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网络升级与维护大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美)Terry William Ogletree著;李志等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711110345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786页
- 文件大小:107MB
- 文件页数:8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网络升级与维护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译者序1
前言1
关于作者1
第一部分网络规划和设计1
第1章网络拓扑概览1
1.1局域网拓扑1
1.1.1总线型拓扑1
目录1
1.1.2星型拓扑2
1.1.3环型拓扑3
1.1.5混合拓扑4
1.1.4网状拓扑4
1.1.6共享和非共享的网络介质拓扑7
1.1.7桥接和路由拓扑7
1.2建筑物拓扑8
1.3校园局域网环境的设计考虑9
1.3.1可扩展性10
1.3.2冗余性10
1.3.3容错性10
1.4多层次网络拓扑10
1.4.1可扩展性10
1.4.3容错性11
1.4.2冗余性11
2.1规划逻辑网络设计12
2.1.1客户群体的特点12
第2章网络设计策略12
2.1.2提供的网络服务种类13
2.1.3网络可靠性13
2.1.4选择网络协议13
2.2规划和设计组件14
2.2.1把每件东西形成文档14
2.2.2策略和过程14
2.3物理网络15
2.2.3培训技术人员15
2.2.4牢记预算15
2.4其他规划资源16
第3章升级策略和项目管理17
3.1确定何时进行必要的升级——评估过程17
3.1.1确定用户需求和期望18
3.1 .2维持对继承应用程序的支持19
3.2升级所需的资源20
3.3规划升级20
3.3.3设立目标21
评估规划21
3.3.1把规划形成文档21
3.3.2当应用到共同的策略和过程时21
3.3.4把故障时间列入计划22
3.3.5重要时间点和标准22
3.3.6备份的过程22
3.4测试规划22
3.4.1评估竞争的产品22
3.5.1项目组人员23
3.5.2保持和用户的联系23
3.5实施23
3.4.2实验计划23
3.5.3跟踪进度24
3.6用户培训24
3.7用文档记录变化和变化原因24
3.8其他升级中的问题24
第4章预防性维护25
4.1电源控制和不间断电源25
4.1.1电源就是金钱26
4.1.2高级配置和电源接口与独立的27
UPS系统27
4.2网络监视28
4.3服务器和工作站备份28
4.1.3网络设备28
4.3.1备份介质——磁带、光学存储器29
和CD-R29
4.3.2备份循环时间表30
4.3.3离站存储30
4.4常规维护31
4.5创建网络冗余性31
4.6灾难恢复计划31
4.7验证预防性维护32
5.1.1工作区33
5.1结构化布线33
第5章网络布线——电缆和其他组件33
第二部分物理网络33
5.1.2主干电缆系统结构34
5.1.3水平布线系统结构35
5.1.4通信站35
5.1.5星型拓扑35
5.2物理电缆类型35
5.3重要定义36
5.4物理电缆类型38
5.5颜色编码和标识40
5.6同轴电缆41
5.7光缆43
5.7.4安全性44
5.7.3安全44
5.7.5光纤结构和操作44
5.7.1电磁免疫性44
5.7.2大小和重量44
5.7.6总内部反射45
5.7.7光如何在光纤上传播45
5.7.8数字孔径46
5.7.9光缆衰减46
5.8端接和连接46
5.8.1压接46
5.8.2绝缘层剥离接点46
5.8.5常用出口配置47
5.8.3模块化插座和插头47
5.8.4模块化插头的线对配置47
5.8.6插线板49
5.8.7光纤端接49
5.8.8光纤接合51
5.8.9光纤插线板51
5.8.10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51
5.8.11光缆的综合考虑52
5.8.12小波形因数连接器52
5.9.3常用水平布线子系统规范53
5.9.2固定点53
5.9.4文档和安装管理53
5.9.1开发办公室布线53
5.9通信站53
5.9.5记录54
5.9.6绘图54
5.9.7工作记录54
5.9.8报告54
第6章网络接口卡55
6.1选择硬件总线类型:PCI、ISA、55
EISA或PCMCIA55
6.1.1网络速度57
6.2.2资产和电源管理58
6.2.1通用网络启动58
6.2联网化管理行动和局域网唤醒技术58
6.1.2网络电缆连接器和终结器58
6.2.3远程唤醒59
6.2.4是否应当使用WOL适用型网卡60
6.3多宿主系统60
6.4负载平衡和双冗余网络控制器60
6.5软件驱动程序61
6.5.1数据包驱动器61
6.5.2开放式数据链路接口62
6.5.3网络驱动程序接口规范62
6.6 IRQ和I/O端口62
6.6.1 IRQ62
6.6.2基准I/O端口64
