙同位素过剩325
徐胜,徐永昌,沈平,王先彬,杜建国,中井俊一,胁田宏325
天然气中氦同位素分布及构造环境徐永昌329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稀有气体同位素特征及气源示踪刘文汇,孙明良,徐永昌335
大别山榴辉岩氦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杜建国,张建珍,孙明良,张友联341
天然气研究中的稀有气体地球化学应用模式沈平,徐永昌,刘文汇,陶明信345
中国天然气中稀有气体丰度和同位素组成355
徐胜355
济阳坳陷天然气氦同位素特征及二氧化碳成因与第三纪岩浆活动的关系359
孙明良,陈践发,廖永胜359
大别山榴辉岩的单矿物中He、Ar同位素特征孙明良,叶先仁,杜建国364
地球岩石中稀有气体研究进展叶先仁,孙明良367
地下水补给、循环和混合作用的氦同位素证据——以石羊河、黑河流域为例376
史基安,王先彬,王琪,赵兴东,李春园,孙明良376
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的分析技术孙明良382
天然气中Ar同位素测量的新技术孙明良389
影响烃类天然气中稀有气体同位素准确测量的干扰因素与消除途径孙明良395
岩矿样品中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的质谱分析叶先仁,吴茂炳,孙明良401
固体样品中He、Ar同位素的质谱测定孙明良,叶先仁407
水中氦同位素的质谱分析孙明良415
真空电磁破碎器粉碎盐岩颗粒及稀有气体同位素组成测量的实验研究419
孙明良,陈践发419
Xes-Xen热年代学方法叶先仁,孙明良424
氩离子注入模拟太阳风对月岩的作用李立武,魏宝文,王先彬,曾文炳430
第五部分非烃气体地球化学435
中国东部幔源气藏聚集带的大地构造与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条件435
陶明信,徐永昌,沈平,刘文汇435
中国东部幔源流体的活动特征与成藏效应442
陶明信,徐永昌,韩文功,高波,马锦龙,王万春442
天然气中氮的地球化学特征杜建国,刘文汇,邵波,E.Faber448
沈平,徐永昌,王晋江,王兰生453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453
含油气盆地中天然气汞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陈践发,王万春,朱岳年459
辽河坳陷天然气中汞的成因及地球化学意义463
陈践发,妥进才,李春园,陈振岩,张占文,朴明植463
幔源岩流体包裹体气态物质组成质谱分析李立武,刘刚,王先彬466
橄榄石热解氢释放过程的分析李立武,王先彬,张铭杰468
第六部分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应用473
窑街煤田CO2浓度与δ13C值空间变化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473
陶明信,徐永昌,陈发源473
沉积有机质芳核与侧链碳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刘文汇,于心科,张柏生477
鄂尔多斯盆地酸解烃碳同位素组成与气-源对比481
张同伟,王先彬,陈践发,邵波,李春园,徐雁前481
有机碳和有机分子碳同位素的地球化学意义王万春,吉利明485
不同沉积环境及成熟度干酪根的碳、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490
王万春,徐永昌,M.Schidlowski,E.Faber,W.Stahl490
陈践发,陈振岩,季东民,于深,赵长虹,王先彬496
辽河盆地天然气中重烃异常富集重碳同位素的成因探讨496
煤型气碳同位素演化二阶段分馏模式及机理刘文汇,徐永昌500
煤型气烃类组分的稳定碳、氢同位素组成研究507
陈践发,李春园,沈平,应光国507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气态产物碳同位素演化特征517
姜峰,杜建国,谢鸿森,王万春517
天然气、原油、干酪根的氢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王万春522
天然气运移的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张同伟,陈践发,王先彬,邵波,李春园527
石油碳、氢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沈平,徐永昌534
含油气盆地油气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概述徐永昌,刘文汇,沈平540
浙江煤山长兴阶有机碳δ13C层序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王万春,李玉成551
现代松粉热模拟产物的碳、氢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王万春,吉利明558
第七部分其他567
华北燕山地区中新元古代沉积记录及其古气候、古环境特征吉利明,陈践发,郑建京,王杰567
超临界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岩石样品生物标志物分析中的应用578
王永莉,王先彬,李立武,孙明良,杨辉578
高真空金属样品处理系统的研制李立武,王先彬,杨辉,王永莉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