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新文学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新文学 上](https://www.shukui.net/cover/14/34376170.jpg)
- 傅子玖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7561709560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853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8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新文学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1
第一章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及其性质特点1
目录1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5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过程10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其伟大历史意义16
第四节中国新文学的性质特点23
第二章中国新文学的开创期(1917—1927)30
第一节新文学对封建复古派的斗争及新文学统一战线的分化30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39
第三节 “革命文学”的倡导及论争47
第四节本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54
第一节左翼作家联盟及无产阶级文学运动66
第三章中国新文学的第一个丰收期(1927—1937)66
第二节反文化“围剿”及文艺思想斗争72
第三节本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82
第四章中国新文学的转折期(1937—1949)94
第一节 “文协”的成立及民族解放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94
第二节《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内容及历史功绩107
第三节本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114
第五章 中国新文学的第二个丰收期(1949—1966)127
第一节五十年代初、中期的新文艺运动127
第二节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的新文艺运动137
第三节本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151
第一节十年法西斯文化专制及其覆灭162
第六章 中国新文学的停滞期(1966—1976)162
第二节本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168
第七章 中国新文学的第三个丰收期(1976— )174
第一节新时期的文艺思想斗争174
第二节本时期的文学创作风貌180
第二编 小说创作191
第一章 鲁迅——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宗师193
第一节生平193
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199
第三节《阿Q正传》等名篇206
第二章茅盾——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奠基者212
第一节生平212
第二节《字夜》217
第三节《林家铺子》和《春蚕》222
第三章文学研究会诸作家的小说229
第一节叶绍钧、冰心等的“问题小说”229
第二节王鲁彦的“乡土小说”234
第三节许地山、黄庐隐的“感伤小说”239
第四章创造社诸作家的小说244
第一节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244
第二节郭沫若的“身边小说”252
第三节张资平的“恋爱小说”258
第五章 巴金——中国家庭题材杰出的小说家263
第一节生平263
第二节《家》267
第三节《寒夜》272
第六章 老舍——中国市民小说的开拓者278
第一节生平278
第二节前期的幽默小说282
第三节《骆驼祥子》287
第七章“左联”时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小说292
第一节蒋光慈和他的《咆哮了的土地》292
第二节胡也频和他的《光明在我们的前面》296
第三节叶紫和他的《丰收》300
第四节柔石和他的《二月》304
第五节葛琴和她的《总退却》308
第一节李劼人的“大河小说”312
第八章 三十年代多流派的小说创作312
第二节沈从文、废名等的地方风情小说316
第三节施蛰存、穆时英等的现代派小说324
第四节张恨水的通俗小说329
第五节萧军、萧红等“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334
第九章国统区抗日和揭露题材的小说340
第一节丘东平和他的《第七连》340
第二节张天翼和他的《华威先生》342
第三节沙汀和他的《在其香居茶馆里》346
第四节钱钟书和他的《围城》351
第五节黄谷柳和他的《虾球传》356
第一节生平361
第十章赵树理——中国农村题材的优秀小说家361