6.7.1检查指示灯——活动和链路指示灯65
6.7诊断网卡故障65
6.7.2运行适配卡诊断程序66
6.7.3配置冲突66
6.7.4检查计算机网络配置67
6.7.5采取预防性的步骤67
第7章中继器、网桥和集线器68
7.1简单网络的中继器68
7.2使用网桥连接网段70
7.2.1划分局域网段71
7.2.2生成树算法74
7.2.3网桥的使用场合75
7.3使用集线器集中网线并减少由于电缆的使用而带来的问题76
7.3.1集线器的分类77
7.3.2智能集线器81
7.4集线器端口81
7.4.1非屏蔽双绞线端口、连接单元接口端口和BNC端口82
7.4.2交叉端口82
7.4.3自动识别端口82
7.5集线器的故障诊断82
7.5.1检测指示灯83
7.5.2检测新的连接83
7.5.3检查集线器或端口配置83
7.5.4检查集线器的管理软件83
7.5.5常见的集线器故障84
第8章网络交换机85
8.1交换机工作原理85
8.1.1划分冲突域86
8.1.2使用交换机的其他理由86
8.1.3全双工以太网交换机87
8.1.4使用交换机创建压缩的主干87
8.2交换机的硬件类型89
8.2.1直通式交换机89
8.2.2存储转发式交换机89
8.2.3层3交换机89
8.3交换机的故障诊断和管理90
8.2.5堆叠式交换机和机架式交换机90
8.2.4在你的家庭办公室里使用交换机90
第9章虚拟局域网92
9.1虚拟LAN和网络拓扑92
9.2基于网络框架的交换机93
9.3隐式和显式标签94
9.3.1隐式标签94
9.3.2显式标签95
9.3.3 VLAN的MAC地址95
9.3.4基于协议规则的VLAN96
9.4在网络主干上使用显式标签96
9.5交换机标准——IEEE标准97
34.2 Microsoft Windows95/Windows98
9.6应购买何种交换机98
第10章路由器100
10.1路由器的用途100
10.1.2安全措施101
10.1.1分级的网络组织101
10.2可路由协议和路由协议102
10.3路由器的使用场合102
10.3.1正在增长的LAN尺寸103
10.3.2代管本地网的职责106
10.3.3连接分支办公室106
10.3.4使用路由器保护网络——NAT106
和包过滤106
10.4路由器端口及其连接107
10.5路由器的配置108
10.6.1在广域网上使用路由器109
10.6大型路由器和小型路由器109
10.6.2路由器使Internet成为可能110
10.7你真的需要使用路由器吗112
第三部分选择网络解决方案113
第11章ARCnet113
11.1 ARCnet概览113
11.1.1 ARCnet编址和消息传输114
11.1.2集线器和网线118
11.1.3总线和星型拓扑118
11.1.4 ARCnet网络适配卡120
11.1.5连接ARCnet LAN到以太LAN120
11.2 ARCnet的故障诊断120
第12章以太网121
12.1以太网简史121
12.2冲突:什么是CSMA/CA和CSMA/CD124
12.2.1补偿算法125
和交换机126
12.3以太网拓扑限制126
12.3.1以太网拓扑的限制因素126
12.2.2定义冲突域——总线、集线器126
12.3互连设备和网段线缆长度127
12.3.3 5-4-3规则127
12.4使用总线拓扑127
12.5使用星型拓扑128
12.6混合LAN拓扑129
12.6.1树129
12.6.2分级的星型130
12.7使用主干连接公司131
12.8以太网帧131
12.8.2 802.3标准132
12.8.1 XEROX PARC实验室的以太网132
和以太网Ⅱ132
12.8.3 802.2逻辑链路控制标准133
12.9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位以太网135
12.9.1快速以太网135
12.9.2千兆位以太网136
12.9.3 10千兆位以太网137
12.10以太网问题138
12.10.1冲突速率138
12.10.2冲突类型138
12.10.3本地冲突138
12.10.6减少冲突139
12.10.5采样间隔139
12.10.4后期冲突139
12.11以太网错误140
12.11.1不正确的FCS和失调的帧140
12.11.2短帧141
12.12巨型帧和Jabber141
12.12.2广播风暴142
12.12.3监控错误142
12.12.1多种错误142
第13章令牌环网络143
13.1令牌环网络概述143
13.1.1令牌环的帧145
13.1.2 LLC和MAC帧146
13.2活动监控器和备用监控器功能147
13.2.1环轮询(邻居结点通知)148
13.2.2活动监控发生故障时网络的自修复148
13.3环中的错误检测149
13.3.1传输者故障149
13.2.3活动监控器149
13.3.2接收者故障150
13.4早期令牌释放150
13.5向环上增加一个站点150
13.6物理星型拓扑151
13.6.1 MAU(多站点访问单元)151
13.7层次拓扑152
13.6.2连接MAU——使用环内和环外端口建立一个更大的局域网152
13.7.1源路由网桥153
