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伤寒论使用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伤寒论使用手册
  • 王辉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2946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6页
  • 文件大小:38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伤寒论》-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伤寒论使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原文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22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32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43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44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45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51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58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60

二、类病证62

太阳病62

阳明病65

少阳病68

太阴病68

少阴病69

厥阴病71

合病71

并病72

伤寒72

中风76

中寒77

风温77

温病78

坏病78

阳旦78

痞78

结胸(附:不结胸)80

脏结81

脏厥(脏寒,脏有寒)81

阳微结82

纯阴结82

亡阳82

戴阳82

寒格83

固瘕83

谷瘅83

奔豚(脐上筑动)83

水逆84

瘀血(瘀热)84

蓄血84

热入血室84

除中85

胃家实85

脾约85

痈脓86

霍乱86

阴阳易86

三、类症状87

(一)全身症状87

发热(微热、无大热、恶热、不发热)87

潮热(附:其热不潮)93

往来寒热(附:不往来寒热)94

恶寒(不恶寒)94

恶风97

汗出98

自汗102

盗汗103

无汗103

发黄(附:不发黄)105

身疼腰痛(附:身不疼)106

支节疼痛107

项背强痛(附:项不强)107

痛(附:不痛)108

身重108

身凉109

肿109

瞤(动惕)109

振栗110

痉110

身蜷110

(二)头面五官症状111

头痛(附:头不痛、头重)111

头眩(冒)112

直视113

衄血113

咽干燥114

咽痛咽烂(附:咽不利、咽不痛)114

口苦115

舌苔115

口舌症状116

眼目症状116

鼻部症状117

耳部症状117

面部色泽117

(三)四肢症状118

厥逆(指头寒)118

手足温(附:不厥)121

拘急(瘛疭)122

脚即伸122

(四)脏腑症状123

烦躁(烦、躁、躁烦、不烦)123

懊?(不知痛处、反复颠倒)128

不得眠(附:卧起不安)128

嗜卧(多眠睡、欲眠睡、欲寐、欲卧)129

惊悸(冒心、怵惕、心愦愦、恍惚心乱)130

发狂(如狂)131

喜忘131

谵语(附:谵语止)131

郑声(独语)133

神志不清133

咳逆(附:不咳)133

喘逆(息高)134

短气(少气、不得息)135

口干渴(口燥、欲饮水、不渴)136

呕吐(附:不呕吐)139

哕(附:噎、干噫)143

唾143

吐血144

不能食(不欲食、不能消谷、不受食)144

能食(消谷善饥、欲食、饮食如故)145

大便硬(燥屎、大便不硬)146

不大便(不更衣、大便难、不通者)148

下利(不下利、大便溏、下重)149

便血155

小便利(小便清、小便白、小便自利)156

遗尿(失溲、小便数)157

小便不利(小便难、小便少、不尿)158

(五)胸腹症状160

结胸(参阅“类病证”)160

胸胁满(胸中窒、胁下满、胁下硬满)160

胁痛(两胁拘急)161

痞(参阅“类病证”)161

心下满(心下急、心下硬、心下结、心下痞硬、心下支结、胸下结硬)161

心下痛(心中结痛、心中疼热、胸中痛)162

腹痛163

腹胀满164

少腹满(小腹硬、少腹急结)165

腹中雷鸣(腹中转气)166

气上冲166

奔豚(参阅“类病证”)167

(六)其他症状167

皮肤症状167

如疟状167

月经168

差后168

四、类脉象169

浮脉(附:脉不浮)169

沉脉172

迟脉173

数脉174

滑脉175

涩脉176

实脉177

虚脉177

长脉178

短脉178

大脉178

小脉179

洪脉179

微脉179

紧脉181

缓脉182

弦脉183

弱脉184

芤脉185

细脉185

动脉186

促脉186

结脉186

代脉187

其他脉象187

五、类八纲气血189

表189

外190

里191

内192

寒193

热194

虚196

实198

阴199

阳200

气201

血203

六、类预后205

疾病当愈205

病势估计207

难治209

死证209

病程(日数)210

七、类治法215

(一)八法215

汗法215

下法220

和法225

温法227

清法229

消法(包括利法)231

补法232

吐法232

(二)误治233

误汗(汗不得法)233

误吐236

误下237

误火241

误利小便242

附:《伤寒贯珠集》类法243

(一)太阳篇243

太阳正治法第一243

太阳权变法第二245

太阳斡旋法第三246

太阳救逆法第四248

太阳类病法第五251

(二)阳明篇252

阳明正治法第一252

阳明明辨法第二255

阳明杂治法第三256

(三)少阳篇257

少阳正治法第一257

少阳权变法第二258

少阳刺法第三258

(四)太阴篇259

太阴诸法259

(五)少阴篇260

少阴诸法260

(六)厥阴篇262

厥阴诸法262

八、类方剂266

(一)桂枝汤类(21方)266

桂枝汤266

桂枝加桂汤269

桂枝加芍药汤269

桂枝加大黄汤269

桂枝加附子汤269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270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270

