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
  • 李文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ISBN:750254397X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1120页
  • 文件大小:76MB
  • 文件页数:1132页
  • 主题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生态农业 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发展篇3

第一章 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学思想及对生态农业建设的启示3

第一节 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阶段3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业朴素的生态学思想6

第三节 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17

第四节 传统农业实践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启示24

第二章 国际可持续农业运动对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影响29

第一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发生的背景29

第二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发展的推动力31

第三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论坛近年来的动向35

第四节 国际可持续农业思想与中国生态农业37

第五节 中国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40

第三章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与发展现状42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产生背景42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历程45

第三节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49

第四节 对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展望53

第二篇原理篇59

第四章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原理59

第一节 生态系统原理59

第二节 能量与能量流动原理62

第三节 物质与物质循环(物流)原理65

第四节 物种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66

第五节 生态位理论69

第六节 限制因子理论70

第七节 生物多样性原理71

第五章生态农业的经济学基础76

第一节 农业类型跃迁:生态农业兴起的宏观经济背景76

第二节 市场竞争力:生态农业兴起的微观经济基础78

第三节 双赢:生态农业兴起的社会环境83

第四节 生态农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学启示85

第五节 生态农业发展的前景86

第六章 生态农业的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89

第一节 系统科学与工程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意义89

第二节 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工程的基本概念及其三维结构91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的过程系统94

第四节 解决生态农业建设中系统性问题的辩证程序96

第五节 生态农业建设系统工程所需的知识系统102

第六节 生态农业建设的系统工程系统104

第三篇模式篇109

第七章生态农业模式总论109

第一节 生态农业模式的概念109

第二节 生态农业模式的多样性及各类模式的典型分析113

第八章农田间作、套作与轮作模式124

第一节 间作、套作与轮作的概念与原理124

第二节 农田间、套作与轮作的效益评价方法128

第三节 我国间作、套作与轮作的主要模式类型129

第四节 我国农田间、套作与轮作的发展趋势137

第九章农林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模式141

第一节 农林复合经营概念、特征141

第二节 农林(草)复合模式的基本类型142

第三节 农林复合系统的代表性模式和配套技术145

第十章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179

第一节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概述179

第二节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设计180

第三节 畜禽养殖生态农业模式实例187

第十一章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194

第一节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态系统194

第二节 若尔盖高原湿地系统生态农业模式204

第三节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农业208

第十二章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219

第一节 我国淡水湖泊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219

第二节 湖泊大水面的开发利用和水体农业220

第三节 稻田中的综合水产养殖231

第四节 淡水湖泊系统生态农业的实践233

第十三章草地生态农业251

第一节 中国草地概况251

第二节 草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254

第三节 草地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容255

第四节 草地生态农业发展方向259

第五节 草地生态农业的基本模式262

第六节 草地生态农业建设途径与技术264

第十四章 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269

第一节 沼气发酵装置与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269

第二节 沼气发酵工程对于生态农业发展的意义270

第三节 沼气及发酵残留物的利用272

第四节 两种典型的沼气综合利用模式274

第十五章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281

第一节 我国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281

第二节 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类型283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284