13.7.2网关——转换网桥154
13.7.4令牌环网桥故障诊断155
13.7.3令牌环交换155
13.8使用令牌总线拓扑结构156
13.9令牌环网布线规则157
13.9.1何谓校准环长度157
13.9.2 STP和UTP电缆的使用规则157
13.10令牌环网连接器及介质过滤器158
13.11布线场景159
13.12.1令牌环网的统计数据160
13.12监控令牌环网的使用及故障情况160
1 3.12.3令牌环网的故障161
13.12.2环错误监视器161
13.13使用网络及办议分析仪162
13.14令牌环网向远程网络监视MIB的扩展162
13.15故障排除技巧163
13.16在令牌环网和以太网之间进行选择163
第14章无线网络:IEEE802.11(wi-Fi)165
以及HomeRF165
14.1可移动性:移动中的工作人员165
14.2无线局域网的用途165
14.3特殊专用网络和访问点AP166
14.3.1特殊专用网166
14.3.2使用AP调节无线网络通信167
14.4 IEEE 802.11标准168
14.4.1物理层169
14.4.2介质访问控制层169
14.4.3 MAC层的其他服务170
14.5无线电波传输——FHSS和DSSS170
14.6什么是Wi-Fi171
14.7什么是HomeRF172
14.7.1 HomeRF的MAC层和物理层172
14.7.2安全问题和HomeRF173
14.8无线网络干扰的来源173
14.9应该选择哪种技术174
第15章蓝牙技术175
15.1蓝牙特殊兴趣集团176
15.2蓝牙概览176
15.3Piconet和Scatternet176
15.3.1Piconet177
15.3.2 Scatternet178
15.5.2 ACL链路179
15.5.3蓝牙数据包179
15.5.1 SCO链路179
15.5 SCO和ACL链路179
15.4蓝牙设备模式179
15.6什么是蓝牙的特性180
15.6.1通用访问特性181
15.6.2服务发现应用特性182
15.6.3无线电话特性和内部通信特性182
15.6.4串口特性182
15.6.5头戴式耳机听筒特性182
15.6.6拨号网络特性182
15.6.7其他蓝牙特性183
15.7蓝牙不仅仅是一个无线通信协议183
16.1 WAP体系结构184
第16章无线应用协议184
16.2网关和万维网185
16.2.1无线标识语言186
16.2.2 WMLScript标准187
16.2.3无线电话应用标准187
16.3日历和电话簿信息187
16.4 WAP论坛188
第17章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189
17.1 FDDI双环拓扑189
17.1.1端口和工作站190
17.1.2环包卷190
17.2 FDDI协议标准192
17.1.3光学旁路交换机192
17.1.4双穴重要设备192
17.3.2 FDDI帧193
17.3在FDDI环上传输数据193
17.3.1使用光进行位编码193
17.3.3目标令牌循环定时器和声明进程194
17.3.4信标195
17.4使用FDDI时的常见问题195
17.4.1环包卷195
17.4.2环初始化和帧检查序列错误195
17.4.3维修196
第18章拨号连接197
18.1点到点协议和串行线Internet协议197
18.2 SLIP198
18.3 PPP199
18.3.1建立一个链接:链路控制协议200
18.3.2网络控制协议202
18.4实例:配置一个Windows 2000专业版客户机202
18.5当拨号不够快时204
第19章专用连接205
19.1租用线路205
19.1.1 T载波系统206
19.1.2 T1分组207
19.1.3 T载波服务的问题诊断207
19.2异步传输模式208
19.2.1 ATM帧209
模型)210
19.2.3 ATM结构模型(B-ISDN/ATM210
19.2.2 ATM连接210
19.2.4局域网仿真212
19.2.5 ATM服务类别213
19.3帧中继和X.25协议213
19.3.1帧中继头214
19.3.2网络拥塞信号量机制215
19.3.3局部管理接口机制216
19.3.4使用交换虚拟电路216
19.3.5使用帧中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217
19.4 DSL和电缆调制解调器217
19.4.1电缆和DSL网络拓扑结构的差异218
19.4.2 PSTN快速入门219
19.4.3 xDSL219
19.4.4电缆调制解调器技术工作原理快速入门222
第四部分网络操作系统、协议和服务225
第20章TCP/IP协议族概述225
20.1 TCP/IP和OSI参考模型225
20.1.1TCP/IP是协议、服务和226
应用的一个集合226
20.1.2 TCP/IP、IP和UDP226
20.1.3其他各种协议227
20.2.2 IP是一个非确认协议228
20.2网际协议228
20.2.1 IP是一个无连接传输协议228
20.2.5 IP完成的工作229
20.2.3 IP是一个不可靠协议229