桂枝加葛根汤270

桂枝甘草汤270

桂枝去芍药汤27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271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27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271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27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272

小建中汤272

桂枝麻黄各半汤272

桂枝二麻黄一汤273

桂枝二越婢一汤273

当归四逆汤27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274

(二)麻黄汤类(6方)274

麻黄汤274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275

大青龙汤275

小青龙汤276

麻黄细辛附子汤276

麻黄附子甘草汤276

(三)葛根汤类(3方)277

葛根汤277

葛根黄芩黄连汤277

葛根加半夏汤277

(四)柴胡汤类(6方)278

小柴胡汤278

大柴胡汤280

柴胡加芒硝汤280

柴胡桂枝汤281

柴胡桂枝干姜汤281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281

(五)栀子豉汤类(7方)282

栀子豉汤282

栀子甘草豉汤283

栀子生姜豉汤283

栀子干姜汤283

栀子柏皮汤283

栀子厚朴汤284

枳实栀子豉汤284

(六)泻心汤类(11方)284

半夏泻心汤284

生姜泻心汤285

甘草泻心汤285

大黄黄连泻心汤285

附子泻心汤285

黄连汤286

黄芩汤286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2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286

旋覆代赭汤287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287

(七)承气汤类(12方)287

大承气汤287

小承气汤290

调胃承气汤291

桃核承气汤292

抵当汤292

抵当丸293

大陷胸汤293

小陷胸汤294

大陷胸丸294

十枣汤294

麻子仁丸295

白散(三物白散)295

(八)白虎汤类(3方)295

白虎汤295

白虎加人参汤296

竹叶石膏汤297

(九)五苓散类(4方)297

五苓散297

猪苓汤298

茯苓甘草汤298

文蛤散299

(十)四逆汤类(8方)299

四逆汤299

四逆加人参汤300

茯苓四逆汤301

通脉四逆汤30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301

干姜附子汤301

白通汤302

白通加猪胆汁汤302

(十一)理中汤类(8方)302

理中丸(汤)302

真武汤303

附子汤303

甘草附子汤303

桂枝加附子汤304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04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304

桂枝人参汤304

(十二)杂方类(24方)305

四逆散305

赤石脂禹余粮汤305

桃花汤305

吴茱萸汤306

甘草汤306

桔梗汤306

猪肤汤307

半夏散及汤307

苦酒汤307

甘草干姜汤307

芍药甘草汤307

芍药甘草附子汤308

炙甘草汤308

茵陈蒿汤308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309

麻黄升麻汤309

黄连阿胶汤309

乌梅丸309

白头翁汤310

牡蛎泽泻散310

瓜蒂散310

蜜煎导方311

烧裈散311

禹余粮丸(方缺)311

附一:制剂法312

附二:服药法314

(一)汤剂服药频次314

(二)散剂服法320

(三)丸剂服法320

(四)服药时间321

(五)因病、因人、因时服322

(六)不效更服322

(七)获效止服323

(八)药后护理323

(九)肠道给药325

九、类药物326

甘草70方(次)326

桂枝43方(次)328

大枣40方(次)330

生姜39方(次)331

芍药33方(次)333

干姜24方(次)334

附子23方(次)335

人参22方(次)336

半夏18方(次)337

黄芩16方(次)337

茯苓15方(次)338

麻黄14方(次)339

大黄14方(次)339

黄连12方(次)340

白术10方(次)341

杏仁10方(次)341

栀子8方(次)342

柴胡7方(次)342

石膏7方(次)343

枳实7方(次)343

细辛6方(次)343

芒硝6方(次)344

牡蛎6方(次)344

厚朴6方(次)345

蜜6方(次)345

香豉5方(次)345

当归4方(次)346

葛根4方(次)346

粳米4方(次)347

栝楼根4方(次)347

泽泻3方(次)347

龙骨3次(方)348

阿胶3方(次)348

桃仁3方(次)348

甘遂3方(次)349

知母3方(次)349

黄柏3方(次)349

五味子3方(次)350

桔梗3方(次)350

葱白3方(次)350

猪苓2方(次)351

通草2方(次)351

蜀漆2方(次)351

吴茱萸2方(次)351

虻虫2方(次)352

水蛭2方(次)352

赤小豆2方(次)352

麦门冬2方(次)352

赤石脂2方(次)353

苦酒2方(次)353

栝楼实2方(次)353

麻子仁2方(次)353

葶苈2方(次)354

猪胆汁2方(次)354

清酒2方(次)354

1方(次)的药物分量表354

附:古今剂量折算表35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