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地震科学研究进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地震科学研究进展
  • 吴荣辉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750275337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41页
  • 文件大小:11MB
  • 文件页数:150页
  • 主题词:地震学(学科: 研究) 地震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地震科学研究进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前苏联地震预报研究现状及其进展1

1.1 前苏联地震预报研究概况1

1.1.1 前苏联地震活动的分布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历史1

1.2.2 地震预报程序1

1.1.2 前苏联地震科研机构和体制5

1.1.3 前苏联的地震预报研究机构和管理体制6

1.1.4 前苏联地震科学研究的奖励制度7

1.1.5 国际合作8

1.2 地震预报科学思路、方法与进展8

1.2.1 地震预报体系8

1.2.3 地震预报的理论基础10

1.2.4 地震预报的科学思路和发展动态10

1.2.5 地震观测系统12

1.2.6 研究方法及其进展13

1.2.7 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的探索22

1.2.8 前苏联地震预报工作的主要经验与存在的问题23

1.3 苏联主要地震实验场24

1.3.1 加尔姆地震实验场25

1.3.2 阿拉木图预报实验场及其实验研究28

1.3.3 阿什哈巴德地震实验场32

1.3.4 其它的地震实验场33

1.4 地震区划与地震危险性的评估33

1.4.1 俄罗斯境内的地震危险性区划33

1.4.2 编图原则与方法34

1.4.3 两张地震区划图分析35

1.4.4 今后方向39

1.5 前苏联地震预报实施规则(草案)39

1.5.1 本实施规则的目的39

1.5.2 预报意见的形成40

1.5.3 对预报意见的科学评议40

1.5.4 向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通报40

1.5.5 关于跨国预报40

2.1 概况41

2.1.1 关于地震危险性与地震预报问题科学现状41

第二章 前苏联地震预报工作发展纲要41

2.1.2 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的地震研究42

2.1.3 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的统一思想体系45

2.1.4 发展基础科学与解决应用任务之间的关系46

2.1.5 建立起地震观测和地震预报的统一思想体系的阶段47

2.2 前苏联预报网的布置原则和结构47

2.2.1 局部预报网48

2.2.2 地震基准台48

2.2.3 各加盟共和国区域的信息预报中心48

2.2.4 保护重大工程设施的地震和预报台网48

2.2.5 流动预报网48

2.2.6 综合磁——电离层观测台49

2.2.7 地震前兆观测的宇宙子系统49

2.2.8 大地物理研究所所属的信息预报中心50

2.3 预报参数观测系统的结构和信息保障50

2.3.1 综合观测站的仪器组成和工作规范50

2.3.3 地壳的综合探测51

2.3.2 地震预报观测台的工作内容51

2.3.4 卫星大地测量形变仪综合装置52

2.3.5 基准台网的地震观测台52

2.3.6 流动预报台网52

2.3.7 地震电离层监测台网53

2.3.8 重大工程设施的监测台网53

2.3.9 工程地震台网54

2.3.10 观测的仪器和标定的保障54

2.4 信息采集和处理中心的结构和组织54

2.4.1 前苏联信息预报中心55

2.4.2 加盟共和国信息预报中心59

2.4.3 局部预报网信息采集和处理中心59

2.5 预报系统的信息传输台网的结构原理61

2.5.1 数据传输网的三个子系统61

2.5.2 通讯信道的处理能力62

2.5.3 数据传输的程控技术的结构63

2.5.4 网络间相互作用的协议决定了下列程序64

2.6 结论64

3.1.2 首都圈历史上遭到地震的严重袭击66

3.1.1 首都圈的范围66

第三章 日本致力于提高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质量和水平的举措66

3.1 日本为何如此重视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研究66

3.1.3 灾害扩大的环境因素在发展68

3.1.4 致灾的危险囚素在增加68

3.1.5 首都圈发生的地震类型危害最大68

3.1.6 预测未来的地震灾害很严重甚至殃及世界经济68

3.1.7 地震预报水平低则增加了灾害的危险性71

3.2 不断改善调整观测预报研究机构体制以适应地震趋势需要72

3.2.1 建立了该区最高权威机构72

3.2.2 各机构分工明确72

3.2.3 近期新举措72

3.3 坚持不懈地加强和注重重量73

3.3.1 现有的观测73

3.3.2 计划发展的观测75

3.3.3 保证观测重量的举措78

3.4 注意开发和引进新理论新思路以提高预报水平81

3.4.1 提出第二个目标即首都圈第二个地震预报计划81

3.4.2 提出海陆结合思路82

3.4.3 以微震研究为捕捉前兆现象的突破口83

3.4.4 首都圈M7直下型地震预报战略83

3.4.5 提出有效观测概念和理论验证的观测方针83

3.4.6 针对难点找出路84

3.4.7 多路探索采纳具有独创思维的萌芽研究84

3.4.8 科学研究群体概念85

3.4.10 科学研究政策的正确导向85

3.4.9 提出“注意报”方案86

3.5 首都圈地震预报研究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的地位87

3.5.1 加强首都圈地震观测87

3.5.2 开发新技术87

3.5.3 完善和明确体制的目标88

3.6 提高首都圈的有效防震减灾对策88

3.6.1 地震预报观测研究贯穿于防震减灾工作的始终88

3.6.2 加强城市抗震能力是首都圈减灾工作的重点88

3.6.5 东京都震害预测计划体系和研究课题89

3.6.4 研制开发了大量的防灾减灾技术和方法89

3.6.3 防灾减灾体系是有效减灾对策的保证89

3.7 日本在阪神大震灾后的新举措92

3.7.1 修改与制定有关法律与计划92

3.7.2 强化首都圈城市直下型地震的观测体制93

3.7.3 将地震预测预报改为地震调查研究体制94

3.7.4 建立统一的综合灾害信息系统94

3.7.5 日本地震观测台网95

3.7.6 建立强震观测网96

3.7.7 阪神大震灾后抗震设防新技术与新思路97

3.7.8 今后预测预报和防灾体制99

3.8 中日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的比较研究102

3.8.1 基本情况对比103

3.8.2 中日两国首都圈地震工作的比较107

3.8.3 对中国首都圈今后工作的建议109

4.2.1 台站增多数据信息量大112

4.2 主要进展112

第四章 美国地震预报研究现状与发展规划112

4.1 序112

4.2.2 基础理论研究深入113

4.2.3 地震预报研究和实践114

4.2.4 对近期几次大震的思考116

4.3 主要研究课题和主要机构的研究任务119

4.3.1 基本研究课题119

4.3.2 主要机构的研究任务122

4.4.1 提高观测技术水平和资料质量124

4.4 未来地震预报研究发展方向124

4.4.2 强地面运动和地震危险性研究125

4.4.3 实施几个研究计划126

4.4.4 继续坚持帕克菲尔德实验场工作127

4.5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体系128

4.5.1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体制128

4.5.2 美国减轻地震灾害法律133

4.5.3 美国实施《国家减轻地震灾害计划》(NEHRP)134

4.5.4 阪神大震和北岭地震后重新考虑国家的地震策略14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