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海洋水团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海洋水团分析](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4378487.jpg)
- 李凤岐,苏育嵩编著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67100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16MB
- 文件页数:41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海洋水团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海洋水团分析的内容及研究史1
1.1.1 海洋水团分析的研究内容1
1.1.2 水团分析的意义1
1.1.3 水团分析的回顾2
1.1.4 中国水团分析研究概况3
1.2 水团的有关概念5
1.2.1 水团的概念与定义5
1.2.2 水型及其与水团的关系8
1.2.3 水系及其与水团的关系9
1.2.4 水团的核心和强度10
1.2.5 水团的边界与混合区12
1.2.6 水团的形成和变性13
1.3 水团的主要指标14
1.3.1 均值指标15
1.3.2 均方差指标16
1.3.3 区间指标16
1.3.4 极值指标16
1.4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与海洋气候区的划分17
1.4.1 中国近海海洋季节划分17
1.4.2 中国近海海洋气候区的划分22
第二章 环流、海洋锋和跃层24
2.1 环流及有关概念24
2.1.1 环流的定义24
2.1.2 海流的主轴、流幅和强度25
2.1.3 水团的运动和海流26
2.1.4 中尺度涡28
2.2 海洋锋29
2.2.1 海洋锋的定义29
2.2.2 海洋锋的分类30
2.2.3 海洋锋的特性、形成与强度31
2.2.4 海洋锋的分布33
2.2.5 研究海洋锋的意义35
2.3 海洋中的跃层36
2.3.1 跃层的形成及其“屏障作用”37
2.3.2 跃层的示性特征39
2.3.3 跃层顶界和底界的确定40
2.3.4 中国近海跃层简介40
2.4 海洋细微结构45
第三章 水团的综合分析法47
3.1 概述47
3.1.1 综合分析法的特点和实用价值47
3.1.2 综合分析法的某些基本原则48
3.2.2 水团边界的划法50
3.2.1 水团个数的确定50
3.2 水团的划分50
3.3 水团消长变化的分析55
3.3.1 水团第一强度变化的分析55
3.3.2 水团第二强度变化的分析58
第四章 水团的浓度混合分析法61
4.1 水团的浓度混合理论61
4.1.1 浓度61
4.1.2 无界水团混合理论62
4.1.3 有界水团混合理论67
4.2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69
4.2.1 水团个数及核心值的确定69
4.2.2 水团核心空间位置的确定70
4.3 水团边界的确定72
4.3.1 水团的本体和边界72
4.3.2 两个水团混合的边界72
4.3.3 三个水团边界的确定73
4.3.4 四个水团边界的确定75
4.4 关于某些问题的讨论78
4.4.1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优点78
4.4.2 浓度混合分析法的缺点78
第五章 温-盐图解的统计分析80
5.1 温-盐图解80
5.1.1 温-盐曲线80
5.1.2 温-盐关系80
5.1.3 温盐点聚图81
5.1.4 温-盐图解83
5.2 温-盐图解的一维频率分析84
5.2.1 单站温-盐特征的频数分析85
5.2.2 面积和体积的温-盐特征的频率分析85
5.3 海水体积输送的温-盐图解统计89
5.4.1 温盐图解及一维频率分析在东海变性水团分析中的应用91
5.4 温-盐图解频率分析在中国浅海中的应用91
5.4.2 温-盐图解体积统计在台湾暖流水团分析中的应用92
5.5 温-盐图解上的二维频率分析94
5.5.1 二维等频数面分析94
5.5.2 二维分布密度函数方法95
5.6 温-盐图解上的回归分析99
5.6.1 线性回归线θ(S)和S(θ)99
5.6.2 非线性回归(回归曲线)100
第六章 水团划分及预报中的分割法102
6.1 引言102
6.2 极差分割法103
6.2.1 有关概念和记法103
6.2.2 最优极差二分割104
6.2.3 三分割105
6.2.4 四分割106
6.2.5 五、六、七分割107
6.2.6 某些问题的讨论108
6.3 最优分割法111
6.3.1 组内变差和总变差111
6.3.2 简便算法及最优性的证明113
6.3.3 实例与计算步骤114
6.3.4 某些问题的讨论117
6.4 AID方法119
6.4.1 方法概述119
6.4.2 计算步骤119
6.4.3 示例120
6.4.4 几个问题的讨论122
6.4.5 AID方法与水团的逐级分割123
7.1 相似系数和距离125
7.1.1 相似系数125
第七章 水团的聚类分析法125
7.1.2 距离126
7.2 系统聚类法128
7.2.1 系统聚类的思路与做法129
7.2.2 类间距离与8种聚类法129
7.2.3 示例与计算步骤133
7.3 系统聚类有关问题的讨论137
7.3.1 统一递推公式137
7.3.2 关于水团个数的确定138
7.3.3 关于F检验140
7.3.4 关于指标的选取141
7.3.5 系统聚类8种方法的比较141
7.4 逐步聚类法142
7.4.1 逐步聚类的思路与流程142
7.4.2 逐步检验聚类法144
8.1.1 原理简介148
第八章 水团的判别分析及预报148
8.1 距离判别148
8.1.2 步骤概述149
8.2 两个水团的判别150
8.2.1 引言150
8.2.2 两个水团的线性判别函数151
8.2.3 Fisher准则下的判别函数151
8.2.4 判据yc153
