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疼痛针灸治疗学 针刺运动疗法止痛要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疼痛针灸治疗学 针刺运动疗法止痛要术](https://www.shukui.net/cover/75/34357802.jpg)
- 何广新,曲延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学苑出版社
- ISBN:7507720039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80页
- 文件大小:34MB
- 文件页数:710页
- 主题词:疼痛(学科: 针灸疗法) 疼痛 针灸疗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疼痛针灸治疗学 针刺运动疗法止痛要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疼痛的神经解剖学1
第一节 感受器的结构与功能1
一、感受器的类型1
二、感觉传入纤维的类型2
三、伤害性感受器3
第二节 疼痛的中枢内通路6
一、脊髓7
二、脊髓丘脑束10
三、三叉神经系12
第三节 疼痛的中枢内结构14
一、脊髓14
二、三叉神经脊髓束核和延髓外侧网状结构16
三、丘脑17
第四节 大脑皮层19
第二章 疼痛的神经生理学20
第一节 疼痛概论20
第二节 躯体感觉机制概论21
第三节 感受器机制21
三、躯体感觉纤维22
二、皮肤的敏感性和感受野22
一、感受器的分类22
第四节 脊髓23
第五节 脑机制24
一、疼痛的因素24
二、网状结构25
三、边缘系统26
四、认知和评价27
第六节 空间和时间模式27
二、时间模式28
一、空间模式28
三、模式与疼痛29
四、疼痛与刺激量30
第七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持续性活动30
一、持续性脊髓活动31
二、持续性脑活动31
第八节 反应机制32
第九节 生理学证据的含义33
第三章 神经介质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5
四、中枢神经系统中Ach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6
三、中枢胆碱能系统在吗啡镇痛中的作用36
二、胆碱能药物的镇痛作用36
一、神经系统中Ach的存在与分布36
第一节 中枢乙酰胆碱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6
第二节 中枢5-HT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7
一、神经系统中5-HT的存在与分布37
二、5-HT直接注射对痛和镇痛的影响37
三、中枢5-HT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8
第三节 中枢肾上腺素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8
第四节 中枢多巴胺能系统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39
第六节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40
第五节 γ-氨基丁酸(CABA)在痛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40
第七节 胆囊收缩素(CCK)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42
第四章 疼痛的几种学说43
第一节 特异学说43
第二节 模式学说44
一、外周模式学说45
二、中枢总合学说45
三、感觉相互作用学说46
四、疼痛的情感学说47
五、对各种学说的评价48
第三节 闸门控制学说48
一、闸门控制系统49
二、作用系统50
三、中枢控制系统50
四、闸门控制学说的评价51
第五章 疼痛的概念、种类和性质53
第一节 疼痛的分类53
第二节 疼痛的性质和强度53
第三节 疼痛定位的临床意义56
第四节 影响疼痛的因素57
第五节 浅表痛与深部痛61
第六节 牵涉痛与放射痛63
第七节 急性疼痛与慢性疼痛64
第八节 内脏痛(见第六章)66
第九节 筋膜疼痛66
第十节 疼痛的恶性循环73
第六章 内脏痛和牵涉痛75
第一节 内脏疼痛和致痛物质75
第二节 内脏疼痛与内脏感觉纤维分布的关系76
第三节 内脏痛的传入纤维及以内脏疼痛为指标对内脏疼痛传入纤维的研究76
第四节 内脏感觉的种类和内脏痛77
第五节 牵涉痛发生的原理78
第六节 牵涉痛与胚胎时期内脏转位的关系79
第八节 内脏痛的四肢放散82
第七节 内脏运动反射引起的肌肉防御性收缩82
一、下肢与内脏反射83
二、上肢与内脏反射83
第九节 内脏反射和四肢的植物神经系统84
