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万国公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万国公法](https://www.shukui.net/cover/72/34339929.jpg)
- (美)惠顿著;(美)丁韪良译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ISBN:7562022534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6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3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万国公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卷 释公法之义,明其本源,题其大旨5
第一章 释义明源5
第一节 本于公义5
第二节 出于天性6
第三节 称为天法7
第四节 公法、性法犹有所别7
第五节 理同名异8
常例大用9
第六节 理、例二源10
第七节 性理之一派12
分为三种12
第八节 二子所论微异13
第九节 发氏大旨13
第十节 海氏大旨16
分为二派16
公法精义17
公法不一17
应否称法19
出于同俗、行于他方20
第十二节 公法源流21
第十一节 公法总旨21
第二章 论邦国自治、自主之权25
第一节 公法所论〔1〕25
第二节 何者为国25
第三节 君身之私权26
第四节 民人之私权27
君国通用27
第五节 主权分内外27
在外之主权28
主权未失国未亡28
第六节 在内之主权28
第七节 不因内变而亡29
他国或旁观或相助30
争者皆得战权30
第八节 外敌致变30
第九节 内变外敌并至31
第十节 省部叛而自立32
应认与否惟上权自定33
他国有先认者33
未认而行主权33
第十一节 易君变法34
于盟约如何34
于国债如何35
于国土民产如何35
于他国被害者如何36
第十二节 释自主之义37
第十三节 释半主之义38
第十四节 进贡藩属所存主权41
第十六节 相合而不失其主权44
第十五节 或独或合44
第十七节 相合而不失其在内之主权45
第十八节 相合而并失其内外之主权46
第十九节 波兰〔1〕始合于俄46
继得国法权利47
终则被俄所并47
第二十节 会盟永合有二48
第二十一节 会盟连横48
第二十二节 合盟为一48
第二十四节 美国系众邦合一49
第二十三节 日耳曼系众邦会盟49
上国制法之权50
首领行法之权50
司法之权51
立约之权51
各邦所无之权51
第二十五节 与前二国异同如何52
第二节 自护之权为大57
第一节 操权二种57
第一章 论其自护、自主之权57
第二卷 论诸国自然之权57
立约改革推让均可58
第三节 与闻他国政事之例59
第四节 以法国为鉴61
五国横连之故61
第五节 三国管制那国,〔1〕英国驳之62
第六节 四国管制西国,〔2〕英不许之62
第七节 四国管制西之叛邦,英、美斥之63
第八节 葡国有争,英管制之65
第九节 希腊被虐,三国助之66
第十节 埃及叛土,〔3〕五国理之68
第十一节 比利时叛,五国议之70
第十二节 各国自主其内事70
第十三节 他国与闻,或临事相请,或未事有约71
盟邦互保71
第十四节 立君举官,他国不得与闻72
第十五节 立君举官而他国可与闻者72
第十六节 西、葡立君,英、法与闻之73
第一节 制律专权77
第二章 论制定律法之权77
变通之法78
第二节 变通之法,大纲有二78
简要三则80
三则合一81
第三节 植物从物所在之律81
第四节 古禁外人购买植物82
昔以外人遗物入公82
第五节 动物从人所在之律83
遗产徙外酌留数分83
第六节 内治之权84
法行于疆外者85
第一种定已民之分位85
准外人入籍85
制疆内之物86
律从写契地方87
其不行者有四〔1〕88
不合于物所在之律则不行88
第七节 第二种就事而行于疆外者88
妨害于他国则不行89
遇契据应成于他国则不行90
第八节 遇案之应由法院条规而断者则不行90
第九节 第三种就人而行于疆外者90
因一案覆论三端91
君身过疆国权随之92
使臣在外国权随之93
兵旅过疆国权随之94
兵船另归一例94
法国接待商船之例97
按此例罪分二等98
公案二件99
不得藉此例而谋为不轨100
犯局外之权而捕拿船货进口必归地方管辖100
第十节 船只行于大海均归本国管辖101
海外犯公法之案各国可行审办102
他国之船不可稽察103
第十一节 第四种因约而行于疆外者106
领事等官106
第十二节 审案之权各国自秉107
第十三节 四等罪案审罚可及108
交还逃犯之例109
第十四节 法院定拟旁行于疆外111
第十五节 审断海盗之例112
各国或另有海盗之例113
公禁贩卖人口113
第十六节 疆内植物之争讼审权可及114
第十七节 疆内动物之争讼审权可及114
继遗物之例115
第十八节 以他国法院曾断为准115
第十九节 疆内因人民权利〔1〕等争端审权可及116
第二十节 断案之法、兴讼之例有别118
第二十一节 涉身之案他国既断本国从否121
第三章 论诸国平行之权124
第一节 分尊卑出于相许124
第二节 得王礼之国124
第三节 得王礼者分位次125
第四节 互易之方126
第五节 公用之文字127
第六节 君国之尊号128
第七节 航海礼款129
第四章 论各国掌物之权131
第一节 掌物之权所由来131