第四篇技术篇303

第十六章生态农业技术概论303

第一节 我国生态农业技术发展的历史回顾303

第二节 现阶段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内涵与特征304

第三节 生态农业技术构成308

第四节 当前我国主要推广的生态农业技术及选择运用的原则309

第五节 完善、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的管理任务310

第十七章高效立体种养技术312

第一节 立体种养农业技术312

第二节 蔬菜立体种植技术316

第三节 旱地立体农业技术322

第十八章节水农业技术332

第一节概述332

第二节 输水系统节水技术333

第三节 田间灌溉节水技术337

第四节 田间农艺节水技术343

第五节 化控节水技术347

第六节 旱区雨水收集利用技术352

第七节 管理节水技术354

第八节 节水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358

第九节 节水农业技术发展前景——高新技术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358

第十九章生态优化植保技术361

第一节 概述361

第二节 主要的生态优化植保技术363

第三节 农业害虫无公害防治及其技术体系368

第四节 生态优化植保技术应用保障及发展展望371

第二十章化肥高效利用与控制技术376

第一节 概述376

第二节 平衡施肥技术378

第三节 土壤植株菅养诊断推荐施肥技术381

第四节 灌溉施肥技术384

第五节 化肥污染控制技术388

第六节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391

第七节 根际生态调控技术394

第二十一章农业微生物应用技术402

第一节 微生物食品生产技术402

第二节 微生物肥料410

第三节 微生物农药415

第四节 微生物饲料421

第二十二章健康安全食品的生产技术424

第一节 健康安全食品的概念与发展424

第二节 有机农业与有机食品生产标准概述429

第三节 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438

第四节 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比较444

第二十三章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456

第一节 污水处理概述456

第二节 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与主要特征458

第三节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基本类型与工艺463

第四节 我国实施城市污水土地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475

第五节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478

第二十四章农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481

第一节 农村污水的产生和危害481

第二节 农村污水处理和利用水体的工程技术486

第三节 几种典型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491

第二十五章农牧业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499

第一节 概述499

第二节 农业废弃物堆肥化与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503

第三节 农牧业废弃物的饲料利用511

第四节 农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蚯蚓养殖技术515

第二十六章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520

第一节 太阳能利用技术520

第二节 沼气发酵及利用技术531

第三节 农作物秸秆的能源利用技术537

第四节 风能利用技术544

第五节 微水电技术550

第二十七章生态农业信息技术555

第一节 信息技术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概况555

第二节 生态农业管理信息系统560

第三节 决策支持系统与精准农业技术567

第四节 区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以黄河三角洲为例586

第五篇区域篇595

第二十八章我国农业的区域特征与生态农业系统分区595

第一节 我国农业的区域特征595

第二节 中国的生态农业系统分区599

第三节 各生态农业区简介601

第二十九章农村庭院型生态农业612

第一节 农村庭院生态农业概念与内涵612

第二节 庭院型生态农业的环境建设与模式结构616

第三节 典型模式实例与效益628

第三十章生态农业村632

第一节 留民菅村的基本情况632

第二节 留民菅村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634

第三节 留民菅村的生态农业建设635

第四节 留民菅生态农业系统的数学模型研究643

第五节 发展展望651

第三十一章生态农业县建设与案例654

第一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的意义与建设程序654

第二节 生态农业县建设的评价657

第三节 山东省五莲县生态农业发展阶段分析664

第四节 延安市宝塔区以小流域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农业建设669

第五节 浙江省磐安县生态资源开发与保育型生态农业建设672

第六节 天津市宝坻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676

第七节 生态农业是黑龙江省拜泉县促进县域可持续发展之路685

第三十二章东北地区生态农业694

第一节 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与农业自然资源694

第二节 东北地区农业生态分区及典型生态农业模式703

第三节 东北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趋势718

第三十三章华北温暖半湿润区生态农业723

第一节 区域资源环境特征723

第二节 主要生态经济问题724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727

第四节 区域典型模式732

第五节 华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趋势742

第三十四章 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区生态农业744

第一节 黄土高原长城沿线风沙区治沙型生态农业744

第二节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749

第三节 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高效利用型生态农业758

第三十五章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农业768

第一节 半干旱区旱作生态农业模式768

第二节 干旱区绿洲生态农业模式776

第三十六章西南亚热带湿润区生态农业791

第一节 西南亚热带湿润区农业发展状况791

第二节 西南湿润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793

第三节 西南亚热带湿润区生态农业区域类型796

第四节 西南湿润地区的主要生态农业模式799

第三十七章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生态农业815

第一节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农业生态与社会经济概况815

第二节 亚热带东部湿润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化818

第三节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生态农业建设821

第四节 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生态农业发展趋势824

第三十八章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农业826

第一节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基本概况826

第二节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生态农业模式类型830

第三节 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介绍831

第三十九章青藏高原地区生态农业848

第一节 青藏高原地区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条件848

第二节 青藏高原农业生产现状与问题850

第三节 青藏高原生态农业类型及组合模式855

第四十章近海地区生态农业864

第一节 我国海水养殖业的现状864

第二节 综合养殖的生态学原理872

第三节 滩涂池塘生态养殖875

第四节 浅海生态养殖885

第五节 海水工程化养殖890

第六篇管理篇903

第四十一章生态农业系统的分析和诊断903

第一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层级结构分析903

第二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食物链菅养结构分析905

第三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景观结构分析907

第四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能量流分析910

第五节 生态农业系统的物质流分析915

第六节 对一个混合食物链系统的分析诊断实例919

第四十二章生态农业的规划方法923

第一节 生态农业规划的基本概念923

第二节 生态农业规划的基础工作927

第三节 生态农业规划的内容与编制方法929

第四节 县级生态农业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938

第五节 案例介绍:天津市武清区生态建设规划概要938

第四十三章生态农业模式设计方法948

第一节 生态农业模式设计的原理与原则948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结构设计方法950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优化设计957

第四十四章生态农业产业化961

第一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与意义961

第二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涵962

第三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结构设计原理964

第四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对策971

第五节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功能973

第六节 我国当前生态农业产业化实践的主要经验974

第七节 促进区域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措施977

第八节 一个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案例分析979

第四十五章生态农业综合评价方法983

第一节 生态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983

第二节 生态农业综合评价的常用数学分析方法988

第四十六章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农田环境保护1008

第一节 农田环境质量保护的范围与意义1008

第二节 农田环境质量保护的内容1010

第三节 基本农田环境质量控制1023

第四节 农业建设与开发的环境质量保护1032

第四十七章 生态农业的生态安全保障1040

第一节 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安全1040

第二节 区域农业生态安全的评价1042

第三节 农业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建设1049

第四十八章生态农业建设的政策保障与组织体制建设1054

第一节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1054

第二节 调整农户的行为模式1055

第三节 政府的政策手段1060

第四节 生态农业的组织管理体制建设1064

第七篇展望篇1071

第四十九章 “入世”对中国生态农业的影响及对策1071

第一节 中国“入世”农业协议的基本要求1071

第二节 中国“入世”后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1072

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农业的优势1075

第四节 “入世”后中国生态农业的作用1075

第五节 强化比较优势,提高“入世”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1076

第六节 “入世”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1080

第五十章全球变化与中国生态农业1082

第一节 全球变化的起因及趋势1082

第二节 全球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085

第三节 应对全球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对策1090

第五十一章 中国生态农业发展中的若干新领域1094

第一节 生态农业与生态文化建设1094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结构调整1100

第三节 生态修复与重建1106

第四节 观光休闲农业111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