第十节 各种脏器的内脏痛85
一、消化道的疼痛85
二、胸痛86
第七章 体内产生疼痛的组织和结构88
第一节 皮肤88
第二节 筋膜88
第四节 骨89
第三节 肌腱89
第五节 肌肉90
第六节 韧带90
第七节 关节软骨91
第八节 关节内半月板91
第九节 关节囊91
第十节 滑囊92
第十一节 椎间盘93
第十二节 硬膜93
第十三节 神经根94
第十四节 神经干95
第十五节 内脏和腹膜96
第十六节 疼痛的机制98
第八章 疼痛与植物神经系统100
第一节 伤害性刺激对循环功能的影响100
一、对脉搏的影响100
二、对血压的影响101
第二节 伤害性刺激对唾液分泌的影响102
第三节 伤害性刺激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102
第四节 伤害性刺激对肾上腺髓质功能的影响102
第六节 内脏伤害性刺激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103
第五节 伤害性刺激对膀胱功能的影响103
第七节 疼痛和植物神经系统104
一、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104
二、Raynaud氏现象105
第九章 疼痛的测量与评定106
第一节 疼痛测量的概念106
一、疼痛的强度因素106
二、疼痛的驱动与情感因素107
三、疼痛语言107
第二节 麦吉尔氏疼痛调查表(MPQ)108
一、描述疼痛用词的分类108
二、疼痛体验的测量111
三、麦吉尔氏疼痛调查表的应用112
第三节 视觉模拟量表(VAS)112
一、概念112
二、视觉模拟量表的设计113
三、视觉模拟量表的应用113
四、实验的进行114
五、疼痛的视觉模拟量表误差的来源114
六、与旧测痛法的比较115
第四节 缺血测痛去(The Tourniguet Pain Test)115
一、缺血测痛技术的研究115
二、关于缺血性测痛的其他研究116
三、进一步研究的指征117
第五节 感觉信号决定论在测痛中的应用117
一、SDT模型的简单介绍118
二、实验结果——对标定的伤害性刺激的反应119
三、实验结果——患者对SDT疼痛询问的反应122
四、结论123
第六节 测痛的实验方法123
第十章 针刺镇痛的实验研究128
第一节 针刺对痛阈的影响128
第二节 外周神经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128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129
第四节 中枢神经介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见第三章)131
第十一章 脊髓节段与特殊刺激部位132
第一节 脊髓节段132
第二节 皮节、肌节和骨节(硬节)133
第三节 外周神经系统135
第四节 运动点(MP)136
第五节 触发点(TP)138
第六节 针刺穴位145
第七节 特异点147
第八节 节段关系150
第九节 易化节段153
第十节 适宜刺激部位的选择156
第十一节 身体各部位穴位、运动点、触发点和神经分布图157
第十二章 刺激止痛166
第一节 末梢神经电刺激止痛法166
一、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外周神经电刺激(PNS)的镇痛机制167
二、TENS的临床应用168
第二节 脊髓电刺激止痛法(SCS,DCS)172
一、SCS(DCS)的镇痛机制172
二、SCS(DCS)的临床应用173
第三节 深部脑刺激镇痛法(DBS)174
二、DBS的临床应用175
一、DBS的镇痛机制175
第十三章 疼痛综合征及其治疗的理论基础177
第一节 神经性疼痛177
一、根性神经痛177
二、外周神经痛177
三、三叉神经痛178
四、外周神经病178
第二节 肌肉骨骼疼痛179
一、躯体部位的交感性疼痛180
第三节 交感性疼痛180
二、内脏部位的交感性疼痛181
第四节 心因性疼痛183
一、心因性疼痛的原因183
二、心因性疼痛的治疗183
第五节 中枢性疼痛184
一、中枢性疼痛的病因学185
二、中枢性疼痛的治疗185
第六节 病理性顽固性疼痛186
第七节 继发于截瘫和四肢瘫的疼痛187
第一章 经络系统及其病候189
中篇189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190
一、手太阴肺经及病候190
二、手太阴络脉及病候191
三、手太阴经别191
四、手太阴经筋及病候191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192
一、手阳明大肠经及病候192
二、手阳明络脉及病候193
三、手阳明经别193
一、足阳明胃经及病候194
四、手阳明经筋及病候194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194
二、足阳明络脉及病候196
三、足阳明经别196
