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
  • 庞元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12855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51页
  • 文件大小:30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发展观基本问题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提出和确立的国内外背景18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内背景19

(一)我国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八个同时并存”19

(二)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抉择:“两个前所未有”21

(三)中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四个发展拐点”25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27

(一)发展仍然是21世纪世界的核心问题28

(二)国际范围内的发展模式之争聚焦于中国29

(三)全球风险社会的到来34

三、时空压缩下的中国37

(一)时空压缩理论与中国发展38

(二)中国发展中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40

(三)科学发展观与时空压缩的双重效应44

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48

一、作为唯物辩证法根本原则的发展思想48

(一)发展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现象49

(二)发展是有规律的50

(三)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运动52

(四)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53

(五)发展是辩证的否定54

二、作为一般人类社会演进的发展思想56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6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58

(三)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性进步过程59

(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60

(五)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62

三、作为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64

(一)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伟大革命64

(二)向工业社会转变是不发达国家必然的发展道路67

(三)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69

(四)城市化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趋势70

(五)工业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72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的当代理论来源75

一、毛泽东的发展思想75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分析解决中国建设问题76

(二)制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的战略目标77

(三)提出中国工业化要走自己的建设道路79

(四)中国的现代化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80

(五)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交流合作81

(六)提出统筹兼顾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方针82

二、邓小平的发展思想84

(一)发展就是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现代化84

(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85

(三)发展是中国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87

(四)中国的发展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88

(五)发展是硬道理89

(六)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90

(七)中国要谋求发展就必须开放92

(八)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93

(九)制定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94

三、江泽民的发展思想96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97

(二)我国发展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98

(三)我国发展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99

(四)中国发展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00

(五)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人类的进步101

(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103

(七)制定中国现代化新的发展战略104

(八)促进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06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的当代思想资源108

一、国外发展理论及其分支学科108

(一)发展理论的兴起108

(二)发展经济学(Economics of Development)110

(三)发展政治学(Politics of Development)111

(四)发展社会学(Sociology of Development)113

(五)发展文化学(Culturology of Development)115

(六)未来学(Futurology)116

(七)可持续发展理论(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17

(八)发展哲学(Philosophy of Development)119

二、国外发展模式研究120

(一)欧美的原发式模式121

(二)德日的后发式模式123

(三)亚洲四小龙的新发式模式125

(四)苏联发展模式128

三、国外发展观的演变131

(一)“发展=经济增长”的发展观131

(二)“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的发展观133

(三)“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34

(四)“发展=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137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140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理论依据140

(一)作为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发展”范畴141

(二)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143

(三)唯物史观经济和技术社会形态的理论145

二、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现实依据148

(一)中国国情的现实需要148

(二)因应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现实抉择151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154

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基本要求157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157

(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159

(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162

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需要辩证看待的几个问题165

(一)经济发展是经济数量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辩证统一166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168

(三)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本质要求是又好又快的发展170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73

一、以人为本的中外思想资源173

(一)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173

(二)西方人本主义思想175

(三)当代国外发展经济学以人为中心的思想177

二、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理念179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180

(二)依靠人是发展的根本前提181

(三)提高人是发展的根本途径182

(四)尊重人是发展的根本要求184

(五)为了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186

三、以人为本何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187

(一)以人为本是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全部内容的根本理念187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最本质区别189

(三)以人为本是解决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重物轻人倾向的关键190

(四)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91

四、坚持以人为本要贯彻落实到以民生为本上193

(一)以民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194

(二)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任务和目标196

(三)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解决好民生问题199

第七章 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全面发展202

一、对全面发展思想不断丰富发展的认识进程202

(一)“三位一体”全面发展思想的形成203

(二)“四位一体”全面发展思想的确立204

(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思想的提出206

二、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与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208

(一)理论的困惑与对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误读209

(二)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与社会基本构成要素的思想210

(三)基于唯物史观社会结构理论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212

三、“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五种形态216

(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概念的历史考察217

(二)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的新形态219

(三)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形式221

四、坚持全面发展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问题223

(一)必须看到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223

(二)必须防止和克服“唯GDP论”和“GDP崇拜”的倾向224

(三)必须防止和克服“单打一”的倾向226

(四)必须注重和正确解决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薄弱环节问题227

第八章 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协调发展230

一、协调发展的概念分析和理论依据230

(一)协调发展的提出与协调概念的分析230

(二)唯物辩证法的协调发展思想232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协调发展思想234

二、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236

(一)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236

(二)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238

(三)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240

(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协调的问题242

三、坚持协调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245

(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45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48

(三)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51

(四)促进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发展253

四、坚持协调发展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问题256

(一)协调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协调的过程256

(二)辩证看待不平衡在发展中的作用258

(三)正确处理好“两个加快”和“两个缩小”的关系261

(四)关于正确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262

第九章 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可持续发展264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264

(一)国际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264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267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可持续发展思想270