20.2.4 IP为网络提供地址空间229
20.2.6检查IP数据报头信息230
20.2.7 IP寻址232
20.3地址解析协议——将IP地址解析为241
硬件地址241
20.3.1代理ARP244
20.3.2 RARP——逆向地址解析协议244
20.4传输控制协议244
20.4.2检查TCP头信息245
20.4.1 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会话245
20.4.3TCP会话247
20.5用户数据报协议252
20.4.4 TCP会话安全问题252
20.5.1检查UDP头信息253
20.5.2 UDP和ICMP之间的交互253
20.6端口、服务和应用254
20.6.1已知端口254
20.6.2注册端口254
20.7网际控制报文协议255
第21章TCP/IP服务和应用258
21.1文件传输协议258
21.1.1 FTP端口和进程259
21.1.3 FTP协议命令260
21.1.2数据传输260
21.1.4对FTP命令的服务器响应262
21.1.5使用一个Windows FTP命令行263
客户端263
21.1.6简单文件传输协议267
21.2Telnet协议268
2 1.2.1什么是网络虚拟终端和NVT ASCⅡ268
21.2.2Telnet协议命令和选项协商269
21.2.3Telnet和身份验证272
21.3 R实用程序272
21.3.1传统的R实用程序的授权访问机制272
21.3.2 rlogin实用程序273
21.3.3使用rsh275
21.3.4使用rcp276
21.3.6使用ruptime277
21.4 Finger某个人277
21.3.5使用rwho277
21.5其他TCP/IP相关的服务和应用279
第22章TCP/IP网络的故障诊断工具281
22.1首先检查主机系统的配置281
22.1.1使用hostname命令281
22.1.2使用ipconfig和ifconfig来检查主机配置282
22.2无法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使用ping和tracert来检查连接性284
22.2.1使用ping命令284
22.2.2使用traceroute命令287
22.2.3 netstat和route命令290
22.2.4 arp命令293
22.2.5 tcpdump实用程序294
22.2.6 WinDump实用程序296
22.3使用nslookup命令来故障诊断名字296
解析问题296
第23章BOOTP协议和动态主机配置协议299
23.1什么是BOOTP299
23.1.1 BOOTP的数据包格式300
23.1.2 BOOTP的请求/响应机制301
23.1.3 BOOTP供应商特定信息的选项部分302
23.1.4下载操作系统304
23.2 BOOTP的进一步发展——DHCP304
23.2.1 DHCP的数据包格式和附加的选项305
23.2.2 DHCP客户机/服务器交换307
DHCP服务器服务310
23.3.1在Windows 2000服务器上安装310
DHCP服务器的例子310
23.3个在Windows 2000中安装和配置310
23.3.2给服务器授权311
23.3.3使用MMC的Action菜单312
23.3.4配置DHCP服务器和范围选项316
23.3.5提供对BOOTP客户机的支持318
23.3.6激活DHCP中继代理318
23.3.7什么是DHCP集群319
23.3.8在大的或可路由环境中使用DHCP320
23.3.9 DHCP如何与微软的动态域名320
服务交互320
23.3.10预留与排除322
23.3.11什么是APIPA(自动私有IP地址分配)322
23.3.12微软DHCP的故障诊断323
23.3.13管理日志323
24.1硬件与协议地址325
24 2 NetBIOS325
第24章域名解析325
24.2.1 LMHOSTS文件326
24.2.2 Windows的网络名字服务(WINS)328
24.3在Windows 2000中安装WINS服务器336
24.4 TCP/IP名字339
24.4.1 HOSTS文件340
24.4.2域名服务341
24.5在Windows 2000服务器中安装DNS349
24.6网络信息服务350
第25章Microsoft活动目录服务概览351
25.1什么是活动目录351
25.1.1目录与目录服务351
25.1.2感兴趣的对象352
访问协议353
25.1.3什么是活动目录的传送者353
25.1.4从X.500和DAP到轻量级目录353
25.1.5什么是模式354
25.2对象与属性355
25.2.1目录中的标准对象355
25.2.2目录中的命名对象356
25.3什么是域树,什么是森林356
25.3.1域模式——可以安息了357
25.3.2将目录划分为域357
25.3.3域依然是域358
25.3.4树与森林358
25.4动态目录和动态DNS358
25.4.2动态DNS359
25.4.3如何在活动目录中使用DNS359
25.4.1 Internet的主干与活动目录359