四、足阳明经筋及病候196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197
一、足太阴脾经及病候197
二、足太阴络脉及病候198
三、足太阴经别199
四、足太阴经筋及病候199
二、手少阴络脉及病候200
一、手少阴心经及病候200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200
三、手少阴经别201
四、手少阴经筋及病候201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201
一、手太阳小肠经及病候201
二、手太阳络脉及病候202
三、手太阳经别202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203
一、足太阳膀胱经及病候203
四、手太阳经筋及病候203
二、足太阳络脉及病候205
三、足太阳经别205
四、足太阳经筋及病候205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206
一、足少阴肾经及病候206
二、足少阴络脉及病候207
三、足少阴经别208
四、足少阴经筋及病候208
一、手厥阴心包经及病候209
二、手厥阴络脉及病候209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209
三、手厥阴经别210
四、手厥阴经筋及病候210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210
一、手少阳三焦经及病候210
二、手少阳络脉及病候211
三、手少阳经别212
四、手少阳经筋及病候212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212
一、足少阳胆经及病候212
三、足少阳经别214
二、足少阳络脉及病候214
四、足少阳经筋及病候215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215
一、足厥阴肝经及病候215
二、足厥阴络脉及病候216
三、足厥阴经别216
四、足厥阴经筋及病候217
第十三节 奇经八脉217
一、督脉及病候217
二、任脉及病候218
三、冲脉及病候219
五、阳?脉及病候220
四、带脉及病候220
六、阴?脉及病候221
七、阳维脉及病候222
八、阴维脉及病候222
第十四节 标本、根结和气街223
一、标本223
二、根结224
三、气街225
三、胸腹部常用穴位226
二、腰背部常用穴位226
一、头颈部常用穴位226
第一节 根据躯体部位的分类226
第二章 穴位的分类、性质和作用226
四、肩部常用穴位228
五、四肢常用穴位228
第二节 经穴及特定穴位230
一、经穴(常用俞穴)230
二、特定俞穴233
第三节 经外奇穴236
一、头颈部常用经外奇穴236
二、背腰部常用经外奇穴237
三、胸腹部常用经外奇穴238
四、上肢常用经外奇穴239
五、下肢常用经外奇穴241
第四节 普通穴位与疾病反应点243
一、普通穴位243
二、阿是穴243
三、皮肤反应点244
四、阳性反应穴位244
五、有效点245
第五节 根据穴位性质的分类247
一、治疗气证的穴位247
二、治疗血证的穴位251
三、治疗虚证的穴位254
四、治疗实证的穴位257
五、治疗寒证的穴位260
六、治疗热证的穴位262
七、治疗风证的穴位265
八、治疗湿证的穴位267
第三章 疼痛的病因病机和证治269
第一节 疼痛的病因269
一、疼痛的外因269
二、疼痛的内因270
三、血脉虚涩则痛271
二、营卫气伤则痛271
三、疼痛的不内外因271
第二节 疼痛的病机271
一、气血不通则痛271
四、寒热不合则痛272
五、脉络踡缩则痛272
六、阴阳衰竭则痛272
七、正邪相搏则痛272
第三节 疼痛的辨证大纲272
一、疼痛部位的辨证272
第四节 针灸治疗疼痛的若干通则273
一、针灸治痛,治神为先273
二、疼痛性质的辨证273
二、选穴求精,运针求气274
三、补虚泻实,定量到位275
四、调理气机,以通为主275
五、标本根结,配穴纲要276
六、针刺运动,止痛要术278
七、中西结合,辨证方法278
第四章 疼痛的辨证论治280
第一节 八纲辨证280
一、表里280
第二节 脏腑辨证281
四、阴阳281
二、寒热281
三、虚实281
一、肺病282
二、大肠病282
三、脾病282
四、胃病283
五、心病283
六、小肠病284
七、肝病284
九、肾病285
八、胆病285
十、膀胱病286
十一、心包病286
十二、三焦病286
第三节 气血辨证286
一、气的辨证287
二、血的辨证287
第四节 经络辨证288
一、手太阴肺经288
四、足太阴脾经289
三、足阳明胃经289
二、手阳明大肠经289
五、手少阴心经290
六、手太阳小肠经290
七、足太阳膀胱经290
八、足少阴肾经290
九、手厥阴心包经291
十、手少阳三焦经291
十一、足少阳胆经291
第五节 经络穴位诊断292
一、经络穴位诊断的渊源与发展292
十二、足厥阴肝经292
二、穴位的共同性、特异性和动态可变性293