(一)关于人口的有关思想270

(二)关于资源的有关思想272

(三)关于自然环境的有关思想273

(四)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275

三、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277

(一)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决定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277

(二)资源环境日益严峻的局面对我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279

(三)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决定了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必须作出的战略抉择284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286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86

(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288

(三)发展循环经济290

(四)发展低碳经济292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295

(一)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295

(二)怎样看待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困境299

第十章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303

一、统筹兼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03

(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和确立303

(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对统筹兼顾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07

(三)科学发展观对统筹兼顾思想的丰富发展309

二、统筹兼顾方法论基本内容和现实要求310

(一)坚持全局与局部的辩证统一311

(二)坚持当前与长远的辩证统一312

(三)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统一314

(四)坚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315

(五)坚持顶层设计317

三、统筹兼顾是贯穿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319

(一)发展是第一要义与坚持统筹兼顾319

(二)以人为本与坚持统筹兼顾320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坚持统筹兼顾322

四、坚持统筹兼顾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324

(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角度深入理解统筹兼顾的要求325

(二)坚持统筹兼顾与实现各得其所327

(三)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手段329

第十一章 创新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331

一、创新理论的由来与发展331

(一)从马克思到熊彼特331

(二)从邓小平到江泽民333

(三)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思想337

二、创新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339

(一)创新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340

(二)创新发展是抢占国际科技发展制高点的现实需要342

(三)创新发展是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345

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347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348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349

(三)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351

(四)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353

(五)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355

四、坚持创新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357

(一)走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尊重创新劳动的价值357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创新实践360

(三)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363

第十二章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367

一、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367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367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369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373

二、和谐发展何以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375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需要376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举措379

(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380

三、和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382

(一)和谐社会理论重视和谐但并不否认矛盾383

(二)和谐社会理论重视矛盾的同一性但并不否认矛盾的斗争性385

(三)和谐社会理论重视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方法但不否认对抗性方法388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的热点问题389

(一)关于二次分配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389

(二)关于培育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393

(三)关于加强适应和谐发展要求的基础性制度建设395

第十三章 坚持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398

一、中国和平发展思想形成的轨迹398

(一)毛泽东的和平发展思想398

(二)邓小平的和平发展思想400

(三)江泽民的和平发展思想402

(四)胡锦涛的和平发展思想403

二、中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平发展405

(一)中国历来是爱好和平的国家405

(二)中国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406

(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408

三、和平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409

(一)有和平发展才有和谐世界410

(二)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411

(三)中国和平发展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强大动力413

四、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415

(一)和平发展是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发展415

(二)和平发展是最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发展道路417

(三)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419

五、坚持和平发展需要深入探讨的几个问题421

(一)充分估计中国和平发展的艰巨性421

(二)坚持和平发展并非意味着中国软弱可欺423

(三)坚持和平发展是否意味着永不动武425

(四)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全新模式427

第十四章 坚持科学发展与深化改革开放429

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429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正确的政绩观429

(二)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衡量政绩431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干部政绩考核和任用选拔机制432

二、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434

(一)推动科学发展必须深化体制改革434

(二)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437

(三)深化改革必须以利益关系的调整为突破口439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441

(一)推进政府职能转变441

(二)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443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444

四、以对外开放促进科学发展445

(一)对外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446

(二)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448

(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452

第十五章 坚持科学发展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455

一、正确认识国家安全形势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455

(一)多种安全威胁正围绕军事核心安全问题不断出现456

(二)军事安全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相互交织459

(三)敌对势力试图用“中国威胁论”对我形成“围堵”之势460

(四)霸权主义仍然是威胁我国稳定与安全的主要乱源462

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协调发展463

(一)深入研究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特点和规律463

(二)创新国防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468

(三)全面充分调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470

三、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472

(一)正确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的地位作用473

(二)深刻理解人民解放军履行新历史使命重要意义474

(三)探索确立人民解放军履行新使命的建设着力点478

四、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不动摇480

(一)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维护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480

(二)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481

(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解放军发展的根本前提482

五、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深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484

(一)体现基本国情、民族特色和我国防御性国防政策484

(二)体现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战略战术和政治本色486

(三)体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军民结合的变革特点487

第十六章 坚持科学发展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490

一、提高党的思想建设科学化水平490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91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493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496

二、提高党的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498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499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500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党的组织基础502

三、提高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水平503

(一)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504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506

(三)大兴艰苦奋斗之风507

(四)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509

四、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511

(一)制度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证512

(二)党的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514

(三)新形势下提高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水平的主要着力点515

五、提高党的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517

(一)反腐倡廉建设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518

(二)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基本要求519

第十七章 科学发展观与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522

一、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基本经验和规律522

(一)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523

(二)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实践提供行动指南525

(三)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527

(四)经受实践的检验和证明528

二、科学发展观对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新推进531

(一)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实践提出的新课题531

(二)为全党全国工作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533

(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535

三、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与时俱进538

(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实现了我国经济快速崛起538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542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呈现全新格局545

后记5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