25.4.4使用站点来管理大型的企业360
25.4.5目录复制361
25.4.6使用全局编目来汇总目录数据362
25.5活动目录服务接口362
25.5.1利用目录服务的应用程序开发362
25.5.2域控制器和成员服务器363
25.6活动目录模式363
25.7在活动目录中查找对象369
25.7.1查找用户账号369
25.7.2在活动目录中查找打印机372
25.7.3使用开始/搜索373
26.1使用 Novell专用协议374
第26章Novell Netware IPX/SPX概览374
26.2回顾数据报服务和协议375
26.2.1网络层375
26.2.2传输层375
26.3无连接服务和协议376
26.4 面向连接的服务和协议376
26.5网际包交换376
26.5.1 IPX数据包通信377
26.5.2 IPX数据包结构378
26.6.1 SPX数据包通信379
26.5.3 IPX帧类型379
26.6顺序包交换379
26.6.2 SPX数据包结构380
26.6.3顺序包交换Ⅱ381
26.7 Netware核心协议381
26.7.1 NCP数据包签名选项381
26.7.2服务器签名级别382
26.7.3客户机签名级别382
26.7.4数据包签名和工作服务器383
26.7.5有效数据包签名级别383
26.8 NetWare安全指南384
26.7.6故障诊断数据包签名冲突384
26.9 NCP协议无关性384
27.1.1查看装订库结构386
第27章Novell装订库和目录服务概览386
27.1理解NetWare目录结构386
27.1.2查看NetWare目录服务结构387
27.1.3装订库服务390
27.1.4比较装订库和NDS392
27.2使用 Novell 目录服务394
27.2.1使用NWADMN32395
27.2.2建立和删除对象395
27.2.3移动和重命名对象397
27.2.4分配和设置权限397
27.2.5使用NDS管理器402
27.2.6设置装订库服务405
第28章NetBIOS和NetBEUI406
28.1 NetBIOS简史406
28.2 NetBIOS名字407
28.2.1第16个字符408
28.2.3节点类型409
28.2.2 NetBIOS范围ID409
28.2.4 NetBIOS名字空间411
28.2.5代表域名系统中的NetBIOS名字411
28.2.6 NetBIOS名字更新和释放412
28.3 NetBIOS服务412
28.4定位网络资源:浏览网络412
28.4.1客户端计算机413
28.4.2域主浏览器413
28.4.3当服务器或者浏览器出故障时413
28.4.4浏览器选举414
28.5服务器消息块协议和通用Internet文件系统415
28.6使用nbtstat进行故障诊断416
29.1基本路由类型418
29.2 RIP路由418
第29章路由协议418
29.2.1路由器更新420
29.2.2 RIP版本2422
29.2.3 RIP的缺点422
29.3 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423
29.3.1链路状态数据库和区域423
29.3.2 OSPF路由计算423
29.4多协议标签交换424
29.4.2添加一个标签425
29.4.1结合路由和交换425
29.4.3在MPLS中使用帧中继和ATM426
30.1工作组和域427
第五部分管理用户和资源427
第30章 Windows NT域427
30.1.1域间信任关系428
30.1.2域控制器430
30.1.3 Windows NT域模型430
30.2 Windows NT用户组:本地组、本地域组和全局组432
30.2.1内建用户组433
30.2.3特殊用户组434
30.2.2创建用户组434
30.3管理用户账号435
30.3.1向组中添加一个用户435
30.3.2用户配置文件436
30.3.3限定用户登录上网的时间436
30.3.4限定用户登录的工作站436
30.3.5账号信息437
30.3.6允许拨号访问437
30.3.7域控制器间复制437
30.4口令和安全策略438
30.5将登录问题减小到最少的策略440
31.2.1在域中创建一个新用户441
实用程序441
第31章Windows 2000用户和计算机管理441
31.2用户管理441
31.1 Microsoft管理控制台441
31.2.2管理其他用户账号信息443
31.2.3使用Action菜单445
31.3计算机管理445
31.3.1往域中添加计算机445
31.3.2管理其他计算机账号信息446
31.4 Windows 2000用户组447
31.4.1基于组范围选择组447
3 1.4.2内建组448
31.4.3创建一个用户组450
31.4.4利用活动目录计算机和用户450
管理单元450
第32章管理UNIX和Linux用户452
32.1用户管理452
32.1.1 etc/passwd文件452
32.1.2使用隐藏口令文件453
32.1.4添加或删除用户账号454
32.1.3 etc/groups文件454
32.2.2 NIS映射456