第二节 民物亦归此权〔1〕131
第三节 民物听命于上权131
第四节 历久为牢固之例132
第五节 权由征服寻觅而来者132
第六节 管沿海近处之权133
第七节 长滩应随近岸133
第九节 管小海之权134
第八节 捕鱼之权134
第十节 大海不归专管之例136
第十一节 疆内江湖亦为国土136
第十二节 无损可用之例136
第十三节 他事随行之例137
第十四节 同上137
第十五节 同享水利之权可让可改137
第十六节 同航大江之例138
第二节 可遣可受141
第一节 钦差驻扎外国141
第一章 论通使之权〔1〕141
第三卷 论诸国平时往来之权141
第三节 何等之国可以通使〔2〕142
第四节 国乱通使143
第五节 先议后接143
第六节 国使等级144
第七节 信凭式款146
第八节 全权之凭146
第九节 训条之规146
第十二节 延见之规147
第十节 牌票护身147
第十一节 莅任之规147
第十三节 交好礼款148
第十四节 国使权利148
第十五节 例外之事149
第十六节 家人置权外150
第十七节 房屋器具置权外〔1〕150
第十八节 纳税之规151
第十九节 寄公信者151
第二十节 路过他国〔2〕152
第二十一节 礼拜不可禁止〔3〕154
第二十二节 领事权利154
第二十三节 国使卸任155
第二十四节 召回国使156
第二章 论商议立约之权158
第一节 限制若何158
第二节 盟约款式159
第三节 约据章程159
第五节 公约准废160
第四节 擅约准废160
第六节 谁执定约之权162
第七节 因约改法162
第八节 被逼立约163
第九节 恒约不因战废164
第十节 常约存废165
第十一节 盟约多兼二种166
第十二节 保护之约167
第十三节 合兵之盟168
第十四节 立约助兵168
第十五节 相护之例169
第十六节 交质以坚信172
第十七节 解说盟约172
第十八节 中保之例173
第十九节 主持公论之学173
第四卷 论交战条规177
第一章 论战始177
第一节 用力伸冤177
第二节 强偿之例178
第四节 战前捕物二解〔1〕179
第三节 强偿之用179
第五节 定战之权180
第六节 公战之权180
第七节 战有三等180
第八节 宣战之始〔2〕181
第九节 敌货在我疆内者182
第十节 照行而行184
第十一节 敌物在疆内者不即入公185
第十二节 债欠于敌186
第十三节 与敌贸易187
第十四节 合兵之民通商敌国189
第十五节 不可与敌立契据190
第十六节 敌民居于疆内者190
第十七节 何谓迁住别国191
本名易复191
第十八节 西人住于东土者193
第十九节 商行设于敌国194
第二十节 身在敌国行在局外194
第二十二节 船因船户得名195
第二十一节 敌国土产属地主时即为敌货195
第二十三节 领照于敌国196
第二章 论敌国交战之权197
第一节 害敌有限197
第二节 害敌之权至何而止198
第三节 互换俘虏198
第四节 何等人不可杀害199
第五节 敌人之产业200
第六节 抄掠敌境201
第七节 水陆捕拿不同一例203
第八节 何人可以害敌204
第九节 船无战牌而捕货者205
第十节 民船领战牌者205
第十一节 被捕之货可讨与否206
第十二节 夺回救货之例206
第十三节 审所捕之船归捕者本国之法院208
第十四节 局外之法院审案209
第十五节 领事在局外之地者不足断此案210
枉理断案自行理直211
第十六节 照例所捕在国不在民211
第十七节 植物如何还主212
第十八节 守信于敌213
第十九节 停兵之约213
第二十节 停兵之权214
第二十一节 自何时遵行214
第二十二节 解说停兵之约215
第二十三节 停兵期满复战216
第二十四节 投降约款216
第二十六节 凭照与敌贸易217
第二十五节 护身等票217
第二十七节 何权足以出照218
第二十八节 捕货讨赎219
第三章 论战时局外之权221
第一节 解局外之意221
第二节 全半二字221
第三节 局外之全权222
第四节 局外之半权222
第五节 局外之权被约限制225
第六节 因前约准此而禁彼225
第九节 沿海辖内捕船227
第七节 在局外之地不可行战权227
第八节 经过局外之疆227
第十节 追至局外之地而捕者228
第十一节 局外者讨还229
第十二节 犯局外之权而捕之货,局外者自必交还赔偿229
第十三节 交还之权有限制230
第十四节 在局外之地避患、买粮、卖赃231
第十五节 守中有二事231
第十六节 借局外之地招兵备船即为犯法232
第十八节 局外之船于大海何如233
第十七节 律法禁之233
投军别国233
第十九节 捕拿敌货在局外之船者为常事234
第二十节 载敌货之船有时捕为战利235
第二十一节 捕拿友货在敌国之船有人行之235
第二十二节 二规非不可相离236
第二十三节 局外者装载敌货〔1〕238
第二十四节 战时禁物238
第二十五节 寄信载兵等〔2〕239
第二十六节 载禁物之干系240
第二十七节 通商战者之属部241
第二十八节 封港犯封242
犯封三问242
实势行封243
犯者知之243
实事犯封245
第二十九节 往视稽查之权248
第三十节 敌人为船主而强御者250
第三十一节 局外者借敌人之兵船载货251
第三十二节 局外之船借敌人之保护可捕拿252
第四章 论和约章程253
第一节 谁执和权惟国法所定253
第二节 立和约之权有限制254
第三节 和约息争256
第四节 各守所有257
第五节 和约自何日为始258
第六节 交还之形状当何如260
第七节 犯条悖约260
第八节 和约争端如何可息261