三、经络穴位诊断的常用穴位293
四、经络穴位诊断方法295
五、经络穴位诊断的临床意义296
第五章 常用针灸止痛疗法300
第一节 针刺疗法300
一、补泻手法300
二、传统针刺法301
三、配穴方法303
第二节 灸法308
四、适应症308
第三节 电针疗法309
一、电针仪的种类309
二、电针的刺激参数310
三、电针仪的操作方法311
四、电针疗法的适应症311
第四节 放血疗法(刺络放血疗法)312
一、放血的疗法312
二、放血疗法的作用312
三、放血疗法的常用穴位313
四、放血疗法的适应症及常见病症配穴317
第五节 火针疗法318
一、针具318
二、操作方法318
三、火针疗法的作用319
四、火针疗法的适应症及常见病症的治疗319
第六节 耳针疗法320
一、耳部与经络的关系320
二、耳部与脏腑的关系320
三、耳部与神经的关系321
四、耳廓的形态与结构321
五、耳廓的穴位322
六、耳针的作用323
七、耳穴的检查法324
八、耳针的操作法324
九、耳针的适应症324
第七节 浅刺疗法325
一、皮肤针疗法325
二、皮内针疗法326
三、皮下留针疗法327
四、腕踝针疗法327
五、浮针疗法332
第八节 腹针疗法333
一、薄氏腹针疗法333
二、其他腹针疗法334
第九节 穴位注射疗法335
一、穴位注射疗法的操作方法335
二、穴位注射疗法的选穴与配穴336
三、穴位注射疗法的常用药物336
四、穴位注射疗法的适应症336
附:枝川注射疗法342
第十三节 三针疗法343
第十二节 对穴疗法343
第十一节 单穴疗法343
第十节 针刺运动疗法343
一、三针疗法的配穴原则344
二、前人“三针疗法”的处方与主治344
三、当代“三针疗法”与“靳瑞三针疗法”的处方与主治352
四、常见痛症的三针疗法356
第六章 针刺运动疗法367
第一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概念367
第二节 运动与针刺止痛作用的临床研究367
第三节 运动控制感觉输入的实验研究368
第四节 运动控制感觉输入的作用机制369
第五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配穴方法及其理论基础370
一、祖国医学对左病右取、下病上取的论述370
二、国外关于左右交叉对应取穴针刺疗法的研究371
三、针刺运动疗法的配穴方法372
第六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运动方法379
第七节 针刺运动疗法的适应症379
第八节 针刺运动疗法作用机制的设想380
第九节 阻力针刺疗法380
一、操作方法381
二、适应症381
第二节 单穴疗法的常用穴位及其主治作用382
第一节 单穴疗法的常用刺激方法382
第七章 单穴疗法382
第三节 头痛的单穴疗法389
第四节 颈项痛的单穴疗法394
一、颈椎病394
二、落枕395
第五节 面痛及五官痛的单穴疗法400
一、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400
二、牙痛401
三、目痛404
四、咽喉疼痛407
第六节 腰痛的单穴疗法410
五、三叉神经痛410
第七节 胸胁痛和胃脘痛的单穴疗法419
一、冠心病419
二、胆道疾病421
三、胃脘痛424
第八节 腹痛的单穴疗法429
一、急性阑尾炎429
二、急性单纯性肠梗阻430
三、疝气431
四、泌尿系结石432
五、痛经433
第九节 肩痛的单穴疗法436
第十节 关节痛的单穴疗法443
一、肘关节痛443
二、膝关节痛444
三、踝关节痛446
第十一节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单穴疗法446
一、落枕446
二、颈部软组织损伤447
三、胸胁部闪挫伤448
六、腕关节扭挫伤449
五、肘关节扭挫伤449
四、腰扭伤449
七、膝关节扭挫伤450
八、踝关节扭挫伤450
九、髋关节扭挫伤451
十、跟腱损伤451
第十二节 神经痛的单穴疗法452
一、三叉神经痛452
二、坐骨神经痛453
三、肋间神经痛456
四、臂丛神经痛457
二、足跟痛458
第十三节 其他痛症的单穴疗法458
一、足背痛458
三、足底痛460
四、尾骶疼痛461
五、眉棱骨痛462
六、眉间痛462
七、下颌骨痛463
八、颧骨痛463
九、乳房痛463
十、五痔痛464
十一、会阴痛464
十三、阴道痛465
十二、肛门痛465
十四、阴茎痛466
十五、口唇痛467
第八章 对穴疗法468
第一节 概述468
一、常用针灸对穴配穴法468
二、特定穴的对穴配穴法468
三、针灸歌赋中之对穴474
四、吕景山对穴配穴法479
二、大肠经对穴及其主治482
第二节 十四经对穴及其主治482
一、肺经对穴及其主治482
三、胃经对穴及其主治483
四、脾经对穴及其主治484
五、心经对穴及其主治484
六、小肠经对穴及其主治485
七、膀胱经对穴及其主治485
八、肾经对穴及其主治486
九、心包经对穴及其主治487
十、三焦经对穴及其主治487
十一、胆经对穴及其主治488
十二、肝经对穴及其主治489