32.2网络信息服务456
32.2.1主副NIS服务器456
和映射位置457
32.2.4使用domainname命令设置NIS域名457
32.2.3 NIS服务器ypserve后台程序457
32.2.5初试NIS:ypinit、ypserve和ypxfrd458
32.2.6 NIS副设备458
32.2.9其他有用的NISYP命令459
32.2.8向NIS副服务器传递修改内容459
32.2.7更改NIS映射459
32.2.10 NIS客户机460
32.3常见的登录问题460
第33章文件服务器协议461
33.1为何阅读本章461
33.2服务器报文块462
33.2.1 SMB报文类型463
33.2.2 SMB安全预防措施463
33.2.3协议谈判和会话建立464
33.2.4访问文件464
33.2.5使用NET命令466
33.2.6监视和诊断SMB通信468
33.2.7非Microsoft客户机Samba上使用SMB协议470
33.3 NetWare核心协议471
33.2.8通用Internet文件系统471
33.3.1通用请求和响应472
33.3.2猝发模式472
33.3.3请求正被处理响应472
33.3.4中止连接473
33.4 UNIX(NFS)473
33.4.1协议组成部分:远程过程调用协议473
33.4.2外部数据表示474
33.4.3 NFS协议和安装协议474
33.4.4配置NFS服务器和客户机475
33.4.5 NFS客户机后台进程475
33.4.6服务器端后台进程478
33.4.7诊断NFS问题481
33.5 Microsoft分布式文件系统483
33.5.1创建DFS根483
33.5.2给DFS根添加链接484
第34章权限和许可486
34.1用户级和共享级资源许可486
共享级安全487
34.4 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下分配用户权限487
共享级安全487
34.4.1使用组更易于管理用户权限488
34.4.2 Windows NT/2000用户权限488
34.5 NTFS许可490
34.5.1 Windows NT 4.0标准许可和特殊许可492
34.5.2 Windows NT的许可是累积的493
34.5.3 Windows 2000许可493
34.5.4共享级许可495
34.6 NetWare496
34.6.2文件系统权限497
34.6.3对象和属性权限497
34.6.1信任方497
目录权限498
34.6.5权限的继承498
34.6.4 NDS和文件系统的不同以及498
34.6.6 Everyone组合[public]组499
34.7 UNIX和Linux500
34.7.1查看文件许可500
34.7.2 SUID和SGID文件许可501
34.7.3使用su命令503
35.1打印协议和打印语言504
35.2 TCP/IP打印504
第35章网络打印协议504
35.2.1 BSD后台打印系统:Ipr和Ipd505
35.2.2 SVR4打印系统512
35.2.3在Windows NT 4.0服务器上使用TCP/IP打印系统516
35.2.4在Windows 2000 Server上使用TCP/IP打印系统517
35.2.5配置NetWare打印机进行TCP/IP519
打印519
35.3数据链路控制协议520
35.4 Internet打印协议520
35.4.1 IPP对象类型521
35.4.2 IPP操作521
35.4.4 IPP的未来522
35.4.5哪里可以找到IPP522
35.4.3 1.1版本中存储的是什么522
36.1 Windows打印服务器526
36.1.1打印机和打印设备526
第36章打印服务器526
36.1.2在Windows NT 4.0服务器下添加一台打印机528
36.1.3在Windows 2000服务器上添加534
打印机534
36.2在NetWare下打印543
36.2.1 Print Queue对象属性544
36.2.2 PrinterX对象属性544
36.2.3 Print Server对象属性545
36.2.4 PSERVER.NLM和NPRINTER.NLM546
36.3基于硬件的打印服务器——打印服务器装置546
第37章基本安全措施549
37.1策略和机制549
第六部分网络安全549
37.1.1网络连接策略550
37.1.2可接受的使用说明和指南550
37.1.3扩展机制551
37.1.4安全策略中应包含的内容552
37.2物理安全措施552
37.3安全性的两个方面553
37.2.3用安全的方式处理硬件或介质553
37.3.1事前:控制访问553
37.2.2不间断电源553
37.2.1锁门553
37.3.2事后:审计使用555
37.3.3口令555
37.4系统守护进程与服务557
37.5删去不必要的选项558
37.6授权558
37.6.1用户账户559
37.6.2应用服务器、打印服务器及Web服务器559
37.7防火墙559
第38章审计和其他监视措施 .560
38.1 UNIX和Linux系统560
38.1.1使用syslog561
38.1.2系统日志文件563