第二节《小二黑结婚》等短篇小说365
第三节《李有才板话》等中长篇小说369
第十一章解放区的新小说376
第一节丁玲和她的《太阳照在桑乾河上》376
第二节周立波和他的《暴风骤雨》387
第三节马烽、西戎等的中长篇小说394
第四节孙犁、刘白羽等的短篇小说401
第十二章建国十七年的小说408
第一节李准、王汶石的农村题材小说408
第二节赵树理等“山药蛋派”的小说412
第三节峻青、王愿坚、茹志鹃的革命历史小说416
第四节《创业史》和《红旗谱》421
第五节《青春之歌》和《小城春秋》425
第六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429
第七节杜鹏程和他的《保卫延安》433
第八节《红日》和《林海雪原》436
第九节欧阳山的《三家巷》、《苦斗》440
第十节姚雪垠和他的《李自成》444
第十三章新时期的小说449
第一节刘心武和他的《班主任》449
第二节高晓声和他的《李顺大造屋》452
第三节蒋子龙和他的《乔厂长上任记》457
第四节王蒙和他的《春之歌》461
第五节谌容和她的《人到中年》465
第六节张贤亮和他的《绿化树》469
第七节张承志的《北方的河》473
第八节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478
第九节刘绍棠、从维熙的小说481
第十节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485
第十一节古华的《芙蓉镇》490
第十二节青年作家群的小说494
第三编诗歌创作499
第一章郭沫若——一代新诗风的开创者501
第一节生平501
第二节狂飚突进的《女神》508
第三节《凤凰涅槃》等名篇513
第一节胡适、刘半农等解放诗体的先声521
第二章 白话诗的诞生及早期新诗流派521
第二节冰心的《繁星》、《春水》等小诗524
第三节徐志摩、闻一多等“新月派”的诗528
第四节冯至及“湖畔”诗人的爱情诗532
第五节李金发、穆木天等“象征派”的诗536
第三章 自由体新诗的蓬勃发展541
第一节殷夫等人的政治抒情诗541
第二节臧克家的乡土诗546
第三节蒲风和“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作品550
第四节 “吹芦笛的诗人”艾青555
第五节 “时代的鼓手”田间567
第六节戴望舒和现代派诗歌571
第七节七月诗派576
第八节九叶诗派580
第九节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585
第四章 民歌体叙事诗的繁荣589
第一节李季和他的《王贵与李香香》589
第二节阮章竞和他的《漳河水》592
第五章建国十七年的诗歌595
第一节郭小川、贺敬之的诗595
第二节闻捷、李季的诗601
第三节李瑛、公刘的诗605
第四节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608
第五节老一辈革命家的诗词612
第一节天安门诗歌运动618
第六章新时期的诗歌618
第二节老诗人的新歌声621
第三节青年诗人群像625
第四编 戏剧创作631
第一章 田汉和洪深——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633
第一节田汉及其《名优之死》633
第二节洪深及其《农村三部曲》638
第二章曹禺——中国现代话剧创作的高峰641
第一节生平641
第二节《雷雨》、《日出》和《北京人》646
第三章历史题材的名剧651
第一节郭沫若的《屈原》等历史剧651
第二节《天国春秋》和《忠王李秀成》等历史剧655
第三节《关汉卿》、《海瑞罢官》等新编历史剧659
第四章现代话剧的新发展664
第一节夏衍的《法西斯细菌》等话剧664
第二节抗战期间的街头剧和暴露剧667
第三节抗战期间的讽刺剧675
第四节老舍的《龙须沟》、《茶馆》等京华风俗戏678
第五节《兵临城下》、《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军旅剧684
第六节宗福先的《于无声处》688
第七节沙叶新的《陈毅市长》692
第五章新歌剧的杰出成就696
第一节《兄妹开荒》等秧歌剧和《赤叶河》、《刘胡兰》等新歌剧696
第二节新歌剧的里程碑——《白毛女》700
第三节《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新歌剧704
第五编散文创作709
第一章杂文711
第一节《新青年》杂文作家群711
第二节鲁迅的杂文716
第三节深受鲁迅影响的杂文创作724
第四节风格各异的杂文创作730
第五节 “三家村”杂文734
第二章小品随笔740
第一节周作人、林语堂的小品文740
第二节梁实秋、梁遇春的小品文744
第三节丰子恺和他的《缘缘堂随笔》748
第一节瞿秋白和他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756
第三章报告文学和记游散文756
第二节茅盾的《白杨礼赞》、《风景谈》759
第三节冰心的《寄小读者》764
第四节朱自清、叶绍钧的记游散文768
第五节俞平伯、郁达夫的记游散文772
第六节夏衍的《包身工》776
第七节徐迟和他的《哥德巴赫猜想》779
第八节鲁光的《中国姑娘》782
第九节黄宗英、陈祖芬的报告文学785
第十节理由、刘亚洲的报告文学789
第四章叙事抒情散文794
第一节鲁迅的《野草》与《朝花夕拾》794
第二节郑振铎、何其芳、李广田的散文799
第三节陆蠡、丽尼的散文804
第四节魏巍的散文809
第五节杨朔的散文812
第六节刘白羽的散文816
第七节秦牧的散文820
第八节吴伯箫、曹靖华的散文825
第九节袁鹰、碧野的散文829
第十节何为、郭风的散文832
第十一节孙犁、杨绛的散文838
第十二节巴金的《怀念萧珊》844
第十三节贾平凹和他的《月迹》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