十三、任脉对穴及其主治489
十四、督脉对穴及其主治490
第三节 常见病症的对穴疗法491
一、常见痛症的对穴疗法491
二、常见二便症状的对穴疗法495
三、常见五官症状的对穴疗法497
四、常见妇科症状的对穴疗法497
五、其他常见症状的对穴疗法498
一、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499
第四节 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499
三、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1
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1
四、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3
五、神经系统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4
六、骨伤科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5
七、五官科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7
八、皮肤科常见疾病的对穴疗法508
第一章 头痛509
第一节 头痛的分类509
下篇509
第二节 颅内头痛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510
一、头部创伤后头痛511
二、血管性病变引起的头痛511
第三节 普通头痛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512
一、血管性头痛512
二、肌肉收缩性头痛516
第四节 祖国医学对头痛的认识517
一、外感头痛517
二、杂病头痛517
第五节 治疗方法518
第一节 颈椎综合征(颈椎病)528
一、颈椎综合征的病因528
二、颈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528
第二章 颈项痛528
三、祖国医学对颈椎综合征的认识529
四、治疗方法530
第二节 落枕535
一、落枕的病因和病理535
二、落枕的临床表现535
四、治疗方法536
三、祖国医学对落枕的认识536
第三章 面痛及五官痛537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见第八章神经痛)537
第二节 颞颌关节综合征537
一、颞颌关节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537
二、颞颌关节综合征的临床表现539
三、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的检查539
四、祖国医学对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的认识540
五、治疗方法541
一、牙痛的病因病理542
二、引起牙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542
第三节 牙痛542
三、祖国医学对牙痛的认识543
四、治疗方法543
第四节 日痛547
一、目痛的病因和病理547
二、引起目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547
三、祖国医学对目痛的认识547
四、治疗方法548
一、咽喉痛的病因病理549
二、引起咽喉痛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549
第五节 咽喉痛549
三、祖国医学对咽喉痛的认识550
四、治疗方法550
第四章 腰背痛555
第一节 腰背痛概论555
第二节 腰背痛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与临床表现565
一、腰椎间盘脱出症565
二、椎管狭窄566
三、腰肌劳损567
四、髂腰肌综合征568
五、增生性脊柱炎568
第三节 祖国医学对腰背痛的认识569
第四节 治疗方法570
第五章 胸痛、胁痛和胃脘痛580
第一节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580
一、冠心病的病因与病理580
二、冠心病的临床表现580
三、祖国医学对冠心病的认识581
四、治疗方法581
第二节 胆道疾病586
一、常见胆道疾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586
二、祖国医学对胆道病的认识587
三、治疗方法588
第三节 胃痛591
一、常见胃病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591
二、祖国医学对胃脘痛的认识593
三、治疗方法594
第六章 腹痛598
第一节 急性阑尾炎598