38.2配置Windows NT4.0审计策略563
38.2.1创建审计事件564
38.2.2使用Windows NT 4.0事件查看器566
38.3配置Windows.2000审计策略566
38.3.1对文件和文件夹进行审计568
38.3.2对打印机进行审计569
38.3.3使用Windows 2000事件查看器570
38.4 Novell安全性571
第39章广域网中的安全问题574
39.1你就是被攻击的目标574
39.2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程序及其他破坏性程序575
39.2.1特洛伊木马程序575
39.2.3病毒的感染576
39.3普通的攻击576
39.2.2计算机病毒576
39.3.1拒绝服务攻击577
39.3.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577
39.3.3 SYN扩散578
39 3.4 ICMP重定向579
39.3.5死亡之Ping579
39.3.7口令保护机制——智能卡580
39.3.8网络后门580
39.3.6仿造电子邮件580
39.4网络嗅探器581
39.6预防措施582
39.6.1保护路由器582
39.5电子欺骗和伪装582
39.6.3保护主机583
39.6.4 Tripwire583
39.6.2成为攻击目标的网络583
39.6.5查毒程序584
39.6.6用户意识与培训584
39.7关注安全信息585
第40章防火墙586
40.1什么是防火墙586
40.2包过滤器587
40.2.1按IP地址过滤587
40.2.2基于协议的过滤588
40.2.3基于端口号的过滤589
40.3入侵检测(状态检查)589
40.4代理服务器590
40.4.1标准代理应用592
40.4.2模拟终端用户:网络地址转换594
40.4.3代理服务器的优点和缺点594
40.5混合型防火墙595
40.6如何确定防火墙是安全的597
第41章虚拟专用网和隧道技术598
41.1什么是VPN598
41.2协议、协议、协议599
41.3 IPSec协议599
41.3.1互联网密钥交换600
41.3.2认证头601
41.3.3封装安全有效数据601
41.4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602
41.5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603
第42章加密技术604
42.1计算机与加密604
42.2什么是加密605
42.2.1专用密钥加密——对称加密605
42.2.2公用密钥加密606
42.2.3 RSA公用密钥加密608
42.3数字鉴定608
42.4极好的保密性609
第43章诊断网络问题策略611
43.1有文档记录的网络更易于进行故障诊断611
第七部分网络故障诊断技术基础611
43.2问题解决技术614
43.2.1问题解决周期614
43.2.2审计网络以找出问题来源616
43.3故障诊断的陷阱616
第44章网络测试和分析工具617
44.1基础:测试电缆617
44.1.2电缆测试器618
44.1.3位误码率测试器618
44.1.1手持式电缆检验器618
44.1.6设定脉冲宽度619
44.1.5阻抗619
44.1.7速度619
44.1.4时域反射计619
44.2网络和协议分析仪620
44.2.1建立基线620
44.2.3协议解码621
44.2.4过滤621
44.2.2统计数据621
44.2.5基于软件的分析仪622
44.2.6其他软件局域网分析仪产品624
44.2.7硬件分析仪625
44.3简单网络管理协议626
44.3.1 SNMP原语626
44.3.2网络对象:管理信息库627
44.3.4通向SNMPv2和SNMPv3的曲折628
道路628
44.3.3 proxy代理628
44.3.5 RMON629
第45章小型办公室和家庭办公室网络故障诊断631
45.1电源故障631
45.2计算机配置问题632
45.3组件问题——从这到那不通了634
45.5防火墙问题635
45.6保持网络健康635
45.4保护电缆635
45.7无线联网问题636
45.8如果这些都失败了636
46.1 ARCnet概览637
第46章从ARCnet升级到以太网或令牌环637
46.2升级到以太网或者令牌环637
第八部分硬件升级637
46.2.1新网络的布线638
46.2.2解决性能上的问题641
47.1为什么要升级到以太网642
47.2把令牌环逐步升级到以太网642
第47章从令牌环升级到以太网642
47.2.2位和结构643
47.2.3发送通知643
47.2.1传输中遇到的困难643
47.3.1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644
47.3替换所有的令牌环网设备644
47.3.2网络电缆和连接器644
47.2.4路由信息644
47.3.3网络适配器卡645
或更高646
48.1要考虑的硬件及软件因素646