8.2.5 计算步骤与示例153
8.2.6 两个水团多指标的非线性判别155
8.3 多个水团的判别155
8.3.1 逐次二级判别155
8.3.2 Bayes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156
8.3.3 Fisher准则下多个水团的判别162
8.4.1 水团划分的显著性检验167
8.4 划分的显著性检验及指标的鉴定评估167
8.4.2 不同准则划别的讨论171
8.4.3 关于指际的选择171
8.5 水团的逐步判别173
8.5.1 逐步判别的思路173
8.5.2 逐步判别的指标(或因子)筛选步骤174
8.5.3 Bayes型判别函数的建立与检验178
8.5.4 Fisher型判别函数的建立179
8.6 水团的判别预报180
8.6.1 使用指标预报值进行水团的判别预报180
8.6.2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181
8.6.3 用判别分析法直接预报水团的特征182
9.1 正交分解法的基本原理187
9.1.1 特征向量与特征值187
第九章 水团分析中的正交分解法187
9.1.2 时间函数190
9.1.3 正交分解式的对应特征与省略误差191
9.1.4 奇异值分解193
9.2 奇异值分解法及其应用195
9.2.1 数据矩阵的处理195
9.2.2 分析式的建立196
9.2.3 计算结果与分析197
9.3 替代分析法201
9.3.1 一般平均场的局限性202
9.3.2 分解式的建立203
9.3.3 计算结果与分析204
9.4 对应分析法206
9.4.1 方法概述206
9.4.2 计算结果与分析208
第十章 水团分析中的模糊数学方法210
10.1 模糊子集与水团的有关概念210
10.1.1 模糊概念与模糊子集210
10.1.2 水团与模糊子集211
10.1.3 水团的核心、本体、边界及混合区212
10.1.4 水型和水系的模糊集合定义213
10.2 模糊聚类分析213
10.2.1 模糊相似关系与模糊等价关系214
10.2.2 动态聚类图217
10.2.3 几个问题的讨论220
10.3 水团的Fuzzy模式划分222
10.3.1 水团核心指标的确定222
10.3.2 Fuzzy模式的建立224
10.3.3 水团的划分226
10.3.4 几个问题的讨论226
10.4.1 模糊密度聚类法227
10.4 水团聚类中心的确定227
10.4.2 移动格域法230
10.4.3 模糊积分法232
10.5 聚类中心的调整与水团的软划分235
10.5.1 水团的软划分调整235
10.5.2 模糊目标函数聚类算法239
10.5.3 F统计、FF统计和Fuzzy伪F统计比率240
10.6 水团的模糊分析242
10.6.1 水团特征、模糊度及贴近度242
10.6.2 水团的模糊判别分析及综合评判247
10.7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拟合253
10.7.1 确定隶属函数的一般原则和方法253
10.7.2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形式的探讨253
10.7.3 变性水团隶属函数的椭圆拟合法255
10.7.4 水团隶属函数的其他拟合方法263
第十一章 世界大洋的环流与水团267
11.1 环流系的划分267
11.2 太平洋的环流268
11.2.1 上层环流268
11.2.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278
11.3 大西洋的环流283
11.3.1 上层环流283
11.3.2 次表层及其以深各层的环流287
11.4 印度洋的环流292
11.4.1 上层环流292
11.4.2 次表层及中、深层环流294
11.5 南大洋和北冰洋的环流295
11.5.1 南大洋的环流295
11.5.2 北冰洋的环流297
11.6.1 世界大洋水的温盐特征299
11.6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299
11.6.2 世界大洋水系的划分303
11.7 太平洋的水团306
11.7.1 表层水团306
11.7.2 次表层水团310
11.7.3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314
11.8 大西洋的水团320
11.8.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320
11.8.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322
11.9 印度洋的水团328
11.9.1 表层和次表层水团328
11.9.2 中层、深层和底层水团330
11.10 北冰洋和南大洋的水团332
11.10.1 北冰洋的水团332
11.10.2 南大洋的水团335
12.1.1 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341
第十二章 中国近海的环流和水团341
12.1 中国近海水团环流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因素和关系341
12.1.2 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343
12.1.3 主体格局与区域特征的互相作用344
12.1.4 理、化、生、地特征分布的兆示346
12.2 中国近海的环流348
12.2.1 上层环流348
12.2.2 中、下层环流,上升流和涡旋352
12.3 中国近海的水团354
12.3.1 中国近海的水型分布与水系划分354
12.3.2 渤海和黄海的水团357
12.3.3 东海的水团362
12.3.4 南海的水团374
12.3.5 中国近海水团特征及相互关系的判别与模糊分析379
参考文献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