一、急性阑尾炎的病因病理598
二、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598
三、祖国医学对阑尾炎的认识599
四、治疗方法599
一、急性肠梗阻的病因病理600
第二节 急性肠梗阻600
二、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601
三、祖国医学对肠梗阻的认识601
四、治疗方法602
第三节 疝气(腹外疝)603
一、疝气的病因病理603
二、疝气的临床表现604
三、祖国医学对疝气的认识604
四、治疗方法604
一、泌尿系结石的病因病理607
第四节 泌尿系结石607
二、泌尿系结石的临床表现608
三、祖国医学对泌尿系结石的认识608
四、治疗方法609
第五节 痛经610
一、痛经的病因病理610
二、痛经的临床表现611
三、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611
四、治疗方法611
第一节 关节痛614
一、常见关节痛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614
第七章 四肢关节痛及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614
二、祖国医学对关节痛的认识616
三、治疗方法617
附:痛风的针灸疗法625
第二节 肩关节周围炎629
一、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病理629
二、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表现629
三、祖国医学对肩关节周围炎的认识630
四、治疗方法630
一、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概念636
二、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分类636
第三节 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636
三、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变化637
四、常见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表现637
五、祖国医学对运动系统软组织损伤的认识645
六、治疗方法646
第八章 神经痛647
第一节 三叉神经痛647
一、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理647
二、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表现648
三、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649
四、治疗方法650
一、坐骨神经痛的病因病理651
第二节 坐骨神经痛651
二、坐骨神经痛的临床表现652
三、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652
四、治疗方法652
第三节 肋间神经痛657
一、肋间神经痛的病因病理657
二、肋间神经痛的临床表现657
三、祖国医学对肋间神经痛的认识657
四、治疗方法658
二、臂丛神经痛的病因病理659
一、臂丛神经的解剖659
第四节 臂丛神经痛659
三、臂丛神经痛的临床表现660
四、祖国医学对臂丛神经痛的认识660
五、治疗方法661
第九章 特殊性疼痛663
第一节 疱疹性疼痛和疱疹后神经痛663
一、疱疹性疼痛和疱疹后神经痛的病因病理663
二、急性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机制664
三、疱疹与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表现664
五、治疗方法665
四、祖国医学对疱疹和疱疹后神经痛的认识665
第二节 幻肢痛666
一、幻肢痛的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666
二、祖国医学对幻肢痛的认识668
三、治疗方法668
第三节 烧灼痛669
一、(大)烧灼痛669
二、小烧灼痛669
三、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症670
五、治疗方法671
四、祖国医学对烧灼痛的认识671
第十章 癌性疼痛672
第一节 概述672
第二节 癌性疼痛的病因和病机672
第三节 祖国医学对癌性疼痛的认识673
第四节 癌性疼痛的治疗673
一、辨证论治674
二、癌性疼痛综合征的治疗674
三、癌症及癌性疼痛的治疗通则675
附录676
本书所用缩写语676
主要参考文献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