第48章从10Base-2网络升级到10Base-T646
48.1.1电缆647
48.1.2网络适配器卡648
48.1.3电缆连接器648
48.1.4网桥、集线器、中继器和交换机649
48.2用不同的电缆或者拓扑结构连接网络649
48.3其他可能性650
或千兆位以太网651
49.1将千兆位以太网用于网络主干线中651
第49章从10Base-T升级到快速以太网651
49.3千兆位以太网可以覆盖的范围652
49.4升级到千兆位以太网652
49.2 在高端服务器中使用千兆位以太网652
49.5展望未来653
第50章从网桥升级到路由器和交换机654
50.1超越小型局域网的局限654
50.1.1网络分段655
50.1.2远距离连接655
50.2.1网络协议问题656
50.2.2网络地址问题656
50.2从网桥升级到路由器656
50.2.4通过路由器分割网络657
50.2.5连接到较大的广域网657
50.2.3其他路由器管理问题657
50.3从网桥升级到交换机658
第51章在LAN中应用无线组网技术661
51.1为什么使用无线网络661
51.2为访问点定位662
51.3安全问题662
51.4一点建议663
52.1概述665
NT 4.0/2000665
52.2 Windows协议和服务665
第52章从Novell NetWare迁移到Windows665
第九部分迁移和集成665
52.2.1 NetWare客户服务666
52.2.2 NetWare网关服务667
52.3微软NetWare服务包5.0671
52.3.1 NetWare文件及打印服务4.0671
52.3.2 NetWare文件及打印服务5.0674
52.3.3 NetWare目录服务管理器676
52.3.4微软目录同步服务677
52.3.5文件迁移工具680
和Linuxl的集成686
53.1概览686
第53章Windows NT 4.0/2000与UNIX686
53.2 Windows NT对UNIX协议以及工具的支持687
53.2.1 TCP/IP687
53.2.2动态主机配置协议与BOOTP692
53.3微软UNIX服务包插件2.0版本693
53.3.1网络文件系统693
53.2.3域名系统693
53.3.2 Korn Shell694
53.3.3密码同步696
53.3.4用户名映射697
53.3.5新的telnet服务端和客户端软件697
53.3.6 ActiveState ActivePerl 5.6698
53.4 SAMBA698
53.5 Sun网络信息系统699
53.6 Windows NT的终端服务器版本699
Windows NT 4.0/2000700
54.1建立独立的桌面网络700
第54章从UNIX迁移到700
54.2逐步迁移用户账号702
54.3迁移文件702
54.3.2不要忘记SAMBA703
54.4如何迁移应用程序703
54.3.1使用Services for Unix 2.0迁移文件703
54.5可供使用的其他工具704
2000或更高705
55.1准备工作705
第55章从Windows NT 4.0迁移到Windows705
55.1.1域控制器和成员服务器706
55.1.2在商业组织中将目录结构模块化706
55.1.3域只是名字空间的一部分707
55.1.4迁移所考虑的事项:分散相对应的集中化管理708
55.2实现一个到活动目录的迁移709
55.2.1从升级主域控制器开始709
55.2.2将其他域加入到现存的树711
55.2.3优先处理主域711
55.2.4然后升级其余的备份域控制器BDC713
55.3接下来做什么713
第56章NetWare和Linux的集成714
56.1为什么使用Linux714
56.2.2打印机共享715
56.2.1文件共享715
56.2.3用户认证715
56.2 Linux和NetWare之间的主要区别715
56.4网络协议716
56.5应用软件716
56.3移动用户账号716
56.6 NetWare for Linux717
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719
57.1用户账号的思考719
第57章多协议网络:NetWare、UNIX、719
57.3文件和打印机访问720
57.4网络协议720
57.2管理资源权限和许可720
57.5用特殊应用来巩固一般应用和划分721
网络721
58.1标准、标准、更多的标准722
58.2无线网络722
第58章未来构想722
58.3长距离以太网723
58.4 Internet——和Net724
58.4.1更多的域名725
58.4.2什么是IPv6725
第十部分附 录727
附录A OSI 7层参考模型727
附录BTCP和UDP公用端口730
附录C NetWare登录脚本参考762
附录D目录服务:X.500和LDAP概览772
附录E网络信息资源777
附录F简单邮件传输协议(SMTP)780
和POP3概览780
光盘安装指导786
34.3 Windows NT 4.0和Window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